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1日发(作者:标致408图片及报价)

植物学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3分/个)

1、植物细胞:植物细胞是构成植物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2、年轮:维管形成层的活动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春夏季温湿条件适宜,形成的早材导管孔径较大,秋冬季温湿条件不适宜,形成晚材。当年的早材和前一年的晚材形成了明显的界限,构成了不同的轮环,同一年内的早材和晚材构成年轮。

3、双受精:花粉管到达胚囊后,由一个退化助细胞的丝状器基部进入。另一个助细胞可短期暂存或也相继退化,随后花粉管顶端或亚顶端的一侧形成一个小孔,释放出营养核、两个精细胞和花粉管物质。其中一个精细胞与卵细胞融合,另一个精细胞与中央细胞的两个极核(或一个次生核)融合,这种现象称为双受精。

相关考点:

双受精的意义: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单倍体的雄配子(精细胞)与单倍体的雌配子(卵细胞)结合,形成一个二倍体的合子,使各种植物原有染色体的数目得以恢复,保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同时通过父母本具有差异的遗传物质重组,使合子具有双重遗传性,既增强了后代个体的生活力和适应性,又为后代中可能出现新性状、新变异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由另一精细胞与中央细胞受精形成的三倍体性质的胚乳,同样兼有双亲的遗传性,更适合作为新一代植物胚胎期和种子萌发期的养料,可以使子代的生活力更强,适应性更广。

4、花:花是适应生殖作用的变态短枝。一朵典型的花,由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雄蕊群和雌蕊群组成。其中以雄蕊中的花药和雌蕊中的子房最重要。

5、合轴分枝:是主轴不明显的一种分枝方式。其特点是主茎的顶芽生长到一定时期,渐渐失去生长能力,继由顶芽下部的侧芽代替顶芽生长,迅速发展为新枝,并取代了主茎的位置。不久新枝的顶芽又停止生长,再由其旁边的腋芽所代替,以此类推。

相关考点:

1)单轴分枝:又称总状分枝,是具有明显主轴的一种分枝方式。其特点是主茎的顶芽活动始终占优势,芽生长后使植物体保持一个明显的直立的主轴,而侧枝的生长一直处于劣势,较不发达,结果使植物形态成为锥体(塔形)。

2)二叉分枝:顶芽发育到一定程度即发育减慢(或停止向前生长),均匀地分裂成两个侧芽,侧芽发育到一定程度,又各再分裂成两个侧芽,这种依次往上的分枝形式即为假二叉分枝。

3)假二叉分枝:顶芽生长到一定程度即停止或缓慢生长,由顶芽下部的两个对生的侧芽继续生长而超过它,这种依次往上的分枝形式即为假二叉分枝。

4)分蘖:禾本科植物所特有的一种分枝方式。禾本科植物(水稻、小麦等)在生长初期,茎的节间很短,节很密集,而且集中于基部,每个节上都有一片幼叶和一个腋芽,当幼苗出现4、5片幼叶的时候,有些腋芽即开始活动形成新枝并在节位上产生不定根,这种分枝方式称为分蘖。

6、植物组织:指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种或数种类型细胞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按生长发育程度将组织分为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

二、简答题(9分/个)

1、比较双子叶植物根与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双子叶植物根由表皮、皮层(占比例大),中柱构成。表皮上有根毛。内皮层上存在凯氏带。中柱由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和薄壁细胞构成。维管形成层的一部分和木栓形成层,起源于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外始式,呈放射角,维管形成层的另一部分起源于薄壁细胞。

双子叶植物茎由表皮、皮层(占比例小)、维管柱构成。表皮上存在气孔器,角质层。皮层的外侧几层细胞为厚角组织。维管柱由维管束、髓、髓射线构成。维管束的初生木质部内始式,又束中形成层,髓射线内位于两个维管束之间的细胞在次生生长时转化成束间形成层。

相关考点:

1)双子叶植物茎与禾本科植物茎有何不同?

双子叶植物茎

禾本科植物茎

由一种细胞组成

由长细胞和段细胞组成

表皮

气孔器由一对肾形的保气孔器由一对哑铃形的卫细胞组成

保卫细胞和一对菱形的副卫细胞组成

在紧靠表皮的几层细胞在基本组织中,形成厚壁皮层

变为厚角组织,起机械支的机械组织和绿色的通持的作用。

化组织,相间排列。

维管束排列成一环

维管束排列成两环,或散

生在基本组织中。

维管柱

维管束没有鞘

维管束有鞘

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有束中形成层,能部之间无束中形成层,不进行次生生长。

能进行次生生长。

2)比较双子叶植物根与禾本科植物根的结构。

双子叶植物根由表皮、皮层(占比例大),中柱构成。表皮上有根毛。内皮层上存在凯氏带。中柱由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和薄壁细胞构成。维管形成层的一部分和木栓形成层,起源于中柱鞘,侧根起源于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外始式,呈放射角,维管形成层的另一部分起源于薄壁细胞。维管形成层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木栓形成层向外产生木栓层,向内产生栓内层。

