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9日发(作者:最好看的大众polo改装)

20

达良俊.基于本土生物多样性恢复的近自然城市生命地标构建理念及其在上海的实践.中国园林,2021,37(5):20-24.

基于本土生物多样性恢复的近自然城市

生命地标构建理念及其在上海的实践

Urban Near-to-nature Biocoenose Landmark

Construction for the Restoration of Native

Biodiversity: Concepts and Practices in Shanghai

达良俊

DA Liangjun

摘 要:

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丧失及其引发的都

市病,以更好地促进城市本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依据生态建

设应具有生命观、动态观、系统观的都市生态哲学观,提出了

城市近自然生命地标的构建理念,即营造以乡土植物及土著动

物为主体的近自然型“地标性”生物群落,使其成为能够表征

城市区域特征的生命新地标。并以此理念为指导,在上海浦东

新区高东镇开展了近自然城市生命地标构建实践,建立了面积

为1hm

2

的核心示范地。示范地建成1年后,其乡土植物比例

高达95%,鸟类、昆虫的物种多样性相较于周边地区分别增

加了约30%和50%。

关 键 词:

风景园林;城市生物多样性;近自然林;生态恢复;

绿化

文章编号:

1000-6664(2021)05-0020-05

DOI:

10.19775/.2021.05.0020

中图分类号:

TU 986

文献标志码:

A

收稿日期:

2021-02-09

修回日期:

2021-03-16

基金项目:

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社会发展领域项

目“城市地标性近自然生物群落营建技术研究与示范”(编号

18DZ1204600)资助

Abstract: Urbanization caused loss of biodiversity and \"urban

disease\". To facilitate the restoration of native biodiversity in

ci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constructing urban near-

natural biocoenose landmarks based on the philosophy of urban

ecology tha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hould have a life view, a

dynamic view and a system view. This concept comes true by

creation of near-natural landmarks of bio-communities mainly

composed of indigenous plants and animals, which will become

new living landmarks that will characterize the urban area. This

concept was appli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cological benefit

forest at Gaodong Town of Pudong District in Shanghai and

1hm

2

demonstration region was established. Within one year after

restoration, the proportion of native plants reached 95% and 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birds and insects in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30% and 50% compared to the surrounding regions.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rban biodiversity; near-to-

nature fores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greening

1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本土生物多样性的衰退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剧

烈地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中国的快速城市化

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城市已成为人们生活

与生产经营的主要场所。城市人口的聚集,高密

度城市道路、建筑物的建设,导致城市光照、温

度、降水及土壤条件等生态因子发生变化

[1-3]

引发了土壤重金属、O

3

、NO

x

等化学污染

[4-5]

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将自然生态系统改造成对人

类生存有利的人工生态系统,大量自然生态空间

消失,仅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则多处于受损退化状

态。这种城市环境的改变从多个方面影响着城市

生物多样性的组成、结构与动态,使城市的性质

和特征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导致城市生物多样

性全球性持续大衰退和同质化

[6]

。城市本土野生

动物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被迫逃离或被驱逐出

城市,甚至连伴人性极强的本土动物,如喜鹊、

家燕、蜻蜓和蝉等种群数量也大幅削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要求

已从最基本的卫生城市的“洁居”、园林城市的

“美居”,经环境友好、生物友善、低碳循环城

市的“适居”、智能智慧城市的“易居”,向森

林、湿地、公园城市的“宜居”及平安、健康城

市的“安居”转变。依据笔者之前提出的“都市

演替论”

[7-9]

,未来的城市和乡村区域将分别朝

着“生态城市”和“新田园都市”发展(图1)。因

此,城市生态建设是解决城市化带来的本土生物

多样性丧失及其他“都市病”的关键路径。

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量的绿

化景观或美观的绿化环境就被认为是好的生态。

国内的生态空间恢复重建中不乏冠以“生态”之

名的“假/伪生态”做法,违背生态规律建造绿

林地,形成了大量群落种类单一、结构简单、生

物多样性低的绿林地

[10]

,这些绿林地由于自然程

度不高、病虫害严重、多依赖杀虫剂维持稳定,

对周边环境带来了二次污染;这些污染物会经食

物链向顶端富集,危害鸟类等高级消费者的健康

与生存状况,导致绿林地成为有绿无虫、有绿无

鸟的“绿色沙漠”。此外,为片面追求“珍、

奇、特”及彩化,对植物进行跨地带种植、大

树移植,抑或利用水泥、塑料等材料营造“假

绿”“假花”来装点城市。这些做法并不能真

正形成健康、安全的生态空间,无法为人们提

供高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优质安全的生态

产品

[7-11]

