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上汽集团mg汽车价格)

安全气囊系统描述

安全气囊系统一般说明

安全气囊是整个被动安全防护体系的一部分

安全气囊系统是对三点式安全带的补充,它在较严重的正面碰撞事故中,可以对驾驶员和副驾驶员的头部和胸

部提供额外的保护。

安全带除起到一般的保护作用外,还常在发生交通事故时使乘员保持正确的坐姿,以便让安全气囊顺利打开并

为乘员提供额外保护。

只有正点火开关已打外的情况下,安全气囊系统才能工作。安全气囊系统的功能准备就绪状态由电子装置进行

临控,并由安全气囊指示灯显示出。

安全气囊系统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1 电子控制和临控装置(控制单元和传感器),

2 两个前部安全气囊,

3 前部侧面安全气囊,后座椅左右座位上的侧间安全气囊*和头部安全气囊,

4 组合仪表内的安全气囊指示灯。

下列情况表示安全气囊系统有故障:

1 在打开点火开关时指示灯不亮起,

2 打开点火开关约4秒钟后指示灯未熄灭,

3 打开点火开关后,指示灯熄灭但又重新亮起,

4 在行车期间指示灯亮起或闪烁。

>$@ 1 安全气囊系统不能取代安全带,它是汽车整个被动安全防护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与系好的安全带

一起工作,才能使安全气囊系统发挥最大保护作用。因此应随时系好安全带→第257页,“为什么要使用安全带?”。

2 只有在坐姿正确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系统的最大保护作用→第102页,“座椅和物品摆放”。

3 如果您没有系上安全带,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身体向前靠或坐姿不正确,那么在发生交通事故使安全气囊系统

触发时会增大受伤的危险性。

4 安全气囊系统的部件已安装在本车各个不同的位置上:如果您因进行其它的维修工作而操作安全气囊系统以

及拆卸和安装系统部件,可能会损坏安全气囊系统的零部件。由此导致安全气囊在本车发生交通事故时工作不

正常甚至根本就不触发。

5 如果安全气囊系统中出现故障,则应立即请奥迪服务站检修该系统。否则在发生事故时安全气囊系统可能不

起作用。

6 安全气囊系统的组成部件均不允许进行任何改动。

7 切勿对前保险杠或前部车身进行任何改动。

8 安全气囊系统只能提供一次性事故防护功能。如果安全气囊发生了触发,则必须更换该系统。安全气囊系统

或安全气囊模块的更换要由奥迪服务站在本车保养手册相应的证明栏中登记确认。

9 在汽车被转让时请将所有随车资料交给买主。请留意,关于可能关闭了的安全气囊资料也要放在随车资料中

一起移交!

10 在对汽车或安全气囊系统和安全带拉紧器的各部件进行报废处理时,必须遵守与此有关的安全规定。

11 为安全起见,如果发生了安全气囊触发的交通事故,要将发电机和起动机及燃爆式断路器与汽车蓄电池断

开。>$@

1、对燃爆式断路器的作业只允许由奥迪服务站进行,有发生事故的危险!

2、在对汽车或断路器进行报废处理时,必须遵守与此有关的安全和环保规定。

安全气囊何进触发?

在碰撞事故较严重时,安全气囊系统会触发。

安全气囊系统是这样设计的,即在发生较严重的正面碰撞事故时,驾驶员和副驾驶员安全气囊将被触发。

-1-

在发生剧烈侧面碰撞的情况下,侧面安全气囊(前部和后部*)会与本车相应事故侧的头部全气囊一起触发。

在发生特殊事故情况时,触发的可能既有正面的安全气囊,又有前侧面安全气囊、后座椅左右座位上的侧面安

全气囊*和相应的头部安全气囊。

在发生轻微的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后部碰撞和翻车时,安全气囊系统不会触发。在这种情况下,乘员通过系

上的安全带以正常方式受到保护。

触发的因素

安全气囊系统在各种事故情况中的触发范围无法概括性确定,因为事故的具体情况有很大的差别。这里如汽车

所碰撞物体的性质(软硬程度)、碰撞角度及汽车速度等等,都是安全气囊触发的重要因素。

安全气囊系统触发的决定性因素是碰撞时产生的减速度曲线。车上安装的传感器与控制单元一起识别磁撞事故

的轻重,并以此有选样性地及时触发乘员保护系统。如果碰撞时产生并被测量到的汽车减速度低于控制单元内

预先设定的参照值,则尽管汽车可能已在事故中发生了严重变形,也不会触发安全气囊。

>$@ 安全气囊膨胀时会产生细小的尘埃。这是完全正常的,不表示汽车失火。>$@

前部安全气囊

前部安全气囊描述

安全气囊系统描述不能取代安全带!

图239方向盘内的驾驶员安全气囊

图240仪表板内的副驾驶员安全气囊

用于驾驶员的前部安全气囊位于方向盘缓冲垫内→图239。副驾驶员的前部安全气囊位于仪表板内手套箱上方→

图240。其安装位置上标有“AIRBAG”安全气囊的字样。

前部安全气囊的功能

完全胀开的气囊可降低头部及上身受伤的危险。

-2-

图241 已胀开的前部安全气囊

安全气囊系统是这样设计的,即在发生较严重的正面碰撞事故时,将触发驾驶员和副驾驶员安全气囊。

在发生特殊事故时,前部安全气囊、头部及侧面安全气囊可能一起触发。在发生特殊事故情况时,触发的可能

既有正面的安全气囊,又有前侧面安全气囊、后座椅左右座位上的侧面安全气囊*和头部安全气囊。

如果触发了气囊系统,气囊便会充入爆发的气体,并在驾驶员和副驾驶员面前张开→图241。气囊的胀起可在若

干分之一秒内高速完成,从而能在事故中为乘员提供额外的保护。前部乘员陷入完全胀开的气囊时,其前冲惯

性得到缓冲,因而减少了头部和上身受伤的危险。

特别开发的气囊在受到乘员医迫时允许排出适量的气体,以便对乘员的头部和亡身起到拦阻作用。事故发生后,

胀开的气囊随即排气,以确保不遮挡驾驶员的视线。

有关前部安全气囊系统的重要安全说明

正确使用安全气囊系统将大大降低受伤的危险!

图242距方向盘的安全距离

-3-

>$@ 1 对驾驶员和副驾驶员来说,与方向盘及仪表板保持至少25cm的距离非常重要→图242。如果您未与之保

持上述最小距离,则安全气囊系统无法对您进行保护,这样便会有生命危险!此外,还必须始终将前座椅和头

枕调整至与身材相适合的位置。

2 如果您未系安全带、将身体向侧面或向前靠或者坐姿不正确,那么受伤的危险会明显增大:如果安全气囊触

发后撞击到您,则受伤的危险会更大。

3 绝不允许儿童毫无保护地坐在前座椅上随车同行。如果发生事故时触发了安全气囊,那么儿童可能会严重受

伤甚至死亡→第278页“儿童安全保护”。

4 在副驾驶员安全气囊功能打开时,请您千万不要把背朝行驶方向的儿童座椅安放在副驾驶员座椅上。在特殊

情况下,如果需要在副驾驶员座椅上携带儿童,则在安装背朝行驶方向的儿童座椅时,必须事先用钥匙开关*

将副驾驶员安全气囊关闭→第275页,“关闭安全气囊”。否则会有重伤或死亡的危险。

5 在前排乘员和安全气囊作用范围之间不得有其他人员、宠物或物件。

6 方向盘上的缓冲垫和副驾驶员一侧仪表板内安全气囊模块的表面上,既不能贴东西也不能蒙上物品或做其它

处理。这两处只允许用干燥的或水浸湿的抹布清洁。也不允许在安全气囊模块的盖板上固定附件,如饮具托架、

电话支座等。

7 对安全气囊的任何操作、以及因修理其它部分(如拆卸方向盘)而进行的该系统部件的拆装作业,只允许由奥

迪服务站完成。>$@

>$@ 根据需要可以利用钥匙开关*将副驾驶员侧安全气囊关闭→第275页 ,“关闭安全气囊”。>$@

侧面安全气囊

侧面安全气囊描述

安全气囊系统不能取代安全带!

