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日发(作者:牧马人最漂亮的改装图)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人大附中早培班八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24
分,每小题
3
分)第
1-8
题均有四个选项,仅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
y?x?1
向右平移
1
个单位,再向下平移
1
个单位,得到的抛物线是(
1.将抛物线
)
A.
y?(x?1)
2
C.
y?(x?1)
2
?2
【答案】A
B.
y?(x?1)
2
D.
y?(x?1)
2
?2
【分析】直接根据“上加下减,左加右减”的原则进行解答即可.
【详解】解:将抛物线
y?x
2
?1
向右平移
1
个单位,再向下平移
1
个单位,
得到的抛物线是:
y?(x?1)
2
?1?1
,即
y?(x?1)
2
.
故选:
A
.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几何变换,熟知“上加下减,左加右减”的原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如图,每个小正方形边长均为1,则图中四个阴影的三角形中与
?ABC
相似的是()
A.B.C.D.
【答案】D
【分析】利用勾股定理求得每个三角形的三边长,确认是否成比例,即可求解.
【详解】解:由题意可得:
?ABC
的三边长为
AC?
A、三角形的三边长为
1
,
5
,
22
,
B
、三角形的三边长为
2
,
5
,
3
,
C、三角形的三边长为
2
,
5
,
13
,
2
,
BC?2
,
AC?10
,
1
2
2
2
2
2
1
2
?
522
,不符合题意;
?
2
10
53
,不符合题意;
?
2
10
513
,不符合题意;
?
2
10
25
,与
?ABC
相似,符合题意;
?
2
10
?
?
D
、三角形的三边长为
1
,
2
,
5
,
故选D.
?
【点睛】此题考查了勾股定理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正确求出每个三
角形的边长.
3.为了测量一个铁球的直径,将该铁球放入工件槽内,测得的有关数据如图所示(单位:cm),则该铁球的半径为
()
A.6cm
【答案】
B
B.5cmC.4cmD.3cm
【分析】连接
AB
、
OC
,根据题意可得
AB?8
,
OC?AB
,再根据垂径定理得到
AH?BH?4
,设
AO?x
,
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解出
x
即可解决此题.
【详解】解:连接
AB
、
OC
,
OC
交
AB
于点
H
,
由题可得,
AB?8
,
OH?AB
,
?
AH?BH?4
,
设
AO?x
,则
OH?x?2
,
在
Rt?AOH
中,
AO
2
?AH
2
?OH
2
,
?
x
2
?4
2
?
?
x?2
?
,
解得
x?5
,即
AO?5
,
故选:
B
.
【点睛】本题考查了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解题的关键是能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
4.如图,已知
AB
是
?O
的直径,点P在
BA
的延长线上,
PD
与
?O
相切于点D,过点B作
BC?PD
于点C,
若
PA?4
,
BC?6
,则
?O
的半径的长为()
2
A.3
【答案】
C
B.
23
C.4D.
33
【分析】利用已知条件证明
△OPD∽△BPC
,推出
OPOD
?
,设
?O
的半径的长为r,将数值代入等式,解关
BPBC
于
r
的一元二次方程即可.
【详解】解:
?
PD
与
?O
相切于点
D
,
?
OD?PC
,
?
?ODP??BCP?90?
,
又
?
?OPD??BPC
,
?
△OPD∽△BPC
,
?
OPOD
PA
?
OAOD
?
?
,即.
PA
?
ABBC
BPBC
4
?
rr
?
,
4
?
2
r
6
设
?O
的半径的长为r,
则
整理得
r
2
?r?12?0
,
解得
r
1
?4
,
r
2
??3
(舍),
?
?O
的半径的长为4,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切线的性质、解一元二次方程等,解题的关键是通过相似得出
OPOD
?
.
BPBC
?6
?
,B
?
1,2
?
两点,关于x的不等式
ax
2
?kx?c?0
的解集是
5.抛物线
y?ax
2
?c
与直线
y?kx
交于
A
?
?3,
()
B.
x??6
或
x?2
C.
?3?x?1
D.
?6?x?2
A.
x??3
或
x?1
【答案】C
【分析】将要求的不等式抽象成两个函数的函数关系问题,根据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性,以及一次函数图象的关系,
写出抛物线在直线上方部分的x的取值范围即可.
?
9
a
?
c
??
6
【详解】解:由题意得
?
