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发(作者:北京现代最新越野车)
比亚迪的潜能和隐忧
作者:李阳 李皙寅 黄慧玲
来源:《汽车纵横》2021年第11期
“深圳?哦,我知道比亚迪。”在德国街头,出租车司机吐出这几个字时,嘉实基金成长风格投资总监姚志鹏有些吃惊。作为机构投资人,他没想到一家以对公客户为主的公司,会这么全球化。
几年前, 提及比亚迪(),国内普通人想到的是电动大巴和平价大众汽车,但随着比亚迪踩准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风口,如今已经越发出圈。
2021年4月,美国《时代周刊》(TIME)评选出了“最有影响力的100家企业”,作为唯一来自中国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比亚迪入选。《时代周刊》认可了比亚迪在全球的电动巴士业务,还介绍了乘用车,包括市场上紧俏的轿车“汉”。
这些名声反馈到了资本市场上。上汽集团()、广汽集团()、通用汽车()、宝马汽车()、戴姆勒(),这一串名字都是近两年比亚迪在市值上超越的对手。
2021年8月,比亚迪每股突破300元时,距离国内首家万亿市值车企,只差临门一脚。有券商对比亚迪喊出市值15000亿的目标价,市场情绪升温。相较两年前盘桓在50元/股上下,如今比亚迪在资本市场里何以换了一副模样?
比亚迪被视作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代表企业之一。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看来,比亚迪是家重视技术的传统车企,也是最有未来的车企。工程师企业文化浓厚,少说多做, 外界对其了解不多。
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许中超告诉《财经》记者,持续打磨核心技术的比亚迪,可以称为汽车行业里的科技公司。
比亚迪横跨储能、电池、电动汽车、芯片等诸多万亿级市场,且各领域均有不错的竞争力, 在某些细分领域有优势。但比亚迪能否兑现估值,带着上述板块更进一步,仍有太多不确定性。
国庆节后, 汽车板块( 申万一级)领涨市场,汽车整车板块涨幅最大,比亚迪上涨16.3%(10月8日开盘至10月22日收盘)。截至10月22日收盘,比亚迪股价升至300元每股,市值为8583.43亿元。
走上台的王传福, 面向观众鞠了一躬。这一幕出现在2021年9月,在深圳的发布会上,由于DM-i混动车型交付慢,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向消费者致歉。
交付慢背后, 是产品的热卖让比亚迪始料未及。比亚迪品牌与公关总经理李云飞向《财经》记者透露,比亚迪已经积累了超过10万台订单。
从2021年1月-9月的上险量来看,比亚迪的销量已经追平了2020年全年的销量。威尔森智能科技公司研究总监汤吉辉向《财经》记者解释称,这归功于技术研发的成果,DM-i技术、刀片电池提升了比亚迪的核心竞争力。接受采访时,业内专家无一例外都主动谈起DM-i技术,称此是比亚迪自研技术的标杆产品。
与过去以内燃机为主的插电混动不同,比亚迪DM-i超级混合动力系统以纯电驱动为主。汽油机负责发电,电机给汽车提供动力。必要时发动机也可直接输出汽车动力。整车综合能耗不但远低于燃油车,也低于传统油电混动节能车。
“现在下单?最早也得明年才能提车。”在广州比亚迪王朝系列4S店,《财经》记者看到来店里看车的人挺多,大部分是奔着DM-i。不同于业内普遍存在的缺芯片问题,比亚迪是因为刀片电池产能追不上需求。
电池是比亚迪做电动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王传福对刀片电池寄予厚望,称其推动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回归正道,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准。刀片电池形似刀片,通过结构创新,在有限的汽车空间内安装更多的电池,续航里程提升的同时,相比目前乘用车主流的三元锂电池,寿命更长、成本更低。
产能不足算是一种“ 幸福的烦恼”。宏观来看,伴随全球新能源汽车消费的迅猛增长,比亚迪搭上了风口。2021年7月,比亚迪从特斯拉手中夺回全球电动车销冠王座,新能源乘用车
销量超过5万辆;8月、9月,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一路走高,分别突破6万、7万辆,连续三个月超过特斯拉,登顶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冠军。
