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发(作者:五菱宏光s17年多少钱一辆)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记一记
填一填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①内容: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②影响:使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①内容: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②影响: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的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①内容:北魏在地方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作为北魏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②影响: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为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①内容: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②影响: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原来受庇于豪强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使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背景: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
2.迁都原因
(1)政治: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迫切需要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
(2)经济:平城僻处塞上,经济比较落后,又无水路漕运,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
(3)军事:平城与北边强敌柔然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而对北魏经略南方来说,平城在地理位置上也显得太远。
3.设计迁都: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统率20万大军,南下伐齐,准备迁都。495年,正式迁都洛阳。
三、移风易俗
1.重点: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措施
措施 内容
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孝文帝自己带头穿戴汉易服装
族服装
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讲汉话
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①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汉姓,
氏改姓为元氏,为全国首姓,门第最高。②参照汉族定门第
门阀制度,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以此来选拔等级
人才,任命官吏
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自己带头将汉族大地主之通婚姻 女,纳入后宫,并将北魏公主下嫁汉族地主,通过政治联姻将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
规定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死改籍贯
后也不准运回平城安葬
想一想
1.均田制与三长制是什么关系?
三长制是为配合均田制而推行的,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
影响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北魏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1)三长制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为分田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均田制推行。
(2)均田制为无地农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隐瞒的户口和曾流亡的农民得以安居乐业,也有利于三长制的实行。
2.迁都洛阳的意义是什么?
(1)对洛阳的城市规划影响大;
(2)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3)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3.孝文帝改革给我们什么启示?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
(4)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碰撞、融合,逐步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了中华文明。
辨析体会
研一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
年(413年),“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受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被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渊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材料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第(1)问,从材料一中提到的“计口受田”这一信息入手回答。第(2)问,联系教材知识回答,注意答案的条理化。第(3)问,从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的角度加以论述。
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知识点一 卓有成效的新制
1.自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土地制度以来,土地制度不断调整,到北魏时期,统治者创立了一种新的土地制度——均田制。所以说实行均田制是孝文帝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均田”是指( )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将荒地收归国有,把流民组织起来垦种
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是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均田制的土地来源不是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均田制将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不是招募流民垦种,排除。均田制没有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排除D。
答案:B
知识点二 设巧计迁都洛阳
2.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为此孝文帝决定( )
A.统一文轨 B.整顿吏治
C.定都平城 D.迁都洛阳
解析:本题材料“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反映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选D。
答案:D
知识点三 移风易俗
3.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选择C项。A项有一定迷惑性,拓跋氏已经是皇族,不存在提高政治地位的问题。
答案:C
综合考查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的状况是怎样的?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解析:(1)材料一的大意是陆睿是鲜卑人,承袭平原王。想要迎娶徐州刺史崔鉴的女儿,崔鉴就说对陆睿姓氏太繁琐太复杂不满,实际说明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措施。
(2)从材料“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可见连太子也反对改革,改革阻力之大,“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说明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答案:(1)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1.《魏书·高祖纪》记载:“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为改变这一局面,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是( )
A.设立三长制 B.迁都洛阳
C.推行均田制 D.实行租调制
解析:从材料“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是均田制。故选C。A项是税收征收的制度,排除;B项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是赋税制度,排除。
答案:C
2.北魏时,为了有效地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三长制。“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见实行三长制的主要作用是( )