,
a
?
c
?
2
?
?
a
??
1
∴
?
,
c
?
3
?
∴抛物线开口向下,
∵
ax
2
?kx?c?0
,
∴
ax
2
?c?kx
,
∴关于x的不等式
ax
2
?kx?c?0
的解集即为二次函数
y?ax
2
?c
的图象在一次函数
y?kx
图象上方自变量的取
值范围,
∴关于x的不等式
ax
2
?kx?c?0
的解集是
?3?x?1
,
故选
C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根据两函数的交点求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判断出二次函数开口向下是解题的关键.
6.魏时刘徽撰写的《海岛算经》是有关测量的数学著作,其中第一题是测海岛的高.如图,点E,H,G在水平线
AC
上,
DE
和
FG
是两个垂直于水平面且等高的测量标杆的高度,称为“表高”,
EG
称为“表距”,
GC
和
EH
都
称为表目距”,
GC
和
EH
的差称为“表目距的差”则海岛的高
AB?
()
A.
C.
表高
×
表距
?
表高
表目距的差
表高
×
表距
?
表距
表目距的差
B.
表高
×
表距
?
表高
表目距的差
表高
×
表距
?
表距
表目距的差
DEEHFGCG
?,?
,进而
ABAHBACA
D.
【答案】A
【分析】根据
AB∥DE∥FG
,可得
?ABH∽?EDH,?CFG∽?CBA
,从而得到
得到
EHCGEHCG
??
,再由比例的性质可得,从而得到
?
CG?EH
?
?AE?EH?EG
,进
AHCAAE
?
EHAE
?
EG
?
GC
EH
?
EG
EH
?
EG
DE
?
AH
而得到
AE
?
,再由
AH?AE?EH
,可得
CG
?
EH
?
DE
?
EH
,即可求解.
AB
??
DE
?
CG
?
EH
EHEHEH
【详解】解:根据题意得:
AB∥DE∥FG
,
∴
?ABH∽?EDH,?CFG∽?CBA
,
∴
DEEHFGCG
?,?
,
ABAHBACA
EHCG
?
,
AHCA
EHCG
?
,
AE
?
EHAE
?
EG
?
GC
∴
∴
∴
CG?AE?CG?EH?EH?AE?EH?EG?EH?GC
,
∴
?
CG?EH
?
?AE?EH?EG
,
∴
AE
?
EH
?
EG
,
CG
?
EH
DE?AH
DE
?
AE?EH
?
?
EHEH
∵
AH?AE?EH
,
∴
AB
?
?
DE
?
AEDE
?
EH
?
EHEH
DE
?
EH
?
EG
CG
?
EH
?
DE
?
EH
EHEH
?
EH
?
EG
DE
?
EH
?
DE
?
CG
?
EH
?
EHEH
?
?
DE
?
EG
?
DE
CG
?
EH
表高
×
表距
?
表高.
表目距的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比例的性质,考查了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2
7.已知
P
1
?
x
1
,y
1
?
,
P
2
?
x
2
,y
2
?
是抛物线上
y?ax?4ax
的两点,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若
x
1
?2?x
2
?2
,则
y
1
?y
2
C.
若
y
1
?y
2
,则
x
1
?x
2
【答案】
D
B.若
y
1
?y
2
,则
x
1
?2?x
2
?2
D.
若
x
1
-2=x
2
-2
,则
y
1
?y
2
【分析】根据抛物线解析式可以得到抛物线的对称轴,然后在分类讨论开口方向求解.
【详解】解:
?y?ax
2
?4ax
?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
x
??
?
4
a
?
2
2
a
A、当
a<
0
抛物线开口向下,若
x
1
?2?x
2
?2
即
x
1
到对称轴的距离大于
x
2
到对称轴的距离,则
y
2
?y
1
,故此项
错误
B、当
a<
0
抛物线开口向下,若
y
1
?y
2
说明
P
1
更接近对称轴,则
P
1
到对称轴的距离更小即
x
1
?2?x
2
?2
,故此
项错误
y
C
、当
y
1
?y
2
,
P
1
?
x
1
,y
1
?
,
P
2
?
x
2
,y
2
?
关于
轴对称或重合,故此项错误
D
、若
x
1
-2=x
2
-2
,说明
P
1
?
x
1
,y
1
?
,
P
2
?
x
2
,y
2
?