在8月新能源销量排行榜中,比亚迪秦PLUS DM-i(1.26万辆)力压特斯拉ModelY(1.16万辆),仅次于五菱宏光MINI EV;排名前十五的新能源畅销车型中,5款来自比亚迪。
以2019年为分界点,比亚迪稳步向上,牢牢掌握国内新能源市场20%-30%的份额,中间一度随着大势走下坡路,市占率不到两成。直至2021年,比亚迪踩中复苏的势头,市占率也恢复到了25%左右。
熬到今天并不容易,比亚迪经历了新能源汽车起伏的整个周期。借助电动公交,比亚迪不但喝到了电动化推广的頭啖汤,还借此在海外竖立了品牌。
王传福看准了市场,一开始比亚迪就提出电动化应该公交带头、出租车跟上,推动城市充电设施。2017年,成功进入公交车、小型电动车赛道,挖掘到电动汽车市场第一桶金。
接下来的战略调整很是灵活。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对《财经》记者直言,当友商想明白开始跟进时,战略领先一步的比亚迪,必须要保持产品或细微战略上的领先性。比亚迪持续下
注,通过精益生产的方式,让电动私家车不断降本提效,打造A0级小车,建立细分市场的领先性。
目前,比亚迪电动车已经销往全球六大洲、50多个国家地区的300多个城市,其中,纯电动大巴累计销售超6.5万辆。2021年5月,比亚迪第一百万辆新能源车下线仪式上,比亚迪正式启动乘用车出海计划,首批100辆全新唐EV奔赴挪威,完成海外市场“商转乘”的转变。
新能源汽车出海是大趋势,只有交足了学费,才能有的放矢, 真正被市场接受。“很多中国新能源汽车特别在意车联网和车上的娱乐功能,却忽视了驾驶性能,事实上欧洲消费者非常关心在不同情况下的驾驶体验,中国车企如果不交很多学费了解当地需求,是很难进入欧洲市场的。”比亚迪欧洲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何一鹏向《财经》记者表示。
除了新能源汽车卖得好,零部件的分拆上市也颇重要。业内普遍认为,借助外包和代工,将打开比亚迪的利润与估值空间,释放子公司的市场潜力。
比亚迪入局新能源很早。
2003年就以此进军整车市场,2008年因巴菲特投资而名声大噪、彼时国内新能源产业链几乎空白,比亚迪被迫自己打造全产业链以满足业务发展。
由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尚处培育期,比亚迪所谓的“新能源自主技术”始终蒙着神秘面纱。2018年,闭环已久的比亚迪开始对外开放:剥离汽车电子业务,另设事业部;向其他车企卖电池;2018年,电动汽车e 平台所有技术全面对外开放。
2020年, 比亚迪全面开放: 成立弗迪电池、弗迪视觉、弗迪科技、弗迪动力、弗迪模具五家公司,幾乎涵盖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和研发的所有业务,力图加快新能源核心零部件的对外销售进程。
拆分之后, 各零部件子公司开始在市场环境中博浪。2021年7月,深交所受理了比亚迪半导体在创业板的上市申请,随后因发行人律师被查及原材料问题,先后两次被深交所终止上市审核。弗迪电池也在积极寻求上市,中长期看,每个零部件子公司都有上市计划。
如今比亚迪半导体的业务已覆盖功率半导体、智能控制IC、智能传感器及光电半导体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拥有包含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和下游应用在内的一体化经营全产业链。
零部件供应涉及到车企的核心机密,业内有观点认为,其他车厂会害怕购买比亚迪的零部件。对此, 李云飞回应称,只要做好财务、股权上的切割,市场只看产品力。
在技术领域,比亚迪有一定家底。动力电池方面,自从比亚迪刀片电池发布后,磷酸铁锂市场逐渐回暖,反超三元锂电池。在市场上,比亚迪市占率仅次于宁德时代;储能方面,比亚迪2013年来,已在全球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全球总销量已超过1.7GWh,是2020年度海外电化学储能(不含家用储能)出货量第一的中国储能提供商,其储能电池业绩在国内位居第二。
零部件外供吸引了不少大客户,除了已经公开的奔驰、丰田、日野,还有更多品牌在合作洽谈中: 有的买个别技术、有的买部分零件、有的买整个e平台零件、还有的直接整车承包。
长达二十 年全产业链闭环的技术积累,是比亚迪面向市场的巨大优势,也是高估值的底气。但也正因为从未直接参与过市场竞争,如何真正得到同行认可,仍有待时间检验。