图243驾驶员座椅上侧

面安全气囊的安装位置

侧面安全气囊安装在前排座椅和后座椅左右座位*的靠背衬里内→第271页,图243。其安装位置上标有

“AIRBAG”的字样。

-4-

侧面安全气囊的功能

完全胀开的侧面安全气囊可降低上身受伤的危险。

图244已胀开的前部安全气囊

在发生一定程度的侧面碰撞时,会触发汽车事故侧的侧面安全气囊(前部和后部*)→图244。

在发生特殊事故情况时,触发的可能既有正面的安全气囊,又有前侧面安全气囊、后椅左右座位上的侧面安全

气囊*和头部安全气囊。

气囊系统被触发时,爆发的气体将充满气囊。

气囊的胀起可在若干分之一秒内高速完成,从而能在事故巾为乘员提供额外的保护。安全气囊膨胀时会产生细

小的尘埃。这是完全正常的,不表示汽车失火。

车内乘员陷入完全胀开的气囊时,其作用力得到缓冲,因而减少了车门侧整个上身(胸部、腹部和胯部)受伤的

危险。

有关侧面安全气囊系统的重要安全说明

正确使用安全气囊系统将大大降低受伤的危险!

>$@ 1 如果您没有系上安全带,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身体向前靠或坐姿不正确,那么在前座椅和后座椅左右座位

*上的侧面安全气囊触发时受伤的危险,性便会加大。儿童未配备合适的儿童座椅乘车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第280页,“关于儿童安全保护和侧面安全气囊的重要说明”。

2 如果儿童坐姿不正确,则发生事故时会增大受伤的危险。对坐在副驾驶员座椅上的儿童来说,尤其要注意这

种情况,防止安全气囊在交通事故中触发引起的后患。因为这可能导致严重受伤,甚至死亡→第278页“儿童安

全保护”。

3 由于有侧面安全气囊(前部和后部*),因此车门上不得安装附件,如饮料罐托架等。

4 安全气囊控制系统借助位于前门中的传感器工作。为了不影响侧面安全气囊的功能,不得对车门和车门饰板

进行任何改动(例如加装扬声器),前车门上的损坏可能会影响系统功能。对前车门的所有作业都只应由奥迪服

务站进行。

5 车内的衣帽钩只允许挂轻薄的衣物。衣袋内不得装重物和有尖锐棱边的物品。

-5-

6 座椅靠背侧面不允许过度用力、用力冲撞和用脚踢,否则可能损坏系统,这可能使得侧面安全气囊不会触发!

7 除非经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公司许可,否则必须使用奥迪侧面安全气囊座椅专用的椅套或护罩, 因为气囊

要从座椅靠背内胀开,所以使用未经许可的椅套或护罩时。侧面安全气囊的保护功能将会大大降低。

8 发现原装椅套损坏或侧面安全气囊模块上的接缝损坏时,必须立即让奥迪服务站修复。

9 对侧面安全气囊的所有作业以及因修理其它部分(如拆卸座椅)而对该系统部件的拆装作业,只允许由奥迪服

务站进行,否则可能会导致安全气囊系统出现功能故障。>$@

关闭安全气囊

为使安全气囊重新恢复其侏护功能,应尽快将关闭的安全气囊及时重新启用。

有两种关闭安全气囊的方法。副驾驶员侧的前部安全气囊可用钥匙开关*从车内关闭→第276页。此外,还可以

计奥迪服务站关闭其它的安全气囊。

仅在特定的情况下才需要关闭安全气囊,例如:

1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必须在副驾驶员座椅上安装背朝行驶厅向的儿童座椅→第278页,“儿童乘车须知”,可以

关闭副驾驶员侧的前部安全气囊。建议您最好只在后排座椅上安装儿童座椅,以便副驾驶员安全气囊能保持启

用状态→第278页

2 如果虽然正确设置了驾驶员座椅仍不能保持胸部与方向盘中间的距离至少为25cm,则可由奥迪服务站关闭驾

驶员安全气囊。

3 如果需要在方向盘区域为残疾人安装特殊装备,可由奥迪服务站关闭驾驶员安全气囊。

4 如果要安装其它的座椅(例如不带侧面安全气囊的矫形座椅),可由奥迪服务站关闭正面安全气囊和侧面安全

气囊。

在奥迪服务站您可以得知本车有哪些安全气囊能够关闭和是否关闭。

安全气囊系统的监控

每次打开点火开关后,安全气囊指示灯都会亮几秒钟。

在副驾驶员座椅上使用儿童座椅时,请关闭副驾驶员安全气囊在特殊情况下,如果需要在副驾驶员座椅上安装

背朝行驶方向的儿童座椅,则必须将副驾驶员安全气囊关闭。

但是,建议您最好只在后排座椅上安装儿童座椅,以便副驾驶员安全气囊能保持启用状态→第278页。

>$@ 1 在副驾驶员安全气囊功能已打开的情况下,千万不要把背朝行驶方向的儿童座椅安放在副驾驶员座椅

上,否则有生命危险!→第279页,“在副驾驶员座椅上使用儿童座椅”。

2 如果不再使用副驾驶员座椅上的儿童座椅,则应立即用钥匙开关*重新打开副驾驶员安全气囊。>$@

>$@ 在副驾驶员安全气囊己用钥匙开关*关闭的情况下,汽车中所有其它安全气囊仍继续处于工作状态。>$@

适用于:带有副驾驶员安全气囊钥匙开关的汽车

副驾员安全气囊的的钥匙开关

用手套箱中的钥匙开关可以将副驾驶员侧的前部安全气囊关闭。

-6-

图247手套箱中用关闭副驾驶员安全气囊的匙开关

图248在用钥匙开关闭副驾驶员安全气囊时警告灯

-7-

>$@ 1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需要在副驾驶员座椅上安装背朝行驶方向的儿童座椅,情务必关闭副驾驶员安全气

囊,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2 一旦不再使用儿童座椅,则应重新启用副驾驶员安全气囊,以便使安全气囊重新恢复其保护功能。

3 驾驶员有责任使钥匙开关保持在正确的位置上。>$@

>$@ 用钥匙开关关闭副驾驶员安全气囊时,车内所有其它安全气囊仍处于可工作状态。>$@

头部安全气囊(sideguard)

头部安全气囊描述

在侧面碰撞时头部安全气囊与侧面安全气囊系统一起触发、以提高对乘员的保护。

图245各车门上方头部安全气囊安装位置

头部安全气囊位于车内两侧车门上方→图245。其安装位置上标有“AIRBAG”的字样。

结合其它结构措施(如座椅中的横向支撑、加固的车身结构),侧面安全气囊是乘员保护系统在侧面碰撞事故方

面的进一步完善。

头部安全气囊的功能

在发生侧面碰撞事故时,完全胀开的气囊可降低头部及上身受伤的危险。

-8-

图246已胀开的前部安全气囊

发生一定程度的侧面碰撞事故时,汽车事故侧的头部安全气囊与相应的侧而安全气囊一起触发→图246。

如果触发了气囊系统,气囊内便会充入爆发的气体,并展开覆盖在包括车门柱在内的整个侧部区域。该系统可

同同时对事故侧的前乘员和后乘员提供保护。此时胀开的头部安全气囊将减缓头部撞向车厢内部部件或车外物

体。此外,通过减轻头部受力及山此产生的剧烈运动,降低了部的压力。即使汽车受到斜向碰撞时,触发后的

头部安全气囊也因盖住了车门前立柱而能提供附加的保扩。

在发生特殊事故时,前部安全气囊、侧面安个气囊以及头部安全气囊可能一起触发。

气囊的胀起呵在若干分之一秒内高速完成,从而能在事故中为乘员提供额外的保护。安全气囊膨胀时会产生细

小的尘埃。这是完全正常的,不表示汽车失火。

有关头部安全气囊系统的重要安全说明

>$@ 正确使用安全气囊系统将大大降低受伤的危险!

