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3日发(作者:莲花路特斯)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及电池产业发展研究
姜晓宇
【摘 要】围绕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及电池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态势,分析国家新能源汽车
补贴政策趋向不明朗与市场需求提振乏力\"两个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下,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及
电池产业发展情况,并提出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电池产业实现创新升级的对策建议.
【期刊名称】《安徽科技》
【年(卷),期】2018(000)001
【总页数】3页(P40-42)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
【作 者】姜晓宇
【作者单位】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一、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51.7万辆,销售量
50.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1.7%和53.0%。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
41.7万辆和40.9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9万辆,与2015年相比增长
86.90%。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为74.1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67.98%,与
2015年相比增长223.19%。2016年全球电动汽车销售量约为77.4万辆,中国占53%。
中国是世界上电动汽车推广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
二、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及电池产业现状
1.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
“十五”初期,江淮、奇瑞开始着手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技术路径探索,是国内最早开
发新能源汽车的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产业化发展、试点示范运营方面一直走在全国
前列。2009年,合肥市被列入国家首轮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2010年6月1日,多部
委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确定在北京、深圳、上海、
杭州、合肥、长春6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最高补贴额度为6
万元。安徽省是最早开发生产和销售新能源汽车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
产销量累计已突破8万辆。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行业现有8家企业。2016年,
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4.45万辆、4.52万辆,分别增长84%、82.3%,产量占全
国的8.6%。经过多年发展,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已形成一批骨干龙头企业,
主要包括以江淮汽车、奇瑞汽车、芜湖宝骐汽车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乘用车和专用车生产企
业,以安凯客车、星凯龙客车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客车生产企业。
工信部2015年第22公告《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中明确指出:动力蓄电
池是指在汽车上配置使用的、能够储存电能并可再充电的、为驱动汽车行驶提供能量的装
置,包括锂离子动力蓄电池、金属氢化物锂动力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不包括铅酸类蓄
电池。工信部2017年1月6日公布的第39号令《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
规定》中称: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者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
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这些政策规定说明,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不包含以铅蓄电池为动力的电动汽车。
2.安徽省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现状
目前,安徽省新能源汽车电池为动力锂电,主要用于新能源乘用车和客车。据高工产
研锂电研究所(GGII)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汽车动力锂电池销量30.8GWh。安徽省新能
源锂电池行业销量位居全国前列,现有8家企业,2016年产销量分别为5.14 GWh、
4.88 GWh。电池企业主要包括以合肥国轩高科(全国第3位)、中盐红四方锂电、芜湖
天弋等为代表的磷酸铁锂电池生产企业,以天康集团为代表的钛酸锂电池生产企业,以合
肥华霆动力、合肥欧鹏巴赫、芜湖天量(天弋)、芜湖奇达为代表的动力锂电池系统企业。
三、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1.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支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印发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规划(2012—2020年)》(国发〔2012〕22号)、《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
见》(国办发〔2014〕35号)等文件,明确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节能与新能
源汽车被列入《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制造强国”战略也将助推传统汽车产
业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围绕新能源汽车的
有效供给有望逐步扩大和增加,从而为新能源汽车加速做大做强提供新动能。2017年4
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三部委印发《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
划》的通知(工信部联装〔2017〕53号)中要求,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
200万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2016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
为51.7万辆,可以预测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扩大4倍,发展空间可观。为贯彻落实
国家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加快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
