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5日发(作者:奥迪a1改装论坛)
第三节 原油基本分析
一 原油简介
石油,也称原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有时有点绿色的)液体。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烷烃,此外石油中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不过不同的油田的石油的成分和外貌可以区分很大。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今天88%开采的石油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为化工业的原料。由于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原料,许多人担心石油用尽会对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石油因其价值高昂,又被称为黑金。
在中东地区波斯湾一带有丰富的储藏,而在俄罗斯、美国、中国和南美洲等地也有很大量的储藏。
石油的常用衡量单位“桶”为一个容量单位,即42加仑。因为各地出产的石油的密度不尽相同,所以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尽相同。一般地,一吨石油大约有8桶。
1852年波兰人依格纳茨·卢卡西维茨(Ignacy ?ukasiewicz)发明了使用更易获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
最早钻油的是中国人,最早的油井是4世纪或者更早出现的。中国人使用固定在竹竿一端的钻头钻井,其深度可达约一千米。他们焚烧石油来蒸发盐卤制食盐。10世纪时他们使用竹竿做的管道来连接油井和盐井。「石油」一词首次在梦溪笔谈中出现并沿用至今。[1]古代波斯的石板纪录似乎说明波斯上层社会使用石油作为药物和照明。
8世纪新建的巴格达的街道上铺有从当地附近的自然露天油矿获得的沥青。9世纪阿塞拜疆巴库的油田用来生产轻石油。10世纪地理学家阿布·哈桑·阿里·麦斯欧迪和13世纪马可·波罗曾描述过巴库的油田。他们说这些油田每日可以开采数百船石油。
现代石油历史始于1846年,当时生活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区的亚布拉罕·季斯纳发明了从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1852年波兰人依格纳茨·武卡谢维奇(Ignacy ?ukasiewicz)发明了使用更易获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次年波兰南部克洛斯诺附近开辟了第一座现代的油矿。这些发明很快就在全世界普及开来了。1861年在巴库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炼油厂。当时巴库出产世界上90%的石油。后来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为夺取巴库油田而展开的。
19世纪石油工业的发展缓慢,提炼的石油主要是用来作为油灯的燃料。20世纪初随着内燃
机的发明情况骤变,至今为止石油是最重要的内燃机燃料。尤其在美国在德克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油田发现导致“淘金热”一般的形势。
到1910年为止,在加拿大(尤其是在艾伯塔)、荷属东印度、波斯、秘鲁、委内瑞拉和墨西哥发现了新的油田。这些油田全部被工业化开发。
直到1950年代中为止,煤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燃料,但石油的消耗量增长迅速。1973年能源危机和1979年能源危机爆发后媒介开始注重对石油供应水平进行报道。这也使人们意识到石油是一种有限的原料,最后会耗尽,至少作为一种经济能源。不过至今为止所有预言石油即将用尽的试图都没有实现,所以也有人对这个讨论表示不以为然。石油的未来至今还无定论。2004年一份《今日美国》的新闻报道说地下的石油还够用40年。有些人认为,由于石油的总量是有限的,因此1970年代预言的耗尽今天虽然没有发生,但是这不过是被迟缓而已。也有人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总是能够找到足够的便宜的碳氢化合物的来源的。地球上还有大量焦油砂、沥青和油母页岩等石油储藏,它们足以提供未来的石油来源。目前已经发现的加拿大的焦油砂和美国的油母页岩就含有相当于所有目前已知的油田的石油。