1 在头部安全气囊的弹出区域内不得有其他物品存在,以便气囊能够无阻碍地展开。

2 车内的衣帽钩只允许挂轻薄的衣物。衣袋内不得装重物和有尖锐棱边的物品。此外,不允许用衣架挂衣物。

3 在乘员与头部安全气囊的作用范围之间不得有其他人员(如儿童)或宠物。此外,乘员在行车时不得将头靠在

车窗上,也不得将胳膊和手伸到车窗外。

4 如果遮阳板上固定有物品,如圆珠笔、车库门遥控器等,则不得将遮阳板摆动到侧窗玻璃处。否则头部安全

气囊被触发时,这些物品会便人受伤。

5 安全气囊控制系统借助位于前门中的传感器工作。为了不影响侧面安全气囊的功能,不得对车门和车门饰板

进行任何改动(例如加装扬声器)。前车门上的损坏可能会影响系统功能,对前车门的所有作业都只应由奥迪服

务站进行。

6 在后车门上只允许使用不妨碍安全气囊弹出且不影响其作用的遮阳卷帘。

7 在头部安全气囊的范围内,如果安装了不恰当的附件,则在安全气囊被触发时,头部安全气囊的保护功能将

会大大降低。头部安全气囊被触发时,所用附件上的零件可能会被甩向车内,由此造成车内乘员受伤→第374

万。

8 对头部安全气囊的所有操作、以及因修理其它部分(如拆卸座椅)而进行的该系统部件的拆装作业,只允许由

奥迪服务站完成,否则会导致安全气囊系统出现功能故障。>$@

-9-

基本原则

我们把您的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在这个段落中您可找到有益于您和同车人安全的重要信息、建议和警告,您应仔细阅读并遵守这些内容。

>$@ 1 本说明书内包含了驾驶员及同车人与汽车接触时的重要信息。为了您自身及同车人的安全您应熟悉并掌

握的其它重要信息,请见本使用说明书的其它章节或随车资料中的其它说明书。

2 要确保所有随车资料一直存放在汽车中。尤其是将本车出借或转卖给他人时,这一点非常重要。>$@

安全装备是乘员保护系统的一部分。在发生交通事故时些装备可降低受伤的危险。

不要将您自身及同车人的安全当作“儿戏”。发生交通事故时安全装备助于降低受伤的危险。下面列举了本车内

的部分安全装备:

1 所有座椅上已优化过的三点式安全带,

2 所有座椅上的带力限制器,

3 前座椅安全带拉紧器,

4 前座椅安全带高度调整机构,

5 后座上的安全带高度自动调整装置,

6 所有座位的头枕—与前座椅主动匹配,

7 前部安全气囊,

8 前座椅靠背和后座椅左右座位*中的侧面安今气囊,

9 头部安全气囊,

10 外侧后座椅上用于“ISOFIX”儿童座椅的*“1SOFlX”固定点,

11 高度可调的头枕,

12 可调式转向柱。

上述安全装备一起工作,这样就能在发生交通事故时为您和同车人提供最有效的保护。如果您或同车人的座资

不正确,未正确调整或使用安全装备,则这些装备对您和同车人来说毫无用处。

因此,您应熟悉并掌握:为什么这些装备如此重要,它们怎样进行保护,使用时应注意什么,您和同车人怎样

做才能最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安全装备。本说明书包含了为降低受伤危险您和同车人应遵守的重要警告说明。

每个人都要注意安全!

每次行车前

驾驶员有责任确保同车人的安全及本车的运行安全。

为了您和同车人和安全,每次行车闪都要注意下几点要求:

1 确保汽车上的照蛤和转向信号装置能正常工作。

2 检查轮胎充气压力,使之处于正常值。

3 确保所有车窗玻璃清晰透明,视野良好。

4 将随车携带的行李件可靠固定→第117页。

5 确保没有任何物品阻碍踏板的移动。

6 根据您的身材调节好后视镜、前座椅和头枕。

7 告诉同车人根据其身材调节好头枕。

8 使用合适的儿童座椅并正确系好安全带,对儿童加以保护→第278页。

9 您要保持正确的坐姿。还要告诉同车人也保持正确的坐姿→第102页。

10 正确系好安全带。还要告诉同车人也正确系好安全带→第257页。

行驶安全性基本上取决于行驶方式和所有乘员本人的状态。

>$@ 驾驶员有责任保证自身和问车人的安全。如果您的行驶安全性受到影响,则不仅会给您自身带来危险,而

且会危及其他道路使用者→。因此:

1 不要让其他事干扰您观察路况,例如聊天或打电话。

2 如果您驾驶汽车的能力受到影响(例如受到药物、酒精、毒品的影响),则绝不能驾驶汽车。

3 要遵守交通法规和限定的车速要求。

4 随时都要根据路面状况以及交通和天气情况以合适的车速行驶。

-10-

5 长途旅行时要定期休息一段时间,至少每两个小时休息一次。

6 在疲劳状态下尽可能不要驾驶汽车。>$@

>$@ 如果行驶期间行驶安全性受到影响,则会增大受伤的危险。>$@

踏板区域

踏板

绝不允许物品或脚垫影响某一踏板的操纵和移动。

1 确保任何时候都能将油门踏板、制动踏板和离合器踏板无阻碍地踩到底。

2 确保踏板能无阻碍地返回到初始位置。

仅使用能保证踏板区域内通畅无阻并且能牢靠地固定在脚部空间内的脚垫。

某个制动回路失灵时,为了使汽车停下来,将制动踏板踩到底的时间必须长一些。

>$@ 如果不能通畅无阻地操纵踏板,则可能导致严重的紧急情况。

切勿将物品放在驾驶员的脚部空间中。某一物品可能滑到踏板下,从而妨碍操纵踏板。在紧急加速或制动时可

能无法操纵踏板,有发生事故的危险!>$@

驾驶员侧的脚垫

1 只允许使用能牢靠地固定在脚部空间且不妨碍操纵踏板的脚垫。

3 只允许使用能保证踏板区域内通畅无阻且防滑的脚垫。可到奥迪经销商处购买合适脚垫。

>$@ 如果不能通畅无阻地操纵踏板,则可能危及交通安全,导致受重伤。

1 确保脚垫总是牢靠地固定着。

2 切勿在已安装的脚垫上放置或安装其它的脚垫或地毯,否则可能缩小踏板空间区域、妨碍踏板的操纵,有发

生事故的危险!>$@

正确堆放行李件

行李箱

所有行李件或物品必须可靠固定在行李箱内。

未固定的物品会在行李箱中前后移动,使汽车重心偏移,由此可能会影响汽车的行驶性能或安全性。

1 将装载物均匀地放置在行李箱内→第117页。

2 应尽可能将较重的行李件摆放在行李箱内靠前的位置。

3 将较重的物品用固定环*→第256页或用专用的行李网*固定好。

>$@ 1 来固定的物品会在行李箱中前后移动,使汽车重心偏移,由此可能影响汽车的行驶性能或安全性。

2 每次都要将物品摆放在行李箱内并将其固定在固定环*上。

3 运输较重的物品时,汽车的行驶性能会因重心偏移而改变,有发生事故的危险!因此,必须根据当时的具体情

况调整您的驾驶方式和车速。

4 切勿超出允许的车轴负荷和允许的总重量→第424页,“汽车技术数据”。如果超出允许的车轴负荷或允许的总

重量,则可能改变汽车的行驶性能,导致交通事故、受伤及汽车损坏。

5 切勿让本车处于无人看管状态,特别是行李箱盖已打开时。儿童可能进入行李箱内,从里面将行李箱盖关闭。

这样儿童就会被锁在里面无法出来。有生命危险!

