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日发(作者:远景x3图片报价)

对水电煤油气涨价的思考

背景介绍:新浪网转载第26期《财经》一篇题为“发改委勾勒价改蓝图,水电煤气油将大

提价”的报道文章。文章说,按照发改委《关于深化价格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

见》,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改革将从水、石油、电力、天然气、煤炭、土地等领域展开,并提

高排污费、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的征收标准。

石油与天然气首当其冲。明确提出,逐步将国产天然气价格提高到与国际价格接轨的水

平,实现天然气价格与国际市场可替代能源价格接轨。同时,继续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

择机开征燃油税。

电力与煤炭价格改革的内容也逐渐明确。建立销售电价与上网电价联动机制的内容被明

确提及。价格主管部门还将加快输配电价的改革步伐,进一步完善“差别电价”的政策。

在煤炭价格上,新方案的主要思路是完善煤炭成本的构成,在成本中加入矿权取得成本、

资源开采成本、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成本、安全生产成本以及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同时,

设立矿山环境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征收办法是按煤炭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预留,

项用于矿山环境治理和资源枯竭后矿山转产。

水价改革的重点则是提高污水处理费。此外,未来还将进行排污费、垃圾处理费、供热

费等方面的价格改革,这些增加的费用都将最终体现在终端销售价中。为提高征收率,垃圾

处理费还有可能与水费、电费、燃气费同时收取。

资源性产品大范围的涨价似乎愈演愈烈,这引起了普通民众的强烈不满,对未来通货膨

胀的预期也随之加大。水电煤油气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产品,涨价必须要慎重,稍有不慎就

可能导致社会不满情绪的爆发,对社会稳定非常不利。

当前我国的水电煤气的价格基本上是政府指导价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这就造就了一大

批的垄断企业,他们成为既得利益集团,政府价格改革其实就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并且对

这些利益集团不会形成危害。甚至政府的价格改革就是迫于垄断企业的压力,此次南方发生

的“气荒”,被看成是两大石油巨头的“逼宫”,政府甚至没有能力影响他们的供应,这样的

垄断于国于民都没有好处。

现代社会经济是能源经济和资源经济,能源和资源日益短缺,能源资源价格必然会不断

提高。任何产品和服务都离不开能源与资源的投入,社会产品与劳务成本中,能源资源成本

占有相关比重。有人说资源价格过低,是鼓励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资源、能源利用

效率低。这话没错,价格的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但是改革不是把价格越改越高,不是屈

从垄断集团,而是真正服务于民。而现在的改革意味着价格的提高,怎能不让民众反感。

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在未来是必然的。我们是国家垄断资源,我们是煤炭能源为主的经

济。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二是国内国进民退带来的垄断程

度的提高,不安全的小矿山不断关闭,却导致未来供给会相对减少。可以想见,未来的能源

和资源价格,想要涨到多少都是可能的。

有些所谓的专家跳出来说一大堆涨价合理的谎话,最堂而皇之的是与国家接轨。熟不知

我们的价格和国际接轨了,我们的工资呢?我们的福利呢?如果一味的追求与国际接轨,

们老百姓能承受起吗?

对于此次涨价我主要有以下担忧:

第一: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CPIPPI持续为负,公共产品涨价有利于拉动二者转负

为正,因此说现在是改革其实是涨价的最佳时机和时间窗口。熟不知当前,导致CPIPPI

持续为负的原因是国内需求和消费不足,消费拉动作用乏力导致的,而消费不足一个主要原

因是居民收入下降或者收入不确定性增加。百姓开始压缩生活开支,为未来生活做打算。

不是能源资源价格定价过低造成的,如果全面提高公共产品价格,将使得消费者更加消费不

起或者大幅减少消费,不但最终价格还会下来而且对中国急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将带来重要

影响,进而影响到经济全面、根本复苏。遍地开花式对公共产品进行涨价对提振消费打压、

抑制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第二:CPIPPI持续为负,特别是10月份仍没有转负为状况,使得一些专家认为,中

国近期通胀无忧。如果仅就国内情况分析确实如此,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国际因素。这几年,

中国通胀的国际因素影响相当大。输入型通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目前,由于美元

持续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非常快,中国作为资源能源进口大国,对国内物价的助推

力很大,甚至引发国内通胀。如果在这个时候全面提高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产品

价格,那么,物价将构成上涨压力。

第三:金融危机对普通百姓的最大冲击是失业、收入减少和收入预期不确定性增多。

这种情况下,如果大面积提高百姓一刻也离不开的公共产品价格,那么,必然对百姓生活构

成不小压力。比如:暖气费问题,目前,大多数百姓一个冬天暖气费都在2000元左右,负

担已经很重,如果再提高价格,必然造成大的经济负担。这几年来,电价、水价、天然气价

格已经提高不少,百姓负担已经不轻,如果这些产品价格脱离百姓收入增长实际而强行上涨,

百姓利益必然受到损害。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改革不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使其能够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

资源稀缺程度。但目前“成本+利润”的定价机制再加上公用事业领域垄断的现状,使得公

用事业企业提出定调价要求时,往往从部门、行业的利益出发,向政府提出过分或不合理的

要求,甚至采取多报成本支出的办法来达到提高价格的目的。因此,所谓政府定价往往演变

成企业与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之间的讨价还价,结果是成本涨多少,价格就提多少。但事实上,

企业提供的成本信息到底是不是真实的,一直是公众的怀疑和担心所在。

垄断企业每次都是涨价的急先锋,他们只知道利润,不知道自己的社会责任,只知道

通过提高价格来保持利润,而从不在成本控制上下功夫。一般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

业出于追寻利润的天然动机必然会努力降低成本。而垄断的天然优势则使得企业这种动机大

大减弱,继而产生了成本上涨、价格就要跟着上涨的局面,而不太可能在企业内部消化。

基础价格的上涨必须慎之又慎,不能因为几个企业的叫苦而让百姓承担更多的负担,

断性质的企业多想想自己的责任。

我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垄断行业的改革。如果非要让价格市场化,那么经营也市

场化,允许民间资本参与这些垄断经营,那么价格市场化对消费者是有利的。做不到这一点

就不要让价格市场化,要不然就会形成畸形的市场。在不改变垄断经营的情况下,政府应该

加强对垄断企业的控制,借鉴外国的实际情况对垄断企业的成本做一个合理的评估,不能任

由他们虚报成本作为涨价的理由。另外政府应该考虑适当放宽民营经济进入垄断领域的政

策,或者继续拆分现有的垄断集团,引入竞争,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更多推荐

中国石油今晚12点要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