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4日发(作者:二手车出售网)
1、项目名称:低噪安全乘用车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2、推荐单位意见
低噪与安全是自主品牌乘用车与欧美日品牌差距最大的技术短板,其关键技术长期被封锁与垄断。该项目在突破复杂系统声品质目标分解与低噪声设计、乘员临撞本能反应模拟与多工况碰撞安全目标并行设计等一系列关键重大难题的基础上,成功创建声品质导向的低噪性能开发技术和面向乘员保护的安全性能开发技术,并结合数十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建立起完备的乘用车研发支撑环境与性能开发体系,包括首创的设计专家系统、试验数据管理系统、模拟乘员本能反应的假人装置、偏置碰台车试验系统、涵盖上万指标的三级目标体系和三千余项开发规范与标准等。应用该项目技术成功塑造长安汽车品牌低噪安全新形象。获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50余项,发表论文近百篇。
该项目历时十余年,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复杂程度和难度很大,突破了关键技术瓶颈,部分成果纳入国家标准,打破国外封锁与垄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了涵盖轿车、SUV、MPV的全系列乘用车产品,树立自主品牌新标杆,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额1831.8亿元、利润219.8亿元,并面向行业提供40余款汽车的低噪安全性能开发技术服务,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中国汽车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对提升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和汽车强国地位起到关键作用。推荐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3、项目简介
在汽车产品中,乘用车品质要求最严苛、市场规模最大、竞争最激烈。噪声和安全是自主品牌与国外品牌差距最大的技术短板,是乘用车品质的集中体现,也是消费者最关注和最易感知的性能,对决胜市场竞争至关重要。打破欧美日对低噪声高安全关键技术的垄断和封锁、建立自主的高品质乘用车性能研发体系、赢得乘用车市场竞争,是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做强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国制造2025》和供给侧改革的国家战略需求。
该项目在国家863、973计划支持下,依托长安汽车和中国汽研组建“汽车噪声振动与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历时十余年,突破声品质开发和乘员保护技术瓶颈,建立起完备的乘用车研发体系,开发出涵盖两厢与三厢轿车、SUV、MPV的全系列乘用车产品,成功塑造长安“低噪、安全”品牌形象,助推长安乘用车销量近两年持续位居自主品牌第一、研发实力自2009年起持续排名中国汽车行业第一。
主要创新如下:
1)针对整车声品质主观目标向零部件设计指标转化、从零部件到整车逐级低噪声设计和匹配集成的难题,提出声品质目标迭代分解方法、车身和消声器等复杂结构的低噪声设计原理与方法、启动电机和动力传动等系统的瞬态异常噪声诊断与控制方法,首创低噪声设计专家系统,建立声品质导向的乘用车低噪声开发技术,实现了声品质大幅改善的目标,噪声能量平均降低84%以上(声压级下降8~12dB(A))。
2)针对多工况车身安全性能目标交叉干涉、乘员保护目标向约束系统零部件分解和台车模拟整车偏置碰难题,提出多工况碰撞车身能量匹配理论和并行设计方法、
1
乘员减速度控制原理和基于台车模拟的约束系统协调匹配方法,发明反应人体主动肌肉作用的仿真和试验方法,建立面向乘员保护的安全性能开发技术,实现了人体伤害值大幅下降的目标,碰撞安全平均得分率从30%提高到90%以上。
3)针对我国乘用车性能开发指标体系空白、规范标准缺失、试验验证手段短缺、研发支持数据欠缺等问题,提出目标体系导向的性能开发过程控制方法,建立整车、系统、零部件三级性能指标体系和设计、分析与试验三大规范标准,发明偏置碰台车等一系列试验新方法和装置,首创汽车试验数据分析管理系统,建立完备高效的乘用车研发体系,实现低噪安全乘用车开发目标,设计变更率由20%下降到3.5%以内,八款主力乘用车新产品均实现月销过万辆。
该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47项、发表论文95篇;长安自主品牌乘用车新产品近三年共产销306万辆,新增销售额1831.8亿元、利润219.8亿元;近三年面向汽车行业提供低噪安全技术服务实现收入2.68亿元、利润1.08亿元。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评价该项目“技术复杂程度和难度很大,创新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低噪安全乘用车技术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已实现产业化,取得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广泛推广前景。”该项目成果近年获3项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4、客观评价
■评审鉴定意见、验收意见
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的以王哲荣院士为主任的评审专家组认为:“该项目技术复杂程度和难度很大,创新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低噪安全乘用车技术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已实现产业化,取得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广泛推广前景。”
