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十万之内家用最实用汽车)
新闻导语
导语:就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
导语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实和亮点,它将新闻关注集中到一个点上。
导语是新闻文体的专用术语,其产生,是新闻写作的自身规律与读者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导语的产生:
通常认定,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与编辑梅尔维尔·E·斯通有首创之功。
美联社记者 约翰·唐宁 1889年写的一篇长消息的开头,被总编辑梅尔维尔·E·斯通称之为“新闻导语”。
(萨莫亚·阿庇亚3月30日电) 南太平洋沿岸有史以来最为强烈、破坏性最大的风暴,于3月16日、17日横扫萨摩亚群岛。结果,有六条战舰和其他船只要末被掀到港口的珊瑚礁上摔得粉身碎骨,要末被掀到阿庇亚小城的海滩上搁了浅。与此同时,美国和德国的一百四十三名海军官兵有的葬身珊瑚礁上,有的则在远离家乡万里之外的无名墓地上,为自己找到了永远安息的场所。
(六要素:what、why、when、how、where、who
新闻导语、要素说、导语论同时产生。)
1、第一代导语:全要素导语、全型导语、六要素导语(“晒衣绳式导语”)
范本就是上面约翰·唐宁的消息的开头。在西方大致兴起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沿用到20世纪30年代。
其特点是具体完整,但“大而全”,难免杂而乱,并导致固定模式。因此它在经历了约40年的黄金岁月后,逐渐被第二代导语所取代。如今在西方,如果有人再写这种六要素俱全导语,则被视为愚蠢或无能。
2、第二代导语:“部分要素导语”、“六要素不全导语”
特点是:只表述新闻要素中的一二个要素,而不是在导语中把六要素一次性交代完毕。
“欧洲大战于昨日拂晓爆发。”
“日本投降了。”
“人类登上了月球。”
第二代导语兴起于上世纪40年代前后(二战时期),是为了适应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逐渐形成的,故又称“倒金字塔导语”,今天仍在使用。
这种导语突出新闻中最重要的内容,集中、简练、新颖、有效地克服了第一代到与的弊端。
3、第三代导语:多元化
它是相对于倒金字塔式结构导语而言的。它充分发挥导语的功能,以有效地吸引读者为原则,而不要求一定突出新闻最重要的内容,从而走向更加自由随便、轻松活泼。
如:悬念式导语、故事性导语、公告式导语、表格式导语、复合导语,等等。
新闻导语因此而更加丰富多样。
导语的类型:
1、 从导语的内容上分:
如新闻要素导语。即以新闻要素为内容的导语,如:何事导语、何人导语、时间导语、地点导语、等等,很常见。“何以”和“何为”导语也有。
2、 从导语的内容容量上论:
单元素导语与多元素导语。
单元素导语:即导语中只表现一个元素。
理想的单元素导语,应写出本条新闻中最有新闻价值的核心事实。它在一事一报新闻中
很常见,居于统治地位。
多元素导语亦称“又元素导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实,且事实之间在内容上密切关联,同等重要,呈并列关系,而非主从关系,因此这种导语又叫“并蒂式导语”。
在一些牵涉面广的报道中,综合性报道或复合性主题报道中,导语不宜只讲一个事实,而是需用几个事实才行,于是形成“多元素”,多元素导语容易拉长。对此,专家的意见是:缩短它,用一两句话把两个或更多的元素概括起来,然后再加以扩展。
3、从导语的使用表达方式上论:叙述型导语、描写型导语、议论说明型导语等等。
叙述型最多见,叙整体的称概述式,叙局部的为摘要式,有正有反的称对比映衬式。
描写型导语:见闻式导语、白描性导语、特写式、镜头式。通常认为,这种导语是改变导语枯燥乏味的有效方法,西方记者比较喜欢使用。
议论说明型导语近年有不甘寂寞之势。解释式、评价鉴定式、结论(引语)式、说明(设问)式,等等。
4、 从导语的软硬快慢性能上去分类:直接性导语、延缓性导语(间接性导语)
直接性导语:开门见山,直接叙写新闻事实本身,直奔主题。多用于时效性强的新闻报
道,既明确又精炼,因此有“载重马车”之称,在新闻作品中大量使用,也比较好掌握。
延缓性导语:又称“间接性导语”,与直接性导语相反,盘马弯弓,引而不发,迂回舒
展地引出新闻要义,让主题“千呼万唤始出来”。其做法是揉新闻主题于其中,或叙述一件事实,或写一个场景,或讲一个故事,或用几句警语,或渲染烘托一种气氛。这种导语可读性强,又比较自由,但不容易写好。
5、 复合导语:由两个甚至两个以上自然段组成的导语。
导语通常是新闻的第一自然段,在不分段的短新闻是第一句话。有时候,新闻事实比较复杂,在交代最核心的东西之前或之后,必须加以解释,而两者又并非同等重要,不能写在一段里,于是在导语之前或之后,再来一两个补充性的自然段,从而使整个导语交代清楚,意思完整。
什么是导语?