禾本科植物根无次生结构,内皮层马蹄形加厚,有通道细胞,初生木质部多原型,外皮层为厚壁组织。

2、花有哪儿种类型,各举两种代表植物。

常见以下三种分类标准。

1)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凡花萼、花冠、雄蕊、雌蕊4轮花部齐备的花为完全花,如白菜、桃树。

缺少一或数部分的为不完全花,如杨树、柳树。

2)据花中雌蕊、雄蕊存在与否分为:

两性花:雄蕊和雌蕊都有,如月季、白菜。

单性花:仅有雄蕊或仅有雌蕊的花,如旱柳、玉米。

无性花(中性花):雄蕊和雌蕊都没有,如向日葵、伞八仙。

3)花萼与花冠统称为花被,二者齐备的花为双被花,缺一的是单被花,花部全部退减的称为无被花。

双被花:桃树、礼数。

单被花:甜菜、百合。

无被花(裸花):杨树、柳树。

三、论述题(14分)

豆科有何特征,根据哪些形态特征分为3个亚科,各举两种代表植物。

豆科的特征:草木、灌木、乔木或藤本。叶常为羽状或三出复叶,少单叶,叶柄基部有叶枕;具托叶。花两性,两侧对称,萼片通常为5枚,合生,蝶形或假蝶形花冠,少辐射状;雄蕊10个,9个花丝连合,一个分离呈二体雄蕊;心皮一个,子房上位一室,常具多个胚珠。果为荚果。

根据花冠形态和雄蕊类型等可将本科分为3个亚科:

1、含羞草亚科,如含羞草、合欢。

2、云实亚科,如云实、紫荆。

3、蝶形花亚科,如大豆、花生。

植物生理学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3分/个)

1、植物的耐逆性:指植物处于内外部环境都不利的条件下,通过代谢的变化来降低甚至修复由逆境造成的损伤或影响,使其仍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相关考点:

1)植物的避逆性:指植物在遇到不良环境时,能够在体内建立某种屏障,以避开胁迫的直接伤害,在相对适宜的环境中完成生活史。

2)抗逆性:植物对各种逆境因子的适应和抵抗能力叫植物抗逆性,简称抗性,主要表现在耐逆性和抗逆性两个方面。

3)逆境:凡对植物生长或生存不利的各种环境因子统称为逆境。

2、短夜植物:即长日植物,指在24h昼夜周期中,日长必须长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开花被长日促进的植物。

相关考点:

1)短日植物(长夜植物):在24h昼夜周期中,日长必须短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开花被段日促进的植物。

2)日中性植物:指开花对日照长度没有严格要求,只要它的生活周期达到开花成熟状态,在任何日照条件下都可以开花的植物。

3)临界日长:指在昼夜周期中诱导短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长日照长度或诱导长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日照长度。

3、极性运输:物质只能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过来运输。

4、溶液培养法:亦称水培法。是在含有植物所需的全部或部分营养元素,并具有适宜ph的溶液中,栽培植物的方法。

相关考点:

认定植物必需元素的三条标准:1)缺乏该元素,植物生长发育受阻,不能完成其生活史;2)除去该元素,植物会表现出专一的缺素症,这种缺素症可用加入该元素的方法预防或恢复正常;3)该元素生理作用是直接的,而不是由于培养介质的物理、化学或微生物条件改变而引起的间接效果。

5、需水量:植物制造积累1g干物质蒸腾消耗水分的克数,是蒸腾效率的倒数,也称蒸腾系数。

相关考点:

蒸腾效率:植物消耗1kg水形成干物质的克数。

6、代谢源:指制造并运输有机物质到其他器官的组织、器官或部位。如成熟的叶片。

二、简答题(9分/个)

1、简述根系吸收矿质营养的特点。

1)植物根系吸收盐分与吸收水分之间不成比例。盐分和水分两者被植物的吸收是相对的,既相关,又有相对独立性。

2)植物根系从营养环境中吸收离子时,还具有选择性,即根部吸收离子数量不

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成比例。

3)植物根系在任何单一盐分溶液中都会发生单盐毒害,在单盐溶液中,如再加入其它金属离子,则能消除单盐毒害,即离子拮抗。

2、简述脱落酸的生理作用。

1)促进休眠。

2)促进气孔关闭。

3)促进脱落。

4)抑制生长,该抑制作用是可逆的。

5)增加抗逆性,ABA有应激激素之称。

三、论述题(14分)

详述春化和光周期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春化作用:低温诱导植物促进开花的作用。

春化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人工春化,加速成花。春化处理,加速植物的花诱导过程,可提早开花、成熟、育种加代。

2)指导引种和育种。引种时应注意原产地所处的纬度,了解品种对低温的要求。

3)控制花期。如低温处理可以使秋播的一、二年草本花卉改为春播,当年开花;对以营养器官为收获对象的植物,如洋葱、当归等,可用解除春化的方法,抑制开花,延长营养生长,从而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

2、光周期现象:植物通过感受白天和黑夜相对长度而控制生理反应的现象。

光周期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控制开花。光周期的人工控制可以促进或延迟开花。菊花是短日植物,经短日处理可以从十月份提前至五、六月间开花。在杂交育种中,可以延长或缩短日照长度,控制花期,解决父、母本花期不遇的问题。

