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6日发(作者:五菱宏光s五座多少钱)

“中国第一个民营军火商”的军火生意

平暴“功勋车”宝鸡造

就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一个月,陆续有20多辆由民营企业制造的轻型轮式装

甲车运往北京周边的河北、辽宁等省以及奥运赛事举办地青岛、沈阳、秦皇岛等,参与此次

由公安部统一部署的北京奥运安保行动。而在2007年10月,武警总部已向这个民营企业定

购了十几辆轻型轮式装甲车配发给北京武警部队,投入奥运安保。

提到这些,王宝和很欣喜,因为他就是这些车辆的制造、经销商。

在2008年的“3?14”拉萨打砸抢事件中,轻型轮式装甲车已经发挥了它的威力。媒体

报道中描述了一个装甲车火场救人的场景:一个二层商铺被暴徒点燃,四五个年轻女孩被困

二楼大喊“救命”,而火势太大,解救困难重重。此时,当地特警支队负责人旺杰命令装甲车:

“冲过去,救人!”“装甲车轰鸣一声,撞开卷帘门,钻进烟火之中,特警队员站在车厢上,

打开商铺二层窗户,将几个惊慌失措的女孩引导进入装甲车。”消息这样描述。“那天,特警

队员和这辆装甲车左奔右突,也不知道救助了多少群众。”旺杰拍着这辆救命装甲车感慨地

说:“可惜我们只有一辆,要是多几辆就好了。”

王宝和从网上看到这则消息时,激动得差点掉眼泪。

这辆车是他们生产的,2007年公安部购买后配发给了西藏警方。以前,他的车也参加

过国内的多次大型反恐演习,但真正派上用场,这还是第一次。事后,又有10辆轻型轮式

装甲车从宝鸡开往西藏。

王宝和特意用刊登这则消息的网页页面做了一个宣传板,并附加一个标题――平暴

“功勋车”宝鸡造。

“911”让我看到了反恐市场

王宝和为什么要造装甲车?

有人猜,他肯定当过兵,或者是个“军迷”,可王宝和偏偏都不是。

1949年12月,王宝和出生于宝鸡,与共和国同龄,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时

饿得啃过西瓜皮,经历过“文革”,也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1972年,王宝和学会了开车,后来调到宝鸡市环保局干起了汽车驾驶员。也就是这时,

他对汽车着了迷,喜欢没事摆弄,后来干脆改装。

1982年,王宝和“下海”搞起了运输。次年,又筹集了10万元在岐山县安乐乡办起了“岐

山安乐叉车附件厂”;1986年,他终于生产出了完整的汽车――21座“新星”牌中巴旅行车;

1990年,他的工厂正式更名为“陕西宝鸡专用汽车厂”,主要生产长卡车和半挂车。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为偶尔看到一家银行被抢的消息,王宝和瞄到了运钞车市场。

1996年,便开始转产防弹运钞车,并成为国内21家拥有防弹运钞车生产资质的企业。此后

五六年,运钞车生产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他在接受一家媒体记者采访时形容:“那个时

代,生产运钞车简直是印钞票,的确很赚钱。”

但到本世纪初,国内拥有运钞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达到了60多家,利润也从每辆车10

万余元降至1万多。

“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有新产品;在市场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就必须有新产品来替代。”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恐怖袭击。就是这起震惊世界的“911”事件,促使王宝和

产生了造装甲车的念头。

经过大半年的市场调研,王宝和将目标对准了研制5吨级轻型轮式装甲车上,“过去

的装备都是为了作战,但真正用于反恐维和的轻型武器装备,当时在国内是一个空白。”

但当他准备孤注一掷停止运钞车生产,将企业的3000多万元资金全部投入装甲车研

制时,却遭到了大多数员工的反对。因为在当时,国家还没有政策说民营企业可以介入一类

武器装备生产,就是生产出来,能不能卖出去都是问题。

但王宝和执意要做。

从2002年3月至6月,王宝和的装甲车研制从最初方案到初样车仅用了3个月。之

所以这样,是面临着资金压力,“我们和国有企业不一样,国内一家大型企业研制一种装甲

车,从初样车到正样车定型用了10年时间。就这样一个装备搞了10年,他们耗得起,可民

营企业耗不起;所以,我们选用了比较成熟的南京‘依维柯’底盘,在此基础上进行研发。”

他给自己的装甲车取名“新星2002型”。

当时,恰巧赶上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当王宝和带着两辆装

甲车浩浩荡荡地前往北京时,一路上众人诧异、钦佩的眼神让他欣慰。

他的车一亮相便引起了轰动。

美国大使馆陆军武官戴若柏非常看好这个装备,也很喜欢。“他问我是哪个国家设计

的,花了多少美元;我当时告诉他是我们自己设计的,他很惊讶;我还跟他开玩笑说,中美

两个大国都面临恐怖势力的威胁,如果你们美国反恐需要,我们也可以给你们提供。”