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则
y
1
?y
2
,故此项正确
故选
D
.
【点睛】本题考查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及二次函数开口方向,正确理解二次函数的对称性是解题的关键.
8.将空间景物用单点透视法画在平面上时,需满足以下三点:
(1)空间中的直线画在纸上仍然是一条直线;
(
2
)空间直线上点的相关位置必须和纸上所画的点的相关位置一致;
(
3
)空间直线上的任意四个相异点的
K
值和纸上所画的四个点的
K
值需相同,其中
K
值的定义如下:直线上任给
K
?
四个有顺序的相异点
P
1
,
P
2
,
P
3
,
P
4
,如图:图中四个点所对应的
K
值定义如下:
PP
14
?
P
2
P
3
;
PP
?
PP
1324
Q
某画家依照以上原则,将空间中一直线以及直线上四个相异点
Q
其中
Q
1
Q
2
=
Q
2
Q
3
=
Q
3
Q
4
,
1
,
2
,
Q
3
,
Q
4
描绘在纸上,
若将纸上所画的直线视为数轴,并将线上的点用数轴上的实数来表示,则以下选项中,可能是此四点在纸上数轴表
示的实数是()
A.1,2,4,8
【答案】
D
B.3,4,6,9C.1,5,8,9D.1,7,9,10
【分析】先根据题意求出
K
的值,再根据数轴上的数求出
K
,即可判断.
【详解】设
Q
1
Q
2
?
Q
2
Q
3
?
Q
3
Q
4
?
a
,
则
Q
1
Q
4
?3
a
,
Q
1
Q
3
?
Q
2
Q
4
?2
a
,
∴
K
?
Q
1
Q
4
?
Q
2
Q
3
3
a
?
a
3
??
.
Q
1
Q
3
?
Q
2
Q
4
2
a
?2
a
4
因为
(8?1)?(4?2)7
??
K
,所以不符合题意;
(4?1)?(8?2)9
(9?3)?(6?4)4
??
K
,所以不符合题意;
(6?3)?(9?4)5
(9?1)?(8?5)6
??
K
,所以不符合题意;
(8?1)?(9?5)7
(10?1)?(9?7)3
??
K
,所以符合题意.
(9?1)?(10?7)4
因为
因为
因为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实数的运算,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2分,每小题3分)第9-12题均有四个选项,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9.
如图
AD
是
?O
的直径,
CD
是弦,四边形
OBCD
是平行四边形,
AC
与
OB
相交于点
P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AP?CP
B.
BP?OP
C.
CD?2OP
D.
?A?45?
【答案】ABC
【分析】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圆的基本性质可证
?BOC
和
△COD
均为等边三角形,得到
?COD?60?
,
进而可得
?A?
?BOC?60?
,
是
?ACD
的中位线,可得
OP?
1
?COD?
30
?
,可证
D
选项错误;再利用垂径定理可证
A
选项正确;通过证明
OP
2
1
1
CD
,证明
C
选项正确;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
BP?OP?OB
,
2
2
可证
B
选项正确.
【详解】解:
?
AD
是
?O
的直径,
?
?
ACD=90?
,
?
AC?CD
.
如图,连接
OC
.
?
四边形
OBCD
是平行四边形,
?
OB?CD
,
BC?OD
,
?
OB?OC?OD
,
?
OB?OC?BC?OD?CD
,
?
?BOC
和
△COD
均为等边三角形,
?
?COD?60?
,
?BOC?60?
,
?
?A?
1
?COD?
30
?
,故D选项错误;
2
?
四边形
OBCD
是平行四边形,
?
OB∥CD
,
?
AC?CD
,
?
AC?OB
,
?
AP?CP
,故A选项正确;
?
OA?OD
,
?
OP
是
?ACD
的中位线,
?
OP?
1
CD
,即
CD?2OP
,故
C
选项正确;
2
?
?BOC
为等边三角形,
AC?OB
,
?
BP?OP?
故选
ABC
.
1
OB
,故B选项正确;
2
【点睛】本题考查圆周角定理,垂径定理,平行四边形
的
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等,
难度一般,能够综合运用上述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0.已知抛物线
y=ax
2
?bx?c
上部分点的横坐标x纵坐标y对应值如表:
x
……﹣1
0123
……
y
……
0
﹣3﹣4
)
﹣3
m
……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m?0
B.
a?1
C.
