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0日发(作者:2010的锐志现在值多少钱)
新能源车企ipo失败案例
2015年11月6日,上汽集团股票经历了近一个月的停牌后,公布了总额150亿元人民币的定增方案,以支撑上汽集团在三个方向上对未来的投入——投入89.7亿元用于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30亿元用于“智能化”相关项目,23.1亿元用于车联网等前瞻性技术的投入。上汽的大手笔让吉利、比亚迪等民营车企望洋兴叹,果敢的行动则让彼时深陷反腐泥淖之中的东风、一汽望尘莫及。
2014年被汽车行业视作“新能源”元年。那一年,财政补贴在生产和消费两端对新能源整车链条的扶持政策落地,刺激中国车企纷纷推出纯电动(EV)及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车型,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暴增三倍以上。同年,蔚来、小鹏等新造车公司成立。
政策东风下,车企开启了第一轮较量。上汽是最快推出整体新能源战略以及拥有较为完整新能源产品方案的车企之一。2015年上半年上汽即公布了延续至今的新能源“绿芯”战略,产品覆盖从EV到PHEV,级别从A0(小型车)到B+(中大型),品类从轿车到SUV,几乎一应俱全。
相比于上汽以整体战略入局,北汽、江淮等车企则迅速主推补贴后售价在8万元以下的纯电产品,一来在私人市场上以价换量,迅速
扩大销量,二来在刚启动的2014到2016年,出租车、长短租赁等运营用车市场,有着比私人用车更大的需求量。
在运营用车市场的支持下,江淮、北汽迅速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最高的车企,旗下车型挤进各地采购名单;上汽乘用车的运营市场则主要集中于大本营上海。
私人市场中,考虑到消费者对纯电动的接受度仍然有限,对续航能力和充电便捷度存在顾虑,上汽将混动车型作为主推产品。然而,彼时新能源汽车销量极大的依赖于补贴,而补贴又分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补”和地方财政支持的“地补”,但地方补贴政策有所不同,彼时北京地区并未将PHEV纳入补贴目录,而新能源汽车需求又高度集中于北上等限购城市,这大大限制了上汽新能源产品的销量发挥。
此外,在需求本就狭窄的私人市场、PHEV品类中,上汽还面临强劲对手比亚迪的竞争。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上汽新能源一直缺乏“爆款”,在总量较小的市场中,一个爆款往往能将一个车企顶上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的位置,上汽新能源车销量远不及北汽、江淮。
新能源汽车第一回合的竞赛中,上汽并未取得量的优势,但面对变局更为长远的战略,也使得上汽留在赛道上。相比之下,变通有余却缺乏体系能力和整体战略支持的北汽、江淮,则在后来的竞争中迅速败下阵来。
2016年开始,新能源“地补”政策带来的地方保护被逐渐打破,上汽、比亚迪等车企开始获得更大的机会参与全国市场的竞争,同时新能源车市场培育取得成果,私人消费市场迅速启动。但遗憾的是,第二轮较量中,上汽显然误判了消费者接受新能源“高端”产品的速度,转而补充失去的低端新能源产品线。
当上汽两款新能源产品荣威350EV、550EV价格开始下探,推出亲民价格的纯电产品荣威i5、i6、ei6,在补贴后售价15万以下区间不断扩充产品线时,比亚迪则在随后数年中由补贴后价格10万以下的秦,拓展至20万到30万元区间的混动SUV唐DM、混动轿车汉DM,以及纯电轿车汉EV。相比上汽混乱的新能源产品线,比亚迪的新能源产品在每个价格区间、不同品类中仅有一款“拳头”产品。
上汽显然低估了市场接受高端产品的速度,新造车势力在特斯拉、明星创业者以及资本的推动下迅速“吸睛”,2020年9月销量排行前十的新能源产品中,特斯拉model 3、蔚来ES6、小鹏P7、汉EV榜上有名。
同时,10万元以下区间混乱的产品导致定位不清晰,也大大影响了上汽在低端市场的表现,荣威i5、i6仍是传统轿车造型,价格互相打架,吸引力远不及定位清晰的后起的五菱红光miniEV、长城欧拉熊猫。
今年上半年,上汽开始在高端领域追赶,推出独立于上汽乘用车的新能源汽车高端品牌“L”,集团董事长陈虹亲自挂帅,可见重视程度。但这一次,上汽已不再是那个敏锐的先行者,新高端品牌“L”的发布时间与东风的岚图、北汽ARCFOX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更多推荐
新能源,市场,产品,汽车,高端,补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