今天90%的运输能量是依靠石油获得的。石油运输方便、能量密度高,因此是最重要的运输驱动能源。此外它是许多任务业化学产品的原料,因此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在许多军事冲突(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海湾战争)中占据石油来源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东首次发现石油,是在1908年的波斯(今伊朗),而今天约80%可以开采的石油储藏位于该地区,其中62.5%位于沙特阿拉伯(12.5%)(1938年发现石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拉克、卡塔尔和科威特。
二 石油成油理论
1、生物成油理论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过钻井和泵
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
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虽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为四至六千米。由于石油形成后还会渗透到其它岩层中去,因此实际的油田可能要浅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个条件:丰富的源岩,渗透通道和一个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层构造。
2、非生物成油理论
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与石油本身无关。
在地质学家中这个理论只有少数人支持。一般它被用来解释一些油田中无法解释的石油流入,不过这种现象很少发生。过去认为石油是从动物的尸体变化而成,因此,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不过,根据美国于2003年的一项研究,有不少枯干的油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弃置以后,仍然可以生产石油。所以,石油可能并非生物生成的矿物,而是碳氢化合物在地球内部经过放射线作用之后的产物。
1)原油的开采:
开采石油的第一关是勘探油田。今天的石油地质学家使用重力仪、磁力仪等仪器来寻找新的石油储藏。
地表附近的石油可以使用露天开采的方式开采。不过今天除少数非常偏远地区的矿藏外这样的石油储藏已经几乎全部耗尽了。今天在加拿大艾伯塔的阿萨帕斯卡尔油砂还有这样的露天石油矿。在石油开采初期少数地方也曾有过打矿井进行地下开采的矿场。埋藏比较深的油田需要使用钻井才能开采。海底下的油矿需要使用石油平台来钻和开采。
其它产油方法
随着油价的飞涨,其它生产油的技术越来越重要。这些技术中最重要的是从焦油砂和油母页岩提取石油。虽然地球上已知的有不少这些矿物,但是要廉价地和尽量不破坏环境地从这些矿物提取石油依然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另一个技术是将天然气或者煤转化为油(这里指的是石油中含有的不同的碳氢化合物)。
最新的类似的技术是热解聚,理论上使用这个工艺可以将任何有机废物转化为原油。
2)原油的运输
长距离运输石油的方法在海上是油轮,在陆地上是使用输油管。短程也有使用汽车、火车和内河油船的。
3) 原油的用途。
辛烷是石油中存在的一种碳氢化合物。构成石油的化学物质,用分馏能互相分离。原油作为加工的产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蜡、沥青等。严格地说,石油以氢与碳构成的脂肪烃为主要成分。
分子量最小的4种烃,全都是煤气。
CH4 (甲烷) - 沸点 ?107℃
C2H6 (乙烷) - 沸点 ?67℃
C3H8 (丙烷) - 沸点 ?43℃
C4H10 (丁烷) - 沸点 ?0.5℃
化工产品
在炼油厂中石油中的不同成分被分离。分离出原油中不同化合物是用沸点差异做出的。从原油中可以提炼出汽油、柴油、煤油、取暖用油、润滑油等等产品。
石油
|
(炼油厂)
|
+----------+--------+ --> 沸点不断升高 --> -+-----------------+
| | | | | |
气体 汽油 煤油 燃料油--+----润滑油 剩余物质
/ | | | | | |
/ 汽油 飞行汽油 柴油、 | 润滑油 重取暖油、重油
/ 轻取暖油 | 清洁剂 沥青
| 焦炭、炭黑
(加热分解) |
| |
烯烃和芳烃 裂化
| |
(化学反应) 汽油
|
单体
|
(聚合)
|
塑料
金融产品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石油本身是投机生意的目标。由于许多企业依靠石油,因此它的价格对股票价格影响很大。
三 原油目前分布状态
1)原油分布