为了应对城市生态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更好地促进城市本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国内外

已从不同视角开展了相关探索,主要包括栖息地

的修复重建、生态廊道的构建、外来入侵种的控

制,以及野生动物种群复壮和回引等

[12-15]

,其

中,如何构建与自然本底相适应的乡土生态系统

是关键问题。笔者结合过往20年来的相关实践

及理论思考,以城市生态哲学观为指导,提出城

市近自然生命地标的构建理念,并简要介绍其在

上海的建设实践尝试。

2 城市近自然生命地标构建理念

2.1 城市的生态三观

城市生态建设应以正确的都市生态观为指

引,这就需要剖析“生态”(ecology)一词的寓

[8-9]

。其最早于1866年由德国博物学家恩斯

特·海克尔提出,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

相互关系”的科学。1895年,日本东京帝国大

学的三好学教授将这个概念译成汉语,文字具有

“生之态”的寓意,即“生”的形态、状态或态

势。在中国传统经典中,“生”“态”2字则具

有更深远的意境,不论是《易经》中“天地之

大德,生也”,《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是儒家“生生”

思想,“生”都具有生生不息、繁衍不已的寓

意,更符合“生”之发展态势。“态”的繁体字

为“態”,《说文解字》中对其的解释为“意态

也,从心从能”,将外在体现的特征和心的本质

完美地统一在一个汉字中,表达了一种知行合一

的哲学思想。因此,“生态”既是“生”之存在

“状态”、“生”之发展“态势”,更是“生”

之人生“态度”

[11]

中国园林

/

2021

/

37

/

5

21

发展阶段/侧重面目标

洁居城市卫生城市清洁健康

美居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公园城市)景观美化

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无废城市治污防灾

适居城市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生物友善型城市、

低碳城市、循环型城市、紧凑型城市

循环持续

易居城市数字、智能、知恵城市便利智慧

森林城市、湿地城市生态游憩

宜居城市

“田园都市”、公园城市舒适和谐

安居城市

平安城市、文明城市、健康城市、幸福城市、人文城市、

品质城市、人民城市、全球城市

品质幸福

生态城市

新田园都市

(=乡村)

终极目标

图1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城市发展

因而,基于生态所富含的哲学内涵,城市

径和手段需遵循生态学原理,将潜在自然森林作

生态系统的终极追求是构建一个人与生物在城市

为恢复目标,应用接近自然、模拟自然的技术工

环境中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并具备系统自我优

法,营造由乡土植物构成的复层-异龄-混交的

化的自驱生命力,保持相互促进、向好发展的

森林,为土著动物提供栖息地,并辅以招引和复

积极态势。由此,可将生命性、动态性和系统性

壮技术,提升野生动物多样性,形成具有区域自

作为生态学视角下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因

然风貌、富有勃勃生机的城市绿色生命地标

[16]

而,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理解也应当遵循生态“三

以城市河湖为例,地标性生物群落构建的途

观”,即生命观、动态观和系统观。生命观视角

径是以重构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链为目标,采用

下的城市是一个有机的、具有生命特征的生物

乡土水生植物配置具有“挺水-浮水-沉水”多

体;动态观强调城市是一个遵循由简单向复杂、

层空间的“水下森林”,并按比例适量投放滤藻

由初级向顶极动态发展规律的自组织体;系统观

性底栖动物和不同食性的鱼类,进而招引鸟类觅

则强调城市是人与自然相容互利的复合体,是自

食,由此形成结构复杂的“草-鱼-鸟”水生生

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

[16]

。城

物链。同时,尽可能重塑自然形态水体,采用驳

市的最终发展形态是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

岸软化工法增加水陆连通性和生境异质性,最终

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共同体。

与同为顶级消费者的人类形成独具特色的“草-

2.2 城市近自然生命地标的构建理念与途径

鱼-鸟+人”的城市水生生态系统

[7,11]

生态需求、自然的回归已成为当今第一大

社会需求,城市也应为乡土生物的栖息提供空

3 上海本土生物多样性现状

间。作为城市中的绿色生命基础设施,绿地、林

基于上述城市近自然生命地标的构建理念,

地、湿地的“三地”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生态

在上海开展了相关实践。为了构建以乡土生物为

保障。城市生态空间建设应将城市的生态三观贯

骨干的近自然群落,首先梳理了上海乡土植物与

彻于“规划设计-建设实施-管理运营”的全过

土著动物的组成。

程,其核心理念和途径是尊重生态规律,追求环

3.1 维管束植物

境友好和“生物友善”的同步实现,充分发挥乡

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和湿润,四季

土植物、土著动物及自生微生物的生态价值,构

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气候顶级的地带性

建近自然型“地标性”生物群落

[8,16]

