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上汽大众朗逸)

2007年,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经历了自2002年成立以 

来最严峻的挑战:产品销售排名一度从2006年的前四跌出前 

品牌之一。 

在“索纳塔”成功上市后,2004年“北京现代”又面向 

市场推出了第二款产品——“伊兰特”,该车也成为“现代”汽 

十,在同级别市场普遍增长的前提下,“北京现代”主力车型 

“伊兰特”的销量却大幅下滑了29 1%;2007年年初制定31 

万辆的销售目标,但实际仅完成23万辆的销售任务;是国内 

车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的急先锋。这款车型凭借强大的产品 

力,迅速杀入中国汽车销量排行榜前十名,并被市场列入“新 

少数几家没有完成销售目标的汽车生产企业之一。 

由于“北京现代”多年来一直奉行高性价比战略,其品牌 

溢价能力始终没有获得有效提升,2007年“现代”顶级产品 

三样” (其是相对“老三样”而得名。“老三样”车型指“桑塔 

纳”“捷达…‘富康”,曾是中国轿车市场的霸主;“新三样”车型 

指“凯越”“伊兰特”“福美来”,是2003年后中国车市的新生力 

量)车型之一。 

的售价不及“宝马3系”,其全球市场占有率也因品牌力提升 

不足而呈现出全面的颓势。如今,“现代”开始认真分析兴衰始 

成功切入市场后,“北京现代”巧妙利用手中的“首都牌”, 

不断为“伊兰特”寻找政府客户以及集团买家。随着2004年 

北京市出租车的全面更新,全国多数地区也迎来了一波出租车 

换代升级的热潮,纷纷采购“伊兰特”作为出租车。同时,全 

国各地的公检法机关等也对“伊兰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末,重整旗鼓创造重生的机会。 

“北京现代”的沉浮史 

2002年,中国汽车市场正式启动,韩国现代汽车集团与 

北汽集团也开启了中韩合作之旅,成立了合资公司。从此,北 

京终结了没有轿车工业的历史,整个北京市都为这个刚刚落户 

的陌生品牌而兴奋。2003年初,600辆崭新的“索纳塔” 

(“北京现代”的子品牌)轿车进入了北京出租车市场,成为 

“北京现代”向市场走出的第一步。从此,“北京现代”的销量 

以每年超过30%的速度增长,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中发展最快的 

个人用户方面,“伊兰特”凭借其大气的外观、相对低廉的价格 

以及“首都的品牌”很快橇开了一块细分市场。因此,“伊兰 

特”的销量从2004年开始稳步攀升,到2006年“伊兰特” 