地下储藏量和各国的备用储藏,各个不同的来源对世界上的石油储藏量的估计各不相同。2004年艾克森美孚估计世界的总储藏量为1.26兆(万亿)桶(1717亿吨),同年英国石油公司的估计为1.148兆桶(1566亿吨)。《科学》甚至估计世界总储藏量为3兆桶。今天已经确定的和使用目前的技术能够经济地开采的储藏量近年来甚至有所上涨,2004年的数据是目前最高的。由于每年的开采和勘探工作的不足,中东、东亚和南美洲的储藏量有所下降,同时非洲和欧洲的储藏量有所上升。有人预言今天的世界储藏量还仅够用50年。但由于过去就已经有过类似的预言,而且这个预言从未实现,这个数据也被人戏称为“石油常数”。2003年最大的石油储藏位于沙特阿拉伯(2627亿桶)、伊朗(1307亿桶)和伊拉克(1150亿桶),其后为阿联酋、科威特和委内瑞拉。
21世纪初人类这时开采量将达到顶峰,此后开采量无法继续提高,由于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油价将高涨。
因此许多国家备有短期的储藏来防止短期供不应求导致的危机。欧洲联盟的国家必须拥有足够90天的备用储藏。
2)原油开采状态
至今为止人类一共开采了约0.9兆桶石油。大多数储藏是在1960年代发现的。2005年的年开采量为304亿桶(相当于每天0.833亿桶)。
最大的石油开采国列表
以下排表按照2007年开采量排列:(资料来源:美国政府能源统计)
沙特阿拉伯(OPEC)—1025万桶每日
俄罗斯—987万桶每日
美国—846万桶每日
伊朗(OPEC)—403万桶每日
中国—391万桶每日
墨西哥—350万桶每日
加拿大—342万桶每日
阿联酋(OPEC)—295万桶每日
委内瑞拉(OPEC)—267万桶每日
科威特(OPEC)—262万桶每日
挪威—257万桶每日
尼日利亚(OPEC)—235万桶每日
巴西-228万桶每日
阿尔及利亚-217万桶每日
伊拉克(OPEC)—210万桶每日
一这些国家已过开发顶峰期 ,二伊拉克虽然属于石油输出国组织,但从1998年开始其开发量不包括在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开发量中
四 石油的生产,主要出口国家
以下列表是按照2007年石油出口量排列的:
沙特阿拉伯(OPEC)
俄罗斯
阿联酋(OPEC)
挪威
伊朗(OPEC)
科威特(OPEC)
尼日利亚(OPEC)
委内瑞拉(OPEC)
阿尔及利亚(OPEC)
安哥拉(OPEC)
利比亚(OPEC)
伊拉克(OPEC)
墨西哥
哈萨克斯坦
加拿大
五 石油的消费,主要进口国家
目前全球石油平均日消耗量为约8400万桶。2003年最大的石油消耗国为美国(2060万桶每日)、中国(727万桶每日)、日本(550万桶每日)和德国(270万桶每日)。每年石油消耗量增长率为2%。
(2007年的统计资料)
●消费国(以下均为每日消费量)
美国:2068万桶
中国:757万桶
日本:501万桶
俄罗斯:282万桶
印度:280万桶
德国:246万桶
巴西:240万桶
加拿大:237万桶
韩国:221万桶
沙特阿拉伯:221万桶
墨西哥:211万桶
法国:195万桶
英国:174万桶
伊朗:171万桶
意大利:170万桶
工业国家的人均石油消耗量比发展中国家的人平均石油消耗量要高得多。2003年美国每年人平均石油消耗量为26桶,德国为11.7桶,中国为1.7桶,印度为0.8桶,孟加拉国国只有0.2桶。
●重要的种类
石油工业一般使用原油的出产地来区分不同的原油,此外比重、黏度来区分不同的原油。对于炼油厂来说原油含硫的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含硫多的原油要达到今天的燃料标准,炼油成本比较大。
世界上常用的参考原油为:
(1)北海布伦特原油由北海东设得兰盆地中的15个油田的原油组成。开采出来的油首先运输到设得兰群岛的萨洛姆石油终端。欧洲、非洲和中东运往西方的原油按照北海布伦特原油标价,因此它是一个重要的价格标数。
(2)西得克萨斯原油包括所有北美洲的原油
杜拜,用作输往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中东原油的价格标数
TAPIS(来自马来西亚,用来作为远东轻原油的参考标准)
MINAS(来自印度尼西亚,用来作为远东重原油的参考标准)
(3)从2005年6月15日开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使用以下原油的平均价格:
印度尼西亚的MINAS
阿尔及利亚的撒哈拉混合油
伊朗的伊朗重油
伊拉克的巴士拉轻质原油
科威特的科威特出口原油
利比亚的利比亚轻质原油
尼加拉瓜的伯尼轻质
卡塔尔的卡塔尔马林
沙特阿拉伯的阿拉伯轻油
阿联酋的穆尔本原油
委内瑞拉的BCF17
石油输出国组织试图通过提高或减少产量来使得油价保持在一个上限和一个下限之间。因此它的标价对市场分析非常重要。而且它的标价包括轻油和重油,因此比北海布伦特原油和西德州轻质原油要重要。
1990年代由于油价低使得在石油工业的投资非常低。尤其是目前勘探新的油田的价格非常高。这导致了2000年代初油价飞涨时石油输出国组织没有任何扩大开采量的余地来保持油价的稳定。
油价与全球宏观经济状态息息相关,因此油价是一个关键性价格。一些经济学家称高油价对全球经济增长有负影响。虽然高油价一般认为是经济增长导致的,但这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不稳定的。
2008年1月2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2月份交货的原油期货价格在历史上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的关口,最高达到147美元。