植被为含有落叶成分的常绿阔叶林。结合历史资

以城市森林为例,地标性生物群落构建的途

料和笔者团队20多年来的调查研究成果,经统

22

计分析得出:上海市的乡土树种共42科89属128

种(含变种),其中,5属以上的科有5个,豆科

的属数最多,达9个;单属单种的科占了较大比

例,为总科数的43%;豆科和蔷薇科种数较多,

分别达到15和16种,共占总种数的24%(表1)。

3.2 陆生哺乳动物

上海有记录的陆生野生哺乳动物共8目15

科43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

上海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市民能够见

到的哺乳动物约有10种,其中黄鼬(

Mustela

sibirica

)、刺猬(

Erinaceus europeus

)、

华南兔(

Lepus sinensis

)、赤腹松鼠

(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貉(

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獐(

Hydropotes inermis

)和

普通伏翼(

Pipistrellus abramus

)较为常见,而

豹猫(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獾(

Meles

meles

)、小灵猫(

Viverricula indica

)等数量稀

少,仅有零星分布。

3.3 鸟类

上海处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

上,东部沿海海岸、岛屿和沙洲分布着大面积的

湿地,是迁徙候鸟过境、补给和休息的中转地,

也是越冬候鸟理想的栖息地,因此上海鸟类资源

较为丰富,共有397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野

生动物65种,上海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

上海水鸟共163种,包括鸻鹬类56种、雁鸭类

32种、鹤类5种、鹭类17种、鸥类20种、其他

水鸟33种。林鸟和开阔地鸟共234种,其中留鸟

38种,迁徙鸟196种。

3.4 两栖和爬行动物

上海市有记录的两栖类动物共2目6科

14种,其中近年可见的两栖类有7种:中

华蟾蜍(

Bufo gargarizans

)、泽蛙(

Rana

limnocharis

)、黑斑蛙(

R. nigromaculata

)、金

线蛙(

R. plancyi

)分布广泛;而日本树蟾(

Hyla

japonica

)、饰纹姬蛙(

Microhyla ornata

)和虎纹

蛙(

Rana tigrina

)分布范围呈片状,只在郊区可

见,数量相对稀少。

上海市有记录的陆地和淡水爬行动物共

4目8科26种,其中目前较为常见的有多疣

壁虎(

Gekko japonicus

)、赤链蛇(

Dinodon

rufozonatum

)、黑眉锦蛇(

Elaphe taeniura

)、

乌梢蛇(

Zaocys dhumnades

)和蓝尾石龙子

(

Eumeces elegans

)等。

中国园林

/

2021

/

37

/

5

表1 上海地区乡土植物科属种统计

科名属数种数科名属数种数科名属数种数

豆科 Fabaceae915胡桃科 Juglandaceae22苦木科 Simaroubaceae11

蔷薇科 Rosaceae716楝科 Meliaceae22梧桐科 Sterculiaceae11

大戟科 Euphorbiaceae57杜鹃花科 Ericaceae22杨柳科 Salicaceae11

樟科 Lauraceae56无患子科 Sapindaceae22金缕梅科 Hamamelidaceae11

壳斗科 Fagaceae56胡颓子科 Elaeagnaceae14山矾科 Symplocaceae11

桑科 Moraceae46芸香科 Rutaceae13茄科 Solanaceae11

鼠李科 Rhamnaceae45冬青科 Aquifoliaceae13茜草科 Rubiaceae11

榆科 Ulmaceae44柿树科 Ebenaceae12藜科 Chenopodiaceae11

马鞭草科 Verbenaceae34山茶科 Theaceae12虎耳草科 Saxifragaceae11

卫矛科 Celastraceae25夹竹桃科 Apocynaceae12海桐花科 Pittosporaceae11

木犀科 Oleaceae23紫金牛科 Myrsinaceae11椴树科 Tiliaceae11

忍冬科 Caprifoliaceae23小檗科 Berberidaceae11杜英科 Elaeocarpaceae11

五加科 Araliaceae22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11大风子科 Flacourtiaceae11

漆树科 Anacardiaceae22紫葳科 Bignoniaceae11紫草科 Boraginaceae11

表2 示范地建设苗木清单

中文名拉丁名株数/株规格/cm

毛柄连蕊茶

Camellia fraterna

916H20~30

微花连蕊茶

C. minutiflora

900H20~50

山茶

‘玫玉’

C.

