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3日发(作者:雪佛兰5万左右的车)
2021-2022学年河北省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与积累运用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诗歌是一种艺术,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màn yóu不同的国度,拔动人
们的心弦。她如绝美的天籁,拂去尘世的喧嚣;她似闪烁的星辰,照亮困厄的阴霾。
徜徉在其间,我们的情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我们的思想将在孜孜以求中得到
rú yǎng。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艾青用鸟儿嘶哑的喉咙歌唱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林徽因用“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写出万般宠爱的风姿;余光中具象化的“乡愁”牵引
着游子的思绪和想念……
(1)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词语注音。
①困厄________
②鲜妍________
(2)根据这段文字中的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màn yóu________
②rú yǎng________
2.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________。树林阴翳,鸣声上下,________。(欧阳
修《醉翁亭记》)
(3)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4)李白《行路难(其一)》中,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面写“行路难”,象
征了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及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3.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将生命视作敝履,他们并非对于生已感到厌倦,相反,他们倒
是乐生的人。
②这是“生”的美丽之最高的体现。
③他们是为了保持“生”的美丽,维持多数人的生存,而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
④这样深的爱!甚至那躯壳化为泥土,这爱也还笼罩世间,跟着太阳和明星永久闪耀。
⑤“生”的确是美丽的,乐“生”是人的本分。
A.①③④②⑤
4.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
2020年是不平凡的,是充满考验的,在这特殊的年份,我国全国上下发扬自强不息的
精神,在努力抗疫的同时,积极复工复产,发展经济。如表是我国2020年第一季度经
B.①③②④⑤ C.⑤①③④② D.⑤②①③④
试卷第1页,总11页
济发展数据图表中的一部分。
类别
粮食能源生产
市场主体运行
产业链运转
(1)根据上面图表的主要信息,概括出一条结论。
同比增长率
农业(种植业)增加值
天然气产量
电子商务服务投资
进口额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
3.5%
9.1%
39.6%
2.4%
3.1%
8.9%
(2)2020年初复工复产以后,全国多个城市的“地摊经济”率先复苏,拉动了就业,但
随着“地摊经济”持续升温,有人担心摆地摊对城市管理造成不良影响,也有人认为地
摊是城市的风景,给市民带来了诸多好处。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请谈谈你的观
点和理由。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词,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
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
朱阁,
低
绮户,照
无眠
。
不应有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
(1)简析这首词加线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词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凌虚台记(节选)
国
①
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
②
山者,莫近于扶风
③
。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
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
④
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
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
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
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
“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
⑤
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注】①国:指都市,这里是动词,建城。②丽:附着,靠近。③扶风:宋称风
翔府。④陈公:当时的知府陈希亮。⑤从事:宋以前的官名,这里指属员。
试卷第2页,总11页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莫高于终南
②是必有异
③是宜名凌虚
④而求文以为
记
莫:
________
是:
________
宜:
________
记:
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②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4)选文以“凌虚台”为中心,分别写了哪些相关内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①道德不仅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对个体而言,也是自我修为的价值彰显,人
格魅力的美丽呈现。
②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一直强调“修、齐、治、平”传统。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弘扬个人品德、砥砺个
体品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
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
好品行。”这一鲜明主张,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对公民个人品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为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努力方向。
③个人品德是公民个人在修养身心、规范举止方面的道德依循,与社会公德、职
业道德、家庭美德,形成了由全体到个体、由外在到身心的完整道德链条。“核潜艇之
父”黄旭华执着于爱国奉献,“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在抗美援朝战场
上失去四肢和左眼的朱彦夫,几十年奋斗不止,带领老百姓走出脱贫新路;“小巷总理”
武荷香,把社区当成自己家,把社区居民当亲人……一个个榜样楷模,让人们感动于
爱国奉献的家国大义,读懂了勤劳善良的奋斗之美,领略了宽厚正直的德性纯真,感
受到自强自律的人格光辉。“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的背景衬托下反而更加美丽。”
高尚的个人品德修养,足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
④“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德不孤”,首要在于发挥个体
主观能动性,发乎真心地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
做起。有人说得好:“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
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才可以说他是有德的。”这提醒人们,
锤炼个人品德,必须时时处处地提升,持久不懈地发力。一两件事上挺身而出见义勇
为值得点赞,一辈子崇德向善、践行道义更值得敬佩。让个人品德积累于一点一滴中,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善行义举必将蔚然成风。
⑤自律之外,他律不可忽视。实践表明,放任自流不是文明养成之道,一个社会
整体文明素养的演进,往往都是依法治理、持续管理的结果。“醉驾入刑”,推动“开车
不喝酒,喝酒不开车”蔚然成风;立法强制垃圾分类,节约资源渐成文明时尚;以法治
试卷第3页,总11页
破解高铁“霸座”,无赖行径受到严惩……好品行、好风尚,既需要个体主动作为,也
需要榜样引领示范,还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力托底。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
法律。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方
能以法治的力量维护道德、凝聚人心,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⑥“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道德建设能否成风化人,有赖于多做细致入微的
实功,不务大而空泛的虚名。每一个小我点亮一盏明德惟馨的心灯,簇起一团崇德向
善之火,成就以德兴国的中国力量,必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
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指出,道德对维持社会和谐秩序和体现个人修为、人格魅力具有重要作用。
B.《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行。
C.一个人做一两件善事还不值得称赞,一辈子崇德向善、践行道义才可说是有道德的。
D.选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主体部分层层递进,进行论证,逻辑严密。
(2)选文第③段分别从哪三个角度举例来证明观点的?
(3)选文第④段的论点是什么?
