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10万以内的家用车推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 辨析题 论述题

1.图示学习法是我们在学习历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

们更好地对历史事件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有更直观的了解。下面是小明在学习《民族政

权并立的代》这一课的知识时所绘制的示意图,请你结合此示意图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1)根据示意图和所学的内容,请将下列一段对此示意图的简介补充完整。

北宋结束了A 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

和,与辽和西夏处于并立状态。后B 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1127年,北宋皇帝

钦宗的弟弟 登基称帝,后定都 ,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辽与北宋的和议、B政权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

要战役。

(3)结合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五代十国,金,赵构,临安

(2)澶渊之盟,郾城大战。

(3)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

不利于国家管理。

【解析】

【详解】

1

)根据示意图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并与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因此北宋与辽、西夏处于并

立状态。后金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

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登基称帝,后定

都临安,史称南宋。

2

)依据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与北宋之间的和议是澶渊之盟,金与南宋之间发

生的一次重要战役是郾城大战中岳飞收复了很多失地。

3

)依据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的看法是中国历来

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

家管理。

2

.(盛世篇:品勤俭帝王)(

5

分)

材料一: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

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杜甫的《忆昔》诗: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留脂粟米白,公私

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1

)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对我国历史上哪两个盛世的描述?

(2

)

材料三: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

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

——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2

)请你从西汉和唐朝历史中,分别举出一位崇尚节俭、力戒奢侈的皇帝。(要求有具体

皇帝和具体事例)(

2

分)

3

)除统治者节俭外,我国古代

盛世

形成的原因还有哪些?(

1

分)

【答案】(

1

)材料一:文景之治(

1

分)

材料二:开元盛世(

1

分)

2

)西汉: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宫殿、园林没有什么增加;文帝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

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文帝穿的衣服质地比较粗糙;文帝宠夫人不能穿拖

地长裙,帷帐上不许绣花;文帝因惜十家之产,而放弃修建露台;等等。(评分说明:答

出其中

1

条即可得

1

分。多答不加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唐朝:唐太宗(李世

民)提出要

戒奢从简

,节制自己享受欲望;唐太宗为了不浪费民力,而放弃建暖阁养

病;唐玄宗(李隆基)命人烧毁宫中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等等。

(评分说明:答出其中

1

条即可得

1

分。多答不加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3

)革除弊政;任用贤臣,虚心纳谏;重视吏治;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发展农业生

产;等等。(评分说明:答出其中

1

条即可得

1

分。多答不加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

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

)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文景时

期,重视

以德化民

,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

丰满起来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舱外

;

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了,穿钱

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

文景之治

。唐玄宗时期

的盛世辉煌的景象被称为

开元盛世

,唐朝大诗人

杜甫的《忆昔》诗: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留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

出。

就描写了

开元盛世

的繁荣景象。

2

)本题考查的是崇尚节俭、力戒奢侈的皇帝。西汉的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宫殿、园林没

有什么增加;文帝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文帝穿

的衣服质地比较粗糙;文帝宠夫人不能穿拖地长裙,帷帐上不许绣花;文帝因惜十家之

产,而放弃修建露台等。唐朝唐太宗提出要

戒奢从简

,节制自己享受欲望;唐玄宗崇尚

节俭,命人烧毁宫中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等。

3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

盛世

形成的原因的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太宗

统治时期,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善于用人和纳谏;合并州县,革除

民少吏多

的弊政

等,促成了

贞观之治

的出现。所以除统治者节俭外,我国古代

盛世

形成的原因还有:

革除弊政;任用贤臣,虚心纳谏;重视吏治;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等。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

统一国家的建立

?

大一统的汉朝;人教新课标七年级

下册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 “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3.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在1962年为中央党校讲授明史时,曾作专题论述,指出郑

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

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唐龙飞《伟哉郑和宝船》

材料二 “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

郑和有关的传说。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

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

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

——施雪琴《东南亚华人民间信仰中的“郑和崇拜”》

材料三 郑和携带大量金银、钱等作为赏赐,输入的物品多为象牙、香料、珠宝等奢侈

品,这种贸易不是出于商业目的,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郑和每到

一处,还往往以大国身份,无偿予当地许多丝织品、瓷器、铜器、铁器等,也不利于经济

上的发展。

——岳麓版《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并指出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

(3)材料三体现了郑和下西洋期间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材料三对郑和下西洋实施的贸

易行为持怎样的态度?摘抄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此态度的一个句子。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请简要评价郑和下西洋这一史实。

【答案】(1)特点: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或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

宝”)

(2)原因:①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②指导当地百姓从事生产③影响当地的生活习俗。

最远到达的地方: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特点:朝贡贸易;态度:否定;句子:“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

力”。

(4)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的航海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和平友好交往和经济贸

易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对外贸易却大量消耗国力,不利明朝的国计民生。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

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

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根据材料二“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

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郑和崇拜’形

成于东南亚的原因是①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②指导当地百姓从事生产③影响当地的生

活习俗,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依据材料三“郑和携带大量金银、钱等作为赏赐,输入的物品多为象牙、香料、珠宝

等奢侈品”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期间对外贸易的特点是朝贡贸易;材

料三对郑和下西洋实施的贸易行为持否定的态度,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此态度的一个句子是

“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

(4)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的航海壮举,促进

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和平友好交往和经济贸易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对外贸易却大量

消耗国力,不利明朝的国计民生。

4.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所示工具发明于哪一朝代?写出它们的名称。

(2)图三所示工具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农具。它是用来种植哪种农作

物的?它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

(3)概括上述工具发挥的共同作用。

【答案】(1)唐朝;图一:曲辕犁、图二:筒车。

(2)水稻;背景: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越南占

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等。

(3)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推动农业发展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图一、图二所示工具发明于唐朝;图一是曲辕犁,图二是筒车。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

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

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

(2)图三所示工具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农具,它是用来种植水稻的秧

马;它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迅速增长;越南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等。

(3)上述工具都是古代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其发挥的共同作用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提高农作物产量;推动农业发展等。

5

.唐太宗说: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

失。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

)唐太宗是如何

以史为镜

”“

以人为镜

的?