六 世界石油期货简介
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的石油危机,给世界石油市场带来巨大冲击,石油价格剧烈波动,直接导致了石油期货的产生。石油期货诞生以后,其交易量一直呈现快速增长之势,目前已经超过金属期货,是国际期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油期货是最重要的石油期货品种,目前世界上重要的原油期货合约有4个: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的轻质低硫原油即“西德克萨斯中质油”期货合约、高硫原油期货合约,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新加坡交易所(SGX)的迪拜酸性原油期货合约。其它石油期货品种还有取暖油、燃料油、汽油、轻柴油等。NYMEX的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合约规格为每手1000桶,报价单位为美元/桶,该合约推出后交易活跃,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商品期货合约,它的成交价格成为国际石油市场关注的焦点。
下面是世界主要石油交易所交易品种:
纽约商品交易所: 轻油,天然气,无铅汽油,热油,布兰特原油
新加坡交易所: 中东原油
东京工业品交易所: 汽油,煤油,柴油,原油
英国国际石油交易所: 布伦特原油 柴油
七 石油期货市场基本功能
经过若干年的发展,石油期货市场的三大基本功能已经基本具备。
(1)是价格发现。期货市场上聚集着众多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投机者,他们以生产成本加预期利润作为定价基础,相互交易,相互影响。各方交易者对商品未来价格进行行情分析、预测,通过有组织的公开竞价,形成预期的石油基准价格,这种相对权威的基准价格,还会因市场供求状况变化而变化,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在公开竞争和竞价过程中形成的期货价格,往往被视为国际石油现货市场的参考价格,具有重要的价格导向功能,能够引导企业生产经营更加市场化,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2)是规避风险。套期保值是石油期货市场基本运作方式之一,企业通过套期保值实现风险采购,能够使生产经营成本或预期利润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增强企业抵御市场价格风险的能力。
套期保值的基本做法是企业买进或卖出与现货市场交易数量相当,但交易方向相反的石油商品期货合约,以期在未来某一时刻通过对冲或平仓补偿的方式,抵消现货市场价格变动所带来的实际价格风险。
当然,由于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差别现象的客观存在,套期保值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而是用一种较小的风险替代一种较大的风险,用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差别风险替代现货价格变化风险。
(3)是规范投机。资本具有天然的投机需求。利用石油期货市场可以吸引大量资金,从而为石油产业发展提供第一推动力。利用期货市场,交易商一方面可以规避国际油价波动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还可通过投机交易从市场价格波动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在规范的市场,投机行为要受到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投机者是在严格遵循交易规则的条件下获取正常经济利益,监督和管理使投机行为成为调节期货市场的工具。有了投机者的参与,期货市场的交易量增加,市场供求关系也可以更好地得以调节。
八 石油期货市场运作条件
目前,石油期货市场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能源市场的运行具有深远影响。从实践和运行历史看,期货市场的产生和运行对环境有着特殊要求。成熟和规范的市场经济体系,是石油期货市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一是市场竞争和开放程度较高,供求信息充分,现货市场发达;二是经济体系比较开放,不存在严格的价格和进出口管制;三是期货交易所所在地区的金融市场开放,期货标价货币在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四是期货市场所在国家或地区法律法规健全,对期货市场的监管切实有效。
