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奔驰a200l最新款价格)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渝北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10分)

翻开语文课本,开启一段段独具特色的旅行。我们相约在民俗画卷中,与迅哥儿一

起回到偏僻的平桥村,在几个少年的撺掇下,伴着皎洁的月光去看社

戏; ……我们相识在科学小品文中,与翩然而归的燕子一起迎接草长莺

飞的春天,与无处不在的恐龙一起揭开地壳的秘密,与定期迁徙的大雁一起突围三月暖

流的雾霭,与小小的沙砾一起破解海枯石烂的密码……我们相守在游记散文中,在黄河

仰视垂空的水幕,听壶口瀑布震耳欲聋的涛声;在勃朗峰拾级而上,欣赏白云的轻歌曼

舞;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慢行,感受坚冰之下流水的川流不息……相约语文,奔赴山海,

尽情畅游!

1.选文中加点词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窜掇(cuān)

B.雾霭(ǎi)

C.沙砾(lè)

D.拾级(shí)

2.画横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3分)

A.草长莺飞

B.海枯石烂

C.震耳欲聋

D.川流不息

3.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一句,构成语意连贯的句子,要求句式大体一致。(4

分)

4.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3分)

①其最初的作用是运输古代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后来成为东方与西方之间在

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②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

③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④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

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

命名为“丝绸之路”。

⑤其后,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在20世纪初出版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

一书中,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

A.②①④⑤③

5.名著阅读(8分)

(1)阅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请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部伟大的工具书。其中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

称为“六书”,这“六书”是由许慎创造。

B.《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

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

C.杜甫的诗继承了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除“温柔

敦厚”外,又开了“沉着痛快”一派。

D.最早的有系统的史书是《史记》和《汉书》,这两部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

(2)观察下面这幅图,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两个具体事例,说说成

功需要什么样的精神。(5分)

B.②①④③⑤C.④③⑤②①D.⑤④③②①

6.学校开展以“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9分)

【宣传低碳生活】

(1)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15字,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助推活动开展】

(2)仿照示例再设计两种活动,使活动丰富多彩。(2分)

活动一:探访低碳达人

活动二: 

活动三: 

【践行低碳理念】

(3)同学们准备制作“低碳生活指南”宣传手册,宣传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请结合

生活实际,补写两条低碳生活的建议。(4分)

低碳生活指南

1.随手关闭电器电源。

2.生活中使用节能灯泡,减少使用大功率的电器。

3.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

4. 

5.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一)古文积累(10分,每空1分)

7.请根据提示,默写诗句。(10分)

“以诗解诗”是赏析古诗的一种重要方法。当我们读到于谦《咏煤炭》中的“但愿

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就能理解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 ① ,

② ”表达的希望百姓都能居有其所的美好理想。当我们读到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力

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就能体会《卖炭翁》中老翁在“ ③ , ④ ”中所表现出来

的畸形愿望。《蒹葭》中,即使“道阻且长”“ ⑤ ”“道阻且右”,抒发主人公依然“溯

洄从之”“ ⑥ ”,始终追寻心中的伊人,这让我们想到戴望舒在《雨巷》中塑造的那个

自始至终对丁香姑娘执着追求的形象。明代卢儒在《送徐子春往四川》中写下“回首姑苏

渺何处”,唐代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下“ ⑦ , ⑧ ”,两处都写出了景色

的迷茫。郭沫若用现代诗写下“夜怕已经深了吧?深了吧?深了吧?那凄切的水鸟儿还在

河心的沙洲上哀叫”,这与《关雎》中“ ⑨ , ⑩ ”一句的情境大致一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

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    (3分)

A.虽有至道/津津乐道

B.弗食,不知其旨也/食之不能尽其材

C.不知其善也/陈康肃公善射

D.教学相长也/似与游者相乐

9.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②《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0.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课文先以“嘉肴”与“至道”做对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浅显易懂,生动形象。