在员工眼中, 带着比亚迪一路披荆斩棘的王传福有着绝对的权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面对停工的车间。3天出图纸、7天造出口罩机、10天出产品,他“强硬地”推动研发人员技改,深圳的手机零部件工厂被改造为口罩制造工厂,建成口罩生产线2000条,最大日产量达1亿只,成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商。
在多元化的经营的路上,比亚迪也遭遇过坎坷。曾被王传福称“再造一个比亚迪”的云轨业务,在比亚迪市值的狂飙猛进中,显得颇为尴尬。
云轨是比亚迪2016年推出的战略性产品。一经发布,快速获得国内外众多城市的订单意向,2017年9月,首条商业运营云轨线路于银川运营,云轨风头一度盖过了新能源汽车业务。
次年,受政策影响,多处云轨项目被政府叫停。直至2021年4月,首列供巴西巴伊亚州跨海云轨使用的列车在深圳下线,该车辆由比亚迪打造。2021年10月,比亚迪亮相2021年北京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失声已久的比亚迪云轨业务又蠢蠢欲动起来。
多位基金经理向《财经》记者表示,在比亚迪目前的价值评估中, 并未考虑云轨业务。类似评价相对隐晦,但轨道交通从来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
多位资本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云轨这样的轨道交通,一般被视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资本对其兴趣索然, 故事不性感,自然难有好估值。
从投资者的角度,买入比亚迪股票,更多是看好比亚迪新能源业务。相较于云轨,比亚迪更应该优先解决整车的销量和品牌问题。
车企都在追求推动品牌高端化,提升竞争力,带来更高的溢价。当新产品卖得好,单车售价逐渐攀升时,比亚迪的品牌高端化进展如何?
比亚迪没少努力。王朝与e网两大销售平台完全独立,来隔离低端车型对高端车型的品牌影响;不断推出高端产品。目前,中大型轿车已经占到比亚迪销量份额的17%以上。
在博纳咨询研究总监闻文看来,比亚迪设计元素符合潮流;布局契合市场需求;摆脱了多年前尺寸大、价格低的产品路线。
李云飞认为,比亚迪的销量、股价节节攀升背后,已经是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品牌形象今非昔比。
比亚迪的单车均价不断攀升。威尔森的数据显示:2021年1月-7月,比亚迪的单车均价已经达到15.18万元。作为比较,国内最畅销的合资品牌大众汽车,单车均价为16万左右。在产品定价上,比亚迪已经与合资车企不相上下。
目前,比亚迪电动车已经销往全球六大洲、50多个国家地区的300多个城市,其中,纯电动大巴累计销售超6.5万辆。2021年5月,比亚迪第一百万辆新能源车下线仪式上,比亚迪正式启动乘用车出海计划,首批100辆全新唐EV奔赴挪威,完成海外市场“商转乘”的转变。
新能源汽车出海是大趋势,只有交足了学费,才能有的放矢, 真正被市场接受。“很多中国新能源汽车特别在意车联网和车上的娱乐功能,却忽视了驾驶性能,事实上欧洲消费者非常关心在不同情况下的驾驶体验,中国车企如果不交很多学费了解当地需求,是很难进入欧洲市场的。”比亚迪欧洲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何一鹏向《财经》记者表示。
除了新能源汽车卖得好,零部件的分拆上市也颇重要。业内普遍认为,借助外包和代工,将打开比亚迪的利润与估值空间,释放子公司的市场潜力。
比亚迪入局新能源很早。
2003年就以此进军整车市场,2008年因巴菲特投资而名声大噪、彼时国内新能源产业链几乎空白,比亚迪被迫自己打造全产业链以满足业务发展。
由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尚处培育期,比亚迪所谓的“新能源自主技术”始终蒙着神秘面纱。2018年,闭环已久的比亚迪开始对外开放:剥离汽车电子业务,另设事业部;向其他车企卖电池;2018年,电动汽车e 平台所有技术全面对外开放。
2020年, 比亚迪全面开放: 成立弗迪电池、弗迪视觉、弗迪科技、弗迪动力、弗迪模具五家公司,几乎涵盖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和研发的所有业务,力图加快新能源核心零部件的对外销售进程。