由于市场体系不完善导致期货市场建立和发展受到影响的例子很多,比如1993年初,我国的原上海石油交易所成功推出石油期货交易,后来原华南商品期货交易所等相继推出石油期货合约。总交易量一度达到5000万吨,占当时全国石油期货市场份额的70%左右,当时推出的标准期货合约主要有大庆原油、90号汽油、0号柴油和250号燃料油等四种。
由于当时我国的石油流通体制没有实现真正的市场化,石油期货市场的产生也是昙花一现,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中东一些产油大国虽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却没有建立石油期货市场,也与缺乏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不无关联。
我国石油需求量增长迅速,自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目前年进口原油7000多万吨,花费近200亿美元,前年由于国际油价上涨多支付了数十亿美元。目前我国石油供求和价格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承受的风险越来越大,国内企业对恢复石油期货交易的呼声很高。其实我国在石油期货领域已经有过成功的探索。1993年初,原上海石油交易所成功推出了石油期货交易。后来,原华南商品期货交易所、原北京石油交易所、原北京商品交易所等相继推出石油期货合约。其中原上海石油交易所交易量最大,运作相对规范,占全国石油期货市场份额的70%左右。其推出的标准期货合约主要有大庆原油、90#汽油、0#柴油和250#燃料油等四种,到1994年初,原上海石油交易所的日平均交易量已超过世界第三大能源期货市场 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国过去在石油期货领域的成功实践,为今后开展石油期货交易提供了宝贵经验。
总之,石油期货就是以远期石油价格为标的物品的期货!
九 影响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 ****
国际石油市场近年来强势震荡,诸多因素互动突出,油市前景扑朔迷离。继2003年、2004年和2005年连续大幅上涨后,2006年9月份起,国际原油价格突然持续下跌到60美元左右。2007年1月份,油价一直保持在50美元左右,2008年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峰147美元,油价的巨幅变动,对我国经济安全具有巨大影响。下面从影响油价长期走势的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以及对油价造成冲击的短期因素三个方面对影响油价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1)影响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石油储量,石油供给结构以及石油生产成本。
石油产量必须以石油储量为基础。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石油资源探明的储量一直在持续增加,2005年底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约为12007亿桶,20年间增加了4303亿桶,增长了55.8%。虽然产量的增长速度大于已探明储量的增长速度。但是,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全球石油供给逐步进入滑坡阶段。
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特点也对石油供给具有重大影响。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方主要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非OPEC国家。OPEC拥有世界上绝大部份探明石油储量,其产量和价格政策对世界石油供给和价格具有重大影响。而非OPEC国家主要是作为价格接受者存在,根据价格调整产量。但2002年以来,受强劲的世界石油需求和高油价刺激,OPEC产量激增,原油剩余产能从2002年的560万桶/日急剧下降到2006年的140万桶/日左右,产能利用率高于90%,通过增加产量平抑油价的能力减弱。迫使市场参与者通过构建商业库存作为应对风险的缓冲,而库存需求反过来又刺激油价上行。
美欧跨国石油公司在世纪之交通过资本运作发起的新一轮兼并联合使得世界石化产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随着石化巨头对全球石油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控制力的进一步增强,世界石化产业的发展和竞争以及石油价格的波动带来了深刻影响。