2)抑制开花。促进营养生长,提高产量。如甘蔗是短日植物,临界日长10h,可以在短日来临时,用光间断暗期,即可抑制甘蔗开花,增加甘蔗产量。

3)引种上,必须考虑植物能否及时开花结实。如南方大豆是短日植物,南种北引,开花期延迟,所以引种时要引早熟种。

4)可以利用作物光周期特性,南繁北育,缩短育种周期。

相关考点:

简述温度对光周期现象的影响。

温度不但影响光周期通过的迟早,而且可以改变植物对光周期的要求。例如,短日植物紫苏,放在8小时日照和16小时黑暗条件下,如在暗期的适当时间给予8小时的1~5℃的低温处理,则不开花。同法处理长日植物,则可使长日植物在短日条件下开花。豌豆、黑麦等在较低的夜温下失去对日照长度的敏感而呈现出日中性植物的特性。适当降低夜温,可使短日植物在较长的日照条件下开花。如烟草的短日品种在18℃夜温下需要短日条件才能开花,当夜温降到13℃时,则在16~18小时的长日条件下也能开花。牵牛花在21~23℃下呈短日性,而在13℃下却表现出长日性。

农业生态学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3分/个)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

相关考点:

1、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2、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

3、生境: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3、群落演替: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称为生物群落演替。

4、食物链:指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连接起来的一个序列,组成一个整体,就像一条链锁一样,这种链锁关系就被称为食物链。

相关考点:

1、食物网:一种生物以多种生物为食,同时又被多种生物取食,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

2、食物链加环类型及应用。

1)生产环,增加的新环节可将非经济产品转化为经济产品。如在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畜牧渔养殖业。

2)增益环,新环节转化的新产品本身并不能直接作为产品,但加大了生产环的效益。如用粪、沼气养殖蚯蚓、蝇蛆用于喂养猪、鸡、鱼。

3)减耗环,新环节可减少生产环的损耗,提高系统的效益。如引入天敌,减少生产损耗。

4)复合环,同时具有两种以上功能的环节。如建立沼气池,稻田养鱼。

5)加工环(加环特例):农副产品加工增值。如编织篮、筐、草帽、凉席、密度板、燃料等。

注意:食物链加环并非越长越好,食物链加环要讲究综合效益。

5、初级生产:主要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并转化为存储在植物有机体的化学潜能的过程,这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础。因此,绿色植物(还应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被称为初级生产者。(次级生产参照2012年真题)

相关考点:

提高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的途径。

1、提高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途径:

1)因地制宜,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2)适当增加投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消除或减缓限制因子的制约;3)改善植物品质特点,培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强的品种;4)加强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减少水分养分制约;5)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套种;6)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维持最佳的群体结构;7)改善农田微气候条件。

2、提高次级生产力的主要途径:

1)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粮、经、饲”三元生产体系,增加饲料来源;2)培育、改良和推广优良禽畜渔品种,不断提高良种推广率;3)适度集约养殖,加强禽畜渔环境控制及设施工程建设,减少维持消耗;4)推广禽渔畜结合,种养加配套的综合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农副产品和废弃物。

6、农业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人类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构成农业资源。

二、简答题(9分/个)

1、描述种群的结构主要有哪些参数?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有哪些?

种群的结构主要有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性比是种群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也称为性比结构,通常分为雌、雄和两性3种类型。

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有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可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以及原始协作等;负相互作用则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化感作用等。

2、农业生产与大气排放有什么关系?如何减少农业的碳排放,增加农业的碳吸收?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一系列与碳有关的经济活动不断加入到碳循环过程中来,这其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燃烧矿物燃料和砍伐森林,前者的影响是大大加快了岩石圈中有机碳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后者则减弱了生物圈同化二氧化碳的能力,其最终结果是打破碳循环原有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另外,化肥农药的使用、稻田、饲养牲畜等也加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通过改进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土壤固碳等可以减少农业的碳排放,增加碳吸收。

三、论述题(14分)

谈谈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机制以及人工调控机制的途径分别有哪些?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的实质是人类利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固定、转化太阳辐射能为植物产品和畜产品中化学潜能的生物学过程。在转化过程中,能量不断地消耗与输出,使能量逐级减少,其转化遵循热力学定律和熵定律。

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机制是从自然生态系统中继承下来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反馈调控、多元重复补偿稳态调控机制。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多种正负反馈机制,能在不同的层次结构上行使功能调控。在个体水平上,通过正负反馈,使得个体与环境、个体与群体之间保持一定协调关系。多元重复有时候也可以理解为生态系统结构上的功能组分冗余现象。

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机制是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调控的基础上,受人工的调节与控制。人工调控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利用一定的农业技术和

生产资料,改变农业生态环境,改变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加强系统输出的目的。其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直接调控包括生境调控、输入输出调控、农业生物调控、系统结构调控。间接调控是指农业生态系统的外部因素,包括财贸、金融、工业、交通、科学、文化、政法、管理等,通过经营者对生态系统产生调节作用的有关社会机制。

更多推荐

植物,农业,开花,细胞,调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