月均销量已达到1万辆以上。 

“伊兰特”的成功虽然带动了“北京现代”的快速成长。 

但“北京现代”的品牌却未得到有效提升。坐在北京的出租车 

24 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

05 

上,经常会听到司机抱怨“北京现代”耗油、质量与性能差强 

人意,尤其是方向盘掉渣。出租车司机的抱怨经口口相传被迅 

速扩散,恶化了“伊兰特”品牌口碑,出租车市场中的“伊兰 

特”逐渐被老将“捷达”超越。“北京现代”在遭遇出租车市场 

抛弃后,厂家声誉也受到挑战。2006年,其又一款新车“雅 

绅特”上市之初,“北京现代”曾暗示该车半年不会降价。但上 

市后“雅绅特”的价格表现却让所有首批用户大跌眼镜。此时 

激起大量用户的不满。 

2007年,“伊兰特”销量开始大幅下滑,“北京现代”因这 

款拳头车型的失意很快失去了中国轿车产销排名前十的位置。 

寻找业绩下滑的摄源 

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北京现代”开始从源头上反思。寻 

找业绩下滑的根本原因。根据“北京现代”2006--2007年的 

颓势,总结出其业绩急速下滑的3个原因:品牌建设严重滞 

后,甚至倒退;产品结构不合理,“伊兰特”一支独大,产品线 

过于脆弱;外部竞争加剧,性价比优势日渐丧失。 

对比成熟的日系、欧系和美系品牌,“北京现代”仍停留在 

强调性价比的初级阶段。由于“北京现代”属于全球汽车工业 

的后起之秀,因此在品牌的溢价能力方面始终处于劣势。在品 

牌创建初期,可以依靠性价比优势迅速占领低端市场,但在拥 

有较高销量后,若企业还是走低端路线,会为自己的品牌带来 

较多负面影响。例如,某些质量问题会被出租车司机向大量乘 

客无限扩散,我国用户普遍认为“伊兰特”因广泛应用于出租 

车市场而显得低档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产品成功切入市 

场后,企业应把资源集中在提升品牌形象和利润水平方面。 

企业总体战略的失误导致“北京现代”的产品结构出现弊 

端,以价格优势切入市场的“伊兰特”自2003年上市以来, 

其销量占“北京现代”产品销售的份额始终维持在50%以上 

的水平,最高曾达到75%。这一比例暴露了“北京现代”的 

弱点:一旦“伊兰特”出现问题,整个“北京现代”都会受其 

所累。尽管“北京现代”也意识到了单一产品结构的危险性, 

也曾寄希望于另外两款车型“御翔”和“雅绅特”。但市场证 

明,定位高端的“御翔”与定位低端的“雅绅特”都没能获得 

期待中的销售成绩。唯一表现略显抢眼的“途胜”虽然抓准了 

国内正在兴起的SUV市场,但由于中国城市SUV市场目前仍 

属于小众市场,因此“途胜”难以担起“北京现代”冲量的重 

担。 

在“北京现代”被自身的问题弄得焦头烂额之际,外部市 

场的竞争压力使“北京现代”被压制。以“骏捷…‘比亚迪”F3 

等车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自主品牌车型的上市,在高性价比 

上的优势大有超越“北京现代”的趋势。“北京现代”的性价比 

“杀手锏”在与中国自主品牌的竞争中失效,大量用户被对手 

挖走, “北京现代”阵线节节败退。 

重丝品牌的步骤 

“北京现代”赢在当初的“首都品牌”,赢在“伊兰特”。 

如今要重整旗鼓就必须在市场中塑造一个更完美的品牌并借助 

“伊兰特”的换代重归市场第一阵营,“北京现代”正通过3个 

步骤操作这一重要战略部署。 

第一步:垂直换代与梯度换代的抉择 

通常一个车型的换代在国外只有一种解决方案,就是停产 

老款车型,全部由新款车型替代。由于国内南北两个“大众” 

在“捷达”和“桑塔纳”上的成功经验,中国市场创造性地出 

现了梯度换代策略。即,老款车型并不停产,而是与新款车型 

起销售,但老款车型要定位于低端市场,新款车型则需向高 

端市场发起进攻。 

在全面对比两种方案的利弊后,“北京现代”认为两代“伊 

兰特”在产品定位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老“伊兰特”偏向于稳 

重和内敛,新“伊兰特”则更为运动、年轻,因此采取梯度换 

代的方案能够为新老车型找到合理的产品定位,相互冲突的概 

率被大大降低,同时为了确保厂家总销量的实现,梯度换代至 

少是一种能确保总销量提升的方案。 

事实证明这一策略是正确的,2008年6月老款“伊兰特” 

与新款“伊兰特”(即“悦动”)单月销量之和已突破历史性的2 

万辆大关。 

第二步:产品战略与产品定位 

在确定了产品换代的方向后,“北京现代”下一个决策便是 

新一代“伊兰特”的产品定位以及与之配合的产品战略问题。 

“北京现代”借助第二代“伊兰特”时尚、运动的特点修补品 

牌的不足,为新款“伊兰特”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产品包装 

和品牌推广。 

第三步:品牌评估与品牌发展 

在车辆换代阶段,厂家往往会全面评估上一代产品的品牌 

价值,以此作为是否为新车型更换名称的主要依据。通常上一 

代失败的产品都会在新产品推出的同时更换一个更为响亮的名 

字,例如“长安福特”在2007年“蒙迪欧”换代时给新一代 

“蒙迪欧”取了“致胜”的名字。 

由于老款“伊兰特”在生命周期末端表现不佳,品牌价值 

随着价格体系的崩溃而大受损伤,因此“北京现代”果断地为 

新车型更换了名称,“悦动”应运而生。通过换名,新一代“伊 

兰特”不仅在品牌上获得重生的机会,而且有效辅助了梯度换 

代策略的实施。 

“北京现代”的复兴之路踏上了征程,但其品牌建设的道 

路还需要更多的投入,“北京现代”命运如何我们还需拭目以 

待。囝 (摘自《销售与市场》,张晓亮) 

2009 05企业科技与发展 25 

更多推荐

北京,市场,品牌,产品,中国,车型,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