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日发(作者:路虎极光车怎么样)
关于乡村振兴技能比赛的简报范文
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关于乡村振兴技能比赛的简报范文 篇1
为充分了解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以及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战
略的关注度,5月21-25日,市统计局组织力量对全市乡村振兴情况进
行了调研。此次调研抽取了梁子湖区梁子镇沙湾村和沼山镇湖瓢村。
调研采取实地调查和交流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56
份。按照性别分类,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龄分类,50岁以下
22人,50岁及以上34人;按照文化程度分类,高中以下40人,高中
及以上16人;按照调查对象的身份分类,村民44人、村干部8人、
乡镇干部3人、其他1人。从调研结果看,全市乡村变化明显,乡村振
兴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乡村基
础设施不完善等相关问题,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一、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
(一)期盼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被问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有关乡村振兴的选项中最感兴趣
的部分”时,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3人选择“生活富裕”,
占%。
(二)期盼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4人认
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村居民收入保
持平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然而,要实现农民持续增
收,难度依然较大,需要多方合力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期盼资金、人才、技术向农业农村流动。在56份有效调查
问卷中,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是资金、人才、技术的,分别有42
人、35人、37人,分别占%、%、%。在问到“您认为乡村振兴的因
素有哪些”时,沙湾村六组龙群莲回答说“当然是资金、人才、技术
了,没钱,怎么搞好农村,有钱,没人才和技术也搞不好农村啊”。
资金、人才、技术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大家的共识。
(四)期盼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
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期盼的是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保障水
平的分别有32人、20人,分别占%、%。认为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
医疗的有20人,占%。希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是
村民的共同心声。
二、乡村振兴的有利因素
(一)产业发展逐步壮大
近年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
业生产组织不断壮大,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年,
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全市
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同比增长%。同时,全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
力发展武昌鱼、蓝莓、沼山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产业,打造本地农
产品品牌。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点个,示范点45个。全市新
增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效品牌88个,总数达个,同比增加40个,增
长%。
(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近年来,鄂州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
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调查中发现村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道路变
好了变宽了、房子变大了、村子变干净了”。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
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
60万吨,综合使用量达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较上年同期提高05
个百分点。乡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模
式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指数达到%。全市有多座污水处理设施对
乡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指数达到90%以上。
(三)乡风建设基础扎实
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村卫生室、图书室、体育健身
场所、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公共服务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为乡风建设
奠定了基础。同时,全市对乡风建设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
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注重以乡村文化为载体,在尊重原有乡村
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元素。在进行农村旧房改造时坚持原真性
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
(四)乡村治理有序推进
鄂州市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途径,整合面向农村的各种管理服
务资源,建立全域覆盖的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每个村都有配备
网格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监督环境卫生、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
网格化的服务管理体系不仅降低了乡村治理成本,而且促进了乡村的
和谐稳定。现阶段,随着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
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更加科学高效。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与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一户农民
种植08亩地的小麦,产量斤,毛收入元,投入成本元(整地90元、种
子60元、化肥80元、收割85元、农药20元),人工未计,亏本5
元。据调查,今年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价格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上
涨,全市化肥价格按简单平均,平均涨幅%。同时,农业生产人工成
本不断增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二)乡村特色产业不强。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生产特色
农产品的企业规模小、生产链短,产业集群度低。以湖北省梁子镇铁
皮石斛生产基地为例,基地负责人表示铁皮石斛种植、加工技术要求
高,其中从鲜品烘焙成干品这一环节目前依赖于浙江的同行,其原因
是这一环节技术要求高,如果在本地培训工人,由于是临时作业,难
以留住工人,所以宁愿将鲜品运往浙江同行那里进行烘焙处理。
(三)技术人才支撑不足。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
的大多是50岁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较少。务农人员文化
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广