拆分之后, 各零部件子公司开始在市场环境中博浪。2021年7月,深交所受理了比亚迪半导体在创业板的上市申请,随后因发行人律师被查及原材料问题,先后两次被深交所终止上市审核。弗迪电池也在积极寻求上市,中长期看,每个零部件子公司都有上市计划。
如今比亚迪半导体的业务已覆盖功率半导体、智能控制IC、智能传感器及光电半导体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拥有包含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和下游应用在内的一体化经营全产业链。
零部件供应涉及到车企的核心機密,业内有观点认为,其他车厂会害怕购买比亚迪的零部件。对此, 李云飞回应称,只要做好财务、股权上的切割,市场只看产品力。
在技术领域,比亚迪有一定家底。动力电池方面,自从比亚迪刀片电池发布后,磷酸铁锂市场逐渐回暖,反超三元锂电池。在市场上,比亚迪市占率仅次于宁德时代;储能方面,比亚迪2013年来,已在全球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全球总销量已超过1.7GWh,是2020年度海外电化学储能(不含家用储能)出货量第一的中国储能提供商,其储能电池业绩在国内位居第二。
零部件外供吸引了不少大客户,除了已经公开的奔驰、丰田、日野,还有更多品牌在合作洽谈中: 有的买个别技术、有的买部分零件、有的买整个e平台零件、还有的直接整车承包。
长达二十 年全产业链闭环的技术积累,是比亚迪面向市场的巨大优势,也是高估值的底气。但也正因为从未直接参与过市场竞争,如何真正得到同行认可,仍有待时间检验。
在员工眼中, 带着比亚迪一路披荆斩棘的王传福有着绝对的权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面对停工的车间。3天出图纸、7天造出口罩机、10天出产品,他“强硬地”推动研发人员技改,深圳的手机零部件工厂被改造为口罩制造工厂,建成口罩生产线2000条,最大日产量达1亿只,成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商。
在多元化的经营的路上,比亚迪也遭遇过坎坷。曾被王传福称“再造一个比亚迪”的云轨业务,在比亚迪市值的狂飙猛进中,显得颇为尴尬。
云轨是比亚迪2016年推出的战略性产品。一经发布,快速获得国内外众多城市的订单意向,2017年9月,首条商业运营云轨线路于银川运营,云轨风头一度盖过了新能源汽车业务。
次年,受政策影响,多处云轨项目被政府叫停。直至2021年4月,首列供巴西巴伊亚州跨海云轨使用的列车在深圳下线,该车辆由比亚迪打造。2021年10月,比亚迪亮相2021年北京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失声已久的比亚迪云轨业务又蠢蠢欲动起来。
多位基金经理向《财经》记者表示,在比亚迪目前的价值评估中, 并未考虑云轨业务。类似评价相对隐晦,但轨道交通从来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
多位资本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云轨这样的轨道交通,一般被视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资本对其兴趣索然, 故事不性感,自然难有好估值。
从投资者的角度,买入比亚迪股票,更多是看好比亚迪新能源业务。相较于云轨,比亚迪更应该优先解决整车的销量和品牌问题。
车企都在追求推动品牌高端化,提升竞争力,带来更高的溢价。当新产品卖得好,单车售价逐渐攀升时,比亚迪的品牌高端化进展如何?
比亚迪没少努力。王朝与e网两大销售平台完全独立,来隔离低端车型对高端车型的品牌影响;不断推出高端产品。目前,中大型轿车已经占到比亚迪销量份额的17%以上。
在博纳咨询研究总监闻文看来,比亚迪设计元素符合潮流;布局契合市场需求;摆脱了多年前尺寸大、价格低的产品路线。
李云飞认为,比亚迪的销量、股价节节攀升背后,已经是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品牌形象今非昔比。
比亚迪的单车均价不断攀升。威尔森的数据显示:2021年1月-7月,比亚迪的单车均价已经达到15.18万元。作为比较,国内最畅销的合资品牌大众汽车,单车均价为16万左右。在产品定价上,比亚迪已经与合资车企不相上下。
更多推荐
新能源,市场,汽车,业务,品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