2023年12月6日发(作者:鲁u是哪里的车牌号)
浅析时事新闻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本文从思想政治课结合时事进行教学的必要性出发,探讨时事在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时事材料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时事;思想政治教学; 必要性;教学作用
时事新闻即通过网络、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力、引人注目的时事消息。思想政治课若结合时事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紧密联系当前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有效渠道。同时,教材的滞后性、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改革等,也都需要有新鲜时事材料的补充,以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一、时事走进课堂的必要性
1.教材的滞后性需要时事政治的补充
“任何理论都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政治学科教材的变化虽然频繁,然而一经编成使用就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即使是不断修改,也会因为修改时间和使用时间时差而无法及时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难以反映、体现最新的现实内容。”[1]这就是说,教材内容存在滞后性。“中小学讲的是基础知识,但基础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教材内容到一定时候,就必须去旧补新,把科学上的最新成果补充到内容中去,并以学生可以接受的形式反映出来。”[2]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允许也需要新的成果和事例的补充,而具体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用新的事例材料补充教材是常用的手段,时事无疑就是教师选择事例材料时的首选对象。
2.中学生身心特点的需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中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把时事引进课堂的做法,能迎合中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中学生大都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叛逆心强,对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加之中学生具有较好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所以把时事新闻引进课堂能够得到中学生的广泛认可。
3. 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需求
在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要求教师努力探索实践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努力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教师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信息传播者,学习的参与者、研究者,老师把主导地位让给学生,变主导为指导,成为隐藏在幕后的学习组织者和策划者。所以,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就政治教学而言,引入时事,展开讨论,是进行合作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另外,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学政治教学中时事的学习和掌握已经全面提到日程上来。新课程改革要求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认识和分析时事政治的能力,提高政治敏锐感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至此,新课改已经明确了时事的重要性,所以让时事走进课堂是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时事在政治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
时事具有时代性、动态性、生动性、丰富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时事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现教学功能等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时事政治教育本身是政治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在教学中有机融入时事政治材料不仅是时事教育自身的需要,还是完成政治课堂教学任务的需要。结合时事进行教学具有如下作用:
1.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析我国教育现状,学生最缺乏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满堂灌”已有上千年历史。正是这种僵化的教育思想禁锢了学生的头脑,束缚了他们的手脚,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提不起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是学习效率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时事一方面具有很强的新鲜感和吸引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政治课变得不再空洞乏味,从而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必要条件。 2.帮助学生提高政治觉悟,培养爱国精神
时事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德育,而“时事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由量的积累到学生思想发生质的飞跃,归根到底在于教学中时事政治教育的有机渗透。”[3]所以,通过时事政治的德育功能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对时事的了解,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增强爱国热情。例如,在讲解“民族精神”时,我国成功举办2008北京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总数居第一位,世博会成功在上海举办等,这些例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时事政治还具有真实性和接近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时事是最近真实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时事不一定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但可以感受到它的真实性,给学生一些启发,再加上老师对现象的描述和对其深刻意蕴的讲解,从而得到间接的经验,进而增强自己的洞察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时事新闻材料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方式
1.时事材料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
新修订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也就是说,要把社会生活中的时事材料服务于教学,使实证材料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另外,当课堂上讲到某一个知识点时,由于青少年年龄、阅历、理解力的限制,对教材抽象的知识点不能很好地领悟,课本上事例或数据相对陈旧,缺乏说服力,这时候教师就需要大胆地引入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新事例,“有机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使之与教材知识原理的教学相互补充、交互作用”[4],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
2.用时事新闻导入新课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时事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问题之一。用最近发生的时事来作为一堂课的开场白,可以提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时,讲到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用下面新闻事例引入新课:“《据统计 我国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2007年GDP现价总量比上年增长13.0%,超过先前估计的11.9%,达到257306亿元人民币(33800亿美元)。以2007年的平均汇率计算,数字超出了德国的24238亿欧元(33200亿美元)。中国目前的经济是1978年邓小平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时的70倍。”这样的开场白使学生提高了民族自豪感,由好奇转为主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选择时事材料应注意的问题
日本教育家永井道雄曾说,“办好教育的关键,第一在于教师,第二还在于教师。”这就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当然这个重要性也体现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生活当中,每天都发生大量的新闻信息,近期发生的就更不可胜数,可并不是每个新闻事件都可以拿来作为课堂引申讲解的例子的,什么样的信息材料适合课堂讲解,或者说选择材料的依据和原则是什么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1.内容匹配原则
所谓内容匹配,就是所选的事例必须同教材内容相匹配。引申材料事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好教材内容。这就要求广大教育者要从大局出发,紧抓教学这条主线,选用和教材内容有互补关系,具有匹配效果的事例。切不可出于其他目的,选用的事例离题万里,那样就背离了举例的初衷,非但不能说明问题,反而使得学生更加迷茫。
2.从新原则
从新原则是说,选择的事例材料必须是尽量地新。新的事例,给人以新鲜感和亲和力,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其注意力。由于教材一旦编订,就相对固定,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选择事例要尽量地新。例如,讲爱国主义时,可以抛弃以前相对较旧的事例,改为讲最近刚刚发生的钓鱼岛事件,老师复述事件的大体经过,然后阐明钓鱼岛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然后讲海峡两岸的保钓人士的种种爱国行为,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了爱国教育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3.从近原则
从近原则,就是讲选用的事例尽量贴近自己的生活区域。选用身边发生的事情,容易使学生有种亲切感,真实感,便于教学和说明。例如,笔者是广州市人,在广州教学,当讲到环境保护问题时,联系到最近广州市主要河流的变化,笔者小的时候,河水是清澈的,鱼游虾跳,可后来清水变污水,鱼虾绝迹,而现在政府加大了环境治理的力度,河水又变得清澈了,然后畅想一下,在不久的将来,河里又会鱼虾成群……由于中学生本地学生居多,都生活在附近,有同样的体会,能较容易产生认同感。通过这个小小的事例,就能使得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从热原则
从热原则,就是能用最近发生的热点问题说明的就要用热点问题去说明。社会热点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学生也不例外。引入热点问题也可极大地提高广大中学生的注意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引用材料时,不必刻意回避负面问题,中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思考问题还不够成熟,容易受一些现象蛊惑和蒙蔽,作为一名政治教育工作者,有义务给学生揭开现象后面的本质,还学生一个真相。 例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中出现的一些弊病和改革开放中存在的一些严重腐败现象,也应比较客观地向学生讲清楚,分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主流和支流,树立辩证的观点。”[5]教师要指出负面问题的个别性,让学生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5.从众原则
所谓从众原则,就是说选用的材料要符合大众的口味,不能太偏。选用的例子能够被绝大多数同学接受理解才行。
除了遵循以上原则之外,还应注意一些别的问题,比如举例不要过多过杂,要以课本教材为主,事实材料只是起辅助作用,切不可本末倒置。另外,选择的时事材料要符合课本的知识结构,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适度适量。总之,在选择时事新闻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深思熟虑,做到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紧扣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根据政治课学科性质和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时事材料,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政治课结合时事进行教学有重要的作用,但也要注意时事新闻材料的运用方法和材料本身的选择,只有方法合理和材料适当,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春梓.发挥时事政治教育优势 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J].江西教育科研,1997(3):62―63.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娄方应.如何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强化时事教育[J].吉林教育,2010(1):36.
[4]宋福恒.浅谈时事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学苑教育,2010(7):11.
[5]岳 珂.让时事教育成为初中政治课的灵魂[J].考试周刊,2010(31):166.
更多推荐
学生,教学,时事,材料,学习,思想,政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