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5日发(作者:莲花l5哪里产的)
文明史观【概念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主要内容】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关键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非洲文明、中华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等。【真题回顾】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答案】A【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2.(2019·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答案】D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1
【解析】唐朝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屡试不中,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生诗才,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没有阻止贵族入仕,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宗室特权在科举取士中无法体现,没有涉及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故C项错误。3.(2019·北京高考·20)古代希腊禁止妇女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有为妇女专设的运动会,城邦也很重视女子体育教育。这说明,古希腊(A.奥运会缺乏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C.奥运会导致城邦内部的阶级分裂【答案】D【解析】由材料“为妇女专设的运动会,城邦也很重视女子体育教育”可知古希腊赋予妇女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的权力,故选D项;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精神,排除A项;古希腊妇女没有政治权利,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性别区分而非阶级区别,排除C项。4.(2019.4·浙江高考·17)论及雅典城邦制度,有学者认为,雅典“无法扩张自己……如果它扩张,其公民就无法集合参加公民大会,但如果不扩张,当强大的君主政体联合起来,它就会成为受害者。”这说明雅典城邦制度存在明显缺陷。下列项中能够反映这一认识的是(A.城邦制度仅适用于小国寡民B.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C.公民权建立在对奴隶专政的基础之上D.“五百人会议”享有很大的权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如果它扩张,其公民就无法集合参加公民大会,但如果不扩张,当强大的君主政体联合起来,它就会成为受害者”,雅典直接民主仅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政体,疆域广大,不利于公民长途跋涉参与政治,故选A项;材料的主旨是雅典的扩张问题,“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体现的是雅典民主制下官员的选任,排除B项;同理,材料与公民和奴隶间的关系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同理,排除D项。5.(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2)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答案】B【解析】据材料“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并进行最终判决”结合所学陪审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妇女与男子拥有同样的政治权利D.妇女有权参与城邦社会文化生活2
法庭由公民抽签产生,这体现主权在民原则,故选B项;材料涉及的是陪审法庭执行判决权,不是法律服从民众意愿,排除A项;陪审法庭是抽签产生不是全体公民,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陪审法庭的作用而不是法律,排除D项。6.(2019·天津高考·3)公元58年,驻守耶路撒冷的罗马军队指挥官下令对一名犹太人执行鞭刑,犹太人对指挥官说:“你难道可以合法地鞭打一位没有犯罪的罗马公民吗?”指挥官有些诧异:“我花了许多银子才获得了罗马公民身份。”对方说:“我生来就是。”这表明此时罗马公民(A.身份的获得有不同途径C.来自共和国内各个地区【答案】A【解析】通过题干可知,能够获得罗马公民身份有不同的途径,其一是缴纳很多银子成为公民,其二是生来就是罗马公民,故选A项;根据题干可知,有一些人生来就是罗马公民,不一定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时间点是公元58年,处于罗马帝国时期,不是共和国时期,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具有人人平等、公平公正、法律至上等法律理念,即罗马公民也不可能拥有免受法律处罚的权利,排除D项。7.(2019·北京高考·22)1924年,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对工党政府提出了谴责动议,工党政府将它视为不信任案。按照英国政治体制,政府接下来可以(A.否决谴责动议,继续执政C.将谴责动议提交国王裁决【答案】B【解析】由材料“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对工党政府提出了谴责动议,工党政府将它视为不信任案”可知议会已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这时政府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故选B项;结合所学当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就要垮台,排除A项;英国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掌握最高权力,排除C项;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下总可以向最高法院提起违宪诉讼,排除D项。8.(2019·天津高考·5)“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A.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C.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答案】D【解析】通过题干中“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可知英B.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D.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B.必须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D.拥有免受法律处罚的权利)B.要求解散议会,重新大选D.向最高法院提起违宪诉讼3
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故选D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之后,《权利法案》通过限制国王权力,确立了议会的权力,即国家最高权力中心在议会,排除A项;普选权是说对任何一个成年人而言,无论他的性别、年龄、种族、信仰等情况,都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但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选举,排除B项;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它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组织形式,不属于专制独裁范畴,排除C项。9.(2019·江苏高考·16)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长达四个月的激烈辩论,通过了联邦宪法,各州批准宪法情况见右图。据此可知,当时的美国()A.联邦体制确立经历艰难历程C.南方与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答案】AB.各州的矛盾和分歧已经消除D.邦联政治体制尚未正式建立【解析】“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长达四个月的激烈辩论,通过了联邦宪法”可知体现的是在宪法确立过程中矛盾和分歧较大,这也说明联邦体制经历艰难历程,故A项正确;各州的矛盾和分歧无法消除,因而后来爆发了南北战争,故B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协调了南方与北方的矛盾,故C项错误;邦联政治体制在美国独立后就正式建立,故D项错误。10.(2019·天津高考·1)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4