此外,石油生产成本也将对石油供给产生影响。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其生产成本会影响生产者跨时期的产量配置决策,进而影响到市场供给量,间接地引起石油价格波动。世界石油价格的下限一般主要由高成本地区的石油生产决定,而低成本地区的石油决定了价格的波动幅度。
(2)影响石油价格的需求因素
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变化,替代能源的发展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决定。
全球石油消费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正相关。全球经济增长或超预期增长都会牵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出现上涨。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增长也使得对原油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世界原油价格震荡走高。其中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带动了全球石油消费增长的1/3。而反过来,异常高的油价势必会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又会影响石油需求的增加。
替代能源的成本将决定石油价格的上限。当石油价格高于替代能源成本时,消费者将倾向于使用替代能源。而节能将使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缓和。目前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这势必将对石油价格的长期走势产生影响。
(3)影响石油价格的短期因素
短期影响因素是通过对供求关系造成冲击或短期内改变人们对供求关系的预期而对石油价格发挥作用的。
1.突发的重大政治事件
石油除了一般商品属性外,还具有战略物资的属性,其价格和供应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势力和政治局势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生产国际化的发展,争夺石油资源和控制石油市场,已成为油市动荡和油价飙涨的重要原因。
2.石油库存变化****
库存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一个缓冲,对稳定油价有积极作用。
(1)OPEC的库存水平已经成为国际油价的指示器,并且商业库存对石油价格的影响要明显强于常规库存。当期货价格远高于现货价格时,石油公司倾向于增加商业库存,刺激现货价格上涨,期货现货价差减小;当期货价格低于现货价格时,石油公司倾向于减少商业库存,现货价格下降,与期货价格形成合理价差。
(2) API原油库存。美国石油学会(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简称API)负责发布的API原油库存(API Crude Oil Inventories)是评估原油库存量。这份报告显示了原油的需求量和价格波动情况。因油价对全球经济影响很大 ,对美元也会产生影响。通常库存量的减少利好原油上涨。反之利空原油下跌。
(3)EIA原油库存。由美国能源情报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简称EIA)负责发布,是评估原油库存量变化情况。这份报告显示了原油的需求量和价格波动情况。因油价对全球经济影响很大,对美元也会产生影响。通常库存量的减少利好原油
上涨。反之利空原油下跌。
和国际能源署(IEA)的市场干预
OPEC控制着全球剩余石油产能的绝大部分,IEA则拥有大量的石油储备,他们能在短时期内改变市场供求格局,从而改变人们对石油价格走势的预期。OPEC的主要政策是限产保价和降价保产。IEA的26个成员国共同控制着大量石油库存以应付紧急情况。
4. 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短期流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的特征是期货市场的影响明显增强,目前已经形成了由期货市场向现货市场传导的价格形成机制。尽管国际原油市场的投机活动不是油价上涨的诱发因素,但由于全球金融市场投资机会缺乏,大量资金进入国际商品市场,尤其是原油市场,不可避免地推高了国际油价,并使其严重偏离基本面。
5. 汇率变动
相关研究表明,石油价格变动和美元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存在弱相关关系。由于美元持续贬值,以美元标价的石油产品的实际收入下降,导致石油输出国组织以维持原油高价作为应对措施。
6. 异常气候
欧美许多国家用石油作为取暖的燃料,因此,当气候变化异常时,会引起燃料油需求的短期变动,从而带动原油和其它油品的价格变化。另外,异常的天气可能会对石油生产设施造成破坏,导致供给中断,从而影响油价。