所谓导语,从文章表征看,就是新闻作品的第一句或第一段、第一部分,作品的冒头语、开场白、序曲,从新闻报道的特性看,就是一条新闻的先导语、导读语,它开启全篇,定下基调,唤起注意,吸引读者。
到与的种种类型之间是交叉的。一条导语往往一身而兼几任。
西方报业巨子赫斯特:“千万记住,如果你的第一句话不能打动读者,也就没有必要写第二句了”。
优秀导语见教材:
病导语:
1、
《病中手语“914”破译密码受感动》:12月16日,患脑血栓失语、偏瘫的勘设院共产党员、第一设计室主任、高级工程师陆寿彭把到医院看望他的彭副院长拉到身边,然后在他的胸前反复比划着“914”。当彭副院长回来和同事们破译出此是一大桥设计文件交出日期时,无不感动。(“配错了导语)
2、
例一:本报讯 黄冈县黄州公社党委,加强党的领导,又注意改善党的领导,遇事注意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不搞瞎指挥;办事注意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去年生产搞得好,成本比去年下降,社员分配收入每人平均二百一十元。 (1980年5月15日发表)
例二: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棉花工作会议今天在北京举行。***副总理在会上发表讲话,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统一步调,统一行动,齐抓共管,深化改革,把今年的棉花生产、收购和供应工作做好。 (1994年8月29日播发) “标签”导语;(放在这也适合,那也适合)
3、
本报讯 在全国科学大会精神鼓舞下,地质部门迅速恢复和新建了矿床所、地质所、电算所等全国性专业研究机构。国家地质总局成立了科技组,全国已有二十七个省、市、区地质局成立了科技处、科研所或综合研究队,各地质学院建立了三十多个研究室。各级科研机构,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各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并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制定了地质科技发展规划。国家地质总局科技组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进度进行了检查和组织协调工作,明确任务、分工,订出实施方案;组织鉴定和验收产品等科研成果,推广新技术,组织国内外技术座谈会,积极开展地质科学技术交流活动。这不仅活跃了学术空气,而且对提高地质科学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78年,地质部门的科学研究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瞎”导语(什么都想说,什么也没说清楚)
4、
例1、《打一针就绝育的愿望实现了》:应全国计划生育科技专业会议的邀请,全国劳工模范、四川重庆市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指导所副所长李顺强,于1月22日下午在北京医学院附一医院,为首都钢铁厂十名工人做了输精管绝育法手术表演。 (1980年1月27 日发表)
4、“喧宾夺主”导语;
例2、
5、
记者近日从国家物价局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国的零售物价指标上涨幅度较低。这里的负责人说,今后几个月的市场物价将不会有大的变化。 (1990年10月9日发)“琵琶女”导语;(欲说还休,说一半)
6、
今天清晨,当天津千家万户拧开水龙头,从二百公里外引来的滦河水源源不断流淌的时候,海河两岸的群众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奔走欢呼:“滦河水真甜啊!”饮水思源,到处响起了《鲜花歌》的嘹亮的歌声:“金色的秋天气彩霞,彩霞化作鲜艳的花,鲜花送给解放军啊,它把我们的敬意来表达??” (1983年9月11日发)“冒气泡”导语
7、
为提高知识分子的医疗保健水平,四川省政府最近拨专款在成都草堂干部疗养院增设一百张病床,并命名为省第三人民医院,专门供高级知识分子看病住院。省委领导同志称,这是今年为知识分子办实事计划中的一件。 (1991年5月30日发表)“枯”导语(枯燥无味)
8、
本报讯昨天亦常少见的大雾,使上海的主要公共交通陷于困顿达四五个小时。探亲访友的,赶去节日加班的,急病送医的??无数人被“锁”在途中;然而,在迷雾期间,全市没有发生一起交通伤亡事故!至今日凌晨0时30分,本市两个隧道口的近十万人得到疏通,上千辆汽车、上万辆自行车安全通过,公交轮渡恢复正常。凌晨1时,在延安东路隧道口满了好一会儿的倪天增副市长王者公交车有秩序地将乘客一批批送过江,对记者说,要感谢上海的公安干警、武警、解放军指战员和公交、隧道管理所的职工! (1990年1月29日发)
“长”导语
9、
例1:本报讯 青年绣花女工陈春花,应邀于本月11日乘飞机赴美国作绣花工艺技术表演。
题目是《女工陈春花应邀赴美作绣花表演》
例2:本报讯秋分过后,浙江永康县歌坛下大队第八生产队两户莲子塘承包户的收成见了分晓:一户增产增收;另一户减产增收。八队的干部社员围绕这一增一减议论纷纷。一致认为该表扬减产户,批评增收户。为什么减了产还受到表扬,增产反而遭受批评呢?