A.①【答案】CB.②C.③D.④【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两幅青铜器插图出土于四川省广汉市,属于三星堆文化的典型代表,在题干地图中表示为③,故选C项;①为山东省,排除A项;②为河南省,排除B项;④为湖南省,排除D项。11.(2019·北京高考·12)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答案】A【解析】由材料“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可知东周时期已掌握丝织技艺,产品传播范围广泛,故选A项;丝绸之路是中西交通的起点,丝绸之路起点是长安,排除B项;“没有交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生活方式趋同”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2.(2019.4·浙江高考·3)一说“china”的发音源出唐朝时期的昌南(今景德镇)。唐朝昌南除出产青瓷之外,名列前茅的瓷器还有(A.粉彩瓷【答案】D【解析】唐朝,昌南土质好,先人们又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一种青白瓷,行销海内外,故选D项;粉彩瓷是清代典型的瓷器类型,排除A项;唐代黑瓷多见于山西河南一带,如浑源窑、交城窑、B.黑瓷)C.青花瓷D.白瓷)5
鲁山窑,排除B项;青花瓷是元代彩瓷的典型瓷器类型,排除C项。13.(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3)图3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图3A.文化趋于活跃B.政治变革加速【答案】A15世纪欧洲出现印书坊的城市C.市民阶级出现D.新教传播广泛【解析】由材料可知15世纪欧洲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印书坊的城市,印刷术的发展推动文化的繁荣,这是欧洲文化发展活跃的表现,故选A项;17、18世纪欧洲各国纷纷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政治变革加速,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世纪伴随欧洲城市兴起出现了市民阶级,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C项;新教传播是在宗教改革后,而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D项。14.(2019.4·浙江高考·19)有学者指出,法国大革命的根本目的,无非就是要打破王公贵族的政治垄断,要在一种新的思想基础上重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次革命也因此获得了自己的正当性乃至神圣性。这种“新的思想”是(A.三权分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打破王公贵族的政治垄断……重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结合所学,打破等级森严的贵族对政治的垄断,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建立人民主权的政治统治,故选C项;三权分立仅是实现民主的一种方式、手段,排除A项;君主立宪是实现近代民主的一种政体形式,排除B项;君主制是法国传统等级制度体现,排除D项。15.(2019.4·浙江高考·5)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历经三千多年演化与进步,形成的主要字体是(①甲骨文)②行书③小篆④金文⑤隶书⑥草书⑦楷书)B.君主立宪C.人民主权D.君主制6
A.②⑤⑦【答案】BB.②③⑤⑥⑦C.①②③⑤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解析】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到近代考古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故①错误;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行书大家,如:王羲之、苏轼等,故②正确;小篆字体优美,笔画复杂,形式奇古,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尤其应用于印章刻制,故③正确;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应用的年代,从西周早期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故④错误,隶书,字形多呈宽扁,横长竖短,,东汉时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重要的影响,有“汉隶唐楷”之称,故⑤正确;草书形成于汉代,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唐代发展为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故⑥正确;楷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涌现出许多楷书大家,如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故⑦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16.(2018.4·浙江高考·18)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A.①②③【答案】C【解析】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故①正确;美洲主要是西班牙的势力范围,马铃薯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故②错误;马铃薯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故③正确;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是欧洲文明与美洲文明的相遇,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模拟训练】1.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B.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D.只看到新航路开辟的经济作用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A.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C.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答案】B7