2015年3月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的
实施意见》(皖政办〔2015〕16号),提出加快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
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旨在加快抢占新能源汽车发展制高点。
2016年1月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
意见》(皖政办〔2016〕3号)。
2.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基础雄厚、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安徽省已建有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国家电动客车整车系统集成2个国家级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新能源汽车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整车企业技术中心,初步
掌握了整车设计、系统集成、整车电控、电机驱动、电池管理以及混合动力耦合等关键技
术,并形成了产业化能力。全省建成了一批整车性能、整车电控、电驱动系统、电池系统、
混合动力、高压电器等重点实验室,初步形成了完备的新能源汽车试验与验证能力。
2015年,安徽省将合肥、芜湖新能源汽车基地纳入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虽然近期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调低,短期冲击销售市场,但安徽省企业正在通过技
术升级消化这一不利因素。
安徽省12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建项目总投资889136.3万元,7家企业拟建项目总
投资687041.7万元,江淮和奇瑞预计新能源汽车销量2017年达63950辆,到2020年
分别达20万辆。江淮新能源汽车公司研发的第7代纯电动乘用车iEV7S续驶里程达350
公里,于2017年上市。奇瑞新能源汽车公司研发的A000级eQ1纯电动汽车(小蚂蚁)
于2017年3月25日上市,上市当天即获分时租赁企业首汽的巨额订单1万台。安徽省
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大幅度超越国家提出的新能源汽车产销扩大4倍的发展目
标,将有可能跻身全国更前列。
3.安徽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前景可观
2017年2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发布关于
印发《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工信部联装〔2017〕29号)的通知,为
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性能,缩短和国外的差距,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相应的
政策支持,给动力锂电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以合肥国轩高科、中盐红四方锂电、合肥
华霆动力为代表的企业,在规模和技术研发上都处在全国前列。安徽省新能源动力电池
13家企业在建项目总投资864953.9万元,6家企业拟建项目总投资249800万元。其中,
国轩高科拥有9条电芯生产线,到2017年底形成30亿AH生产能力和年产15000吨的
正极材料生产能力,产能规划2018—2020年形成50亿AH、70亿AH和85亿AH的
生产能力。华霆动力新研发的水冷动力锂电模组专为第7代江淮新能源乘用车配套使用。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使得新能源汽车用动力锂电市场供不应求,安徽省新能源电
池预计在较长时间内产能与市场需求基本相适应。
四、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及电池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电池等关键技术有待突破。目前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技术因素是成本高、电池
续驶里程低、寿命短等问题。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在整车轻量化、系统集成及电机功率、
电控系统优化等方面均有待突破。
充电设施建设滞后。充电站、充电桩、电池更换站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是发展新能源
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新能源汽车推广和市场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
目前,充电设施建设仍然较为滞后,并且主要集中在合肥和芜湖两市,绝大多数公共建筑
和公共场所均无配套的充电设施;同时充电运营市场尚未建立,远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大
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需求。
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调低的负面影响。中央和地方两级对新能源汽车补贴综合减少约
40%。受此影响,2017年1—3月份,全省新能源汽车生产4123辆,销售2875辆,同
比下降51%和60.7%。如何落实国家新的补贴政策,安徽省新能源汽车监控系统和补贴
政策还未及时到位。
五、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及电池产业发展建议
以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内外部因素为导向,在国家和安徽省规划政策框架内,抓住安
徽省“制造强省”的机遇,提出产业发展建议,聚焦以下4个方面。
1.聚焦集聚融合,推动产业发展
重点打造合肥、芜湖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生产基地,以新能源汽车的集约化生产,带
动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集群式发展,实现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产业链协同创新。
2.聚焦技术改造,推进高端制造
支持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企业面向智能化、精品化、高端化方向开展技术改造,进一步
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安全性、可靠性、动力性与经济性。鼓励引导新能源汽车电池企业组
建技术创新联盟,支持联盟企业协同开发单体比、系统比能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
新体系动力电池,提升品质、品种、品类。避免出现低端技术和产品饱和而高端技术和产
品不足的现象。
3.聚焦落实国家优惠政策,协力打造良好发展环境
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形成部门协作、政策协同、
企业间协助的新能源汽车及电池产业发展环境。发挥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的作用,整
合上下游资源,优化新能源汽车电池产品供应链。借助“互联网+”、分时租赁等新模式,
加快新能源汽车落地推广进程。
4.聚焦行业规范管理,有效预防和化解产能过剩
安徽省针对可能出现的新能源汽车及电池产业投资过热,一方面严格依照国家和省产
业规划布局要求,开展专项规划督查,规范各类不合理投资行为;另一方面严格执行产业
准入管理规定,用绿色环保等刚性制度约束投资欲望,实现各地依托资源禀赋,有所为有
所不为,避免一哄而上,形成新一轮产能过剩,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构建防范和化解产
能过剩的长效机制。
更多推荐
新能源,汽车,发展,安徽省,电池,产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