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名爵锐行gt)
为什么是蜂巢能源?
作者:暂无
来源:《汽车观察》 2021年第9期
先于特斯拉、松下和LG 化学等国际巨头,蜂巢能源成为全球第一家真正实现无钴电池量
产装车的企业。
文 AO 记者 张静
作为唯一一家参加今年成都车展的电池企业,蜂巢能源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此次他们不
负众望带来重磅消息——其开发的全球首款无钴电池包正式搭载长城欧拉首款SUV 车型樱桃猫,
实现量产装车。
这意味着,蜂巢能源无钴电池已先于特斯拉、松下和LG 化学等国际巨头走向规模化量产
装车阶段,成为全球第一家真正实现无钴电池产业化的电池企业,被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里程
碑事件。
引领电池行业进入“无钴时代”的为什么不是那些传统的行业巨头而是作为新势力的蜂巢
能源?带着疑问与好奇,《汽车观察》第一时间对话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 杨红新,听其分享
无钴电池研发初衷、主要历程、产品性能特点及未来规划。
解决锂电池最大资源瓶颈
众所周知,钴属于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全球探明储量仅有710万吨左右,据相关机构预
测,2026年后钴资源将供应不足。与此同时,作为全球最大钴产品消费国,中国探明钴储量也
仅为8 万吨,占全球总储量的1.14%,目前只能依赖进口,这也是我国锂电池行业面临的最大
资源瓶颈。
近年来,钴价格接连上涨,水涨船高的成本压力严重影响了我国锂电池行业的发展,钴资
源的稀缺也严重威胁了电动汽车的供应链安全,而解决钴资源瓶颈最有效的方案就是无钴化。
迄今为止,全球科学家们在去钴化的道路上已经探索了20 余年,终于在中国,有这样一家年
轻的电池企业,攻克了这一世界级难题,它就是蜂巢能源。
“ 按照保守估计,大概在2026 年左右,全球钴供应会出现严重不足,迟早会严重制约整
个锂电池行业的发展,所以从战略上肯定要把钴去掉。”杨红新希望全行业都能积极投入到替
代元素的行列中来,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缓解受原材料制约而导致的电池荒问题。
那么,蜂巢能源无钴电池究竟具备哪些产品亮点?相比同级别的高镍三元电池,蜂巢能源
无钴电芯成本更低,循环寿命可达3000次以上,能够轻松通过150℃的热箱测试和140% SOC
的过充测试,现已获得EC62660-3/GB、T31486-2015/GB、38031-2020/UL 2580 等多项权威认
证。
另在产品验证上,经过200 余次中试调试、3,000 余次电性能验证,蜂巢能源研制出的世
界首款无钴正极材料,共获得69 项中国专利和46 项国际专利;其无钴电池包也从去年开始搭
载欧拉样车进行路测,通过涉水实验、强化路试、整车充放电性能、急加速、减速电池性能、
全车电池包绝缘检查等多项整车性能测试,共累积测试里程80 万km。
据悉,此次量产装车的无钴电池包总电量82.5 KWh,系统能量密度170 Wh/kg,热失控等
测试数据远超国家标准要求;搭载在樱桃猫上,常温工况下续航里程可达600 km 以上,5s 内
可实现整车百公里加速,防水性能达到IP67。
关于无钴电池后续产品规划,杨红新介绍道,蜂巢能源目前已推出H 平台和E 平台共4
款量产产品,即无钴H 系列115Ah电芯和155Ah 电芯、无钴H Plus系列157Ah 电芯、无钴E
系列115Ah 电芯,可覆盖从A00 到B+ 级所有车型,续航从里程400 ~800km。
其中,H 平台包括115 Ah 电芯和155 Ah 电芯两个规格,采用单晶4.3 V 正极,单体能
量密度达240 Wh/kg,成本较811 低10%,且115 Ah 电芯已量产装车;在H 平台基础上,还
有157 Ah 电芯,采用单晶4.35V 正极,单体能量密度达250 Wh/kg,成本较811 低15%,提
升快充倍率至1.6C,预计于2023年实现SOP;E 平台则是115 Ah电芯,成本和安全性都与
LFP 接近,但220 Wh/kg 的能量密度要比LFP 更具优势,也将于2023 年实现影。
另在产能规划上,蜂巢能源除在保定、无锡、上海、深圳及日本、韩国、印度等地建立研
发中心外;仅今年上半年,还在四川遂宁、浙江湖州、安徽马鞍山、南京溧水等地投资建设生
产基地和智能化工厂;并先于安徽马鞍山实现量产,产能规划超10GWh,同时斥资20 亿欧元在
德国建设欧洲工厂。
预计到2025 年,蜂巢能源全球总产能将突破200 GWh。“我们不只做无钴电池,按照未来
产能规划,60% 做磷酸铁锂电池,剩下40% 做三元锂电池和无钴电池。”杨红新告诉《汽车观
