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宝马纯电动汽车价格及图片)

模拟卷04—2023年高三语文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

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经过艰苦努力,

我国以占世界 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

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成绩令人欣喜,但在保障

国家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我国

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

在这样的背景下,粮食安全的全局性重要意义更加凸显。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能指望依靠

国际市场来解决吃饭问题,要把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摘自《人民日报》2022.6.2《把大国粮仓的根基夯得更实》)

材料二:

从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起,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

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了

西藏特有植物的1/5。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钟扬为什么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

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

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摘自《“探界者”钟扬》)

材料三:

作为农业的“芯片”,种子是粮食安全的根基。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项技术能够

创造奇迹。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最早的选种育种,是根据经验进行的。在看天吃饭的年代,人类一直对小麦、水稻等粮

食作物进行着不间断的育种尝试。“春华灼灼,秋实离离”,这是对粮食生长过程的概括,

同时也说明着种子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在人工选种育种方面,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诗经》

中,就有关于农作物选种和育种的记载,“种之黄茂”,意思是播种时要选色泽光亮美好的

种子,才会长出好苗。到了汉代,则出现了“顺时种之,则收常倍”的“存优汰劣”的穗选

法。

据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期,越国以灾荒为由,向吴国借一万石粮食。

第二年,越国挑选粒大饱满的种子,煮熟之后还给吴国。吴国将这些种子当作良种播到地里,

最终颗粒无收,引发饥荒。越国乘机发兵打败吴国。这些文字资料体现着古人对粮食和种子

安全的危机意识,也一遍遍提醒我们,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绊倒一个巨大的国家;种业的安

全关系到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国家安全。

作为粮食的根本,种子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粮食产量和质量,所谓“种地不选种,累死落

个空”。种子的优劣同时也决定了价格,而价格决定了市场份额,以及人们培育这种粮食的

积极性。

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如今我国大豆有进口依赖;大部分蔬菜、水果以及棉花、油料

等经济作物,国产品种有较强的竞争力,但能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农产品仍然存在差距。一

些常见的蔬菜品种,如番茄、西兰花,种子进口比重较高。如果我国不能解决优质种子大量

依赖进口的现状,我国农业将面临“卡脖子”风险。那么我们买来的种子不能种出来之后复

制保留吗?答案是不能,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种子的基因优势慢慢消失。俗语中有“良

种种三年,不选就要变”,就是这个道理。

目前,种源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一方面,良种的培育作为知识产权的范畴,需要

我们严格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另一方面,世界上绝大多数种子供应已被美、法、德等西方

国家种业公司垄断。他们利用技术优势开发出基因限制技术,即所谓的生物锁。一种是不育

技术,另一种是农民自然无法保留的品种。总之,通过让下一代种子在许多方面不如上一代

强大,实现技术垄断,对产品专利进行全方位保护。

作为粮食生产大国和种子需求大国,中国的种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种子产业价值链

与核心竞争力面临双重考验。面对挑战,如何增强紧迫感,提高品种的科技含量及育种水平,

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民族种业,培育出更多可供农民选择的高产、优质、高稳定性的品种,

从而使中国种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摆在中国广大种业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大

课题。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5.24)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的进口粮食很多,对优质种子进口依赖性很强。只要实现科技自强,种源自主,就

能完全摆脱外国的控制,真正实现粮食安全。

B.从4亿人吃不饱,到14亿人吃得好,我国的粮食产业发展喜人,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

化的多重挑战下,我们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的底线。

C.从最早的选种育种,看天吃饭,到现在的科技育种,人类不间断的育种尝试,决定着我

们的食品越来越丰富。

D.种子达人——钟扬,扎根青藏高原,努力建设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这项工

程可以造福万千苍生,虽然在高原上开展采集种子的工作无比艰难。

3.下列的农谚能体现择优选种重要性的一项是(3分)

A.清明玉米谷雨花,谷子抢种至立夏。

B.小满粒不满,麦有一场险。

C.稀留密,密留稀,不稀不密留壮的。

D.三年不选种,增产要落空。

4.为什么说粮食与种子安全一个关乎现在,一个关乎未来?(4分)

5.美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在他的《粮食危机》中记述了美国曾经以种子为武器,对阿根

廷进行的“农业屠戮”。在全球竞争的大环境下,丢失种子主权的悲剧一再上演,为我们敲响

警钟,为避免重蹈覆辙,我们应该采取哪些防范措施。(4分)