难,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调研过程中,部分村民觉得自己
年纪大了,不想做农活了,希望政府供养他们。一些人觉得医疗费用
太高,政府最好全部报销费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
到困难和问题习惯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条件,过度依赖政府,缺乏
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几点建议
1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共治共享。一是加强基层组织作风建设。
基层干部要解决好农村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不断增强乡村治理
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面对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服务等问题时,切实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为百姓干实事干好
事。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大对基层干部法治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民主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三是加大乡村振兴
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向村民宣传国家各项政策时,进行合理引导,让
群众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摒弃“等靠要”思想,通过自身努
力奋斗,实现生活富裕。
2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激发内生动力。一是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
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
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力争聚集一批特色产业创新
性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加快升级。三是以品牌意识拓展市场。做
响“武昌鱼”、“梁子湖”两大品牌。用“一条鱼”、“一个湖”带
响“梁道”、“梁心”等一批产品品牌。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坚持增加民生投入,补齐农
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在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美化村容村貌。在生产绿
色安全农产品的同时,注重发展农耕文化、乡愁等精神产品,打造生
态宜居的好环境。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农业新业态
的投入,推动农业多功能拓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
农业、健康农业、快乐农业等,使农业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新产业新
业态。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振兴技术人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是
加强农业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
使用。二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引进
农业科技人才,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生
产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鼓励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
“三新”农民创新创业,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同时,
进一步细化扶持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
环境。
关于乡村振兴技能比赛的简报范文 篇2
一、乡村旅游开发的发展现状
近五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扩大,
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大亮点。中国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
休闲农业为主,并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养、休闲、度
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当前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
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休闲光观、农事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民俗风
情旅游,且乡村旅游开发已经是我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
措,乡村旅游扶贫作为新时期旅游扶贫工作重点之一,充分体现了
“造血式”扶贫方式。乡村千亩基地的打造更大程度也是为了响应当
前脱贫攻坚的号召,以农旅融合发展的方式,带领群众持续脱贫致富,
实现全面小康。
幅员面积平方公里,全村10个社,总户数户,总人口人,人均纯
收入元左右,村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以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
目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人数有41户人,以疾病、缺乏劳动力、缺乏资
金为主要致贫原因。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
贫困人口旅游参与意愿强,希望通过旅游改变现状。在旅游开发扶贫
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这部分有意愿、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扶贫。村千
亩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但在发展中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基地打造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基地的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旅游可进入性较差。村基地距离县城区车程约1个小时,公共交通
工具班次少,如遇梅花观赏旺季日均上千人无法满足游客需求。而基地
现有停车位规划有限,自驾游的游客有时候无法找到停车位而导致小
汽车占用公路停车,从而进一步导致出入基地交通不畅通、摩托车横
冲直撞乱停乱放等交通秩序混乱现象。二是基础设施与游客需求不配
套。基地内公共厕所、饭店等基础配套几乎没有,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不
利于及时解决。三是休闲设施尚未配套规划。旅游是一项耗体力的活
动。游客在长时间的步行观赏美景或参加活动后需要有一个短暂的休
息,而在基地环线暂未规划适合歇脚的长椅、长凳或休息区。这对于
老年人、孕妇和小孩等弱势群体来说十分不方便。
(二)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乡村旅游开发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长期
以来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农村金融滞后城市金融的非均衡局
面出现,缺少投融资渠道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基地主要采取
“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业主参与土地流转、提供梅花苗
木,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可使用的资金量较少,后续的配套建设需要
大量资金,但融资力度和吸收社会资本较难,申请项目支持资金力度
也不够,这严重影响了基地的打造。
(三)品牌效应不显著。目前基地的目标客源主要是县本地居民或
者相邻县居民及部分学生,均以散客居多。基地还不具备一定的知名
度,而且并没有做过多的宣传。游客出游的目的以消遣性旅游为主而且
购买旅游消费品的意愿并不强烈,梅花本身经济效益也未凸显,除了
季节性观赏外,没有打造系列梅花产品供游客购买。
三、千亩基地打造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乡村旅游基地基础设施功能要尽快完善,
“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要配套,并且提高周边村的可进
入性,改善村现状交通条件,通过加宽提高现有道路等级、修建景观