2)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的以郭孔辉院士为主任的鉴定专家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在汽车NVH性能开发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其中NVH试验数据分析与管理平台、消声器设计专家系统两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该项目研究成果解决了汽车NVH性能正向开发关键问题,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国家973课题“车-车碰撞相容性及乘员反应对损伤影响的基础研究”验收专家组认为:“利用汽车性能模拟器构建了典型碰撞场景,测试并分析了驾驶员在碰撞瞬时的肌肉、骨骼及脑电变化状态,建立了中国实际车-车碰撞事故形态的车车碰撞相容性仿真分析和测试评价方法。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技术检测结果
1)经国家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长安CS75 SUV、睿骋轿车、逸动轿车等车型及国内外主流同级车型的低噪性能检测,结果表明本项目开发车型的性能指标显著优于国内同级车型、略优于国际同级车型。
2)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对长安CS75 SUV、睿骋轿车、逸动轿车等车型及国内外主流同级车型的碰撞安全性能检测,结果表明本项目开发车型的性能
2
指标显著优于国内同级车型、略优于国际同级车型。
■重要科技奖励
1)“汽车NVH控制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荣获2013年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2)“长安P3乘用车平台研发及产业化应用”荣获2014年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3)“汽车主被动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荣获2016年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比排名结果
借助低噪、安全显著的技术优势,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在汽车企业首次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连续四届8年至今居汽车行业第一。
5、推广应用情况
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我国乘用车市场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该项目成果首先直接应用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开发,其次应用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面向汽车行业的技术服务业务,使该项技术广泛地服务于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研发。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将该项目成果全面推广应用于所有自主品牌汽车新产品开发,使开发成本、效率和质量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新开发了长安CS75、CS35、CS15、逸动、逸动XT、悦翔、睿骋、欧尚、CX70等13款自主品牌乘用车(如图12所示),其中八款产品月销均过万辆,促进了长安自主品牌乘用车跨越式发展。最新研发的CS95、CS55、凌轩三款车型,预计2017年投放市场。2014-2016年累计销售自主品牌乘用车306万辆,新增销售收入1831.8亿元,新增利润219.8亿元,取得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2015年长安汽车成为首个自主品牌乘用车年销破百万的车企之后,2016年更是提前两月破百万,持续保持自主品牌乘用车第一。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自2012年起,将该项成果全面应用于面向汽车行业的技术服务,为北汽、东风、比亚迪、江淮、江铃、奇瑞、海马、力帆、柳汽、上汽依维柯红岩等数十家整车企业完成了乘用车性能提升及新产品开发服务,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噪声与安全技术水平进步和竞争力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三年技术服务实现收入2.68亿元、利润1.08亿元。
6、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6.1发明专利
获授权发明专利47项,明细如下表。
序号
1
2
3
4
名称
一种基于阶次离散的车内噪声源贡献量快速识别方法
一种用语言清晰度定量评价传动系统敲击噪声的方法
自动调节过流面积的排气消音器
扩张腔可调的排气消音器
3
国别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专利号
ZL2.0
ZL2.5
ZL2.9
ZL2.0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一种汽车发动机排气系统的主消声器
一种汽车车身后侧围总成结构
一种用于固定汽车前壁板隔音垫的折翼式卡扣
一种汽车车门加强结构
一种汽车的后副车架与车身连接结构
一种汽车发动机悬置支架与车身纵梁的安装结构
一种发动机托架总成的安装结构
转向支撑与前壁板的连接支架总成