【答案】1.C 2.D 3.D

4.①粮食关乎现在: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的大账本、国家安全的大战略。

②种子关乎未来: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将来有一天,

一粒种子甚至可能改变人类的命运。

5.①建立自己国家的种子库,尽量不依赖进口,壮大民族种业。②增加科技含量和育种水

平,选择优质、高产、高稳定性的品种。③给我国种子申请专利,开发基因限制技术,给种

子设置生物锁。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A.结合“从而使中国种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知,最后一个是提供优质种源,立

于不败之地;

B.结合“到了汉代,则出现了‘顺时种之,则收常倍’的‘存优汰劣’的穗选法”可知,“存优劣汰”

就是“穗选法”;

D.结合“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可知最后一

个是国泰民安。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只要实现科技自强,种源自主,就能……”错误,原文应是“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

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B.“我们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的底线”错误,是已然,原文“要把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抓在自

己手中”是未然。

C.“人类不间断的育种尝试,决定着我们的食品越来越丰富”错误,以偏概全,“我们的食品

越来越丰富”不完全由“人类不间断的育种尝试”决定。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是体现要按农时播种;

B.是说小满节气到了,如果这时候麦仁还没有小满,将可能欠收。

C.是说间苗、留苗时,要去劣留壮。

D.体现了择优选种的重要性。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当前,百

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在这样的背景下,粮食安全的全局性重要意义更加凸显”可

知,粮食关乎现在,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的大账本、国家安全的大战略。

从“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种子是粮食安全的根基。一

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可知,种子关乎未来,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

够造福万千苍生,将来有一天,一粒种子甚至可能改变人类的命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必须面对的一

个现实是:如今我国大豆有进口依赖……如果我国不能解决优质种子大量依赖进口的现状,

我国农业将面临‘卡脖子’风险”可知,要建立自己国家的种子库,尽量不依赖进口,壮大民

族种业。

从“面对挑战,如何增强紧迫感,提高品种的科技含量及育种水平,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民

族种业,培育出更多可供农民选择的高产、优质、高稳定性的品种”可知,要增加科技含量

和育种水平,选择优质、高产、高稳定性的品种。

从“良种的培育作为知识产权的范畴,需要我们严格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利用技术优势开

发出基因限制技术,即所谓的生物锁”“对产品专利进行全方位保护”可知,要给我国种子申

请专利,开发基因限制技术,给种子设置生物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有一段时间彻底从他记忆中藏匿了,中断的切口是他在弄堂里奔跑,有千军万马在身后