B.文章最后,作者引用《兑命》的话“学学半”进一步强化“教学相长”的观点。

C.本文运用了两相对举的手法,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明快有力。

D.文中“教”与“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强调的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

11.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说说青少年怎样才可以更好地增进学问。(5分)

【链接材料】

善问者如攻

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及其久也,相说

以解;不善问者反

此。善待问者

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

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

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①攻:治,加工,这里是切削的意思。②节目:树木枝干交接的地方称之为

“节”,树木纹理纠结不顺的地方称之为“目”。③说:同“悦”,意为关系融洽。④善

待问者:善于对待提问的人,此处是指善于回答问题的人。⑤进学:增进学问。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12-16题。(22分)

①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就近安营扎寨。寒冷季节里汽

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

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

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

富有雕塑感。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

识长江的第一步。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

②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

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

的安托师傅做起活儿来也不免气喘吁吁。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

应。我就更不在话下了。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

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

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③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

艰辛去走上一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

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

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

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

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④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

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

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

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

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⑤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

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

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

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

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

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

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腰椎也错了位。

⑥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此地的海拔已经超过六千米。头痛,恶心,双脚绵软,

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

的这座冰山脚下。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

墙,不见了。

⑦说不见又出现了一个,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吃亏

呀!”他从冰墙那边翻过来,到小车里取盛放胶片的箱子。为节省体力,就在冰面上推。

⑧“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⑨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

不到冷。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

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

地冰河已光滑难行。从北京来的摄影师大吴,负责拍一本有关藏北的大型画册,具有国

际先进水平的照相器材就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

爬行。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

的仙境中了。

⑩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

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

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

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

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

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

否就是年轮。

?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

——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

卧在砾石堆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

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见我再也没有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

?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

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

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

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节选自马丽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有删改)

12.随着行踪的变化,作者的身体状况和内心感想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选文,完成填空。

(5分)

行程

①   

身体状况

高原反应,发烧疼痛

②   

内心感想

担心影响心态,感叹自然伟大

赞美自然,凄凉无奈

③ 

 

想象长江的故事

 

接近冰山、冰塔林

冰山脚下,置身冰窟“我要死了”

④ 

13.

 ⑤ 

有人认为,文章第①段在介绍“我”随摄制组奔赴各拉丹冬的行程中,提到风行

一时的“长江考察热”毫无意义,可以删除,你觉得呢?请说出你的理由。(4分)

1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15.小渝发现,选文在描写时非常注意将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为一体,并在

原文摘抄了一处作为例证。请你结合小渝的观点对该处作简要分析,然后简述这种写法

的作用。(4分)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16.下面的句子表现出作者对待自然持何种态度?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种态度的理解。

(5分)

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二)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7-20题。(18分)

【材料一】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根据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直接动机与学

习活动本身直接相关联,表现为对所学习的学科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爱好。如

喜欢音乐的同学,在听音乐时非常享受,体验到愉快,因此在学习音乐时表现出很强的

学习动机。间接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是学生内化了社会观念、父母意愿以及教师期

望的结果,例如学生为了获得教师或家长的表扬、物质奖励而努力学习。一般来说,直

接动机更能持久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一般认为一个人的动机越强烈,他的工作学习效

率就越高。其实不然,动机强度与工作学习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倒U型”

的曲线关系,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见图1)

(摘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

除了学习动机,我们还要讲究一定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1.整体学习和部分学习。整体学习又称全部学习,是把所学材料看作一个单元,一遍

一遍地学习,直到学会为止;部分学习又称分段学习,是把所学材料分成若干段落,逐

段学习。学会第1段后,再学第2段,以此类推,最后把已学会的各段综合起来。

2.详尽发问学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各种“为什么”的发问,这样就把新旧知识相连接。