-11-

6 不要让儿童在汽车内或汽车旁玩耍。离开汽车时一定要关好行李箱盖及所有车门并上锁。

7 切勿在行李箱内携带乘员。每个乘员都必须正确系好安全带→第257页。>$@

>$@ 1 车内及时换气有助于减少车窗玻璃上的水雾。流过车内的空气通过后窗玻璃下的排风门排出。应保证这

些排风口不被盖住。

2 您可以到附件销售商处购买与固定环*匹配的装载物固定带。>$@

适用于:带有固定环的汽车

固定环

未牢靠固定的装载物可能危及所有乘员。

行李箱中有用于捆绑行李件和物品的固定环→第118页。

在发生撞车等交通事故时,轻小的物品也会具有较大的能量,从而可能导致乘员受重伤。“能量”的大小完全取

决于车速和物品的重量。而汽车的车速是更重要的因素。

例如:4.5kg重的物品放在车内未固定。如果发生正面碰撞事故时车速为50km/h,则这个物品将产生相当于其

自身重量20倍的冲击力。这意味着此物品的重力提高到90kg左右。您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个在车内横飞的“炮

弹”击中某~乘员会有怎样的致伤结果。

>$@ 如果将行李件或物品用不合适的或已损坏的固定带固定在固定环上,它们在制动或发生交通事故时仍可能

伤及乘员。

1 为防止行李件或物品向前抛起,一定要使用合适的固定带将其牢靠地固定在固定环上。

2 切勿将儿童座椅固定在固定环上。>$@

乘员的正确坐姿

驾驶员正确坐姿

驾驶员正确坐姿对安全和轻松驾驶汽车具有重要意义。

-12-

为了您自身安全,为了在发生交通事故时降低受伤危险,我们建议驾驶员进行以下调整:

1 调整方向盘的位置,使方向盘与胸部之间的距离到少25cm→图224

3 确保手可以接触到方向盘的最高点。

4 调节好头枕,使头枕的上沿与头顶成一条线→图255。

5 将靠背移到垂直的位置,使您的背部完全贴到靠背上。

6 正确系好安全带→第257页。

7 将双脚放在脚部空间内,以便随时操控汽车。调节驾驶员座椅→第102页,“座椅和物品摆放”。

>$@ 驾驶员的坐姿不正确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

1 调节好驾驶员座椅,使胸部与方向盘中心之间的距离至少为25cm→249页图224。如果此距离小于25cm,则安

全气囊系统可能无法正确为您提供保护。

2 如果由于身材原因而无法保持25cm的最小距离,则请与奥迪服务站联系。他们可以帮助您检查是否可以加装

某些特殊装备。

3 行驶期间应一直用双手从两侧握住方向盘的外缘(9点钟和3点钟位置)。这样在驾驶员安全气囊触发时可降低

受伤的危险。

4 绝不能握在12点钟位置或以其他方式握方向盘(例如握住方向盘中部)。否则如果驾驶员安全气囊触发,便可

能导致胳臂、手和头部受到伤害。

5 为了降低紧急制动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驾驶员受伤的危险,切勿在靠背向后倾斜过大的情况下行车!只有靠

背处于垂直位置且驾驶员已正确系好安全带时,才能发挥安全气囊系统和安全带的最佳保护作用。靠背向后倾

斜越大,因安全带使用方式和坐姿不正确而带来的受伤危险也越大!

6 正确调整好头枕,以便发挥其最佳的保护作用。>$@

副驾驶员的正确坐姿

副驾员心须与仪表板保持25cm的最小距离,这样才能在安全气囊解触时提供最大的安全性。

为了您自身的安全,为了在发生交通事故时降低受伤的危险,我们建议为副驾驶员进行以下调整:

2 将靠背移到垂直的位置,使您的背部完全贴到靠背上。

3 调切好头枕,使头枕的上沿与头项成一条线→第252页。

-13-

4 将双肢放在副驶员座椅前面的脚部空间中。

5 正确系好安全带→261页。

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关闭副驾驶员安全气囊→第275页。

调节副驾员座椅→第102页,“座椅和物品摆放”。

>$@ 副驾驶员的坐姿不正确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

1 调节好副驾驶员座椅,使胸部与仪表板之间的距离至少为25cm。如果此距离小于25cm,则安全气囊系统可能

无法正确为您提供保护。

2 如果由于身材原因而无法保持25cm的最小距离,则请与奥迪服务站联系。 他们可以帮助您检查是否可以加

装某些特殊装备。

3 行车期间应始终把脚放在脚部空间中,绝不可把脚放在仪表板上、伸出车窗外或放在座椅面上!如果坐姿不

正确,则在制动或发生交通事故时会增大受伤的危险。如果坐姿不正确,则安全气囊触发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4 为了降低紧急制动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副驾驶员受伤的危险,不得在靠背向后倾斜过大的情况下行车!只有

在靠背处于垂直位置且驾驶员已正确系好安全带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安全气囊系统和安全带的最佳保护作用 靠

背向后倾斜越大,因安全带使用方式和坐姿不正确而带来的受伤危险也越大!

5 正确调整好头枕,以便发挥其最佳的保护作用。>$@

后座乘员的正确坐姿

坐在后座椅上的乘员必须坐直,将双脚放在脚部空间中并正确系好安全带。

为了在紧急制动或发生交通事故时降低受伤的危险,坐在后座椅

上的乘员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1 调节好头枕,使头枕的上沿与头顶成一条线→第252页

2 将双脚放在后座椅前面的脚部空间中。

3 正确系好安全带→第262页。

4 如果随车携带儿童,则应使用合适的儿童保护系统→第278页。

>$@ 后座椅上的乘员坐姿不正确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伤害。

1 正确调整好头枕,以便发挥其最佳的保护作用。

2 只有在靠背处于垂直状态且乘员已正确系好安全带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安全带的最佳保护作用。如果后座椅

上的乘员未坐直,则因安全带使用方式不正确而带来的受伤危险会增大。>$@

正确调整头枕

已正确调整好的头枕是乘员保护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在大多数事故情况下降低乘员受伤的危险。

-14-

头枕必须正确调整好,这样才能发挥其最佳保护作用。

调节好头枕,使头枕的上沿与头顶成一条→图226和→图227。

调节头枕→114页。

>$@ 如果已拆下头枕或未正确调整好头枕,行车时受重伤的危险会增大。

1 在撞车或发生交通事故时,未正确调整好的头枕可能导致乘员死亡。

2 在情况紧急或不得不进行加速及制动时,未正确调整好的头枕也会增大受伤的危险。

3 必须根据身材正确调整好头枕。>$@

>$@ 在发生后部碰撞时,会将乘员压往靠背。前座椅上的主动头枕定位在一个最佳位置,由此给前部乘员带来

更好的头部和颈椎防受伤保护。>$@

不正确坐姿的示例

坐姿不正确可能导致乘员受重伤或死亡。

安全带只有在使用方式正确时,才能发挥最佳保护作用。坐姿不正确会显著降低安全带的保护功能,同时会冈

安全带使用方式不正确而使受伤的危险增大。驾驶员有责任确保自身及所有同车人(特别是儿童)的安全。

以下列举了乘员的哪些坐姿是危险而必须避免的。此处未列举出全部内容,只是提醒您对这方面的问题加以重

视。

因此,只要汽车处千移动状态时:

1 切勿站在汽车内,

2 切勿站在座椅上,

3 切勿跪在座椅上,

4 切勿使靠背向后倾斜过大,

5 切勿靠向仪表板,

6 切勿躺在后座椅上,

7 切勿坐在座椅的前部,

8 切勿将身体侧面靠在座椅上乘车,

9 切勿将身体靠向车窗,

10 切勿将脚伸出车窗,

11 切勿将脚放在仪表板上,

12 切勿将脚放在座垫上,

13 切勿站或蹲在脚部空间中乘车,

-15-

14 切勿在未系安全带的情况下坐在座位上乘车,

15 切勿在行李箱内乘车,

>$@ 任何不正确的坐姿都会增大受重伤的危险。

1 如果安全气囊触发时撞击到坐姿不正确的乘员。则可能危及乘员的生命:

2 您要在行驶开始前便采取正确的坐姿并在行驶期间一直保持这一坐姿-每次行车前都要告诉同车人,应采取正

确的坐姿并在行驶期间也保持这一坐姿→第102页。“座椅和物品摆放”。>$@

更换车轮

准备工作

更换车轮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

1 如果轮胎损坏,应尽可能将汽车停靠在远离车流的地方。停车位置的地面应为水平。

2 让所有同车人下车,下车后应立即离开危险区域(例如到公路扩栏的后面去)。

3 拉紧驻车制动器,确保防止本车无意间自行移动。

4 挂入1档(手动变速箱),或在汽车带有自动变速箱的情况

下将选档杆挂入位置P。

5 汽车带拖车行驶:将拖车与您的汽车分离。

6 从行李箱中取出随车工具→第380页和备用车轮*→第381页。

>$@如果汽车因轮胎损坏而停在行车道上,则必须打开闪烁报警装置并将警告三角标志立在车后一定距离处(按

法规执行)。借此既可保护您自己,也可保护其它道路使用者。>$@

>$@ 在有坡度的路面上更换车轮时,还要用石头等物体挡在另一侧车轮的下边,以防止汽车自行移动。>$@

>$@ 1 请遵守有关法律规定。

2 当汽车带有可调空气悬架*时,必须在更换车轮之前激活汽车千顶模式,这样空气悬架的自动调节过程便不会

对汽车千斤顶*举升汽车造成妨碍→第233页。>$@

更换车轮

更换车轮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激活汽车千斤顶模式(只有汽车带有可调空气悬架时)→第233页。