①清查户口,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②打破豪强地主控制人口的合法性 ③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④建立基层行政机构,加强社会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北魏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三长制。三长制是北魏的基层行政组织,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这一制度的实行,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原来的为豪强地主所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故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排除ABC,选D。
答案:D
3.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耕种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解析:材料反映了北魏均田制,但不能说明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故B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耕种,故C错误;材料“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说明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故D正确。故选D。
答案:D
4.孝文帝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在此反映北魏孝文帝( )
A.改革的坚强决心 B.实行汉化政策
C.入主中原的愿望 D.废除宗法制的决心
解析:材料中“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体现出孝文帝为推行改革宁可将太子废为庶人,说明了其改革的决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与汉化相关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入主中原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宗法制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A
5.“中国历史上不是政府‘均富贵’打击资本经济,就是人口膨胀后饥民暴动‘打土豪,分田地’来毁灭资本经济,使中国经济和社会文明总在小农经济的落后层次循环不前。”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判断在中国历史上以政府行为开创的“均富贵”措施的是( )
A.秦始皇实行统一度量衡
B.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北魏实行均田制
D.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解析:材料的“均富贵”是指抑制土地兼并,A与材料内容无关;B是思想,排除;北魏实行均田制,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C符合题意;D不是政府行为。
答案:C
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解析:伊是指洛阳附近的伊水河地区,洛是指洛阳附近的落水河地区,所以“伊洛中区”,泛指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根据“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可知迁都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故选D。
答案:D
7.《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目的是推行汉化政策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解析:本题属于否定性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中移风易俗的理解,说汉话是有条件的,年满30岁以上可另处理,所以D的说法有漏洞,故选D。
答案:D
8.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B.粮食产量增加
C.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发展
D.促进吏治清明
解析:孝文帝制定官吏俸禄制,惩处贪官,有效减轻了官吏对农民的剥削,均田制将国家公有的土地按一定标准分给农民,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粮食产量增加,减轻了自身负担,故A项正确;均田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粮食产量的增长,同时推动了鲜卑游牧的生活方式向汉族农耕的生活方式的转变,缩短了民族间差距,有利于民族融合,但是改革俸禄制并没有这两点作用,故BC项错误;孝文帝制定官吏俸禄制,改革俸禄,惩处贪官污吏,有利于吏治清明,但均田制没有促进吏治清明的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A
9.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到:“盖(孝文)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此话属于( )
A.历史事实 B.一手史料
C.史料解释 D.历史评价
解析:A项历史事实是指一系列曾经发生或存在过的真实情况;B项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史料,一般来说,一手史料要比二手史料更准确、可信;C项史料解释,是指后人对历史资料的阐释和解读;D项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的价值性认识,重在给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局限等的认识,是史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环。根据材料的阐述,赵翼的话明显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评价。因此,D项为正确选项。
答案:D
10.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颁布俸禄制,诏云:“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朕……宪章(效法)旧典,始班俸禄。”这反映了( )
A.改革借鉴了汉族的官僚制度
B.旧势力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
C.战乱导致典章文书大量毁坏
D.俸禄制导致官员的贪污腐败
解析:由题干中的“《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朕……宪章(效法)旧典,始班俸禄”可以得出,北魏实施俸禄制是借鉴了汉族所采用的制度,故选A;题干没有提到旧势力与改革的关系,故排除B;题干中的“朕……宪章(效法)旧典,始班俸禄”是说效法的是旧的典章制度,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实行俸禄制之前,北魏的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而实行这一制度是为了防止贪污腐败,而题干中也没有提到相关的结果,故排除D。
答案:A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措施:均田制。原因:“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国时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赵国在地理位置上,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
“胡服骑射”的推广,开创了我国古代骑兵史上的新纪元。从此我国军事史中除车兵、步兵和舟兵外,出现了骑兵这一崭新的兵种。同时,它也改进了军队的服饰装备。着胡服弱化了服饰的身份标示功能,强化了实用功能,使“习胡服,求便利”成了我国服饰变化的总体倾向。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实施促进了各地区,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地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摘编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胡服骑射”改革的重要影响。
解析:(1)由材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可以得出赵国国力薄弱;由材料“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可以得出赵武灵王了解胡人军事服装的优势;由材料“为了富国强兵”可以得出赵武灵王想富国强兵。(2)由材料“开创了我国古代骑兵史上的新纪元”可以得出增加了军种;由材料“胡服弱化了服饰的身份标示功能,强化了
实用功能”可以得出弱化了服饰身份标志功能,实用性成为服饰发展的趋势;由材料“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实施促进了各地区,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地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可以得出促进了民族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也提高了赵国的军事力量。
答案:(1)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赵国力量薄弱;赵国与东胡、匈奴为邻,了解少数民族服饰和骑兵的优点;为了富国强兵,增强军队战斗力。
(2)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力量;军队兵种增加,出现统一的军服;弱化了服饰身份标志功能,实用性成为服饰发展的趋势,影响中国人的衣着习惯;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各民族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更多推荐
改革,材料,土地,国家,鲜卑,历史,农民,服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