一种发动机前悬置安装支架总成
一种轿车顶盖后部结构
一种带加强吸能结构的汽车发动机舱边梁前段
一种碰撞吸能式燃料瓶安装支架
一种汽车副驾驶位气囊安装支架
一种汽车地板前部的两层十字交叉梁骨架
一种汽车后地板骨架总成
一种汽车座椅后横梁总成
一种汽车发动机舱下托架
一种发动机托架前安装结构
一种齿形吸能转向管柱
一种汽车车身前部结构
一种汽车防撞杆总成
一种座椅前安装支架
一种汽车副车架安装支架结构
一种汽车搁脚板及其安装结构
一种反映驾驶员肌肉动态特性的碰撞假人模型设计方法
一种反映驾驶员保护姿态的碰撞试验用假人模型设计方反映人体颈部力学特性的碰撞假人颈部结构与设计方法
一种汽车薄壁件在碰撞实验中的动态性能参数对标装置
一种挥鞭伤试验假人头部与头枕接触时间测量装置
一种汽车顶盖内衬和侧气帘的支撑构件
一种小腿碰撞模拟装置
一种主动式汽车座椅靠背装置
用于转向系统动态冲击试验的冲击器
用于测试防石击、防溅水材料抑制噪声水平的装置及方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ZL2.X
ZL2.8
ZL2.X
ZL2.X
ZL2.5
ZL2.1
ZL2.4
ZL 2.4
ZL2.6
ZL2.1
ZL2.4
ZL2.6
ZL2.7
ZL2.7
ZL2.5
ZL2.9
ZL2.2
ZL2.0
ZL2.8
ZL2.X
ZL2.5
ZL2.4
ZL2.6
ZL2.3
ZL2.X
ZL2.5
ZL2.4
ZL2.9
ZL2.9
ZL2.7
ZL2.2
ZL2.5
ZL2.4
ZL2.1
4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可调节式驱动半轴约束模态测试固定装置
一种测试发动机转动惯量的三线摆扭摆周期测量仪
衬套式悬置静刚度检测装置
一种整车状态下车用发电机噪声的评价方法
一种汽车动力总成和悬架刚体模态集成测试方法
一种汽车薄板件的局部模态测试方法
一种移动式汽车车身模态试验台
一种车辆传动系统扭振激振装置及试验台
可调整吊耳角度的汽车排气系统悬置装置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ZL2.X
ZL2.X
ZL2.1
ZL2.6
ZL2.8
ZL2.3
ZL2.9
ZL2.7
ZL2.9
6.1软件著作权
获软件著作权共4项,明细如下表。
序号
1
2
3
4
著作权名称
GMP进排气数据管理平台软件
TDM2实验数据管理系统
消声器快速建模工具软件
ES2排气消声器设计专家系统
登记号
2011SR083450
2013SR153231
2011SR004658
2013SR153227
7、主要完成人情况
第1完成人:刘波(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总负责人,负责技术路线总体规划,总体设计方案制定,对创新点1、2、3均做出了主要贡献。主要构建了乘用车性能指标体系,主持了规范标准的制定工作,提出了目标体系导向的性能开发过程控制方法;参与部分试验装置的研制;担任长安汽车P3平台项目总监,完成了逸动、逸动XT两款轿车开发,率先赋予了长安自主品牌乘用车低噪安全新形象,并推动了低噪安全乘用车关键技术大规模产业化。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
第2完成人:邓兆祥(重庆大学)
参与本项目总体方案及策略的制定,对创新点1、3做出了主要贡献。参与整车噪声性能开发技术研究,提出了基于汽车车内噪声响应幅度判定参数的车身结构设计方法;提出了消声器气流再生噪声预测方法和考虑实际影响因素的消声器性能设计方法;组织研制了消声器设计专家系统;完成汽车试验数据管理平台的系统设计,发明了部分快速试验装置。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相关论文39篇。
第3完成人:禹慧丽(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参与本项目总体方案及策略的制定,对创新点2、3做出了主要贡献。提出了多工况碰撞能量匹配理论,建立基于材料本构关系的高精度碰撞仿真技术,实现车身安全的多工况目标并行设计;参与挥鞭伤假人的改进及试验,发明了部分快速试验装置。主持长安睿骋、CS75、欧力威等新产品安全性能开发。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
5
实用新型专利9项,发表相关论文11篇。
第4完成人:高镇海(吉林大学)
对创新点2做出了主要贡献。针对传统机械假人无法完整描述真人损伤的难题,创新性测试人体在临撞瞬间肌电、脑电、心电及骨肌运动状态等生物电信号方法,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理论揭示人体本能性反应机理及其骨肌动力学动态变化规律;提出了反应真实人体主动肌肉作用的仿真模型与损伤分析技术。发明了高仿真度弹簧型Hill人体肌肉改进模型并开发碰撞测试机械假人装置。通过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测试鉴定,突破了常规机械假人无法准确描述真人颈部挥鞭伤的难题,为完善碰撞测试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撑。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表相关论文12篇。
第5完成人:胡成太(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参与本项目总体方案及策略的制定,对创新点1、3做出了主要贡献。提出基于数据库的声品质目标迭代分解方法;参与车身结构低噪声设计、消声器性能预测与设计方法研究;组织传动系统扭振匹配、增压器异常噪声诊断与控制等技术研究;参与排气消声器专家设计系统研制,发明了部分快速试验装置。主持长安CS75、CS35、欧诺等新产品的声品质开发。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相关论文2篇。
第6完成人:苏忠(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参与本项目总体方案及策略的制定,对创新点3做出了主要贡献。参与乘用车试验数据分析管理系统开发,参与目标体系导向的性能开发过程控制方法研究及标准规范制定;担任长安汽车P3平台项目副总监,协助完成了逸动、逸动XT两款轿车开发,并推动了系列低噪安全乘用车新产品的产业化。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