7. 利率变动
在标准不可再生资源模型中,利率的上升会导致未来开采价值相对现在开采价值减少,因此会使得开采路径凸向现在而远离未来。高利率会减少资本投资,导致较小的初始开采规模;高利率也会提高替代技术的资本成本,导致开采速度下降。
8. 税收政策
政府干预会使得市场消耗曲线凸向现在或未来。跨时期石油开采模式的税收效应依赖于税收随时间变化的现值。例如,税收现值随时间减少会改变开采顺序的决策。和不征税相比,税收最终还是会减少任意时点上的净收益,也就减少了相应时期开采的积极性。而且税收会降低新发现储量的投资回报。
国际能源署
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简称IEA;罗曼语族简称AIE)
在1973年至1974年的石油危机后,于1974年11月成立的,它是隶属于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一个自治的机构。国际能源署由26个成员国组成,总部设在巴黎,拥有来自其成员国的190位能源专家和统计学家。国际能源署致力于预防石油供给的异动,同时亦提供国际石油市场及其它能源领域的统计情报。
国际能源署有26个成员国: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荷兰、新西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
国际能源署成立的目的是促进全球制定合理的能源政策,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石油市场信息系统,改进全球的能源供需结构和协调成员国的环境和能源政策。目前,国际能源署秘书处已经成为全球能源统计的权威。秘书处每月发行一期石油市场报告,一年发行两期全球能源展望,这两种能源报告在世界上都颇具影响力。
国际能源署的能源技术合作项目是在能源技术研究委员会(CERT)的指导下进行的。为了协助这些项目,CERT建立了四个由成员国组成的专家组,即化石燃料工作组、可再生能源技术工作组、能源终端用户技术工作组和核电协调委员会。另外,还建立了专家组对电站技术、项目研发优先权的设置和评价及石油和制气提出建议。
这些项目使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能合作共事,同时分享成果,其成果一般以出版物的形式公开发表。项目的目标是提高能效及技术的可靠性,评估最新的能源技术,减少使用能源对环境的影响和与非成员国合作。
当石油供应量出现7%缺口额时,国际能源项目组织要求国际能源署的成员国限制对石油的需求,增加储备,并共享有效的石油供应资源,要求成员国持有的石油储备至少应相当于上年度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
国际能源署通过非成员国委员会(CNMC)在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之外开展重要的工作,并组织研讨会。目前已就黑海能源调查、有关中国在保障全球能源安全性方面的探讨以及东南亚制气提交了研究报告,并就俄联邦的能源政策、印度的电力市场的发展、南美制气及印度能源供应中煤的问题等专题进行研究。
石油输出国组织
1、欧佩克简介:英语简称(OPEC) ,音译为欧佩克。英文全称: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14日,五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 ,简称“欧佩克”。随着成员的增加,欧佩克发展成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际性石油组织。欧佩克总部设在维也纳。现在,欧佩克指在通过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价格波动,确保国际石油市场上石油价格的稳定,保证各成员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稳定的石油收入,并为石油消费国提供足够、经济、长期的石油供应。
宗旨: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2003年该组织成员石油总储量为1191.125亿吨,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69%,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员分别是沙特阿拉伯(355.342亿吨)、伊朗(172.329亿吨)和伊拉克(157.534亿吨)。2003年该组织成员原油产量为13.218亿吨,约占世界原油产量的39%,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员分别是沙特阿拉伯(4.215亿吨)、伊朗(1.865亿吨)和尼日利亚(1.060亿吨)。
2、欧佩克组织结构