2

)唐太宗

以人为镜

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

1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

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

民少吏多

的弊政,有利于

减轻人民负担。唐太宗

以人为镜

,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不

断改正自己的错误。(

5

分)

2

)如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不断进步。

(

言之有理即可

)

5

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1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要求,难度不大。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

知,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

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

民少吏多

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

负担。唐太宗

以人为镜

,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不断改正自

己的错误。

2

)本题考查启示类问题,属运用层面要求,根据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回答即

可。本题主题为善于用人,善于采纳意见,围绕这一主题作答即可,如:要虚心听取别人

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不断进步。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12分)

材料一:毛泽东说:“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仅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

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人才,她既有

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材料二:武则天重用酷吏、实行恐怖统治。从临朝称帝开始,武则天先后重用酷吏27人,

以严刑峻法排除异己。

材料三: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却没有

为自己立碑(下图为武则天的“无字碑”)。其说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

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

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

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

法。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毛泽东对武则天评价很高的原因是什么?

(2)对于武则天的“无字碑”,材料三列举了三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有道理,请结

合史实加以说明。

(3)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

1

)武则天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

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

)第三种。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

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

)一分为二。

【解析】

【详解】

1

)依据材料一“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它不仅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

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天才,她既有容人

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高度评价武则天的原

因是她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贞观遗风”。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武则天的“无字碑”,我同意第三种观点。武则

天虽然重用酷吏、实行恐怖政治,以严刑峻法排除异己,但是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帝。她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

)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例如,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一分为二原则,

不能片面看待人物,也不能凭借自己的看法夸大和缩小人物的功过。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

(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材料二: ……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榜文广为张贴,将占城稻推广到江淮两浙地区。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一反映了其变化的依据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举一例说明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

一定的影响。

(3)古今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消极影响?我们该怎样去应对?

【答案】(

1

)经济重心南移;依据:财政收入;粮食产量。

2

)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南宋时定都临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

3

)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开发与环保相结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解析】

【详解】

1

)根据材料“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

东南财赋”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时,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宋朝中央

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依据就是财政收入、

粮食产量,故材料反应的是经济重心南移。

2

)根据材料中“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将占城稻推广到…”等信息可以得出其材

料中反应的原因是: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南宋时定都临

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也就是说,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

定影响。

3

)根据所学知识,江南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

定的破坏;所以一个方面我们要继续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还要做到,坚持可持续发展道

路。

8.唐三彩被誉为盛唐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物质载体,了解唐三彩有利于养成充分的文化自

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由于釉彩以黄、绿、蓝三色为基调,并经唐

代创烧,俗称“唐三彩”。唐三彩的出现、发展与唐代厚葬风气有着直接关系,多用于陪

葬,少部分用于建筑和生活陈设。

——广东省博物馆《梦回大唐——盛唐艺术与生活展》解说词

材料二:资料卡:唐三彩骆驼载乐舞队俑

图片说明:

此俑中,舞乐者均穿着汉族衣冠,使用从西域传入的乐器。表现的是

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

材料三:唐三彩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博得各国人民赞美,一时之间群起仿制。朝鲜出现了

以日常器皿为主的“新罗三彩”。日本斑现了“奈良三彩”,受皇室、贵族、僧侣喜爱,

也和我国一样用作殉葬品。波斯出现了蓝色调的“波斯三彩”。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拉

克、埃及、意大利等国都曾发现唐三彩。

——《略探燃唐三彩的人文价值》

材料四:2009年7月,经洛阳市科学技术局和民政局批准,高水旺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成立了洛阳唐三彩研究院,并出任院长。研究院是

在国家积极挖掘、抢救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势下创立的国

内唯一唐三彩科学文化研究开发机构。

——《古今结合开辟唐三彩艺术新天地》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唐三彩兴起直接相关的社会风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社会风

气存在的物质基础。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特点相关的民

族政策。

(3)根据材料三,列举唐三彩被各国仿制的典型例子,并概括唐三彩的外传对欧亚文化发

展的贡献。

(4)根据材料四,指出我国当下对唐三彩烧制技艺的传承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传

承中华传统技艺的现实价值。

【答案】(1)社会风气:厚葬。

物质基础:农业发展;经济富足;陶瓷技艺高超。

(2)特点:胡汉交融(民族交融)。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3)典型例子: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

贡献: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国的社会生活。

(4)态度:积极(保护、抢救)。

现实价值: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树立文化自信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唐三彩的出现、发展与唐代厚葬风气有着直接关系”,可以看出,与

唐三彩兴起直接相关的社会风气是厚葬,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厚葬之风的存在于当时

的农业发展;经济富足;陶瓷技艺高超有巨大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信息“表现的是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可以看出,唐朝民族关系发

展的特点是胡汉交融(民族交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民族融合,这与唐朝实

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关。

(3)依据材料三信息“朝鲜出现了以日常器皿为主的‘新罗三彩’。日本斑现了‘奈良三

彩’,波斯出现了蓝色调的‘波斯三彩’”,可以看出,唐三彩被各国仿制的有新罗三

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等;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的外传影响了亚欧各

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国的社会生活。

(4)依据材料四信息“国家积极挖掘、抢救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

产业”,可以看出,我国当下对唐三彩烧制技艺的传承的态度是积极(保护、抢救)。现

实价值: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树立文化自信。

更多推荐

材料,知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