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6日发(作者:马自达2022款最新款)
1987年9月20日: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成功发出
1987年9月,CANET(中国学术网)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
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
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
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这封电子邮件是通过
意大利公用分组网ITAPAC设在北京的PAD机,经由意大利ITAPAC和德国
DATEX-P分组网,实现了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连接,通信速率最初为300bps。
原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李澄炯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回忆道,
“从1986年开始,我们研究组就在一台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上做方案设计和
实验。那时候也没有Internet的概念,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发达国家对我们心
存戒备,重要设备、技术都不向我们开放,计算机软硬件不兼容的问题非常突出。
直到1987年7月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维纳措恩教授从德国带过来可以兼容的
系统软件,我们研究所的计算机才具备了与国际网络连接和发送电子邮件的技术
条件。”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
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邮件发送的条件基本具备。
1987年9月14日晚,在北京车道沟10号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
究所的一栋小楼里,13位中、德科学家围在一台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旁进行
电子邮件的试验发送。
维纳措恩在接收邮件的地址里输入了包括自己在内的10位德国科学家的电
子邮箱地址。邮件的内容是由英文和德文两种文字书写的,内容是李澄炯教授提
议的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维纳措恩敲下了回车键开始发送。他坐在那里
一动不动地等信号,可是怎么等,也没等回来。大家开始重新检查计算机软件系
统和硬件设施,后来发现是一个数据交换协议有点小漏洞,导致邮件未发出去。
于是他们又用了一周的时间解决了这个问题,1987年9月20日20点55分,发
送键再次按下,与上次相比这次大家都很紧张。过了一会儿,计算机屏幕出现“发
送完成”字样,众人鼓掌庆贺。
德国大学的服务器顺利收到这封邮件,并转发到国际互联网上,中国互联网
在国际上的第一个声音就此发出。几天后收到了来自法国、美国等国家的祝贺邮
件。第一个回信的是一位美国计算机教授,还有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发来的贺
信。至此中国可以与世界通过电子邮件进行沟通和交流了!
(中国计算机报)
第一封电子邮件复印件
邮件题目: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邮件大意:跨越长城,走向世界。这是中国通过北
京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之间的网络连接,向全球科学网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2003年8月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和中国互联网协会共同发布的《中
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内首次刊发了有关国内首封电子邮件的消息。8月19日,记者
辗转找到当时发送该邮件的参与者之一李澄炯老人,他向记者介绍了有关此邮件许多鲜为人
知的故事。这些对于今天的网民来说,也许是段神秘而有价值的记忆。
CNNIC调查神秘电邮下落 16年前发送信息在德找到
去年下半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外籍高级顾问安玛莉(AnnMarie)受CNNIC委托,
开始查找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的下落。
“当时有关从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的线索并不是很清晰。”安玛莉先后多次从美国打
国际长途电话向中国有关部门和专家请教、核对,但中国的官方资料中有关第一邮件的信息
已无迹可寻,安玛莉只得到“邮件与德国有关”的答复。
在美国南加州信息部门的帮助下,安玛莉从上千万条数据信息中查找到,“邮件是先被发
送到了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随即,安玛莉赶往卡尔斯鲁厄大学。
在卡尔斯鲁厄大学,安玛莉见到了邮件的发送者之一措恩(Zorn)教授,并被告知,“来
自中国的那封邮件仍完好保留”。在短暂的检索之后,从中国发出的首封电子邮件真实地展
现开来。邮件副本显示,该邮件内容为
“AcrosstheGreatWallwecanreacheverycornerinthe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是中国兵器
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于1987年9月20日20时55分(北京时间)发出的。
安玛莉将邮件打印件带到了中国,交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收存。
首封邮件并无特定收件人 实质内容是向世界打招呼
带着第一封邮件的打印件,记者找到了当年任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所长的李澄
炯老人。
“那是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和西德巴符州政府的一个计算机国际网合作项目,
发第一封电子邮件是整个研究组共同完成的。”李澄炯老人介绍说除了自己,当时研究组成
员还包括技术顾问王运丰教授(现已辞世)、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措恩教授和其他同事。
从1986年开始,研究组就开始在一台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上进行方案设计和实验。
当时国内尚未成为国际计算机数据通信网CSNET的成员,因此计算机只能先通过德国卡尔
斯鲁厄大学的“中转”,与国际网络进行连接。“而且那时候也没有internet的概念,在计算机
更多推荐
中国,邮件,计算机,德国,国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