方程
ax
2
?bx??2?c
两个实数根为
x
1
,x
2
,且
x
1
?x
2
,则
?3<x
1
<?2
D.函数
y=ax?bx?c
与函数
y=x?n
恰有两个交点,则
?3<n<1
2
【答案】D
【分析】根据表中数据和抛物线的性质,可得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是
x?1
,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
a?1
,
再根据抛物线的性质即可进行判断.
【详解】由表中数据可知抛物线对称轴为:
x?1
,
?
?
?1,0
?
和
?
3,m
?
关于
x?1
对称,
?m?0
,
故
A
正确,不符合题意;
设抛物线解析式为
y?a
?
x?1
?
?4
,代入
?
0,?3
?
得:
2
?3?a?4
,
解得:
a?1
,
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y?
?
x?1
?
?4?x
2
?2x?3
,
方程
ax
2
?bx??2?c
,即
x
2
+2x?1
,解得
x??1?2
,
?x
1
?x
2
,
2
?x
1
??1?2
,
??3?x
1
??2
,
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函数
y=ax?bx?c?x?2x?3
,图象如图,
当
?1?x?3
时,函数关系式为
y??x
2
?2x?3
,
令
?x
2
?2x?3?x?n
,则当方程无解时有两个交点,
整理得:
x
2
?x?3?n?0
,
22
??1
2
?4?1?
?
?3?n
?
?0
,
解得:
n?
3
1
,
4
1
,
4
?
由图象可知,
?1?n?3
或
n?
3
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
D
.
【点睛】本题考查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二次函数的性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数值二次函数的性质是解题
的关键.
11.如图,正方形
ABCD
中,点F是
BC
边上一点,连接
AF
,以
AF
为对角线作正方形
AEFG
,边
FG
与正方
)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相交于点H,连接
DG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EAB??GAD
【答案】ABC
B.
?FAC∽?GAD
C.
DG?AC
D.
3FG
2
?AH?AC
【分析】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及各角之间的关系可证明A选项正确;由勾股定理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可证明B选项
正确;由各角之间的关系及垂直的性质可证明
C
选项正确;证明
?AFH∽?ACF
,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证明
D
选项错误.
【详解】解:
?
四边形
ABCD
,四边形
AEFG
都是正方形,
?
?EAG??BAD?90?
,
?FAG??AFG??DAC??ACB?45?
,
?
?EAG??BAG??BAD??BAG
,
?
?EAB??DAG
,故
A
选项正确;
?
AF?AG
2
?GF
2
?2AG?2AE
,
AC?AD
2
?DC
2
?2AD
,
AFAC
??2
,
AGAD
?
?
∠FAG?∠DAC?45?
,
?
∠FAC=∠DAG
,
?
?FAC∽?GAD
,故
B
选项正确;
?
?ADG??ACB?45?
,
延长
DG
交
AC
于点N,
?
?CAD?45?
,
?ADG?45?
,
?
?AND?90?
,
?
DG?AC
,故
C
选项正确;
?
?FAC??HAF
,
∠AFH?∠ACF?45?
,
?
?AFH∽?ACF
,
?
AHAF
?
,
AFAC
?
AF
2
?AH?AC
,
?
2GF
2
?AH·AC
,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B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正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理解题意,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点是
解题关键.
,每次进行以下操作之一:
12.n
个正整数排成一列
A
:
a
1
,
a
2
,
a
3
,……,
a
n
,
操作一:将其中一个数删除;
操作二:将其中一个数变为更小的正整数;
操作三:将其中一个数变为两个正整数,且两个正整数之和小于原来的正整数;
现甲乙两人对这些数按照甲—乙—甲—乙—……的顺序轮流进行操作,规定最后操作将所有数删除的人获胜.以下
说法正确的是()
A.若A:2,3,则甲第一次操作后可以产生6种不同的结果
B.
若
A
:
2
,
3
,若甲乙两人经过
k
次操作后将所有数都删除,且上述三种操作至少各进行了一次,则
b
=
1
或
5
C.
若
A
:
1
,
2
,
2
,则甲有必胜策略
D.若A:1,2,3,则乙有必胜策略
【答案】C
【分析】若要进行操作三,则最大项的数值必须大于等于3;若要进行操作二,则最大项的数值必须大于等于2;
进行操作二不改变数列的项数.