大道等,从交通上贯穿周边村,提高村庄可进入性,达到“进的来、
散得开、出的去”的效果,加大旅游景观交通的规划力度,实现“行
路亦观景,观景亦行路”。从而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优越性,依靠德
遂高速建设契机带来的游客促进村旅游业发展。
(二)加大融资投入力度。尽快制定整体规划,可行性方案,按照
“多渠汇流”的原则,多渠道解决乡村旅游融资难问题。一是积极向
上争取资金,根据政府投资走向,明确重点,做好配套工作,积极筹
划符合上级投资方向,又能体现地方特色项目规划。二是积极引导当
地群众投资,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动员当地群众参
与投入。三是积极招商引资,与实力雄厚的业主合作,吸收社会资本
参加项目开发。
(三)打造品牌形象。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必须要认清并解决现存的
问题。对内积极加强旅游配套建设,提升旅游档次,对外加大宣传力度。
可制作宣传手册从源头上保护环境,拒绝乱折枝、乱扔垃圾等不文明
行为,为基地打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态环境。通过、电视、广播报纸
等多媒体集中宣传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新鲜的客源市场,打造品牌生
态旅游村,同时政府部门加强指导力度和管理作用,鼓励当地居民参与
发展生态旅游,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提高并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四)统一规范管理模式。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
通盘考虑。基地作为村乡村旅游打造的重点对象,在统一规划上,既
要体现梅花元素,又要融合当地特色文化“巴蜀养生太极”,在环线
配套设施建设风貌上应保持一致,避免建设风貌多样化,做到生态保
护、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旅游创收等方面能形成一套完善的体
系。同时要注重多样性和特色性相结合,如可围绕文化开发景观、太
极表演、太极创意体验等,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
制。
关于乡村振兴技能比赛的简报范文 篇3
村民家里都有干净的厕所,垃圾日产日清,休闲广场、便民服务
中心等便民服务场所一应俱全。昔日尘土飞扬的农村,如今变成了看
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的好地方。今年以来,xx县xx镇推动乡村
振兴向纵深发展,坚持外修环境和产业,内铸文化和乡风,结合农村
人居环境整治,促使乡村建设由内而外全面发力、整体提升,打造环
境美、产业强、文化兴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生态振兴——提升美丽乡村“颜值”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
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进一
步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研究制定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攻坚行动方
案》,实行农村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划定保洁责任区,严格落实镇、
片区、村三级包靠责任制,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出力的良好局面。
今年以来,在各行政村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逐
步推广,形成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推行以绿治乱、
以绿挤乱,形成了绿意盎然、干净整洁的靓丽风景。
产业振兴——注入乡村致富“活水”
乡村振兴需要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既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好美丽乡村,又要盘活资源要素,增强乡村“造血”功能。
近年来,xx县xx镇围绕现代农业,探索农业+旅游、农业+文化
等新的生产模式,打造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发展集休闲娱乐、养生
度假、文化艺术、农业技术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
文化振兴——绘就乡村文明“画卷”
xx县xx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紧抓住“乡村文明”这个关
键点,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以改善环境为基础,统筹抓好村容
村貌、文化惠民等工作,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向农村覆盖,文明乡风向
农村传播。
xx县xx镇不断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高标准升级xx个农村文化
书屋,配备各类图书、影像资料x万份,为村民提供了“学习充电站”;
进档升级文化广场,高标准配备健身器材,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好
去处;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对孝德敬老等
好人好事进行公示,广泛组织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等表彰活动,
累计推选各类先进典型xx余人,使文明和谐的道德风尚融入到千家万
户。把儒学文化与家风建设结合起来,将孝德文化纳入到村规民约之
中,并定期开展“传承家风,铭记家训”“乡村儒学”等文化活动,
使优秀家风与文明乡风深入结合,助推乡风文明浸润乡土,乡风文化
滋养乡情,使文明厚度不断累积,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关于乡村振兴技能比赛的简报范文 篇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
为前提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曾经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的潜能,深刻地
改变了我国农村面貌。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老化和减少,农村土
地零散化、碎片化,土地产出低效化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并逐步滞后
于现代农业的要求,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坎。近年来围绕落实农
业农村改革部署,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改革主线,通过土地
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经营体制的方式,我们
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现状及难题
街道村地处街道北面,距离城区25公里,下辖7个村民小组,现
有农户户,农业人口人,现有耕地面积亩,人均耕地约亩。在实行农
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将耕地分级搭配,
整田整土划割为若干小块分到农户,导致每家每户承包经营的耕地零
散分布。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在家的“留
守农户”接手耕种承包地,使地块分布更加零散。如村5组其中一户农
民35亩旱地被划分成10余块,最小的一块地只密植了3株柑桔。分
散的土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
一是难以进行机械作业,耕作效率低;
二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相互掣肘;
四是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难以有效运行;
五是对外土地流转涉及农户多,难以协商一致;
六是地块分割产生了较多不能耕作的边界,浪费了耕地资源。围
绕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通过
承包权入股、土地预流转的方式,有效地实现了耕地的“团聚”和适
度规模经营,劳动效率和经营效益也相应提升。
二、土地股份制的探索及构想
在村调研发现,虽然群众意识到了承包地散碎化的各种弊端,也
有将土地“集零为整”的愿望,但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和具体路径,
缺乏组织者。如农户间相互可以进行土地调换,但各怀心思,效果有
限;外部业主整体流转集约经营因农户意见不一难以达成。鉴于此,
我们在广泛调研、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
入股、适度规模经营试点的构想:以生产社为单位,以农民自愿为前
提,农户的耕地承包经营权全部入股,土地股份化,对农田进行集中
整理,引进专合社、龙头企业进行成片经营。在具体探索过程中,我
们分别制定了《村耕地成片经营试点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
