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8日发(作者:长安铃木新款车型)
绪论单元测试
1. 1953年,我国个别地区出现了中学毕业生因不能如愿升学而游行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 )。
A:学生学习成绩太差
B:对家长缺少法治教育
C:对学生缺少法治教育
D:对学生缺少劳动教育
答案:D
2. 1955年之后,( )开始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
A:劳动知识教育
B:劳动精神教育
C:生产技术教育
D:劳动伦理教育
答案:C
3. 建国初期,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包括( )。
A:当时搭建的生产技术教育体系非常不理想
B: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条件比较差,难以真正落实生产教育体系
C:轻视体力劳动的社会思想在当时并未真正改变
D:接受完学校劳动教育的学生依然无法改变回乡从事体力劳动的命运,使得很多中小学家长选择了让学生辍学
答案:BCD
4.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将“爱劳动”列为全体国民五项公德之一。( )
A:对
B:错
答案:B
5.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劳动教育探索出现的偏差,主要是误读了普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
A:错
B:对
答案:B
第一章测试
1. 下面有关劳动的特征说法错误的是( )。
A:劳动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
B:劳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C:劳动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能动性活动
D:劳动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答案:A
2. 根据科学技术层次的差别,可以将劳动分为( )。
A: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B:脑体劳动与体力劳动
C: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
D:抽象劳动与集体劳动
答案:A
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可以相互转化
B:复杂劳动等于加倍或者自乘的简单劳动
C:抽象劳动是指抽象掉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D: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化是从封建社会开始的
答案:D
4. 劳动是一种无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
A:对
B:错
答案:B
5. 劳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
A:错
B:对
答案:B
第二章测试
1. 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最根本的标志是( )。
A:工作
B:语言
C:劳动
D:思维
答案:C
2. ( )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A:活劳动
B:物化劳动
C:机械
D:商品
答案:A
3. 以下哪些表述属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容( )
A: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B:商品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C: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D: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答案:ACD
4.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社会就会灭亡。( )
A:错
B:对
答案:B
5. 新中国传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思想新境界。( )
A:错
B:对
答案:A
第三章测试
1. 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到“劳动精神”是在哪一次会议上( )
A:2016年4月26日,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
B:2013年4月28日,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
C:2014年4月30日,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时
D:2015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
答案:C
2. 劳动精神与劳模精神的关系是( )
A:内力与外力的关系
B:人人都有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答案:C
3. 劳动精神的内涵包括( )。
A:热爱劳动
B:辛勤劳动
C:崇尚劳动
D:诚实劳动
答案:ABCD
4. 诚实劳动是劳动者应有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 )
A:对
B:错
答案:B
5. 劳动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必要手段。( )
A:对
B:错
答案:A
第四章测试
1. 劳模精神孕育于( )。
A:21世纪
B:20世纪80年代
C:革命战争年代
D:新中国成立初期
答案:C
2. 据《中国职工劳模大辞典》记载,( )年开展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全国劳模的评选活动,赵占魁、李顺达、马六孩、李凤莲等 464 名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A:1949
B:1950
C:1956
D:1953
答案:B
3.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今,中国的劳模评选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除了弘扬“老黄牛”精神、更加尊重知识外,还融入了( )的新理念。
A:忠于职守
B:以人为本
C:听党的话
D:注重创新
答案:BD
4. 中国劳模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史是近现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广大劳动人民的奋斗史。( )
A:对
B:错
答案:A
5. 爱岗是敬业的升华,敬业是爱岗的基石。( )
A:对
B:错
答案:B
第五章测试
1. 古代社会中那些具有专门技艺的手工业劳动者一般被称为( )。
A:哲匠
B:巧匠
C:匠师
D:工匠
答案:D
2. 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等体现的技术价值观念是( )。
A:道技合一
B:重义轻利
C:向善
D:求精
答案:A
3. 当前我国工匠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包括( )。
A: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B:我国社会转型升级的必然诉求
C:我国提升制造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诉求
D: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回归
答案:ABCD
4. 提起工匠精神,我们仅需要向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学习,因为它们国家的工匠精神先进而发达。( )
A:对
B:错
答案:B
5. 工匠精神是通过“工匠”这一长期受到文明熏陶和专业训练的群体所共同体现出来的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和所具有的追求卓越的态度与品质,并成为个人或群体的某种精神特质。( )
A:错
B:对
答案:B
第六章测试
1. 关于创新思维的描述,哪一个是正确的?( )。
A:创新思维是创造一种新的思维
B:创新思维要建立在个人丰富学识的基础上
C:创新思维成果具有实用价值才算真正的创新思维
D:创新思维是是人类思维能力的高级体现
答案:D
2. 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时,由于省略了中间环节,其创新成果曾一时令人无法理解和接受,被人讥笑他为“疯子”。这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 )特征。
A:视角上的灵活性
B:对传统的突破性
C:思路上的新颖性
D:程序上的非逻辑性
答案:D
3. 以下哪些观点是正确的( )。
A:突破思维定式的好办法是转换思维视角
B:我干的是日常工作,无需创新思维。
C:学习创新思维,重在领悟而不是记忆。
D:有创新思维的人应该留心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事物
答案:ACD
4. 创新思维有时需要容忍一定程度上的模糊和模棱两可。( )
A:对
B:错
答案:A
5. 创新思维只是少数尖端人才有需要,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并不需要。( )
A:对
B:错
答案:B
第七章测试
1. 以下物品不属于有害垃圾的是( )。
A:废灯泡
B:过期化妆品
C:无汞的五号电池
D:过期药品
答案:C
2. 下面哪个不属于勤工助学岗位( )。
A:学校档案数据核查员
B:学校校史馆解说员
C:学校私人超市售货员
D:学校行政部门助理
答案:C
3. 进行宿舍卫生整理的意义在于( )。
A: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团队意识。
B:有助于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落实到行动实践。
C:有助于更好的学习生活,保持心情愉悦,更好的享受大学生活。
D:有利于学校将养成教育和学风建设相结合,创建文明校园。
答案:ABCD
4.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习实训可以让企业人员进入学校担任专业指导老师。( )
A:对
B:错
答案:A
5.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要对每一份职业、每一个劳动角色区别看待。( )
A:错
B:对
答案:A
第八章测试
1.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将劳动关系描述为_____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 )
A:劳动者与劳动者
B:员工与企业
C: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
D: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答案:D
2. 雇主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A:雇主协会
B:商会
C:行会
D:工会
答案:A
3.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有( )。
A:公共部门的雇主
B:劳动关系立法的制定者
C:公共利益的维护者
D:有效服务的提供者
答案:ABCD
4. 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通过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
A:错
B:对
答案:B
5. 劳动者包括脑力劳动者,也包括体力劳动者;包括我国公民,但是不包括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 ( )
A:对
B:错
答案:B
第九章测试
1. 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者需要满足的年龄条件为( )。
A:18岁
B:14岁
C:12岁
D:16岁
答案:D
2. 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__( )__形式。
A:书面或口头
3.
4.
5.
6.
B:书面和口头
C:书面
D:口头
答案:C
劳动合同的履行原则包括( )。
A:个别履行原则
B:全面履行原则
C:部分履行原则
D:依法履行原则
答案:BD
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分支机构能够直接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
A:错
B:对
答案:B
劳动合同的成立等同于劳动合同的生效。( )
A:错
B:对
答案:A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全部履行完毕之后,合同当事人双方或一方依据其意思表示而消灭劳动关系的法律行为。( )
A:对
B:错
答案:B
更多推荐
劳动,教育,精神,思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