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雷克萨斯ls600报价及图片)

《宏观经济学》重点概念(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宏观名词解释总结

适合科目:815经济学

1.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

产品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地域概念。

2.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总

值是一个国民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核算的方法有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3. 消费物价指数CPI

消费物价指数也称零售物价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是用

通过对若干种主要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进行加权平均来编制。用公式表示为: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4. 潜在产出

潜在产出是指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它不是一个实际产出量,一般认为

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潜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潜在产出的途径是增加劳动、资本等生

产要素投入,实现技术进步。

5. 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用

公式表示为:

GDP平减指数=报告期价格计算的当期国内生产总值/基期价格计算的当期国内生产总值

GDP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

6.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

杜森贝利提出,他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

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

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

的。按他的看法,消费与所得在长期维

持一固定比率,故长期消费函数是从原

点出发的直线,但短期消费函数则为有

正截距的曲线。

如图所示,当经济稳定增长时,消

费为收入的固定比率,故长期消费函数

C

L

?

?

Y

,但当经济景色变动时,短

期消费函数有着不同形态,例如原先收

入为Y

1

时,消费为C

1

,当收入由Y

1

减少时,消费不遵循C

L

途径,而是循C

S1

途径变动,

C

t1

C

1

?

Y

t1

Y

1

即平均消费倾向变大,反之,当收入由Y

t1

逐渐恢复时,消费循着C

S1

的路径变动,直到达到原来的

最大水平,当经济稳定增长时,又走

C

L

?

?

Y

的途径,如此,便形成了长期与短期消费函数的区别:

1 / 12

《宏观经济学》重点概念(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

长期:

C

L

?

?

Y

,短期:

C

s

?C

0

?cY

7. 棘轮效应

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易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随着收入的降

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如图所示,长期消费函数为:

C

L

?

?

Y

,短期

消费函数为:

C

s

?C

0

?cY

,消费函数曲线的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即上去容易下去难。

8. 示范效应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周围人们的消费水准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收入增

加了,周围人或自己同一阶层人的收入也同比例增加了,则他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并不会增加。

但如果别人收入水平和消费增加了,他的收入并没有增加,因顾及自己在社会上的相对地位,该消

费者会打脸充胖子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这种效应叫示范效应。

9.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

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一般说来,年轻人的收入偏低,这时消费可能会超过收入,随着他们

进入壮年和中年,收入会日益增加,这时收入会大于消费,到年老退休,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其消

费函数为:C=aWR+cYL,WR为实际财富,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工作收入,c为工作收

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10. 永久收入消费理论

永久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

入决定。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

入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如

Y

p

?

?

Y

t

?(1?

?

)Y

t?1

式中,Y

p

为永久收入,

?

为权数,

Y

t

Y

t?1

分别为当期收入和上一期收入。

11. 货币幻觉

若物价与货币收入以相同比例提高,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不变,照理消费情况不会改变,但如果

消费者只注意到了货币收入增加而忽略了物价上升,则会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从而平均消费倾向

也会上升,这种情况就是消费者存在“货币幻觉”。

12. 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K

I

?

?Y1

?

,其中,

?

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越大,反之则越小。

?I1?

?

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前提是:1,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2,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3,货币

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13. 平衡预算乘数(2006年)

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

动的比率。假设政府购买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

?G??T

时,

2 / 12

《宏观经济学》重点概念(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

?Y?k

g

?G?k

t

?T?

1?

?

1?

?

?G??T??G??G

,所以无论在是定量税,还是比例

1?

?

1?

?

1?

?

税下,平衡预算乘数

K

?

?Y

均为1。

?G

14. 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的最简单表达方式是“供给自动创造需求”,意思是,生产者进行生产的目的是为了

拿自己的产品和其他生产者进行交换以便得到他想要的产品。这样,只要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供给,

就会自动地存在着一种相应的需求,社会上一切产品都能卖掉,从而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现象。

15. 资本的边际效率(MEC)

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的各项预期收益的

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的供给价格或重置资本。资本边际效率的计算公式为:

R?

R

n

R

1

R

2

J

?????

2nn

1?r(1?r)(1?r)(1?r)

其中,R为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R

1

,R

2

,R

n

为各期收益,J表示在第n年年未时的报废价值,r

代表资本的边际效率。资本的边际效率与重置成本成反比,与资本预期收益成正比。

16. 托宾的“q”说

经济学家托宾认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可以作为衡量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

准,他把这一比率称这“q”,即

q?