【详解】解:
A
、当甲进行操作一时,会产生
2
种不同的结果,
A:2
或
A:3
;当甲进行操作二时,会产生
2
种不同
的结果,
A:1,3
或
A:2,3
;当甲进行操作三时,会产生
1
种不同的结果,
A:2,1,1
;因此甲第一次操作后可以产生
5
种不同的结果,
A
故错误.
在数列
A
中,只有
a
2
项能进行操作三,并要求三种操作至少各进行了一次,进行操作三后,项数为
3
,
A:2,1,1
:
B
、
①第二步先进行操作一时,只能删除为1的项,此时
k?1
(操作三)+1(操作二)+4(操作一)
=6
;
②第二步先进行操作二时,此时
k?1
(操作三)+1(操作二)+3(操作一)
=5
;
因此或6,故B错误.
C
、根据题意可知,若数列有奇数个项,甲、乙逐个消去,最终甲执行最后一次操作;有偶数个项逐个消去,最终
乙执行最后一次操作;执行操作二、操作三不影响最终结果;
?A:1,2,2
,为奇数项且最多可执行2(偶数)次操作二,
?
能确保甲最后将所有项消除,只需保证进行偶数次操作二即可,故C正确.
D
、
?A:1,2,3
,为奇数项且最多可执行
3
(奇数)次操作二,
?
能确保乙最后将所有项消除,只需保证进行奇数次操作二即可,故
D
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数列的应用和逻辑推理,属于难题.
三、填空题(本题共18分,每小题3分)
13.已知
a
2
a
?
2
b
?
_____.
?
,则
a
?
2
b
b
3
a
2
a
?
2
b
分号上下同时除以b,再将
?
整体代入,即可求解.
a
?
2
b
b
3
a
2
?
,
b
3
2
?
2
3
??
2
,
2
?
2
3
【答案】
?2
【分析】将
【详解】解:
?
a
?
2
a
?
2
b
b
??
?
a
?
2
b
a
?
2
b
故答案为:
?2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式的化简求值,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整体代入法”.
14.以坐标原点O为圆心,作半径为1的
?O
,若直线
y?x?b
与
?O
相交,则b的取值范围是_____.
【答案】
?2?b?2
【分析】分别求出直线
y?x?b
与圆相切,且直线经过一、二、三象限时的
b
的值和直线
y?x?b
与圆相切,且
直线经过一、三、四象限时b的值,即可确定出b的取值范围.
【详解】解:当直线
y?x?b
与圆相切,且直线经过一、二、三象限时,切点为
B
,连接
OB
,
当
x?0
时,
y?b
,则
C(0,b)
,
OC?b
,
当
y?0
时,
x??b
,则
A(?b,0)
,
OA?b
,
?
OA?OC
,
??AOC
为
等腰直角三角形,
??OCA?45?
.
?
直线
y?x?b
与圆相切,
?OB?AC
,
??O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OB?BC?1
,
?OC?OB
2
?BC
2
?2
,
?b?2
.
同理,当直线
y?x?b
与圆相切,且直线经过一、三、四象限时,
b??2
,
?
若直线
y?x?b
与
?O
相交,b的取值范围是
?2?b?2
.
故答案为:
?2?b?2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圆的交点问题,求出相切时b的值是解题的关键.
15.如图所示,D,E分别是
?ABC
的边
AB
,
BC
上的点,且
DE∥AC
,若
S
?
BDE
:
S
?
ADE
?
1:2
,
S
?
ODE
:
S
?
OAC
?
_____.
【答案】
1:9
##
1
9
【分析】由已知得出
BD:BA?1:3
,利用
DE∥AC
证明
?BDE∽?BAC
,推出
DE:AC?BD:BA?1:3
,再
证明
?ODE∽?OCA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即可求解.
【详解】解:
?
S
?
BDE
:
S
?
ADE
?
1:2
,
?BD:DA?1:2
,
?BD:BA?1:3
.
?
DE∥AC
,
??BDE??BAC
,
?BED??BCA
,
??BDE∽?BAC
,
?DE:AC?BD:BA?1:3
.
?
DE∥AC
,
??ODE??OCA
,
?OED??OAC
,
??ODE∽?OCA
,
?S
?
ODE
:
S
?
OAC
?
1
2
:3
2
?1:9
.
故答案为:
1:9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其性质,掌握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是解题的关键.