【解析】据材料“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可知,该评价是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客观评价了哥伦布开辟美洲新航路的积极影响,故A项错误;据材料“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可知该评价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故B项正确;该评价是站在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角度评价哥伦布开辟美洲新航路的影响,而不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不符,故D项错误。2.文明史观和近代史观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史学观点和方法,从文明进步和近代化这一角度分析,《资政新篇》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同点是(A.经济上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B.政治上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社会生活方面都提倡“自由”“平等”D.文化教育上都提倡设立新式学堂【答案】A【解析】B.C两项只符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项只符合《资政新篇》。A项是其相同点,因为《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由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经济措施上也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3.有中国近代竹枝词云:“寿头最怕请西餐,箸换刀叉顶不欢。”意即:寿宴上最忌讳使用西餐刀叉,影响寿宴喜庆的氛围。从文明史观看,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东西方文明的冲突C.西餐已经普遍盛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之所以在寿宴上反对西餐是因为“刀”、“叉”的使用影响了寿宴的喜庆的氛围,因为“刀叉”跟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喜庆”的文化相矛盾,材料中的现象从本质上反映的是文化、文明的冲突,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说对西方饮食抵制,只是说在寿宴上不喜欢用西餐,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西餐普遍流行,故C项错误;中国人不喜欢在寿宴上用刀叉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本质上是中西文明的冲突,故D项错误。4.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最后一部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的部分目录如下:第10章:世界的地平线(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第11章:旧大陆文明中心(约公元前2140—前1730年)第12章:马的驯化与欧亚草原游牧生活的创造))B.远代中国人对西方饮食的抵制D.近代中国饮食受传统思想影响8
第13章: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约公元前1730—前1250年)第14章: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约公元前1250—前950年)”可以推断此书的基本特点是(A.断代史整体史观C.编年史文明史观【答案】C【解析】汤因比的时序是连续的而不是断裂的,可见此书不是“断代史”而是“编年史”,故A项错误;社会史观强调研究人类的衣食住行,尽管目录中强调了“马的驯化”,但这只是其中一个章节而不是主要的特点,故B项错误;汤因比的时序是连续的,所以是“编年史”,“旧大陆文明中心”和“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的是文明史观,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别史”,故D项错误。5.“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前言》)这一要求反映的是(A.全球史观【答案】C【解析】“全球史观”研究的是世界各民族共同发展历程而非简单的文化传统,故A项错误;“革命史观”研究的是世界各地区的革命与抗争,故B项错误;而“文明史观”主张“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故C项正确;“社会史观“研究的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一般问题的观点和理论体系,故D项错误。6.十七至十九世纪,中西方在多个领域的差距拉大了,如果以文明史观的角度观察的话,下列哪一项是不能成立的(A.经济总量【答案】A【解析】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十八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工业革命,而这之前,中国农耕经济发达,经济总量高于西方,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17~19世纪中国处于封建社会,而西方逐渐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中西差距拉大,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7~19世纪中国政治体制仍是君主专制,而西方向民主政治过渡,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7~19世纪中国手工业生产,而西方逐渐从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7.“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B.社会形态C.政治体制D.产业类型B.革命史观C.文明史观)D.社会史观)B.编年史社会史观D.国别史生态史观9
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这一要求主要反映了以下哪种史观(A.全球史观【答案】CB.革命史观C.文明史观D.社会史观)【解析】本题关键“文明成果”。材料没有体现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不断革命斗争而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故B项错误;文明史观以各种文明作为研究单位,包涵有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对照概念,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结构与普通民众的日常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意识的变动过程,故D项错误。8.(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文明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中国从一开始起,就能供养很可观的人口……如此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使中国人能够不管事态发展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特点……还有中国的农业生活方式。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种考试制度最初是综合性的,后来渐渐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儒家学说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做了合理说明,在长达二千年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但到19世纪中叶,这一形势发生了突然而剧烈的变化。材料二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19世纪末,中国人所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20世纪初后者超越了前者……统治地位的士大夫阶层的傲慢和自满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越来越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往往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不喜欢欧洲的统治,也不太喜欢北京反动的帝国朝廷,正是他们提供了促进革命的民族主义运动的动力,这一运动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第一次排外运动由沿海城市发动,推翻满清王朝的1911年革命也爆发在这些城市里,所有这些都不是偶然的。10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12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评述外来冲击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3分)【答案】(1)原因: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众多的人口或人力资源;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方式;统一的文字;完善的科举制或考试制度;儒家文化的影响。