第7完成人:杨亮(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对创新点1、3做出了主要贡献。参与乘用车低噪性能正向开发体系建设,研制了部分快速试验装置;参与排气消声器设计专家系统研制;参与异常噪声诊断与控制技术研究。参与长安CS75、睿骋、逸动、悦翔、CS35等车型的声品质开发。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相关论文9篇。
第8完成人:李沛然(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对创新点1、3做出了主要贡献。主要完成了TDM2汽车试验数据管理系统、GMP进排气数据管理平台软件、消声器快速建模工具软件和ES2消声器设计专家系统的研发;提出了试验数据通用模型、消声器智能评价方法和基于CBR的消声器选型设计方法;提出增压进气系统喘振声的排箫式消声器、序列窄环式消声器和整流格栅等控制新结构。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4项,发表相关论文11篇。
第9完成人:崔泰松(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对创新点2、3做出了主要贡献。参与乘员减速度控制理论研究;参与约束系统协调匹配方法和多工况碰撞台车模拟调校技术研究。主持了逸动、CS35、CS95、欧诺等车型的碰撞安全性能开发。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项,发表相关论文6篇。
第10完成人:徐小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对创新点1、3做出了主要贡献。参与低噪性能开发流程体系的建设及整车噪声
6
性能过程控制方法研究,研制了部分试验装置。主持了长安欧尚、CX70等新产品的声品质开发。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相关论文2篇。
第11完成人:李传兵(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对创新点1、3做出了主要贡献。参与异常噪声控制技术研究;参与试验数据管理系统研制参与NVH性能开发过程控制方法研究;发明了多个快速试验新装置;主持了长安睿骋、逸动等新产品的声品质开发。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相关论文2篇。
第12完成人:张军(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对创新点1、3做出了主要贡献。参与低噪性能正向开发体系及开发技术研究,参与了间歇工作部件的瞬时声品质评价与控制研究,研制了部分快速试验方法和装置。参与长安睿骋、逸动、CS35等新产品的声品质开发。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发表相关论文1篇。
第13完成人:李宏成(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对创新点1、3做出了主要贡献。建立了传动系统异常噪声开发流程及控制方法,提出了基于传递路径分析的变速器敲击噪声抑制方法,发明了动力传动系统敲击噪声AI定量评价方法。参与长安公司CS75、悦翔等产品的声品质开发。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表相关论文6篇。
第14完成人:孙浩(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对创新点2做出了主要贡献。负责项目过程中的同级别车型的碰撞对比试验,参与约束系统多工况协调匹配技术研究;组织面向汽车行业的安全性能开发与测试评价技术服务;作为起草人,参与5项汽车碰撞相关国家标准制定,发表论文1篇。
第15完成人:邵金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对创新点2做出了主要贡献。参与能量匹配理论和高精度仿真技术研究,对乘用车结构多种前碰撞工况耐撞性性能提出了并行设计方式;参与约束系统多工况协调匹配技术研究。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相关论文2篇。
8、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第1完成单位: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长安汽车作为项目的总牵头单位,负责项目整体策划,实施推进和产业化推广应用。在项目管理、技术创新、产业化应用方面均起到牵头组织作用。对创新点1、2、3做出了主要贡献。
牵头完成了国家863计划课题“长安出口轿车自主集成开发与产业化”、“知识驱动的汽车车身创新设计系统及产业化应用”,设立并组织完成了“乘用车动力声品质评价方法与控制技术研究”、“乘用车正面碰撞目标分解与性能控制”等120项低噪安全先期技术研究课题,提出了声品质目标分解技术,发明了传动系敲击噪声AI定量评价方法,建立声品质导向的乘用车低噪声开发技术,提出了多工况碰撞车身能量匹配理论和并行设计方法、乘员减速度控制原理和基于台车模拟的约束系统协调匹配方法,建立面向乘员保护的安全性能开发技术,提出目标体系导向的性能开发过程控制方法,提出整车、系统、零部件三级性能指标体系和设计、分析与试验三大
7
规范标准,建立了自主品牌乘用车高效研发体系,基于该体系和低噪安全关键技术集研发了紧凑型、中大型两大乘用车平台,基于两大平台开发了CS75、CS35、CS15、逸动、悦翔、睿骋、欧尚、CX70等系列自主品牌乘用车新产品,近三年实现销售306万辆,新增销售额1832亿元、利润219亿元。获授权发明专利40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国家标准制定6项(3项强制标准)。