企业的市场价值

新建企业的成本

如果q<1,说明买旧的企业比建设新企业要便宜,则不会有投资,相反,若q>1,则会有新投

资。托宾的这种“q”说,实际是在认为,股票价格上升,投资会增加。西文经济学家认为,并不

存在这种因果关系,相反,倒是因为有了好的投资前景才引起股票价格的上升。

17. 流动性陷阱(2008年)

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它是指当利率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穷大,货币当局即

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的经济状态。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

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下跌而遭受损失,都会宁愿持有现金。这意味着货币需求变得完全有弹性,即货

币需求曲线变成了水平线。此时,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18. 流动偏好

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是指人们为应付日常支出、意外支出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

种心理偏好,它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有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可表示为:

L?L

1

(Y)?L

2

(r)

19.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

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及转移支付。从内容

上来看,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来看,财政政策

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20. 货币政策

3 / 12

《宏观经济学》重点概念(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

的政策。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

供应量来提高总需求;相反,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量来降低总需求。货币政策工具

有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政策、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劝告等。

21. 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

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如图,在IS-LM

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IS

曲线向右移至IS

1

,重新均衡时引起利率上升

到r

1

,国民收入增加到

y

1

,国民收入增加量为

y

0

y

1

小于利率不变时的

y

0

y

?

,两者之差

y

1

y

?

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

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和投

资需求的利率系数。

22. 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

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财政

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

维持制度来发挥。

23. 功能财政

功能财政思想认为,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是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

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可以是赤字,无须刻意保持财政收支平衡,这样的财政称为功能

财政。

24.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在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

预算盈余,如果用t、G、

TR

分别表示税率,既定的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用

y

表示潜在收入,则

??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可表示为

BS?ty?G?TR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消除了经济波动对预算状况的

?

影响,使政策制定者重视充分就业问题。

25.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其目的不是牟利,而是调节货币供应

量和利率。若买进债券,则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利率下降;反之,若卖出债券,则减少了货币供应

量,利率上升。公开市场操作很灵活,因而便于中央银行及时用来改变货币供给,是中央控制货币

供给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

2.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央行

4 / 12

《宏观经济学》重点概念(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

借款减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贷币供给量增加。改变再贴现率是一项被动的政策,

取决于商业银行是否配合。

3.法定准备率

中央银行规定的为了应付提款需要的准备金在商业银行存款中所占的比例叫做法定准备率。通

过对法定准备率的调节,可以调节货币供应量。若降低法定准备率,则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利率下

降;若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则减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上升。

26. 稳态均衡

稳态均衡是指当经济体系的均衡状态遭到破坏时,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最终还会恢复到原来正常

状态的一种均衡状态。其特点是,当经济体系脱离均衡状态时,经济体系内部会产生一种力量,这

种力量使体系中各种变量重新恢复到原来的均衡状态。收敛型蛛网就是一种稳态均衡

27. 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是关于名义总收入只取决于货币数量变动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

价值(即货币的购买力)和物价水平都由货币数量决定;货币的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动,物

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方向变动。货币数量越多,货币的价值越低,而物价水平越高;反之,货币数

量越少,货币的价值越高,而物价水平越低。

28. 滞胀

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是指经济中出现了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

时存在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批判凯恩斯的通货

膨胀政策,认为滞胀是长期实施通贷膨胀的必然结果,以增加有效需求的方法来刺激经济,实质是

过度发行货币,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是无法通过货币发行来消除的。

29. 理性预期(2004年)

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是指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

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它的含义有三:第一,做出经

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第二,为了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相关

信息;第三,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错误,即使犯错误,他也会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使得

在长期而言保持正确。

30. 适应性政策

适应性政策主要是指政策本身对经济并不产生直接影响,只是被动地适应客观经济情况的需

要,以消除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常见的适应性货币政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在采取扩张性

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时,为防止利率上升而相应地采取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2,使政府财政

赤字货币化的货币政策;3,中央银行按通货膨胀率增加货币供应量,使通货膨胀持续的货币政策。

31. 相机抉择

相机抉择是指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地采取一种

或几种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相机抉择一般有三种搭配方式:1,宽松的财政政

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相搭配;2,紧缩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相搭配;3,松的财政政策和紧

