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6日发(作者:别克新君越2021款报价)
维普资讯
茏 I| 灏 | - 翻 陈晓凤 夺回曾经的拥有是克莱斯勒的志向。 20年前克莱斯勒成为第一个与中国汽车企业合资的先入者,在开放之初的中国占尽天时地利。20 世纪80年代末期,拥有一辆Jeep成为前卫人士的时尚,不少演艺名星给Jeep捧场,北京吉普也成为风 云企业。当年为了与克莱斯勒合资,北汽拿出了最好的固定资产和人力资源,l0年如一日地用北京212 越野车扶植Jeep成长。即使在北京吉普的全盛时期,BJ212依然是事实上的主打产品。以牺牲自主品牌 发展空间来培育外资品牌,也成为较典型的中国式合资文化。 如此厚待,为何Jeep依然没能成长起来?为何克莱斯勒没能先入为主地在中国市场站住脚,而是被 人嘲笑为:起了大早赶了晚集呢?仅归于政策层面原因显然理由不足。与北京吉普几乎同时代合资的上 海大众等合资企业也建立于同样的政策大环境中,现在一个个都成长为汽车合资企业中的参天大树;也 不能归于合作企业中方的能力,当年北京吉普中方高层都算是汽车业界的精英。克莱斯勒当年的失利, 倒应该多从自身找原因。反思以往失利的内在原因,对重新征战中国市场或者不无裨益。 除非克莱斯勒仅想以纯进1:2车打中国市场,否则就还要与中资企业合作,而国产化Jeep显然对扩大 品牌占有率更有利。眼下克莱斯勒在华新合作伙伴东南汽车,就已在克莱斯勒大捷龙、道奇凯领的国产 化上做出了不俗业绩。巩固新合作者之间的关系,对克莱斯勒在华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认为,“共生”是合资企业最应重视的合作原则:自己活得好,也要让别人活得好。当年为北 京吉普配套的北京零部件企业,都是为Jeep把血本都搭上了,然而因为没有产品权和经营主动权,一面 是被迫孤注一掷投资,一面又被Jeep的不断产品升级拖得筋疲力尽。当时中方零部件企业在国产化共同 体中地位极低,对产品开发的参与权几乎为零,产品开发的成本几乎都转嫁于零部件企业身上。在合资 中始终处于被动位置,失去自我发展权利,是北京汽车零部件企业没落的最重要原因。 合资中,给合作伙伴话语权,重视零部件企业的利益,这样做其实也是留给自己发展空间。上海大 众的成功,就是遵循了共生共荣哲学。上海大众以整车企业为龙头,培育起一批汽车零部件“小巨人”。 大众能在产品蛋糕被后来者分割后东山再起,与相对低廉的零配件价格及优秀的售后服务关系极大。没 有上海大众培育起的零部件“小巨人”坚实平台,就没有大众在中国的成功,也没有大众品牌在中国的 深入人心。若是刻板的德国人都明白“宽容”的意义,豪放的美国人更应能把宽容推广到商业合作中去, “双赢”中才有最长远的利益。 多年前去西藏,看到那里的切诺基卖得远不如进口丰田和BJ212,原因就是切诺基小毛病多且配件 贵。进口丰田吉普质量当然较好,BJ212虽然粗糙可是便宜皮实好修,在西藏比丰田还受欢迎。而国产 化Jeep当时哪样都不占。北京吉普在全国的市场失利,其主要原因也在售后服务上。克莱斯勒重返中国 市场,拼品牌同时也是拼服务,不然仅凭Jeep标榜的老字号,忽悠人买单也不太容易。 油价涨不是Jeep重征中国市场的主要障碍,汽车使用方式的改变及汽车旅游热给了SUV一个广阔 的市场空间,让诸多知名品牌SUV都在中国淘到了金。克莱斯勒此次打算以“豪华”重塑品牌形象, 但仅强调“高档”显然并不够,把质量、服务、商业合作上的多元化因素都整合于品牌战之中,Jeep才 能在中国重振旗鼓。 . 天时、地利、人和的美景,还会聚集于Jeep品牌的中国战车上吗?
更多推荐
中国,汽车,企业,市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