2 拆下车轮的盖罩,另见→第384页,“车轮装饰罩”或→第384页,“带封盖的车轮螺栓”。

3 松开车轮螺栓→第385页。

4 用汽车千斤顶*举升汽车→第386页。

5 将损坏的车轮拆下并安装备用车轮*→第387页。

6 将汽车放下。

7 将车轮螺栓用车轮扳手交叉拧紧→第385页。

8 重新装上盖罩。

9 关闭汽车千斤顶模式(只有汽车带有可调空气悬架时)→第233页。

附加工作

更换车轮后还要进行几项附加工作。

1 将换下的车轮放到备用车轮槽内并固定好。

2 将随车工和汽车千斤顶*放回。

3 尽快检查安装的备用车轮的轮胎充气压力。

4 尽快出扭矩扳手检查车轮螺栓的拧紧力矩,其拧紧力矩应为120 Nm。

5 尽快更换这个损坏的车轮。

>$@ 1 更换车轮时如发现车轮螺栓已腐蚀或难以拧动,则检查拧紧力矩前必须更换这些螺栓。

2 为避免发生事故,检查拧紧力矩前只许以中速行驶。>$@

适用于:带有车轮装饰罩的汽车

-16-

车轮装饰罩

为拆装车轮螺栓,必须先拆下车轮装饰罩。

图302更换车轮:拉下车轮装饰罩

拆卸

1 将拆卸钩(在随车工具内)插到车轮装饰罩的孔内。

2 将车轮装饰罩拉下→图302。

适用于:车轮螺栓带有封盖的汽车

带封盖的车轮螺栓

拧下车轮螺栓之前,必须将这些封盖从车轮螺栓上拆下。

图303更换车轮:拆下封盖

拆卸

1 将塑料夹(在随车工具内)推到封盖上,直至该夹子的内卡卡在封盖的凸肩上。

2 用塑料夹(在随车工具内)将封盖拉下→图303。

安装

将盖罩推到螺栓上。

封盖的作用是保护车轮螺栓。

松开及柠紧车轮螺栓

在举升汽车之前,必须先松开车轮螺栓。

-17-

图304更换车轮:松开车轮螺栓

松开

1 将车轮扳手套到车轮螺栓上,推到限位位置5)。

>$@ 5) 松开和拧紧防盗车轮螺栓*时需要相应的适配接头→第389页。>$@

2 握住扳手端部,然后将车轮螺栓向左拧大约一圈→图304

-箭头所示-。

拧紧

1 将车轮扳手套到车轮螺栓上,推到限位位置5)。

2 握住扳手端部,然后将车轮螺栓向右拧,直至拧紧。

>$@ 只要汽车未用汽车千斤顶*举升起来,就只能将车轮螺栓松开约一圈,否则有发生事故的危险!>$@

>$@ 1 不允许用螺丝刀手柄内的内六角头来松开及拧紧车轮螺栓。

2 如果无法拧动螺栓,则可以小心地用脚踩在午轮扳手的端部向下压,此时要用手扶住汽车并站稳。>$@

举升汽车

为拆下车轮,必须将汽车用汽车千斤顶*举升起来。

图305更换车轮:汽车千斤顶的安放位置

图306更换车轮:汽车千斤顶

1 激活汽车千斤顶模式(只在汽车带有可调空气悬架时)→第233页。

-18-

2 找到边梁下面距损坏车轮最近的支撑点→图305。

3 将汽车千斤顶放置在支撑点的下方并转动摇把使其升高,直到其卡槽挨住边梁垂直棱边的下方。

5 继续转动汽车千斤项摇把,直至车轮略微离开地面。

只允许将汽车千斤顶安放在指定的位置→图305。每个车轮只有一个对应位置。在其它位置处不允许安放汽车千

斤顶。

汽车千斤顶下面的地面松软时会导致汽车从汽车千斤顶上滑下。因此必须将汽车千斤顶发放在坚实的地面上。

必要时町在千斤顶下面垫一块坚固的大垫板。在光滑地面(如瓷砖地面)上应在千斤顶底座下垫一块防滑垫(如

橡胶垫)。

>$@ 1 必须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千斤顶底座滑移,否则有受伤危险!

2 如果汽车千斤顶未安放在规定的位置,则可能会损坏汽车。此外,如果汽车千斤顶未固定好,则会随时从汽

车上滑脱,有受伤危险!>$@

>$@ 当汽车带有可凋空气悬架*时,必须在更换车轮之前激活汽车千斤顶模式,这样空气悬架的自动调节过程

便不会对汽车千斤顶举升汽车造成妨碍→第233页。>$@

拆卸及安装车轮

拆装车轮时,必须按以下步骤进行。

图307更换车轮:用于拧动螺栓的内六角头

图308更换车轮:最上面一个孔内的定位销

松开车轮螺栓并将汽车用汽车千斤顶*举升起来后,按如下方式更换车轮:

拆卸车轮

1 将最上面的那个车轮螺栓用螺丝刀手柄内的内六角头(在随车工具内)拧下,并将其放在一块干净的垫物上→

图307。

2 用手将定位销(在随车工具内)拧入这个露出的螺纹孔内→图308。

3 如上所述拧下其余车轮螺栓。

4 取下该车轮。此时定位销要留在定位孔内。

-19-

安装车轮

1 将备用车轮穿过定位销推上。

2 拧入车轮螺栓并用内六角头略微拧紧。

3 拧出定位销并同样略微拧紧最后一个车轮螺栓。

4 在更换完车轮后通过→第383页“更换车轮”和→第383页,“附加工作”进行必要的作业。

车轮螺栓必须干净且容易拧动。检查车轮和轮毂的接触而。在安装车轮之前要除去这些表面上的污物。

螺丝刀手柄内的内六角头用于更方便地拧动车轮螺栓。此时应拔出插接式工具头。

安装花纹有方向性的轮胎时,必须注意其转动方向→第388页。

>$@不允许用螺丝刀手柄内的内六角头来松开及拧紧车轮螺栓。>$@

花纹有方向性的轮胎

花纹有方向性的轮胎必须按规定的转动方向安装。

花纹有方向性的轮胎叮通过轮胎侧面上指示转动方向的箭头得知。必须按这个规定的转动方向使用轮胎。只有

这做,才能使这个轮胎在附着性、减低噪音、耐磨损和抗滑水方面发挥最佳性能。

如果因轮胎损坏而不得不逆着转动方向安装备用车轮,则行驶时必须小心,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无法保证轮胎的

最佳性能。在潮湿的路面上更要注意。

为了能充分利用有方向性要求的轮胎的全部优点,损坏的轮胎要尽快更换并确保所有轮胎的转动方向符个规定。

适用于:带有防盗车轮螺栓的汽车

防盗车轮螺栓

转动防盗车轮螺栓时需使用一个专用的适配接头。

图309带封盖和适配接头的防盗车轮螺栓

4 松开或拧紧车轮螺栓→第385页

建议您随时随车携带车轮螺栓的适配接头。最好将其保存在随车工具箱内。

在适配接头的端面打印有防盗车轮螺栓的设码编号。需要时借助这个代码您可以向奥迪服务站订购一个备用适

配接头。

>$@ 应记下防盗车轮螺栓的设码编号并妥善保存(不要放在车内)。>$@

-20-

轮胎急修

适用于:带轮胎应急套件

概述和安全说明

轮胎急修只是为了暂时使用轮胎而制定的。

图310轮胎损坏时不能使用轮胎应急套件

您的汽车已配备了轮胎维修套件和轮胎应急套件(TMS)。

用于轮胎失压情况的TMS(轮胎应急套件)在行礼箱的地板下面,包括轮胎密封胶和电动空气泵。

只允许使用TMS(轮胎应急套件)密封由异物造成的直径最大4mm的轮胎损伤。

此时这个异物可以保留在轮胎内,不必取下。

不得使用轮胎密封胶的情况如下:

TMS(轮胎应急套件)的操作说明在维修轮胎的段落小有描述→第392页。

TMS(轮胎应急套什)町在低至零27℃的车外温度下使用。

>$@ 轮胎维修完毕后,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行驶车速不得超过80km/h!