的货币政策或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相搭配。实行相机抉择的目的在于既保持总需求,又不

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

32. 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是指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在每个时间阶段选择适当的决策,以便使整个系统达到最

优。动态规划是解决多阶段决策过程最优化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把困难的多阶段决策问题变换成一

5 / 12

《宏观经济学》重点概念(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

系列互相联系比较容易的单阶段问题,解决了这一系列比较容易的单阶段问题,也就解决了这困难

的多阶段决策问题。

33. 内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指从经济发生变动,认识到有必要采取政策措施,到决策者制定出适当的经济政策

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与“外部时滞”相以而言的。内部时滞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认识

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

34. 外部时滞

外部时滞是指从一项经济政策开始执行到其充分地发挥全部效果并达到预期目标之间的时间

间隔,是与“内部时滞”相对而言的。外部时滞由政策影响中间变量所需要的时间和中间变量影响

目标变量所需要的时间两部分组成。不同的经济政策具有不同的外部时滞,经济管理当局在制定经

济政策时应该考虑到所实行的经济政策所具有的外部时滞。

35. 加速数模型

加速数模型是描述收入变动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变动的模型。加速数模型表明,投资支

出与产出变动成比例,即

I?

?

?

Y?Y

?1

?

。该模型的含义包括:第一,投资并不是产量(或收入)

的绝对量的函数,而是产量变动率的函数,即投资变动取决于产量的变动率。第二,投资率变动的

幅度大于产量的变动率,产量的微小变化会引起投资率较大幅度的变化,第三,若要保持增长率不

至于下降,产量必须按一定比率增长。第四,加速数与乘数都是从两个方面发生作用。当产量增加

时,投资的增长是加速的,当产量减少时,投资的减少也是加速的。

36. 竞争性贬值

竞争性贬值是指某些国家为了刺激出口或限制进口,纷纷降低本国货币对外币的汇率,促使本

币对外贬值。这是有些国家之间进行贸易战的手段之一。从个别国家看来,汇率贬值可以吸引世界

需求,提高本国产出。但如果各个国家都试图贬值,该国就会面临竞争性贬值。

37. 趋同

趋同是指两个国家如果人口增长率、储蓄率和生产函数相同,则这两个国家最终将达到相同的

收入水平的一种现象。新古典增长理论预言,具有相同的储蓄率、相同的人口增长率并得到相同的

技术的诸经济出现绝对的趋同。

38. 单一规则

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

为控制经济惟一因素的货币政策。按照这一规则,货币供应量每年应按照固定的比例增加,这一比

例的数值大致等于经济和人口的实际增长率之和。

39. 货币乘数

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

币供给量的

111

倍(

r

d

为法定准备率),这称为货币创造乘数,用k表示,则

k?

。若考虑现

r

d

r

d

r

d

1

,其中

r

e

为超额准备率,

r

c

为现金-存款比率。如果把活期

r

d

?r

e

?r

c

金漏出,则货币乘数为

k?

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即

M?C

u

?D

,则货币乘数可表示为:

6 / 12

《宏观经济学》重点概念(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

k?

C

u

?Dr

c

?1

M

??

。货币乘数可以从两个方面起作用,它既可以使银行存款多

HC

u

?R

d

?R

e

r

d

?r

e

?r

c

倍扩大,又能使银行存款多倍收缩。

40. 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是指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与非银行部门持有的现金之和,是银行体系存款扩张、货

币创造的基础。由于它能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所以基础货币

又称为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如果用

C

u

表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用

R

d

表示法定准备金,

R

e

示超额准备金,用H表示基础货币,则有

H?C

u

?R

d

?R

e

41.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

拉动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

币追求过少的商品”。总需求的过度增长可能来自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国外需求,也

可以来自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际市场的需求

变动等等。如图所示,当需求曲线AD向上移动

的过程中,供给保持不变时,价格水平逐渐上升。

42. 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函数是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

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相互关

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对产品

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由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i(r)?g?s(y?t)?t

,和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M

?L

1

(y)?L

2

(r)