该文标题是:《爱集体顾大局的表扬 损集体顾自己受批评》“废”导语
(1、“配错了”导语;2、“标签”导语;3、“瞎”导语;4、“喧宾夺主”导语;5、“琵琶女”导语;6、“冒气泡”导语;7、“枯”导语;8、“长”导语;9、“废”导语 )
《中国青年报》新闻报道中有关导语的例子:
1、本报北京2月3日电(记者苏敏)全国假日旅游办公室负责人、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张希钦日前表示,春节的“黄金周”平稳度过,“旺而不乱、平安有序”,假日7天,没有发生大的旅游安全事故。(《中国青年报》2001年2月4日)(无新闻型导语)
2、本报昆明2月6日电(刘德安 记者殷红)云南省重点经济干线剑兰公路(剑州至兰坪)近日试验通车,这项投资1亿多元的工程由于有监察机关的直接监督,质量优异,工期缩短,参与工程的干部廉洁座位,无一人“落马”。检察官全程监控公路建设确保国家利益、预防职务犯罪的举措备受舆论好评。(《做工青年报》2001年2月7日)无新闻型导语)
3、本报讯(记者殷红)日前,来自云南省检察院的消息说,该省职务犯罪案件的数量正呈
上升趋势,犯罪嫌疑人中有115人负案携款逃往省外或国外,涉案金额高达2.8亿多元。2000年全省检察机关抓获了在逃嫌疑人28名,对其他在逃者的缉捕行动仍在进行中。(《中国青年报》2001年2月3日)(埋葬新闻型导语
4、本报长沙2月11日电(记者吴湘韩)今年我国对高校保送生制度作出重大调整,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国青年报》2001年2月12日)(埋葬新闻型导语
5、本报北京2月20日电(记者崔丽)今天,最高人民检察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表彰了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检察院等10个“模范检察院”、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等140个“人民满意的检察院”、河北省廊坊市人民检察院等50个“基层检察院建设组织工作奖”获得者,并为“全国检察机关十大公诉人”颁奖。(《中国青年报》2001年2月21日)(埋葬新闻型导语
6、本报南昌2月26日电(陈芳 记者李菁莹)今日,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震惊全国的“11·11”特大银行抢劫案进行公开审理。(《中国青年报》2001年2月27日)(埋葬新闻型导语
7、本报上海2月11日电(记者袁梦德)白血病又称血癌,是多发于青少年的恶性血液病,自然病程只有3个月。骨髓移植即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较有效的医疗手段,治愈率达65%~75%。上海市政协团青界别委员陈靖日前呼吁:应尽快动员10万名志愿者加入骨髓捐献队伍,“献上少许鲜血,为白血病患者点燃生命的希望”。(《中国青年报》2001年2月12日)
(埋葬新闻型导语
8、本报岳阳2月8日电(潘志扬 张湘华 记者吴湘韩)今天是湖南省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中共湖南省湘阴县委、县政府聘请的400多名收费监督员活跃于各中小学校,检查监督学校的收费工作,(《中国青年报》2001年2 月9日)
(埋葬新闻型导语
9、本报乌鲁木齐2月6日电(记者郝磊)据气象部门检测,目前新疆阿勒泰地区的积雪厚度平均已达70厘米,局部地区超过2.5米。积雪不仅给当地牧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困难,也使栖息在这里的珍稀野生动物面临浩劫。(埋葬新闻型导语
(《中国青年报》2月7日)
10、本报记者 震惊全国的电白县高考舞弊案发生后,广东省纪委、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成立的联合调查组对案件深入调查的同时,也对电白县教育局班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彻查,以电白县教育局局长陈建明为首的班子成员中的经济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新近出版的《党风》杂志(广东省纪委主办)披露了原教育局和招生班子部分成员的一些贪污犯罪的事实。(《中国青年报》2001年2月28日)(埋葬新闻型导语
导语写作技巧:
导语不是新闻简单的总结,不是笼统地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一条新闻稿件必须回答what 、why、 when、 how、 where、 who。但是这些问题不必都在导语里回答,好的导语精彩地回答其中最有意义的和最有新闻价值的要素就足够了。导语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实和亮点。如果导语写的精彩,就能抓住读者,否则,读者就溜掉了。新闻记者在采访新闻时,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和最能吸引读者的行动、讲话、声明和场景放在导语中。有的
新闻事件里包含多个兴奋点和亮点,记者只能金子里挑钻石,选取最大的钻石。绝对不能金子里挑沙子。
今天随着互联网、信息全球化、有线电视等的出现,新闻的出口越来越多元化。但是,无论新闻怎么变,新闻媒体的根本属性是不会改变的:为不同思想和观点的人提供共享的信息环境。
新闻的另一个作用是促使读者关心政治、关心公共政策、关注政府的所作所为,关心人民的疾苦,关心国际局势。因此,记者必须准确地、有责任心地报道事实和数字。
无论记者用何种方式构思新闻的开头,总离不开如下几种技巧:
1、 导语中选用的事实,必须是到了非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不可得地步。这种事实有一种紧紧抓住你的读者的力量;所报道的事实或描述的观点有新意或新的味道。
2、 坚持倒金字塔结构,导语不得超过50个字。最好是一句话导语,最多不能超过两句话。
3、 导语内容越具体越好。但是不要包括太细的细节内容。
例如,飞机失事,6人死亡,不一定要把6个人的名字都写进导语,而是要把最有新闻价值的人的细节写进导语。
有的时候,不一定是飞机掉下来,人死了,就放进导语。如果飞机掉下来所有的大人都死了,但有一个小孩幸存下来,那么,谁该进导语?
导语的作用是要让读者把新闻读下去,要提出和回答“为什么”。
4、 导语要有一个兴奋点或卖点;导语要调动读者的情绪,而不是他的大脑;导语选择什么样的新闻观或言论的时候,编辑和记者必须跟着当地读者走。按照他们的情绪写文章,否则会引起读者对报纸的反感。
5、 用讲故事的口吻写导语,好像你在跟一个坐在你对面的人讲故事。
6、 要从具体的问题入手,然后再拓展话题。
7、 只使用最明晰的事例和数据;可以用最近才发现的历史档案做导语。
如一篇新华社稿导语:
①“在今天举行的国际图书馆大会上,美国图书馆学者提供的证据表明,八国联军劫毁了人类无法弥补的文化财富”;
②“日本档案专家在此间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揭露日本毁掉侵华档案”;
③“北京今天开幕的国际档案大会上首次向世人展示了毛主席与达赖的信件”。等
还有,美国研究纳粹德国时代妇女作用的专家克劳迪亚·库恩丝教授向报界发表了她的研究报告。在报告中,她还就现代社会想象进行了讨论。在场的一个记者没有从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人类行为去构造导语,他是这样报道这条新闻的:
“昨天晚上,一个研究纳粹德国妇女问题的专家说,一个权力只给男人、人性只留给女人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是危险的。”
这条导语巧妙地使这个古老的故事有了时效性,因为世界,特别是美国社会,人们关心的是妇女的作用,而不是库恩丝对纳粹研究的成果。
8、 导语要具有视觉感,让人读起来忘不掉。
9、 导语要有针对性,要明白稿件是给谁写的。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很多导语读起来像是专门给采访对象写的。
10、导语千万不要空,要感人。空就是假,给人以假的感觉,就有损于媒体的形象。
11、导语要以小见大,导语中最好能见到人,人还要有名有姓;读起来真实、可亲、可信。
12、通过事实的取舍,在导语中表达记者的立场和情感。
例如,美联社为了在稿件中引起读者对北京申奥的反感,在一篇消息的导语中写道:
“北京今天用假花和戒备森严的警力迎接奥运会检察官的到来。”
13、善于把国内或国际关心的重大新闻找个地方新闻挂钩去报道。
如《中国青年报》在报道《塔利班毁灭古代大佛像》的报道,仅看题目,中国读者有的只是陌生感,如果换个题目,能从《丝绸之路上最珍贵的佛像遭厄运》入手,并谈及玄奘(唐僧)曾在这几座佛像前烧香多年,定会引起国内读者的关注。
14、尽量使用直截了当、生动的、不拘形式的语言和短句子;导语要具体,如使用真实的姓名、地点和事件的描述,使你提出的问题和论点鲜活起来。
15、导语中不应有一个多余的字。
16、最能引起读者注意的导语,不是让人读起来高兴的导语,而是让人读后感到一种生气的力量在驱使你把消息读完。
比如,津巴布韦战乱死了很多人,有人这样写导语:
“走进这个国家,人们发现这里最短缺的商品是??”(?)
17、最重要的是:你的导语必须首先牢牢地抓住??,通过很微妙的写作技巧引起??的注意。
更多推荐
导语,新闻,读者,记者,事实,要素,地质,国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