欧佩克大会是该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各成员国向大会派出以石油、矿产和能源部长(大臣)为首的代表团。大会每年召开两次,如有需要还可召开特别会议。大会奉行全体成员国一致原则,每个成员国均为一票,负责制定该组织的大政方针,并决定以何种适当方式加以执行。
欧佩克大会同时还决定是否接纳新的成员国,审议理事会就该组织事务提交的报告和建议。大会审议通过对来自任何一个成员国的理事的任命,并选举理事会主席。大会有权要求理事会就涉及该组织利益的任何事项提交报告或提出建议。大会还要对理事会提交的欧佩克预算报告加以审议,并决定是否进行修订。
3、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的目的
在于协调各国石油政策,商定原油产量和价格,采取共同行动反对西方国家对产油国
的剥削和掠夺,保护本国资源,维护自身利益。
4、欧佩克运作并发挥其作用
欧佩克各成员国的代表(主要是代表团团长)在欧佩克大会上对其石油政策加以协调、统一,以促进石油市场的稳定与繁荣。欧佩克秘书处负责该组织的日常事务,接受理事会的指令,由秘书长直接领导。欧佩克下设的经济委员会、部长监察委员会等多个执行机构,则履行咨询、磋商、协调等多项职能。
欧佩克成员国对当前形势和市场走向加以分析预测,明确经济增长速率和石油供求状况等多项基本因素,然后据此磋商在其石油政策中进行何种调整。例如,在以往数次大会中,欧佩克成员国曾分别确定提高或是减少该组织的总体石油产量,以便维持石油价格的稳定,为消费国提供稳定的短期、中期乃至长期的石油供应。
欧佩克组织在近年曾多次使得石油价格暴涨来抗衡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平衡世界力量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5、成员国与加入条件
欧佩克组织条例规定:“在根本利益上与各成员国相一致、确实可实现原油净出口的任何国家,在为全权成员国的三分之二多数接纳,并为所有创始成员国一致接纳后,可成为本组织的全权成员国。” 该组织条例进一步区分了3类成员国的范畴:创始成员国——1960年9月出席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举行的欧佩克第一次会议,并签署成立欧佩克原始协议的国家;全权成员国——包括创始成员国,以及加入欧佩克的申请已为大会所接受的所有国家;准成员国——虽未获得全权成员国的资格,但在大会规定的特殊情况下仍为大会所接纳的国家。 目前,除去印度尼西亚被暂停OPEC成员资格以外,欧佩克共有12个成员国,加入欧佩克的时间,它们是:阿尔及利亚(1969年)、伊朗(1960年)、伊拉克(1960 年)、科威特(1960年)、利比亚(1962年)、尼日利亚(1971年)、卡塔尔(1961年)、沙特阿拉伯(1960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67年)、委内瑞拉(1960年)、安哥拉(2007年)和厄瓜多尔(1973年加入,1992年退出,2007年重新加入)。此外,过往成员包括印度尼西亚(1962年至2008年)和加蓬(1975年至1994年)。
6、非成员产油国
以下是一些非OPEC成员的产油国:
* 欧洲:挪威、俄罗斯和英国。
* 北美洲: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
* 中东:阿曼。
* 非洲:赤道几内亚。
* 南美洲:巴西。
* 大洋洲:澳大利亚。
* 亚洲:中国、文莱、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东帝汶。
7、石油生产配额与国际石油市场
欧佩克组织条例要求该组织致力于石油市场的稳定与繁荣,因此,为使石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证,欧佩克实行石油生产配额制。如果石油需求上升,或者某些产油国减少了石油产量,欧佩克将增加其石油产量,以阻止石油价格的飚升。为阻止石油价格下滑,欧佩克也有可能依据市场形势减少石油的产量。
欧佩克并不能控制国际石油市场,因其成员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只占世界石油、天然气总产量的40%和14%。但是,欧佩克成员国出口的石油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0%,对国际石油市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特别是当其决定减少或增加石油产量时。欧佩克旨在保持石油市场的稳定与繁荣,并致力于向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稳定的石油供应,兼顾石油生产国与消费国双方的利益。欧佩克通过自愿减少石油产量,或在市场供应不足时增加石油产量的方法来达成上述目标。例如,1990 年海湾危机期间,欧佩克大幅度增加了石油产量,以弥补伊拉克遭经济制裁后石油市场上出现的每天300万桶的缺口。
更多推荐
石油,原油,市场,能源,世界,价格,成员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