‘Meiyu’456H10~25

‘玫瑰春’

C.

‘Meiguichun’216H15~25

铁冬青

Ilex rotunda

1 650D1.0~1.5,H100~150

冬青

I. chinensis

1 500H10

鸡爪槭

Acer palmatum

500D1.0~1.8,H100~150

浙江楠

Phoebe chekiangensis

2 000H50~100

榉树

Zelkova serrata

1 000H100~200

乌桕

Triadica sebifera

500H100~200

枫香

Liquidambar formosana

300H150~200

朴树

Celtis sinensis

500H150~200

金钱松

Pseudolarix amabilis

200H100~150

赤皮青冈

Cyclobalanopsis gilva

1 000H150~200

青冈

C. glauca

2 000H150~200

青栲

C. myrsinifolia

600H200~250

小叶青冈

C. gracilis

900H150~200

红楠

Machilus thunbergii

5 000H10~20

垂珠花

Styrax dasyanthus

100D1.0~2.0

玉铃花

S. obassis

200D1.5~2.5

白花龙

S. faberi

200D2.0~3.0

牛鼻栓

Fortunearia sinensis

100D2.0~3.0

秤锤树

Sinojackia xylocarpa

100D1.5~2.0

粗糠树

Ehretia macrophylla

100D2.0~3.0

腊瓣花

Corylopsis sinensis

4D2.0

南酸枣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150D3.0~4.0

中国园林

/

2021

/

37

/

5

23

4 上海近自然生命地标构建实践

2019年5月,结合浦东新区生态专项高东镇(张家宅

段)建设项目,在上海环城绿地洲海路段进行了近自然生

命地标生物群落示范地建设。示范地在建设时借鉴了国内

外近自然林的建设理念和工法,以及在上海已开展的近自

然林建设实践

[17-18]

,结合建筑废弃物无害化再利用,对整

个地块开展了近自然林建设。近自然生命地标生物群落示

范地位于该区域中心位置的“生态岛”上,面积1hm

2

其被河道围合形成孤岛,彻底隔绝人工干预。

按照上海潜在自然植被类型选择各群落的建群种和

灌木层优势种作为“近自然森林”的建设种源。借鉴前

期上海近自然林建设中使用效果良好的壳斗科、樟科等

树种

[18-19]

,并补充本地区自然森林中常见的山茶科和安息

香科树种,共选择木本植物25种,其中落叶针叶树1种,

为金钱松;落叶阔叶树13种,为榉树、乌桕、枫香、朴

树、鸡爪槭、南酸枣、垂珠花、玉铃花、白花龙、牛鼻

栓、秤锤树、粗糠树和腊瓣花;常绿阔叶树11种,为赤皮

青冈、青冈、青栲、小叶青冈、红楠、毛柄连蕊茶、微花

连蕊茶、山茶、铁冬青、冬青和浙江楠(表2)。

采用异龄-复层常绿落叶混交林模式种植,按照

2m×2m的株行距种植胸径2~3cm的乔木,包括枫香、榉

树、乌桕、朴树、南酸枣、垂珠花、玉铃花、粗糠树,再

加上鸡爪槭、白花龙、牛鼻栓、秤锤树、腊瓣花这5种中

层小乔木或灌木,进行随机混合种植,其他树种采用容器

苗种植。

近自然植被建设完成半年后,开始进行土著动物栖息

地的营造,以实现对小型哺乳动物、鸟类、两栖与爬行类

动物及昆虫的招引目的,促进示范地动物多样性的提升。

示范地内的生境营建布局如图2所示。其中小型哺乳动物

以鼩鼱和刺猬为招引目标,在示范地内随机布置了10个大

小在20m

2

左右的引鼩栏(图3-1)和8个蝙蝠箱(图3-2);通

过在林地内设置鸟箱,以及在周边河道中安放生态浮床分

别招引林鸟和水鸟;在“生态岛”水陆交界的平缓坡岸处

设置了不同口径和深度的蛙类繁殖缸(图3-3),缸内种植

水生植物并降低对其周边草本植被的管理,为蛙类提供隐

蔽的环境;此外,在水体中树立深浅不一的竹竿,供蜻蜓

停栖。示范地建成1年后,其乡土植物比例高到95%,鸟

类和昆虫的物种多样性相较于周边地区分别增加了约30%

和50%(图4)。

5 结语

以往的城市建设常通过打造地标性建筑来彰显城市人

文环境的内涵与特质,然而,城市文化不应仅体现在人文

环境上,也应体现在生态景观上。重视打造具有地标性特

2

3-1

3-33-2

80

70

68

60

50

4545

/

40

32

30

20

10

10

7

0

目科种

样地对照

4

图2 招引设施布点位置示意

图3 土著动物招引措施(3-1引鼩栏;3-2蝙蝠箱;3-3蛙类繁殖缸)