第2完成单位: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牵头完成了汽车低噪声设计技术研究、内燃机消声器设计技术研究及其专家系统开发,协助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长安出口轿车自主集成开发与产业化、汽车性能开发体系支撑关键技术研究。重庆大学的主要创新贡献在于提出了基于汽车车内噪声响应幅度判定参数的车身结构设计方法,突破了汽车发动机进排气系统低噪声设计关键技术,发明了一系列进排气消声新装置,并首次成功研制出汽车消声器设计专家系统,突破了汽车试验数据集成管理的关键技术,并研制出TDM2试验数据管理系统、GMP进排气数据管理平台软件,还发明了一系列新型的汽车性能试验方法和装置。在本项目科技创新中,重庆大学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4项,发表研究论文54篇。
本项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汽车性能开发工程实践中,为长安汽车乘用车性能品质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3完成单位: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高振海教授团队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2012年至2014年期间联合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车-车碰撞相容性及乘员反应对损伤影响的基础研究”(2012CB723802)。其中,高振海教授团队负责面向碰撞中乘员生理变化的汽车乘员骨肌动力学模型研究。项目研发过程中重点研究了驾驶员在模拟真实交通碰撞事故场景时的骨肌生理、心理等行为反应,揭示了人体本能性反应机理及其骨肌动力学动态变化规律等,提出了反应真实人体主动肌肉作用的仿真模型与损伤分析技术,为完善碰撞测试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成果为本项目科技创新点2有指导性、关键性贡献。
第4完成单位: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对创新点1、2、3均做出重要贡献。协助完成了乘用车性能开发体系技术研究,建立了高效的中国汽研低噪安全技术开发体系,包括完整的开发流程和规范;提出进气增压系统喘振控制新方法;建立了消声器专家系统的CBR案例库,协助完成消声器专家系统的开发,开展车-车碰撞和偏置碰等乘员保护研究,制定国家标准6项(强制性标准3项)。将该项成果成功用于国内多款自主品牌汽车的低噪安全性能开发和提升,并为数十家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提供了开发技术服务,促进了本项成果向汽车行业的推广应用。
9、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重庆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汽研)是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单位。联合成立了:2006年“重庆市车辆NVH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
8
家重点实验室”和2012年“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在本项目研发期间,各单位结合研发内容进行了如下详细的分工,共同合作完成了低噪安全乘用车关键技术研究及大规模产业化。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本项目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实施的牵头单位和主要完成单位,统筹产学研公共平台各项资源,联合重庆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汽研进行了低噪安全关键技术的攻关。牵头突破了声品质导向的低噪声性能开发技术和面向乘员保护的安全性能开发关键技术,并针对乘用车性能开发体系不健全导致的开发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目标体系导向的性能开发过程控制方法。对本项目创新点1、2、3做出了突出贡献,开发了系列低噪安全乘用车新产品。
重庆大学:协助完成了汽车低噪声设计技术研究、内燃机消声器设计技术研究及其专家系统开发,参与完成了”长安出口轿车自主集成开发与产业化、汽车NVH开发体系支撑关键技术”等目研究。重庆大学在创新点1、3做出了贡献:提出了基于汽车车内噪声响应幅度判定参数的车身结构设计方法,突破了汽车发动机进排气系统低噪声设计关键技术,发明了系列进排气消声新装置,并首次成功研制出汽车消声器设计专家系统;突破了汽车试验数据集成管理的关键技术,并研制出TDM2试验数据管理系统、GMP进排气数据管理平台软件,发明了一系列新型的汽车NVH试验方法和装置。
吉林大学:联合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车-车碰撞相容性及乘员反应对损伤影响的基础研究”。吉林大学在创新点2做出了贡献:建立了面向碰撞中乘员生理变化的汽车乘员骨肌动力学模型,重点研究了驾驶员在模拟真实交通碰撞事故场景时的骨肌生理、心理等行为反应,揭示了人体本能性反应机理及其骨肌动力学动态变化规律等,提出了反应真实人体主动肌肉作用的仿真模型与损伤分析技术,为完善碰撞测试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协助完成了乘用车性能开发体系技术研究;提出进气增压系统喘振控制新方法;建立了消声器专家系统的CBR案例库,协助完成消声器专家系统的开发。将本项成果成功用于国内多款自主品牌汽车的低噪安全性能开发和提升,并为数十家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和推广应用。对创新点1、2、3均做出了贡献。
9
更多推荐
汽车,开发,技术,性能,方法,乘用车,研究,碰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