一条与体制博弈的路

2002年,唐山市公安局成了王宝和的第一个客户。但从那以后一年多时间里,王宝和

仅卖出去两辆装甲车,企业陷入困境。

王宝和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谁让我选择了一条和体制博弈的路呢?”他说。

虽然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但军品、尤其是武器装备生产仍然沿用了计划经济模

式,采购重点放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民营企业顾及很少。“民企”的帽子很难让客户信任他

的产品。

他意识到,必须立即证明自己的车“行”!而早在2002年参加完“首届国际警用装备博

览会”后,王宝和便进行了长达半年、2万多公里的摸底实验,纵横11个省,不断改进车辆

的性能。

他甚至瞒着家人,自己坐在装甲车里搞荷枪实弹的测试。

王宝和给记者看了一盘当年摸底实验时的录像带。录像中,他坐在装甲车里,手里拿

着麦克风,指挥机枪手向他射击,嘴里还数着“一发、两发、三发……”而在西方,这样的实

验只需要在车内放置气球来完成,只要气球破了就算测试失败。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

增加自己产品的说服力;但他拿着这盘录像带给客户看时,确实感染了很多人。

实验证明:他的装甲车经受住了600多发子弹的射击,还能攀爬20多度的台阶……

为了打开市场,王宝和首先将目标对准了公安和武警部队。他提供装甲车,让对方免

费试用,还参加了多个省分的反恐演习。

2003年,他的产品得到了陕西省政府、省国防科工委大力支持,陕西省国防科工委将

“新星”2002型装甲车向总装备部申请定型立项。2004年12月,解放军总装备部陆装军工产

品定型委员会,正式下达车辆定型实验任务通知和战术技术指标。

接下来半年,王宝和开着装甲车从中国的最北边开到最南边,开始了3.1万公里的定

型实验历程。他将故障间隔里程由1500公里提高到15000公里;通过寒区、热区、高原,

并将车开到了海拔5454米的西藏日喀则、唐古拉山。

2005年9月,解放军总装备部陆装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了“新星”2002型、2002A

型轻型轮式装甲车的设计定型,并正式命名为ZFB05式轮式装甲车和ZFB05A式轮式装甲

车。

2006年8月下旬,在新疆边境举行的代号为“天山一号”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联合反恐

军事演习中,所有轮式装甲车都是王宝和的装备。

但这些并不代表军队对他敞开了大门,“民企”的身份依然让他深陷困境,“他们不大

相信民企,没有一个部门愿意承担着风险去采购民企的装备,主要考虑出现问题要承担责

任。”王宝和说。

不到非洲不知市场有多大

军队订购受阻后,王宝和将目光瞄准了海外市场。

2004年6月,王宝和从报纸上得知中国将组建第一支防暴警察部队赴海地维和,他立

即带着他的装甲车进京,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装备招标。

当时参加竞标的5家单位,只有王宝和一家是民营企业,也只有他一人是带着装备去

的,其他几家只是带了模型和设计方案。

当时维和部队要求20天内交车,也只有王宝和能够做到。

之后,他的5辆印有“UN”(联合国英文名称UnitedNations的缩写)字样的轻型轮式

装甲车,跟着125名中国防暴警察去了海地。这是中国民企第一次为联合国维和部队提供装

备。尔后,他的装备又出现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赴黎巴嫩维和工兵部队中。“这都4年过去

了,经历了6批维和部队,每批维和队员都要在我这里培训,6批维和人员无一人伤亡,我

们的装备发挥了重要作用。”说到这儿,王宝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维和”的广告效应也迅

速扩大,订单一个接着一个来。“我们的生产成本只有约11.5万美元,不到国际同等级别装

甲车价格的一半。”王宝和说,车子的性能可以和“悍马”相媲美,但“悍马”并没有实现装甲

化。

如今,已有200多辆轻型轮式装甲车被国内新疆、西藏、广东、河北20多个省区武

警部队和公安部门购买。

同时,军事援助也打开了他在海外的市场,乍得、刚果(布)、加蓬、坦桑尼亚、尼

泊尔等国家纷纷定购他的产品。

“不到非洲,就不知道市场有多大。”这几年,王宝和去了4次乍得。一下飞机,他便

看见了到处是扛着枪的士兵。战事非常紧张。

2007年8月18日,黎巴嫩维和部队官兵给他发来的信中说道,“你厂生产的装甲救护

车,在黎巴嫩维和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黎以战争的救援工作中,一展雄风,

为国争光!”

2008年5月,王宝和带着30辆装备赴尼日尔交货。尼日尔国家电视台还做了专门报

道,给予了高度评价。

王宝和最在乎那句评价,“对于促进中尼关系的发展,我们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他

说。

更多推荐

装甲车,生产,轮式,运钞车,装备,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