图4 示范样地与周边人工林(对照)的昆虫多样性对比

24

质的城市生态空间,即城市绿色生命地标,正是

破解当前城市生态建设难题的良方。基于此,笔

者提出的以近自然生命地标构建为导向的城市生

态建设理念逐步在上海的生态建设中得以实践。

本文介绍的示范地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尽管其

建设至今年限尚短,但在本土生物多样性恢复方

面已初获成效,待5~7年发育成林后,便可以更

加充分地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17]

。这种构建模式

适用于以生物多样性保育和质量提升为目的的城

市绿化建设,可作为城市生态网络中核心生态功

能节点和生态廊道建设的主要途径,以促进城市

本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

望,实现草木苍翠、虫鸣鸟啼,水木清华、鸢飞

鱼跃、人水至和、欢声笑语的和谐景象,构筑出

生态宜居的美好城市

[7]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或拍摄。

参考文献:

[1] 彭少麟,周凯,叶有华,等.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

[J].生态环境,2005,14:574-579.

[2] 赵丹,李锋,王如松.城市地表硬化对植物生理生态

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0,30:3923-

3932.

[3] Zhang K X, Wang R, Shen C C, et al.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during rapid urbanization in Shanghai, China[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

2010, 169: 101-112.

[4] Wang J Y, Da L J, Song K, et al. Temporal

variations of surface water quality in urban,

suburban and rural areas during rapid

urbanization in Shanghai, China[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2008, 152: 387-393.

[5] Xia T Y, Wang J Y, Song K, et al. Variations in Air

Quality during Rapid Urbanization in Shanghai,

China[J].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

2014, 10: 181-190.

[6] Smart S M, Thompson K, Marrs R, et al. Biotic

homogenization and changes in species

diversity across human-modified ecosystems[J].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 2006, 273: 2659-2665.

[7] 达良俊.生态型宜居城市离我们有多远[J].新华文摘,

2013(5):114-116.

[8] 达良俊,郭雪艳.生态宜居与城市近自然森林:基于生

态哲学思想的城市生命地标建构[J].中国城市林业,

2017,15(4):1-5.

[9] 达良俊,郭雪艳.上海城市生态建设中“四化”内涵的

生态学释意[J].园林,2019(1):8-13.

中国园林

/

2021

/

37

/

5

[10] 达良俊,方和俊,李艳艳.上海中心城区绿地植物群

落多样性诊断和协调性评价[J].中国园林,2008,

24(3):87-90.

[11] 吴越.聆听城市中的虫鸣鸟叫[N].解放日报,2020-

07-17.

[12] Xie L, Bulkeley H. Nature-based solutions for

urban biodiversity governance[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 2020, 110: 77-87.

[13] 曹越,万斯·马丁,杨锐.城市野境:城市区域中野性

自然的保护与营造[J].风景园林,2019,26(8):20-

24.

[14] 穆少杰,周可新,方颖,等.构建大尺度绿色廊道,保

护区域生物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2014(2):242-

249.

[15] 徐正春,袁莉,冯永军,等.基于物种落差分析的公园

鸟类多样性提升设计:以湖南常德螺湾湿地公园为例

[J].生态学报,2019,39(19):6981-6989.

[16] 达良俊,李艳艳,章君果,等.关于上海城市“地标

性”植物群落建设的思考[J].城市问题,2009(8):

37-39.

[17] Guo X Y, Li W L, Da L J. Near-natural silviculture:

sustainable approach for urban renaturalization?

Assessment Based on 10 Years recovering

dynamics and eco-benefits in Shanghai[J].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 Development

2015: A5015001.

[18] 宋坤,郭雪艳,王泽英,等.上海城市近自然森林的重

建动态[J].生态学杂志,2020,39(4):1075-1081.

[19] 达良俊,杨永川,陈鸣.生态型绿化法在上海城市

“近自然”群落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4,

20(3):38-40.

(编辑/刘欣雅)

作者简介:

达良俊

1962年生/男/上海人/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

验室主任/上海崇明生态研究院生态保育与恢复中心主任/自然

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研究方向为城市生

态学(上海 200241)

更多推荐

城市,生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