,可得到总需求函数。

P

43.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

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

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引起这种通货膨胀

的根源在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一是工会要求较

高的工资导致工资推动通货膨胀,二是垄断企业

和寡头企业牟取过高利润导致的利润推动通货膨

胀。如图所示,在总供给曲线AS上升的过程中,

需求保持不变,价格水平上升。

44. 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

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所造成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例如,生

7 / 12

《宏观经济学》重点概念(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

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

率增长速度,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45. 利率效应

价格总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利率效

应。如果货币供给没有变化,价格上升使货币需求增加时,利率就会上升。利率上升,使投资水平

下降,因而使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

46. 实际余额效应

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

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这种效应称为实际余额效应。

47.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最初是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求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在宏观

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一般价格水平持续显著地上涨。通货膨胀按形成原因可分为需求拉动

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等。

48. 通货膨胀税

通货膨胀税是指通货膨胀引起的一部分货币购买力由资产持有者向货币发行者转移的现象。这

种转移犹如一种赋税,因而称之为通货膨胀税。通货膨胀税的计算公式是:

T?

i

M

。式中,T

i?1

为通货膨胀税,M为一年中平均货币余额,i为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税的主要受益者是国家政府。

49. 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劳

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因此摩擦性失业的存在是正常的,其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

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50. 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因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

面不匹配所引起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性的,而

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51. 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是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

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自然失业率取决

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因素,与离职率和就职率有关,离职率越高,自然失业率越高;就职率

越高,自然失业率越低。

52. 奥肯定律(2007年)

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

分点。换一种方式说,相对于潜在GDP,实际GDP每下降2个百分点,实际失业率就会比自然失

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用公式表示为:

y?y

f

y

f

??

?

(u?u

*

)

,其中

y

为实际产出,

y

f

为潜在产出,

u

为实际失业率,

u

*

为自然失业率,

?

为大于零的参数。奥肯定律说明产出变动与失业变动之间存

在着反向替代关系。

8 / 12

《宏观经济学》重点概念(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

53.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用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新古典综合派对

其加以改造,经改造过的菲利普斯曲线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如图所

示,用横轴代表失业率,纵轴代表通货膨胀率,菲利普斯曲线PC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菲

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设

u

为自然失业率,

*

u

为实际失业率,则菲利普斯曲线可表示为:

?

??

?

(u?u

*

)

西方学者认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位于

自然失业率水平上的垂直线,表明在长期中,失业

率与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政府运用扩张

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

断上升。

54. 痛苦指数

痛苦指数是指一国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和,

它用来衡量由于通货膨胀和失业双重问题所带来的

不愉快,通常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困难程度。其判定标准为,当指数超过20%,表示该国经济处于悲

惨状态,在10%~20%之间则还算可以;如果未满10%则表示该国经济表现优异。

55.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出发点是,每一种货币在本国都有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能力,根据同一价格定

律,即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应相同,因此,不同货币购买力的比率就构成了相互间

汇率的基础。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一国的价格水平上升,该国的货币就会贬值,反之则升值,或

者说,通货膨胀率高的国家的货币会贬值,通货膨胀率低的国家的货币会升值。

56. 实际汇率

实际汇率,是用同一种货币来度量的国外与国内价格水平的比率。它是对一国商品和劳务价格

相对于另一国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一个概括性度量。实际汇率定义如下:

e?

E?P

f

P

式中,e为实际汇率,P和

P

f

分别为国内与国外的价格水平,E为名义汇率。

实际汇率消除了货币之间存在的通货膨胀差异,因此它比名义汇率更能反映不同货币实际的购

买力水平。

57. 对外贸易乘数

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额与引起国民收支变动的贸易收去变动额之比。在开放经济

中,国民收入(Y)是由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以及净出口(X

M)所决定的。开

放经济的宏观模型为:

Y?C?I?G?X?M

C?

?

?

?

Y

M?m

0

?mY

(0?

?

?1)

(0?m?1)

9 / 12

《宏观经济学》重点概念(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

整理可得,

Y?

1

1?

?

?m

(

?

?I?X?M

0

)?

1

(C

0

?I?X?M

0

)

s?m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假设本国出品增加

?X

,则它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为:

1

?X

s?m

1

上式表示出口增加与收入增加的关系,其中即是外贸乘数,它表明增加一单位出口将引

s?m

1

起国民收入增加单位。

s?m

?Y?