(4)结合选文第⑤段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一例现下存在的,你认为以后可以用
法律法规去强制规范的不文明行为。
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写出两个《艾青诗选》中诗作的题目。(本册课本中课文题目除外)
1978年以后是艾青诗歌创作的另一个高峰,经过了二十年的沉寂,诗人“归来”,诗风
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选自《艾青诗歌》中的诗句,哪一句是他在1978年或以后
创作的?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而我却爱那白浪/当它的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时/我曾起了被爱者的感激
B.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问题。
在诗意之外
①“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②杜牧《山行》,流传千古。寒山,石径,白云生处,人间烟火,构成清幽静美
又不失生气的画卷,最终化为经典的审美意象。但,在诗情之外,其实有更值得关注
的话题﹣﹣白云生处的人家,究竟是怎样生活的。
③产生这个想法,源于夏天在贵州的一次采访。正安县,石志村,一个村民散居
山上山下的小村落,也是当地脱贫攻坚的前线。抵达石志村是一个阴天的下午。站在
山脚下,当地干部对着面前的青山,一一指给我看:
远处那几个房子,是我们村;那
边半山腰,那一片房子,也是我们村;那边那个山尖尖,露出一点屋顶那个,对对对,
也是我们村
……我眯起眼睛眺望,厚重的云层遮住了夏日阳光,雾气缠绕在山间。几
个灰色红色的屋顶,在绿色山体与乳白色云雾中影影绰绰,恍惚间有几分避世而居的
幽远味道。
④但我意识到,我不是来游山玩水的。定睛再看,层林之间并不见道路,山上的
百姓怎么出门?当地干部笑答:有公路,新修的,树木挡着呢,但是早些年,可是真
试卷第4页,总11页
没有。
⑤我们坐车往山上去。果如其言,绕过几道弯,一条新修的硬化路进入眼帘,沿
着凌空延伸的电线,蜿蜒向山的深处。当地干部一路介绍:石志村一村之内,海拔落
差超千米,以前,交通一直是个大问题。因为不通公路走不了车,物资流通只能靠人
力,大物件进不去也出不来。住在高处的几户人家,靠山里的方竹笋等物产为生,论
收入其实不算穷,家具家电也不是买不起,但是买了却运不进来。山上有人生病了,
多是靠村医走访问诊。而村医出诊,想把整个村走一遍,要天亮出门天黑归,一天绝
大多数时间都在爬山。这几年,省里推进硬化路“组组通”,分散居住的村民终于享受
到车开到家门口的幸福生活……
⑥耳朵里听着,心中便生出点感慨。“白云生处有人家”虽然如诗如画,但对于这
些世居山上的群众来说,生活的富足与便捷,才是更重要的事情。可是在此之前,我
虽也在不同的地方眺望过不同的山中人家,却只是在心里感慨过诗情画意,而从未思
考过“诗中人”“画中人”的生活,而我们精准扶贫的干部就多了这方面的思考。
⑦在精准扶贫的当下,我们的扶贫干部知道要“修旧如旧”,要“看得见乡愁”,更
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面不仅有美好的传统意象,更有事关百姓福祉的
发展要义,诗意与现实在这里得到完美的统一。譬如石志村的一项重要物产方竹笋,
并非种植而是野生,正因为这片幽静青山没有过度开发,使得方竹林得以安宁生息,
多年来竹笋才盛产不绝,可以说是山之静美带来的实惠;又譬如,山脚下“稻田养鱼”
的生态农业,竟引得常居江湖湿地的鹭鸟频频光顾这片大山,“青山飞鹭”成为让人难
忘的生态景致。
⑧在石志村崭新的硬化盘山道上,当地干部还说起一件事:之前没有路的时候,
许多山上人家多年住在旧居,有时并不是因为盖不起新房,而是因为送建材上山的运
费甚至比建材本身的价钱更高。而今,沿着硬化路盘山而上,路边处处可见村民热火
朝天盖新房的情景,为这座青山带来了火热的生活气氛。这种火热的气氛让人感动,
这其实就是充满时代气息的新诗意。
(作者:贾飞黄)
(1)选文从“我”的视角讲述石志村发生的变化,请简述这样写的好处。
(2)请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中任选一个方面赏析第③段划线句子。
(3)文章第⑤段写石志村的交通状况时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请
具体分析。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标题“在诗意之外”的理解。
三、习作
人在旅途,最美的状态为追赶,有了追赶,不安分的心有了可牵挂的念想,情感的波
涛有了可依靠的港湾。于是你追我赶成了快乐的倾慕、成功的源泉和幸福的靠近。人
在旅途,最美的状态为追赶,你追赶着,也被追赶着。
请以“追赶”为话题作文。
要求:
①另拟作文题目。
②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积极向上。
③除诗歌、戏剧外,不限文体。
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试卷第5页,总11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1-2022学年河北省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与积累运用
1.
【答案】
kùn è,xiān yán
漫游,濡养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
【答案】
露从今夜白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
【答案】
C
【考点】
句子排序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的排序。解答此地,要在对文段意思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排序,首先确定
首尾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
【解答】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中心句,通过读这五个句子,
可知本语段介绍的是“生的美丽之最高的体现”,按照论述的层次关系来写,所以确定
⑤是首句,紧接着写了杀身成仁的志士①,接着介绍他们的表现③④,最后总结
②.所以顺序为⑤①③④②,据此可知答案为C。
4.
【答案】
示例:我国2020年第一季度经济发展同比有所增长,尤其电子商务投资量增长最多。
试卷第6页,总11页
更多推荐
个人,品德,句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