追随,所谓千军万马,不过是他的兄弟及邻家的男孩。他一直跑到后门口,祖母身前,祖母

将手指探进他的后衣领,说了声:怎么没有汗?祖母检测他们的健康状况,就是探他们的后

颈,倘是汗津津的发黏就没事,放他们再继续奔跑;相反,滑溜溜的干爽,一定出毛病无疑。

这是从她相继两代的育儿经验中得出的方法,百试不爽。祖母探过后颈之后,还有一段杂乱

的印象,所以,记忆中那个切口并不是齐整的,而是很有些毛糙,如同藕断丝连的意思。

那一段杂乱的印象是以昏睡为主,在昏睡中间杂着祖母向母亲的诉说,母亲对祖母的抱

怨,以及对兄弟的呵斥;再有被母亲还是祖母挟持着起来,去医院挂号,在等候的长椅上继

续昏睡;有几次母亲试图让他睡在膝上,可他的身量和心理都已不适宜躺在母亲的怀里,于

是挣着出来。体温表冰凉地放进舌下,很快又滚烫地取出;脚踩到地上,没有站起来,而是

蹲下去,最后是负在父亲的背上;药片送进嘴,再原样呛出,又碾成粉状,和了水灌下,在

喉咙口打着旋。酒精辛辣凛冽的气味四处都是……

祖母探这小人儿的后颈时,其实已经在发热,小孩子通常都不怎么惧怕发热,任凭到三

十八甚至三十九度,依然无知无觉。此时,正是从三十八往三十九度攀爬的过程,祖母自然

不依,立马驱去床上躺着,这一躺下,原本被抑制着的热度便一径直升上来,等孩子的父母

下班到家,七月天里裹在一床棉被里的小孩子已烧成一块火炭,再量体温,水银柱几乎升到

顶头。母亲责怪祖母不该大热天里用棉被裹他,祖母申辩历来都是用捂发汗退热,到底犟不

过强悍的媳妇,由她解开棉被,却见那小孩像剥了皮的老鼠,浑身赤红着打战,无奈再将棉

被裹上。思忖一时,决定去医院。

可怜那孩子烧成这样还能自己站住,由母亲和祖母套上毛衣,随着走出家门去医院挂急

诊。急诊间满是发热的大人小孩,差不多都是诊为热伤风,打一针退热针,再配些药片,便

退出来。虽是昼长的季节,此时亦已暮色满天,街灯亮起,催促着夜晚来临。白日的暑气略

退去,风吹来有些微凉意,方才的退烧针起了作用,那孩子振作了些。问他想吃什么,回答

面条;又问面条里放些什么,回答什么都不放;祖母说,原来是要一碗阳春面,回答却很坚

执:“阳春”也不要!显然食欲不振,想吃得清淡,只是不知道“阳春”仅为修饰,与任何实物

无干。祖母与母亲相视一笑,婆媳俩在争吵之后和解了。

医院去过了,针打过了,药也吃下了,再加上捂被子发汗的老法,余下的就是等待。寒

热就像潮汐,自有运动的规律,一夜过去,早晨醒来又是新鲜活泼的一天。这一晚格外平静

地过去。那孩子的兄弟比平日乖许多,早早也上了床。大人呢,急躁过去之后安详下来,将

病了的那个掖紧被子,没病的也搭上一角毛巾毯在肚子,然后燃起一盘蚊香,苦涩的烟在木

地板上弥散,缠着桌脚与床脚盘旋缭绕。这平静里藏着些指望,因此指望又生出欣悦。这也

是平常的居家日子里的波澜,微小的危境与解脱,凝结的亲情,将一家人团得更紧。

由于早睡,那夜是要比以往漫长。小兄弟有一两次醒来,朦胧中,房间里有黄黄的电灯

和轻轻的呢喃,是祖母服侍哥哥喝水,吃药,还有撒尿。那小的是有纠缠的习惯,可这一夜

却不,翻个身兀自睡熟。小孩子都是有感应的动物,感觉到不寻常,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事端。

所以,潜意识里就有回避,存了侥幸,也许,一觉醒来,一切回到原状。灯光在眼睑里恍惚

一下,又被睡眠盖住,将发热的同胞手足留在了灯下,连同墙上摇曳的影。七月的夜晚,其

实是爽利的热,身下竹席滑滑的,风习习拂过身上。热杀去了黏滞的物质,空气变得轻盈,

很远的地方的声音和气味传过来,又扩散开去,这静谧里有了一股跃动,飘然的。灯光里的

几只青虫瞎撞着飞行,骤然在黑暗中匿去。

睡眠席卷了夜晚。

(节选自王安忆《救命车》)

文本二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创作风格最嬗变的作家之一,王安忆从创作伊始就对现实主义保持着

极大的热情,沿袭着按照生活本来面貌反映生活的原则,她努力探寻着现实的自然原貌。在

回望自己独特人生经历,书写个体生命特有体悟的过程中,她始终将“真实性”作为其小说创

作的主要原则,不同于我国古代写实传统中强调的“实录”,也不同于“五四”以来政治性观念

映射下对生活的客观反映,王安忆崇尚的客观真实更具有西方现实主义所倡导的认识论上的

意味。

(节选自皮进《王安忆小说创作观念中的“真实性”阐释》)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昏睡中杂乱的印象的描写,渲染了朦胧隐约的氛围,表现生病中的孩子虚弱单薄的形。

B.祖母用捂被子发汗退热的老办法,使孩子的体温不降反升,写出了年老的祖母思想的落

后。

C.母亲和祖母二人因孩子生病争吵,又因孩子的童真和解,细节中体现家人之间的爱与关

怀。

D.小兄弟在哥哥生病时像有了感应,并不纠缠,“兀自睡熟”,充分表现小兄弟的乖巧懂事。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人物没有有个性的姓名,只有\"他\"\"这小人儿\"等代称,使其生命体验具有了概括意

义。

B.小说从寻常百姓家的小危机写起,语气平和温厚,主要以白描手法,凸显平常人家的生

活气息。

C.小说景物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如“风习习拂过身上”,推动情节发展,暗示孩子的病情

好转。

D.小说影像化的叙事风格,对光线格外偏爱,如“灯光里的几只青虫瞎撞着飞行”,让小说

有画面感。

8.小说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文本二指出,王安忆的小说始终将“真实性”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原则。谈谈文本一是如

何体现小说创作“真实性”的。(6分)

【答案】6.B 7.B

8.①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回忆故事,冷静、客观地记述了童年的一次感冒危机,便

于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②按时间顺序围绕发烧前后展开情节,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注重对原生态生活的摹写。

③叙述与环境描写相结合。本文在叙事时选取“微风、青虫、蚊香”等多种物象,注重景物的

细节描绘,富有画面感。

9.①取材于现实,贴近读者生活。本文取材于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孩子发烧生病的小事