3.及时复习。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提出了遗忘曲线(见图2)。他发

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根据这一规律,复习最好要及时。

4.超强化学习。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记忆,例如一篇课文读10遍后

刚好能背下来,在此基础上再多读几遍。一般说来,强化程度以150%为佳,其效果也最

好。

5.利用元认知,监控、调节自己的学习。比如读完一篇文章后,问一下自己:“我已

经读懂这篇文章了吗?”如果自认为读懂了,便开始做题;做题时有意关注正确率,如

果发现自己做得不顺畅或正确率不高,就停止练习待再次复习掌握后,再继续完成相应

检测。

6.思维导图学习。它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

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思维导图的魔力在我们亲手绘

制的过程中出现,因为寻找和整理关键词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知识的过程。

(节选自《教育与脑神经科学》,有删改)

【材料三】

初二(2)班“今日学习小结”精选

甲同学:上午最后一节课,吴老师讲了“正乙同学:昨天,我们学完了《桃花源记》,

比例函数的性质”的知识,我觉得这一节很老师竟然要求我们两天内背诵全文,太“残

有意思,特感兴趣,就听得很认真。放学后,酷”了吧?晚上,我拿出书来开始背。啊,

我迫切地留在教室完成数学作业,但只做了太……长了吧,又是一个“酸爽”的晚自习,

几道题,感觉不是很顺手,我觉得可能是自又是一个“愉快”的夜晚!

己还没有熟练掌握,就没有继续做了,随即

翻开笔记复习。晚自习时再做练习就轻松多

了。Yeah,快表扬我吧!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4分)

A.小渝为了参加航模比赛能拿一等奖而努力练习属于直接学习动机。

B.思维导图最好自己亲手绘制,寻找和整理关键词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理解的过程。

C.假如你用10分钟便能背会韩愈的《马说》,为强化记忆,你需要重复重复再重复。

D.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先慢后快,所以复习最好要及时

进行。

18.结合【材料一】,具体说说面对不同难易程度的任务时,学习动机与效率之间呈现何种

关系。(4分)

19.

【材料三】中甲同学学习小结中的做法,体现了哪些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影响?

(4分)

20.假如你是初二(2)班的语文科代表,请从【材料二】中选取三条合适的学习策略

帮助乙同学把课文《桃花源记》背熟。(6分)

四、写作(55分)

21.“和”包含着“人际之和”“社会之和”等内涵,蕴含着千百年来儒家思想的智慧。请

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

任务写作主题文本类型写作情境

“和”是修德养性的关键。“和”是尊老爱幼,亲友善邻;

任务一人际之和叙事类“和”是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请以“和”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任务二社会之和演讲词学校举行“以和为贵”主题演讲比赛,请写一篇演讲词。

要求:①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与学生有

关的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1.【答案】见解答。

【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字形。

A.有误,“窜掇”的“窜”应写作“撺”;

B.正确;

C.有误,“砂砾”的“砾”应读作“lì”;

D.有误,“拾级”的“拾”应读作“shè”。

故选:B。

(2)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

ABC.使用正确;

D.使用有误,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该成语用错对象。

故选:D。

(3)本题考查语句续写。阅读题干可知需要仿写的语句不能离开民俗,还要结合学习过

的课文内容。

【解答】答案:

(1)B

(2)D

(3)示例:伴随着吴伯箫暖融融的灯笼火光,畅想烈火燎原的盛况,感受一盏灯笼中蕴

含的人情世故

2.【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句子顺序的排列。解答此题先通读所给的句子,了解语段大意,然后

根据内容或句子中的关键词句去排列顺序。

【解答】通读五个句子,首先可确定首句是②,引出介绍的对象——丝绸之路。据此可

排除C、D两项。④句介绍“丝绸之路”最初得名的原因,③中的“这一名词”指的就

是④中的“丝绸之路”,所以④后应为③。据此排除A项。然后我们验证B项答案。②

引出介绍对象;接着是①,介绍丝绸之路最初的作用;再是④③,指出“丝绸之路”

得名的原因;最后是⑤,以“其后”引出对丝绸之路范围的延伸的介绍。句子衔接紧密,

条理清晰。

故选:B。

更多推荐

学习,句子,活动,冰河,冰山,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