2 避免油门全开加速、紧急制动和急转弯行驶!

3 汽车的行驶性能可能受到影响

4 用TMS(轮胎应急套件)密封过的轮胎只能短时间使用。因此请小心地驾驶到就近的奥迪服务站。

5 不得使用TMS(轮胎应急套件)的情况,

1、轮胎上的割伤或者刺伤大于4mm

2、轮辋上有损伤

3、当以极低的轮胎充气压力或者在轮胎完全失压情况下行驶时

6 如果无法用轮胎密封胶维修轮胎,则请让专业人员处理。>$@

>$@ 轮胎密封胶不得接触皮肤、眼睛和衣物。

1 如果密封胶进入或接触到眼睛,请立即用清水彻底冲洗相关部位。

2 请立即更换掉被轮胎密封胶弄脏的衣服。

3 不要吸入密封胶的蒸汽!

4 如果吞咽下了密封胶,请立即用水彻底冲洗口腔并大量饮水。

不要呕吐!立即就医!

5 如出现过敏性反应,请立即就医。

6 将密封胶放置在远离儿童的地方。>$@

>$@ 可将用过的密封胶筒交给废物处理站。>$@

>$@ 1 如密封胶溢出,请让其变干。然后就可以象薄膜一样将其撕下。

-21-

2 请注意密封胶罐上的有效期。到奥迪服务站更换轮胎密封胶。>$@

适用于:带轮胎应急套件

准备工作

维修轮胎前有必要进行准备工作。

图311轮胎维修套件(轮胎应急套件)在行李箱地板的下面

1 如果轮胎损坏,应尽可能将汽车停靠在远离车流的地方。

2 拉紧驻车制动器,确保防止本车无意间自行移动。

3 挂入1档(手动变速箱),或在汽车带有自动变速箱的情况下将选档杆挂入位置P。

4 检查一下,是否可以用轮眙应急套进维修→第390页。

7 从行李箱地板的支架上取出密封胶罐和电动空气泵。

8 撕下密封胶上的贴签“最高车速80km/h”并将其贴在驾驶员视野内的组合仪表上。

>$@ 1 如果汽车因轮胎损坏而停在行车道上,则必须打开闪烁报警装置并将警告三角标志立在车后一定距离处

(按法规执行),借此既可保护您自己,也可保护其它道路使用者。

2 注意,所有的成员是否在危险区域之外的安全处(例如在公路护栏的后面)。>$@

>$@ 如果在陡峭的路面上维修轮胎时要多加小心。>$@

>$@ 请遵守有关的法律规定。>$@

适用于:带轮胎应急套件

维修轮胎

准备工作完毕后按下列步骤维修轮胎。

图312轮胎应急套件的部件

-22-

图313轮胎应急套件的接口

安装上轮胎应急套件

1 打开电动空气泵的盖板→第392页,图312 2 。

2 从外壳上拔出插头 4 和带有压力表的压力软管 5 。

3 将电动空气泵的压力软管 5 拧到密封胶罐的法兰上6 1 。

4 将带有法兰的密封罐向下插入电动宁气泵盖板上的凹槽 3 中。

5 拧下损坏的轮胎的气门防尘帽。

6 将充气软管当→第392页,图313 10 拧到气门上7 。

7 将插头→第392页,图312 4 插入点烟器的插座中。

给轮胎充气

1 将电动空气泵的开关→第392页,图313 8 置于6)位置|。五分钟后轮眙充气压力必须达到至少1.8巴。

2 关闭电动空气泵,开关的位置在0。如果没有达到所需的至少1.8巴的充气压力,按照重新给轮胎充气段落中

的说明进行操作。

6)电动空气泵的运行时间不应超过8公钟。

重新给轮胎充气

1 把充气软管从气门上松开并将插头从插座中拔出来。

2 将车慢慢地向前或向后开10m左右。如此,密封胶更好地分散开。

3 拿下空密封胶罐并将电动空气象的压力软管→第392页,图312 5 直接拧到气门上。

4 将插头4 插入点烟器的插座中。

5 将电动空气泵的开关→第392页,图313 8 置于位置|。五分钟后轮胎充气压力必须达到至少1.8巴。

6 关闭电动空气泵,开关的位置在0。如果所需的轮胎充气压力没有达到至少1.8巴,则不能使用轮胎密封胶进

行维修。请让专业人员进行处理。

拆卸轮胎应急套件

1 把充气软管从气门上松开并将插头从插座中拔出来。

2 将防尘帽拧到气门上。

3 将空密封胶罐放回原厂包装中并将其放到地板下的支架中,放置时密封胶不能流到车辆中。

4 首先将电动空气泵放到行李箱中。

5 立即开动汽车让密封胶在轮胎中分散开。

>$@ 1 请注意空气泵和密封胶罐上贴签中的制造商安全说明!

2 如果给轮胎充气五分钟后充气压力没达到1.8巴,就表明轮胎损伤过重。不要继续行驶。

3 如果无法用轮胎密封胶维修轮胎,则请让专业人员处理。>$@

>$@ 1 不要不问断地运行电动空气泵超过8分钟,否则它可能会变得过热。如果空气泵已冷却下来,则可以继

续使用。

2 如果密封胶流出,请让其变干,随后它就象薄膜般的可以撕下来。>$@

适用于:带轮胎应急套件

最后的检查

-23-

短距离行驶后有必要检查轮胎充气压力。

1 约10分钟后停车检查轮胎充气压力。

2 如果轮胎充气压力至少还有1.3巴,请将轮胎充气到规定值(参见油箱盖板),然后驾车到就近的维修厂更换轮

胎和密封胶罐。

3 如果轮胎充气压力少于1.3巴,就表明轮胎损伤过重。不要继续行驶。请让专业人员处理。

>$@ 如果10分钟后轮胎充气压力少于1.3巴,就表明轮胎损伤过重。不要继续行驶。请让专业人员处理。>$@

>$@ 在轮胎维修完毕后请到奥迪服务站更换密封胶罐。随后轮胎应急套件的功能作用恢复正常。>$@

辅助起动

准备工作

紧急情况下可以用另一汽车的蓄电池起动发动机。

如果因汽车蓄电池放完电而无法起动发动机,则可用另一汽车的蓄电池来起动。为此需使用一根辅助起动电缆。

两个蓄电池的额定电压均应为12伏。供电蓄电池的容量(Ah)原则上不得低于本蓄电池的容量。

辅助起动电缆

只允许使用横断面足够大的辅助起动电缆。要注意电缆制造商给出的数据

只允许使用带绝缘电极夹的辅助起动电缆。

正极电缆-大多数情况下颜色标记为红色。

负极电缆-大多数情况下颜色标记为黑色。

>$@ 1 电量过低的蓄电池在0℃左右时会冻结。在连接辅助起动电缆之前一定要使冻结的蓄电池解冻,否则有

爆炸危险。

2 请注意在发动机舱内作业时的警告说明→第343页。>$@

>$@ 1 两个汽车之间不得有接触,否则两个蓄电池止极连接后就会有电流通过。

2 电量耗尽的蓄电池必须与车载电网正常连接。

3 如果安装了车载电话,请将其关闭。与此有关的详细说明请查阅车载电话的使用说明书。>$@

起动发动机

必须按正确的顺序将两条辅助起动电缆连接好!