权预流转协议》等,组织街道及村干部成立了工作小组,通过宣传动员
并与村民们达成一致意见,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情况下,以书面
协议形式,每户农民将所有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所在村民小组,村民小
组和村集体资产公司完善入股相关手续,实现土地标准化整理和规模
化经营。
三、土地股份制的实践和成效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街道以村为试点村,
通过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吸引民间投资,以村集体资产公司为主要载
体,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民”的互利共赢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
血橙基地,切实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一)落实三权分置。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后,推进土地股份制
改革,要坚持推进“三权”分置并行,落实好集体所有权,坚持农村
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这是开展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前提。在实践中,
稳定农户承包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等用益物权权
能;放活土地经营权,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推行由农民一次性
出租让渡土地经营权向入股经营、合作经营等共享土地经营权方式转
变,形成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机
制。
(二)规范资源管理。街道村xx年注册成立市区社区集体资产管
理有限责任公司,对现有山坪塘、渠道、提灌站、村道、村级公益性
房屋等集体资源资产进行清产核资,通过回收分散的集体资产,对村
级“三资”开展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对村集体经济共有人进行确认,
为下一步村集体收益分配提供依据。按照“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
农户”的思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公司,集体公司
聘请专合社和农村经纪人负责生产经营,通过把村集体资源资产折股
量化组建村集体公司,并整合上级财政扶持资金和吸收民间资金,实
现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三方合作和互利共赢。
(三)培育主导产业。
一是以区大规模绿化行动项目(混交林)为支撑,通过新栽苗、嫁
接等方式,规范化种植塔罗科血橙亩。注入社会化资本,完成“伙儿
山牌”血橙商标注册,通过电商平台开展前期市场拓展、销售。
二是林下种植蔬菜、芽菜等,并与公司签订蔬菜订单收购合同,
培育近郊城市保障性蔬菜基地。
三是发展特色水产和肉牛生态养殖,利用嘉隆竹木专业合作社竹
笋加工废料为牛饲料,牛的粪便作为种植血橙有机肥,实现种养结合、
种养循环。四是培育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结合血橙、蔬菜种植、
有机草莓等产业,融合新村发展和七洞湖休闲体验,打造村田园综合
体品牌,建立1-2家星级农家乐、农业公园,形成轻纺园区和南观路
农业旅游示范点。
(四)优化利益机制。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对村集体经济的带动作
用,村集体公司争取区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资金90万元投入血橙种
植项目,专合社吸收民间资金和技术,通过采取“村集体资产公司+专
合社+农户”的股份合作模式,引导农户、村集体公司和参与“三变”
改革的新型经营主体依法订立合同或协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
担”的股份联结和合作机制,确定村集体与合作社共占4成、入股农户
占6成的初次收益分配方案,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股权收益分配和土地
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拟实施经营收益二次返利,切实保障村集体经济
组织和农村居民股东权益。同时,聘请本村种植大户、贫困户进行长
期或临时性工作,以工资收入的形式回馈种植大户和农户。
(五)开展新村建设。加快“四好村”创建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着力实施农村房屋改造、风貌改造、环境整治、洁净亮化工程;开展
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三大革命”,示范区内农房、
道路及沿线人居环境改善逐步提升,适度统一,彰显特色;推进乡风
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完善“一约三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
道德评议会、禁赌反黑会),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文明院落等
评比,开展法律明白人、法律进乡村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融入群众生活;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扶贫济困
的传统美德,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
关于乡村振兴技能比赛的简报范文 篇5
农村公路是服务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公益
性设施,是我区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局党组历年来重视农村公
路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构
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巩固交通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统筹发展全力推进农村公路高品质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养护、
高水平运行的“四好农村公路”建设,为全面推进我区乡村振兴提供
坚实的农村交通运输保障。
一、工作进展情况
根据区政府工作安排,20xx年至20xx年,三年时间实现全区自然
村通硬化路的目标全区有自然村个,截至今年上半年有个自然村实行
通硬化路的目标,剩下11个自然村,今年年底之前实现硬化路的目
标。
今年农村公路建设里程70公里,计划投资万元。目前已完成公里,
完成投资万元,预计11月全部完工。
二、典型经验
1、健全机构,强化领导。
为了确保农村公路建设的顺利实施,局成立农村公路建设领导组,
全面负责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成员由相关科室和农管所、质检站组成,
同时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负责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
2、加大资金投入
自然村通硬化路工作是省、市、区政府重要工作之一,在农村公
路建设资金筹集上,区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每年自筹资金用于
农村公路建设,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3、科学谋划,强化统筹
我局将农村公路建设置于乡村振兴的大局统筹安排,坚持做到
“三结合”。
一是与综合交通规划相结合,把农村公路作为整个综合交通网络
的延伸和完善。
二是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农村公路围绕乡村振兴统筹发展。
三是与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公路规划促进产业发展,产业
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原则。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上级交通部门把建设项目、资金往贫困县倾斜,导致非
贫困县没有项目没有建设资金,导致农村公路建设困难。
四、建议
今后全方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消贫困县与非贫困县之分,建
设资金均等发展。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推
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建立全域覆盖、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
网络。实施区域城乡交通一体化行动,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助
力乡村振兴。
更多推荐
乡村,农村,发展,建设,农业,振兴,旅游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