件,贴近现实生活,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

②人物形象立体,给读者以真实感。通过符合人物身份、性格、气质的动作、语言、心理等

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③主题映照现实,易引发读者共鸣。通过描写面对“感冒发烧”事件表现出来的家庭凝聚力,

映照了现实中危机面前家庭的温馨和谐,凸显人性美。

④场景描写细腻逼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如文中对蚊香烟的描写极富画面感。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写出了年老的祖母思想的落后”说法错误,原文为“祖母申辩历来都是用捂发汗退热”,可

见年老的祖母是用的历年的法子,并不能表现年老的祖母思想的落后。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主要以白描手法”说法错误,主要是细节描写。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写作手法的能力。

“祖母探过后颈之后,还有一段杂乱的印象,所以,记忆中那个切口并不是齐整的,而是很

有些毛糙,如同藕断丝连的意思”“那一段杂乱的印象是以昏睡为主,在昏睡中间杂着祖母向

母亲的诉说,母亲对祖母的抱怨,以及对兄弟的呵斥”“脚踩到地上,没有站起来,而是蹲下

去,最后是负在父亲的背上;药片送进嘴,再原样呛出,又碾成粉状,和了水灌下,在喉咙

口打着旋。酒精辛辣凛冽的气味四处都是……”,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回忆故事,冷

静、客观地记述了童年的一次感冒危机,便于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怎么没有汗?祖母检测他们的健康状况,就是探他们的后颈,倘是汗津津的发黏就没事,

放他们再继续奔跑;相反,滑溜溜的干爽,一定出毛病无疑”“可怜那孩子烧成这样还能自己

站住,由母亲和祖母套上毛衣,随着走出家门去医院挂急诊”“医院去过了,针打过了,药也

吃下了,再加上捂被子发汗的老法,余下的就是等待”,按时间顺序围绕发烧前后展开情节,

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注重对原生态生活的摹写。

“白日的暑气略退去,风吹来有些微凉意,方才的退烧针起了作用,那孩子振作了些”“然后

燃起一盘蚊香,苦涩的烟在木地板上弥散,缠着桌脚与床脚盘旋缭绕”“灯光里的几只青虫瞎

撞着飞行,骤然在黑暗中匿去”,叙事时选取“微风、青虫、蚊香”等多种物象,注重景物的

细节描绘,富有画面感。叙述与环境描写相结合。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

取材于现实,贴近读者生活。“怎么没有汗?祖母检测他们的健康状况,就是探他们的后颈,

倘是汗津津的发黏就没事,放他们再继续奔跑;相反,滑溜溜的干爽,一定出毛病无疑”“可

怜那孩子烧成这样还能自己站住,由母亲和祖母套上毛衣,随着走出家门去医院挂急诊”,

本文取材于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孩子发烧生病的小事件,贴近现实生活,容易使读者产生

共鸣。

人物形象立体,给读者以真实感。“母亲责怪祖母不该大热天里用棉被裹他,祖母申辩历来

都是用捂发汗退热,到底犟不过强悍的媳妇,由她解开棉被,却见那小孩像剥了皮的老鼠,

浑身赤红着打战,无奈再将棉被裹上”“祖母与母亲相视一笑,婆媳俩在争吵之后和解了”,

通过符合人物身份、性格、气质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使人物如祖母和母亲的形

象更加立体、真实。同时发烧的孩子因为大了,即使发烧无力也不肯偎依在母亲怀里,最小

的孩子见哥哥发烧也不粘人了等,都让人印象深刻。

主题映照现实,易引发读者共鸣。“祖母与母亲相视一笑,婆媳俩在争吵之后和解了”“这平

静里藏着些指望,因此指望又生出欣悦。这也是平常的居家日子里的波澜,微小的危境与解

脱,凝结的亲情,将一家人团得更紧”,通过描写面对“感冒发烧”事件表现出来的家庭凝聚

力,映照了现实中危机面前家庭的温馨和谐,凸显人性美。

场景描写细腻逼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然后燃起一盘蚊香,苦涩的烟在木地板上弥散,

缠着桌脚与床脚盘旋缭绕”,对蚊香烟的描写极富画面感。“大人呢,急躁过去之后安详下来,

将病了的那个掖紧被子,没病的也搭上一角毛巾毯在肚子”,细节描写真实生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

......

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

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

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

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

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

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疵谓智伯

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

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

非反而何?”

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

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

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

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

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

“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

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

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

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

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

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

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更多推荐

种子,孩子,母亲,描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