58. BP曲线

BP曲线是指国际收支平衡时国民收入和

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如图所示,BP曲线向

右上方倾斜,表时国际收去平衡时,国民收入

与利率同方向变动。BP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

代表一个使国际收支平衡的利率和收入的组

合。BP曲线右下方任意一点所表示的利率与

国民收入的组合将导致国际收支赤字,BP曲

线左上方任意一点所表示的利率与国民收入

的组合将导致国际收支盈余。

59. 汇率变动的J曲线效应

汇率变动的J曲线效应是指当一国货币贬

值后,最初会使贸易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而不是

改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贸易收支状况恶

化才会得到控制并趋好转,最终使贸易收支状况

得到改善。这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与英文字

母“J”相似,所以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

效应被称为J曲线效应。如图所示。J曲线效应

产生原因在于在短期内进出口需求弹性

?

x

?

?

m

?1

,本币贬值恶化贸易收支,而在中

长期,

?

x

?

?

m

?1

,本币贬值使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得到改善。

60. 马歇尔—勒纳条件

马歇尔—勒纳条件是美国经济学家勒纳在研究既定的进出口供给条件下一国货币贬值对国际

收支的影响时提出的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条件。用

?

x

?

m

分别表示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弹性的绝

对值,当

?

x

?

?

m

?1

,本币贬值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马歇尔—勒纳条件表明,在进出口供给弹性

无穷大的前提下,只要一国进出口需求弹性绝对值之和大于1,本国货币贬值就会改善国际收支状

况,而且进出口需求价格的弹性越大,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状况的改善作用越大。

10 / 12

《宏观经济学》重点概念(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

61.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现代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的

论述一般是指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不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减少。一个完整的经

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经济周期按持续时间可分为短周期、中周期、长周

期三类。

62. 索洛剩余(2009年)

索洛剩余又称索洛余量,是指排除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后的剩余部分,一般认为,索洛

剩余是指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部分。索洛剩余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A?Y?K?L

??

?

?

?

AYKL

?A?Y?K?L

其中,为索洛剩余,为总产出增长率,,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分别

YKL

A

为资本和劳动在总产出中的份额。

63. 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种,它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不同,内生增长理论用规模收益

不变或递增以及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认为经济的长期增

长依赖于储蓄率和其他因素,而不仅仅依赖于劳动力的增长率。其重要特征就是试图使增长率内生

化。

64. 自然率假说

按照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资

源数量和文化传统,在短期内,人为的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暂时使实际的失业率大于或小于自然失

业率;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65. 菜单成本

菜单成本是指厂商每次调整价格时要花费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重新编印

价目表、将新价目表通知销售点,更换价格标签等所支付的成本。因为产品价格的变动如同餐馆的

菜单价目表的变动,所以,新凯恩斯主义将这类成本称为菜单成本。另一类成本是厂商调整价格的

机会成本,它虽然不是厂商实际支出的成本,但同样阻碍厂商调整价格,也被称为菜单成本。

66. 时间不一致性

时间不一致性是指一项起初适合于今天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可能不再适合于明天。

67. 货币非中性

货币非中性与货币中性论相对,是关于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问题的一种理论,指名义货币供给

量的变动能够引起相对价格和利率的变动,从而引起消费或投资方式的变化,进而改变经济中的实

际变量。短期货币非中性是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的一个基本特点,这一特点产生于下述论断:在经

济中存在大量失业的状况下,价格并不随着货币数量的增加而同比例上涨,由此而造成的实际货币

数量的增加而将导致利率下跌,从而使投资和国民收入水平增长。

68. 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

1. 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作用。

2. 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中,货币数

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

入。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

3. 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市场机制仍

11 / 12

《宏观经济学》重点概念(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

然是调节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合理配置的有效工具,如果国家干预干扰了市场机制的作

用,反而会导致宏观经济的严重失衡。

69. 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1.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会“挤出”私人投资,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改

善,过度政府开支也会带来通货膨胀,因此,财政政策不但无效,反而对经济有害。

2.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3.力主单一政策规则,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

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

70. 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政策含义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是货币冲击,而这种冲击一般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

策引起的。

对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观点是:第一,能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只改变价格水平,而

对实际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第二,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才影响实际产量。

12 / 12

更多推荐

货币,经济,消费,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