16.已知函数
y?x
2
?2x?3
,当
?2?x?a
时,函数的最小值是
?4
,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
【答案】
a??1
【分析】先求出当
x=
?
1
时,二次函数有最小值
?4
,由此求解即可.
【详解】解:∵二次函数解析式为
y?x
2
?2x?3?
?
x?1
?
?4
,
a?1?0
,
∴当
x=
?
1
时,二次函数有最小值
?4
,
∵函数
y?x
2
?2x?3
,当
?2?x?a
时,函数的最小值是
?4
,
∴
a??1
,
故答案为:
a??1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次函数的性质,正确求出当
x=
?
1
时,二次函数有最小值
?4
是解题的关键.
17.如图,
?ABC
中,
AB?AC
,
BC?16
,
AD
?
BC
于点D.
AD?6
,P是半径为4的
?A
上一动点,连接
BP
,
若E是
BP
的中点,连接
DE
,
DE
长的最大值为_____.
2
【答案】7
【分析】连接
CP
,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
CD?BD
,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
DE?
则当
CP
取最大值时
DE
的长最大,因此求得
CP
的最大值即可.
【详解】解:如图,连接
CP
,
1
CP
,
2
?
AB?AC
,
BC?16
,
AD
?
BC
,
1
BC?
8
,
2
?
BD?DC?
?
E
是
BP
的中点,
?
DE
是
△BPC
的中位线,
?
DE?
1
CP
,
2
?
当
CP
取最大值时
DE
的长最大,
?
P
是半径为
4
的
?A
上一动点,
?
当
CP
经过圆心A时,
CP
取最大值,
?
AD?6
,
CD?8
,
AD
?
BC
,
?
AC?AD
2
?DC
2
?6
2
?8
2
?10
,
?
?A
的半径是
4
,
?
CP
的最大值为
10?4?14
,
?
DE
长的最大值为
7
.
故答案为:
7
.
【点睛】本题考查圆外一点到圆上动点距离的最值,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证明
1
DE?CP
是解题的关键.
2
18.如图,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1,点E是
AD
的中点,连接
BE
,点A关于
BE
的对称点为F,连接
BF
交
AC
于点G,则
CG?
_______.
【答案】
3
32
##
7
7
2
【分析】延长
BF
交
CD
于
H
,连接
HE
,作
GM?BC
,
GN?CD
,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得
到
GM?GN
,再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利用“
HL
”证明
Rt?DEH≌?Rt?FEH
,
△CNG
和
VCM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H?FH
,设
DH?FH?x
,利用勾股定理得到
x?
最后再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
CG
的长.
3
1
3
,进而得到
CH?
,然后利用面积法求出
GM?
,
7
4
4
【详解】解:延长
BF
交
CD
于H,连接
HE
,过点G作
GM?BC
于M,
GN?CD
于N,
?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ACD??ACB?45?
,
?GM?BC
,
GN?CD
,
?GM?GN
,
△CNG
和
VCM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E
为
AD
中点,
?AE?DE
,
?
点A关于
BE
的对称点为F,
?AE?EF
,
AB?BF?1
,
?DE?EF
,
在
Rt?DEH
和
Rt?FEH
中,
?
DE
?
EF
,
?
EH
?
EH
?
?Rt?DEH≌?Rt?FEH
?
HL
?
,
?DH?FH
,
设
DH?FH?x
,则
CH?1?x
,
BH?BF?FH?1?x
,
在
Rt?CHB
中,
BH
2
?BC
2
?CH
2
,
?
?
1?x
?
?1
2
?
?
1?x
?
,
22
?x?
1
,
4
13
?
,
44
?CH?
1
?
?
S
?
CBH
?S
?
CGH
?S
?
CGB
,
111
?BC?CH?BC?GM?CH?GN
,
222
13113
??
1
???
1
?GM???GN
,
24224
?GM?
3
,
7
在等腰
Rt?CMG
中,
32
?
3
??
3
?
,
CG
?
GM
?
CM
?
??
?
??
?
777
????
22
22
故答案为:
32
.
7
【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形
的
性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等
知识,求出
CH
的长是解题关键.
四、解答题(本题共46分,第19-21题,每题6分,第22-25题,每题7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
演算步骤或证明过程。
19.已知:如图△ABC中,
AB?AC
,
AB?BC
,
更多推荐
性质,操作,考查,三角形,本题,函数,进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