(12分)(2)影响: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中断,部分知识分子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效仿西方文明。经济:学习西方技术,创办近代企业,推动工业化进程;政治:出现新的社会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掀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或改革,促进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翻译西方书籍从以自然科学为主到以社会科学为主,传播民主科学思想。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和交流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外力冲击和内部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13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可知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有助于保持中国文明的连续性;材料一“中国从一开始起,就能供养很可观的人口……如此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使中国人能够不管事态发展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特点……还有中国的农业生活方式”可知中国众多的人力资源和传统的自给自足农业模式保证生存延续文明;材料“中国存在……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可知中国文明的延续有长久稳定的统一文字作为保证;材料“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隋唐时期出现的科举制度不断完善促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教育洗礼。(2)根据材料二“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新的经济领导人往往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正是他们提供了促进革命的民族主义运动的动力”“19世纪末,中国人所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20世纪初后者超越了前者”等信息可知中西方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深刻警醒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改变传统观念,效仿西方文明。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社会转型的含义:社会转型指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结构性或根本性的社会变动,它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所引发的超越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质变。社会转型的特点与原因:①社会转型是一个漫长和复杂变迁过程,是对旧体制逐步破除和新体制全面确立;11
②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领域;③社会转型的成因很多,而且互动制衡,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请你以17—19世纪的英国为例说明社会转型上述特点,并以文明史观分析其体现出的时代潮流。(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说明:(17世纪上半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向专制王权发起了挑战。“光荣革命”后,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17~18世纪,英国大力拓展海外贸易与殖民扩张,随着资本的积累与市场的扩大,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化推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思想文化方面,17世纪自然科学在英国进一步发展,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提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同时启蒙思想在英国产生发展,科学与理性成为人们思考和判断问题的思想武器。(每一要点史实3分,结论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10分)潮流:资本主义迅速崛起,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2分)【解析】第一小问特点,材料中对社会转型作了定义,并且说明了社会转型的原因和特点,依据材料中的提示,结合所学到的英国的知识,政治上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经济上殖民扩张、三角贸易、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等等,作以详细说明;第二小问潮流,可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说明这是一种社会形态的更替,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分析就是一种新的先进的文明代替一种旧的落后的文明,它代表着一种趋势,体现了人类社会从古代的农耕方明向近代的工业文明的过渡。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总数接近30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王思明《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材料二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当然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诸如茶树、柑橘、樱桃等输入美洲。欧洲人的饮料一下子丰富起来,他们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说到全球化的启动,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了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和交流,忽视甚至无视了旧大陆之间文明交12
流的加强。其实旧大陆之间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也是极重要的内容,尤其是欧洲和中国思想文化的交流。——计翔翔、周百鸣《地理大发现探幽》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答案】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第一次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通过贸易、传教等活动,商品、人员、物种实现了世界范围的流动,包括文化在内的不同文明之间交流逐渐频繁;物质文明的交流,正如材料所述的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精神文明的交流,特别是中国与欧洲思想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成长;在世界各种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中,世界各地联系进一步加强,全球化不断发展。【评分标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采用整体评分法。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13
更多推荐
中国,材料,发展,排除,社会,文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