图314发动机舱:充电装置和辅助起动电缆的接口

图315用另一汽车的蓄

电池进行辅助起动:A-

电量耗尽的蓄电池。B-

供电蓄电池

下面描述的连接辅助起动电缆操作过程适用于本年进行辅助起动的情况。

-24-

用正极电缆(红色)连接两个正极

1.翻开正极上的红色盖板→图314。

2.将正极电缆(红色)的末端接到跨接起动接线柱→图315 1 上,(红色盖板下的接线柱=用于起动汽车的“正极”)

A。

3.将正极电缆(红色)另—端连接在供电蓄电池的正极上 2 B。

用负极电缆(黑色)连接两个负极

4.将负极电缆(黑色)的末端连接在供电蓄电池的负极上 3 B 。

5.将=负极电缆(黑色)的另一端接在跨接起动线柱 4 上(6棱接线柱=用于起动汽车的“负极”A。

起动发动机

1 起动供电汽乍的发动机并让其怠速运转。

2 现在启动本车发动机。

3 如果发动机不运转:10秒针后若发动机不起动则中断起动过程,暂停约30秒针后再次起动发动机。

4 发动机运转后,要准确地按照与上述相反的顺序拆下两根电缆。

5 合上正极上的红色盖板。

本车的蓄电池是与外界连通的,因此蓄电池内的气体会从汽车中排出。

请注意保证已连接的电极夹金属接触面接触良好。

>$@ 1 电极夹非绝缘部分不得互相接触。此外,夹在蓄电池正极上的辅助起动电缆不得与汽车的导电部位相接

触,否则有短路危险!

2 不要俯身到蓄电池上方,否则有受到酸液喷溅腐蚀的危险!

3 蓄电池电解槽的螺塞必须拧紧。

4 禁止火源(明火、点燃的香烟等)靠近蓄电池,否则有爆炸危险!

5 如果您帮助另一部汽车启动,则放置辅助起动电缆时要注意防止碰看该另一部汽车发动机舱中正在转动的部

件。>$@

>$@ 请注意,辅助起动心缆的上述连接方法适用于本车进行辅助起动的情况。如果要对另一汽车进行辅助起动,

则不要将负极电缆(-)连接在放完电蓄电池的负极上,而是要连接在与发动机缸体固连的接地金属件上或发动

机缸体本身上。如果接收电流的汽车蓄电池无法向外排气,则蓄电池产生的氢氧爆鸣气有爆炸危险!>$@

牵引起动及牵引

概述

在进行牵引起动及牵引时必须注意有关规定。

使用牵引绳时要注意:

牵引车的驾驶员

1 只有牵引绳已拉紧时才开始起步行车。

2 起步时必须非常柔和地使离合器接合。汽车装备了自动变速箱时必须非常小心地踩下加速踏板。

被牵引汽车的驾驶员

1 打开点火开关,以便方向盘个被锁死,且可以打开转向信号灯、喇叭、车窗玻璃刮水器和车窗玻璃清洗装置。

2 脱开档位(手动变速箱),或者对于带有自动变速箱的汽车,选档杆置于位置N。

3 请注意,只有在发动机运转时制动助力器和转向助力器才能工作。发动机未运转时必须用很大的力踩踏制动

踏板,转向时也很费力。

4 请注意,牵引绳必须一直保持拉紧状态。

牵引绳及牵引杆

最合适且最安全的牵引方式是使用牵引杆。只有手头没有牵引杆时,才可利用牵引绳进行牵引。

牵引绳应当有弹性,以保护两辆汽车。因此最好使用人造纤维绳或由类似弹性材料制成的绳索。

牵引绳或牵引杆只允许连接在专用于牵引汽车的牵引环→第399页或→第400页上。

-25-

驾驶方式

只有经过相关训练的人才能进行牵引作业,特别是使用牵引绳时。两个驾驶员都要熟悉牵引过程的特殊要求。

未经训练的驾驶员不要进行牵引起动及牵引。

牵引时始终要注意,调整您的驾驶方式以保证不出现超常的拉力和冲击性载荷。在硬路面以外进行牵引行驶时,

可能会出现固定件过载的危险。

>$@ 如果本车变速箱损坏导致变速箱内没有润滑油,则只允许将本车在抬起驱动轮的情况下牵引,或将放在专

用运输车或拖车上运走。>$@

>$@ 1 请遵守有关的法律规定。

2 两辆汽车的闪烁报警装置都要打开。不同国家对此的法律规定可能不同。

3 牵引绳不允许处于扭转状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本车的前牵引环可能会自行旋出。>$@

前牵引环

只在需要时才安装前牵引环。

图316在前保险杠:盖罩

图317在前保险杠:拧紧牵引环

前保险杠的右后方有一个用于拧入牵引环的螺纹孔。这个螺纹孔在一个盖罩后面。

1 从随车工具箱中取出牵引环。

2 短促有力地向内按压盖罩的下部将盖板从保险杠上松开→图316。

3 将牵引环拧入螺纹孔内并拧到底→图317。

使用完毕后将牵引环拧出井放置在随车工具箱内。重新将盖罩插到保险杠中。必须随时将牵引环随车携带,以

备急需。

>$@ 如果牵引环没有拧到底,在进行牵引时螺纹便可能会断裂,有发生事故的危险!>$@

>$@ 牵引环前有一盖罩,须使用“—”字型螺丝刀>$@

后牵引环

只在需要时才安装后牵引环。

-26-

图318后保险杠:拧紧牵引环

保险杠下面的右后方有一个用于拧入牵引环的螺纹孔。螺纹用盖板罩住。

1 从随车工具箱中取山牵引环。

2 将盖罩从螺纹孔中拔出身图318。

3 将牵引环拧入螺纹孔内并拧到底。

使用完毕后将牵引环拧出并放置在随车工具箱内,重折将盖罩插到螺纹孔中。必须随时将牵引环随车携带,以

备急需。

>$@ 如果牵引环没有拧到底,在进行牵引时螺纹便可能会断裂,有发生事故的危险!>$@

适用于:带有adaptive air suspension(可调空气悬)的汽车汽车的运输

汽车的运输

在运输汽车时必须注意的事项。

>$@ 在通过公路、铁路、水路或类似的方式运输汽车时,必须将车轮的滚动面(圆周)绑紧固定!不允许将车轴

部件、减振支柱或牵引环绑紧,因为在运输过程中空气弹簧中的压历会发生技术性的变化。这些部件绑紧后可

能无法确保汽车获得足够的支撑。>$@

适用于:带有手动变速箱的汽车

牵引起动

原则上建议不要以牵引方式起动汽车。

1 汽车处于静止状态时挂入2或3档。

2 踩下并踩住离合器踏板。

3 打开点火开关。

4 当两辆汽车都进入移动状态时,松开离合器踏板。

5 一昼发动机起动:就要踩下离合器踏板并挂入空档。

如果发动机不起动,应尽可能光尝试用另一部汽车的蓄电池起动发动机→第395页。只有在以此方式无法起动发

动机时,才可尝试以牵引方式进行起动。进行牵引起动时最好通过车轮的运动带动发动机起动。

配备汽油发动机的汽车只允许在短距离内以牵引方式起动,否则未燃烧的燃油会进入尾气催化净化器内。

出于技术上的原因,装有自动变速箱的汽车根本不能以牵引方式起动。

>$@ 牵引起动时发生事故的危险极高,例如撞到牵引车上。>$@

牵引起动距离不得超过50m,否则行损坏尾气催化净化器的危险。

适用于:带有手动变速箱、前轮驱动的汽车

牵引装有手动变速箱及前轮驱动的汽车

牵引这类汽车时只需注意一般性要求即可。

请注意说明→第397页。

正常情况下这类汽车可用一个牵引杆或一恨牵引绳牵引,也可以抬起前轴或后轴后进行牵引。同时,牵引车速

不得超过50km/h。

适用于:带有自动变速箱、前轮驱动的汽车

牵引装有自动变速箱及前轮驱动的汽车

牵引这类汽车时需注意以下几项要求。

-27-

请注意说明→第397页。

正常情况下这类汽车可用一个牵引杆或一根牵引绳牵引。在此应注意:

1 松开驻车制动器→第184页。

2 将选档杆挂入N档位置。

3 最高牵引车速不得超过50km/h。

4 最长牵引距离为50km。其原因是:发动机不运转时变速箱油泵无法工作,这样在车速较高及牵引距离较长时

变速箱无法充分润滑。

如果用专用牵引车牵引汽车,只允许抬起前午轮进行牵引。其原因是:汽车的驱动轴为前轴。如果抬起汽车后

车轮(即向后拖走汽车),汽车的驱动轴便会反向运转。这样自动变速箱内的行星齿轮会以很高的转速运转,短

时间内就会导致变速箱严重损坏。

>$@ 如果无法以正常方式牵引汽车,或者牵引距离超过50km,则必须将本车放在专用运输车或拖车上运

走。>$@

适用于:带有手动变速箱、全轮驱动的汽车

牵引装有手动变速箱及全轮驱动的汽车

牵引这类汽车时需注意以下几项要求。

请注意说明→第379页。

正常情况下这类汽车可用一个牵引杆或一根牵引绳牵引。这类汽车也可以抬起前轴或后轴用专用牵引车牵引。

在此应注意:

1 最高牵引车速不得超过50km/h。

2 最长牵引距离为50km。

如果无法以正常方式牵引汽车,或者牵引距离超过50km,则必须将本车放在专用运输车或拖车上运走。

适用于:带有自动变速箱、全轮驱动的汽车

牵引装有自动变速箱及全轮驱动的汽车

牵引这类汽车时需注意以下几项要求。

请注意说明→第397页。

正常情况下这类汽车可用一个牵引杆或一根牵引绳牵引。在此应注意:

1 松开驻车制动器→第184页。

2 将选档杆挂入N档位置。

3 最高牵引车速不得超过50km/h。

4 最长牵引距离为50km。其原因是:发动机不运转时变速箱油泵无法工作,这样在车速较高及牵引距离较长时

变速箱无法充分润滑。

这类汽车不允许以抬起前轴或后轴的方式牵引。

>$@ 如果无法以正常方式牵引汽车,或者牵引距离超过50km,必须将本车放在专用运输车或施车上运走。>$@

磨合

新发动机

新发动机必须在头1500公里的行驶中进行磨合。

在1000公里之内

1 行车速度不得超过最高车速的3/4。

2 不要把油门踩到底。

3 避免发动机高速运转。

4 不要拖车行驶。

从1000到1500公里

把汽车的动力逐步提高到最高车速或允许的最高发动机转速。

-28-

在汽车使用的最初一段时间内,发动机的内部摩擦要比后来高,因为这是一个所有运动部件相互配合直至顺畅

的过程。前1500公里的驾驶方式决定了这个磨合过程的质量。

磨合期过后,仍应避免以下必要的高发动机转速行驶。转速表刻度盘上红色警告区域开始的地方即为允许的发

动机最高转速。

>$@ 所有的车速和转速数据仅适用于已达到工作温度的发动机。无论发动机有无负荷,都切勿使其冷态高转速

运转。>$@

新轮胎

使用新轮胎行车的前500公里应特别小心。

新轮胎在开始使用时尚无最佳附着能力,所以必须进行磨合。

新制动摩擦片

请注意,新制动摩擦片在头400公里还没有完全的制动效果。

新制动摩擦片也必须首先“磨一磨”,才能达到最佳摩擦力。但是,可以通过用力踩制动踏板来提高略已降低的

制动力。

在磨合期间,应避免对制动器加以特别的负荷,其中包括例如紧急制动、特别是在车速很高时以及坡路行驶时

的紧急制动。

经济节约和有环保意识地行车

概述

个人的驾驶风格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耗油量、环境污染程度和发动机、制动器以及轮胎的磨损情况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1 个人的驾驶风格

2 使用条件

3 技术前提

采用有预见性和经济节约的驾驶方式可轻易使耗油量降低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这一章的内容将就减少环境

污染同时也使您少花钱的问题提供一些帮助性的建议。

有预见性地行车

汽车在加速时通常都要耗费更多的燃油。

汽车在加速时通常都要耗费更多的燃油。如果您有预见性地行车,则一定会制动较少,从而重新加速也会较少。

要尽可能让汽车滑行,例如已看出下一个交通信号灯即将变为红灯时即可如此。

节能换档

及早换高档可节省燃油。

手动变速箱

用第一档仅行驶一小段距离。在发动机转速达到每分钟2,000转时换入下一个较高的档位。

变速箱

踩下油门踏板的动作要缓慢。不要把油门踩到强制降档位置。

节约燃油有效方式是及早换高档:低档高转速会增加燃油消耗。

避免油门全开

慢速行车可节约燃油

-29-

图261耗油量(0/100km)和车速(km/h)

避免以最高车速行驶。车速较高时,耗油量、有害物质排放值和行驶噪音都会超比例地增长。

→图261表示了在上部区域耗油量与车速的关系。如果只利用您汽车可能的最高车速的四分之三,则耗油量会下

降大约一半。

减少速运转

怠速运转也要消耗燃油。

1 在行车短停时请关闭发动机。

2 请勿在停车状态让发动机预热。

在塞车时、铁路道口栅栏前和较长的红灯等待时间里,都可以关闭发动机。暂时关闭发动机30-40秒钟省下的燃

油就要比重新起动发动机用去的油多。

怠速状态下预热发动机使之达到工作温度要等很长时间,而在此预热阶段发动机的磨损和有害物质的排放却特

别高。所以,应在起动汽车后立即开动汽车。此时应避免发动机高速运转。

定期保养

发动机调整得不好会额外消耗燃油。

通过定期保养,本车在行驶开始之前就具备了省油行车的前提。汽车的保养状况不仅有助于交通安全和汽车保

值,而且能帮您节省耗油量。

一部调节不好的发动机可能会导致燃油消耗比正常情况高10%!

加注燃油时同时检查机油油位。机油消耗主要取决于发动机的负荷和转速。通常,新发动机只有在运转一段时

间后,才能达到其最低机油消耗值。因此,只有在汽车行驶大约5000km之后才能正确判断机油消耗的情况。

根据驾驶方式的不同,机油消耗最多可达0.51/1000km。

>$@ 环境保护说明

使用轻机油还可以减少机油消耗>$@

减少短途行驶

图262两个不同环境温度下的耗油量(1/100km)

发动机和尾气催化净化器都必须达到其最佳工作温度,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油耗和有害物质排放值。

一部中档汽车的冷态发动机刚刚起动后消耗的燃油为百公里30至40升。行驶约一公里后便降到百公里20升。只

有在经过约四公里之后,发动机才会达到工作温度,同时油耗变得正常。因此,应尽可能避免短途行驶。另外

-30-

环境温度也非常重要。→第308页,图262表示了在环境温度分别为+20℃和-10℃时不同的耗油量。本车的油耗

在冬季要比在夏季高许多。

注意轮胎充气压力

正确的轮胎充气压力可节省燃油。

请时刻注意正确的轮胎充气压力。比正确的轮胎充气压力低半巴会使油耗提高%左右。此外,轮胎充气压力过

低还会由于滚动阻力提高而导致轮胎严重磨损,并使行驶状态恶化。

检查轮胎充气压力只能在轮胎冷态时进行。

请勿全年用冬季轮胎行驶,因为这样燃油消耗量会提高,最多可达10%。此外,轮胎的噪音也较大。

移去不必要的负荷

装载负荷行车要消耗燃油。

因为重量即使多一公斤都会提高耗油量,所以应察看一下行李箱,避免不必要的负荷。

常常是为了图省事,即使不再使用车顶行李架了也还是把它留在车顶上。这样会加大空气阻力,在车速达到

100-120km/h时,这个不用的车顶行李架会使燃油消耗比正常情况增加12%左右。

节省电力

发电要消耗燃油。

关闭那些不需要的电器。

在发动机运转时借助发电机发电并存储备用。打开用电器会加大发电机的负荷,而负荷越重其运转所消耗的燃

料也越多。

笔录检视

信赖虽好,检视更佳。

请记录您汽车的油耗数据。

如果想掌握自己汽车的耗油量,则应填写行车记录。举手之劳,获益匪浅。您可以及时了解油耗变化情况(增加

还是减少),并且如果有必要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如果您发现油耗过高,则应当思考一下,上次加油后是在何处、何种条件下、以何种方式行车的。

-31-

更多推荐

汽车,轮胎,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