察》,作为独有的核心技术,蜂巢能源会把无钴电池打造成为一个战略性产品,用来提升企业
的品牌价值和形象,并进行重点市场推广,同时将其作为一个差异化的竞争切入点实现“弯道
超车”。
率先实现从0到1产业化
其实,无论是蜂巢能源布局无钴电池,还是宁德时代推出钠离子电池,目的都是为了摆脱
核心资源的供给短缺。而无钴电池作为全球动力电池技术演化的重要方向,现已成为现阶段主
流车企和头部电池企业重点发力对象。
只不过没有想到的是,能够率先实现从0 到1 产业化突破的竟然是一家中国初创电池企业,
其背后原因值得深思与探究。“这与蜂巢能源的战略定位和企业基因密不可分。”杨红新强调,
脱胎于长城汽车的蜂巢能源从成立之初就已明确将无钴电池作为核心产品战略,用来解决车企
动力电池在成本、安全、续航方面的痛点。
之所以能够做出如此大胆的战略选择,一是从企业内部上看,蜂巢能源作为一家新势力电
池企业,并没有受到固有传统理念束缚而在技术路线上盲从跟风,其在产品、制造和工艺等环
节上的创新也不存在太大的业务包袱和内部阻力,使其可以充分从客户需求上出发进行产品研
发。
二是从外部市场竞争上看,作为电池行业的“后来者”,如果继续沿用原有材料体系电池,
再靠规模效应参与市场竞争,显然不现实,只有通过对产品和技术的差异化创新,才有机会与
头部企业进行错位竞争。
和燃油车时代发动机一样,动力电池的性能对于电动汽车来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
消费者选购车的关键衡量标准。所以,一家电池企业是否具备差异化的电池性能,将成为车企
选择电池供应商的重要参照,从这个意义上讲,蜂巢能源无钴电池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将
会走得更远。
三是从技术创新上看,虽说创新技术是电池企业品牌号召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支撑点,但能
否做到持续创新,则是车企和C 端用户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车企选择电池供应商的重要
标准。
近两年,无论是国内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广汽埃安的弹匣电池、东风岚图的“三无”电池,
还是国外特斯拉的4680 电池、大众汽车的unified Cell电池、通用汽车的Ultium电池,都
将创新技术作为市场卖点,蜂巢能源无钴电池亦不例外。
基于上述考量,蜂巢能源将无钴电池作为市场突破口,集中火力对于其基础材料、电芯工
艺、装备制造、结构设计等进行系统性创新,历时数年累计投入研发经费超5亿元,聚集
1,200余名研发人员、120 名材料及电芯专家,终于全面掌握无钴电池核心科技,并以此快速
在行业中建立起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正是凭借从一开始就已规划出全链条的颠覆式创新与研发投入,才得以让蜂巢能源无钴电
池率先在行业内实现从0 到1 的产业化落地,且随着大规模量产装车,其无钴电池还将收获更
多国内外车企客户定点。
在底层专利上正面交锋
长期以来,电池材料的基础创新和核心专利都掌握在日韩、欧美国家,LFP 电池、CTP 电
池等均已成为国际车企的主流选择,并也开始大范围向全球市场渗透。中国锂电产业尽管在规
模和体量上领跑全球,但在基础材料创新上却一直“步人后尘”。
于是,蜂巢能源从最为基础的材料环节出发,通过阳离子掺杂技术、单晶技术和纳米网络
化包覆,明显改善了无钴层状材料的镍锂离子混排问题及循环寿命问题,使无钴材料跨过关键
障碍。基于此,蜂巢能源还投资16.3 亿元建立了年产量2 万吨的无钴电池材料工厂。
某种意义上说,蜂巢能源无钴电池量产标志着全球动力电池技术演化正在告别“日- 韩-
中”的转移路径,中国已在电池底层专利方面具备了与国际对手正面交锋的实力与底气,而这
种交锋既体现在基础材料的研发与创新上,也体现在产业化过程中的工艺、制造等迭代与提升
上。
通常情况下,研发与市场对接是反映一个企业体系能力的重要表现,而衡量研发能力需要
有一个相对专业和量化的考量标准,目前来看,比较公认的接受标准就是专利。相比其他初创
企业专利程度普遍不高,蜂巢能源凭借其独特的高速叠片工艺、长寿命固态电池、高安全性无
钴电池、车规级AI智能制造等全球领先技术,累计申报专利超2500 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
超过800 项、申请PCT 国际专利超过50 项。
不仅如此,更被业界看好的是,蜂巢能源不只是单纯的“理科学霸”,与无钴电池量产同
步的还有其在产能部署、客户拓展、融资进程等方面展现出的“蜂巢速度”,这也是其能在短
时间内大踏步挺进国际一线梯队的综合原因。
更多推荐
电池,蜂巢,能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