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7日发(作者:2022年即将上市新车)
六问20 1 2年中国车市 刚刚过去的2011年,对于汽车企业来 大关? 说是极度不平凡的一年。随着汽车消费刺 对于这个悬念,现在不少人都显得过 激政策退出、部分城市限购、日本地震连 于谨慎。可以预期的是,在没有重大利好 累零部件供应、通胀压力增大、油价上涨 的情况下,车市里的“马太效应”也将愈 等多重不利因素显现,车企的乐观被现实 演愈烈。 “今后不可能再有大幅的爆发式 冲垮,行业减速终成现实。2011年,创造 增长”,这是业内人士对于今年车市的基本 了本世纪中国车市增幅最低的纪录。 预测,但按照以往的经验,经过一个增速 2012年,对于汽车产业来说,将是充 低谷之后,车市应该很快重拾增势。冲过 满挑战的一年,存在诸多的悬念。 2000万辆,毕竟只有不到150万辆差距,只 要7.5个百分点的增速,难道连这点也不敢 一问:产销能否冲过2000万辆大关 奢望吗? 回想2010年汽车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中国车市仿佛正在进行一场马拉松长 1826万辆,2011年只要再增长9.5%,就能 跑,201 1年成为又一个“极点”。从1800万 突破2000万辆。但最终只增长了两三个百 辆到2000万辆这一步之遥,却有了跑不下 分点。一步之遥却迈不过去,这是不符合 去的感觉。很可惜,去年汽车销量1850.51 此前车市的增长逻辑的。对于去年车市的 万辆,同比增长仅2.45%,扣除出口和年初 这种增速失常,不少人至今还心有余悸, 年尾的水分,实际为负增长,与原先2000 真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汽 万辆的目标失之交臂,这一目标成为雄心 车产业进入物竞天择阶段的今天,车企们 勃勃的中国汽车连续两年都难以逾越的 对利润的垂涎和极度乐观的心态,变成了 口李永钧 “门槛儿”,美梦难圆。 时刻警惕、步步为营的城府。谁也无法担 展望2012年车市,能否冲过2000万辆 保,充满激情的产销目标不会被突如其来 /2012.4/汽车工业研究/17
的车市寒流击垮。更何况,对于2012年国民经济增速的回 落,已有不争的预言;GDP增速或将由2011年的9.2%,降至 8.5%左右。 场份额,执中国车市之牛耳,恐怕是国内几大汽车集团的第 一要务。 ●上海通用 上海通用去年产销实现123万辆,继续引领车市。今年, 上海通用产销目标定为130万辆,增幅约6%。但考虑到迈锐 对车市增速不高的预期,促使很多车企做出了今年以 “调整”为主的决定。而这些决定又会反过来加速车市的调 整,保证其温和增长。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兼秘书长董扬作出了乐观的预测,2012年的车市将好于去 年,预计全年产销将实现8%~10%的增长,有望突破2000万 宝、科帕奇等重磅新车将于年内上市,别克首辆SUV也将推 向市场,130万辆的产销目标略显保守,原因是其销量基数 已经较高。 辆。特别是伴随着中国汽车核心竞争力的增加,汽车出口在 今年将会保持明显增长。此外,二手车置换、新能源车是公 认的新增长点,刺激着车市向上的神经。 公安部交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机 动车保有量为2.25亿辆,其中汽车1.06亿辆;全国机动车驾 驶人达2.36亿人。刚性需求依然存在。2011年全年 ̄12269 万人,其中驾龄不满1年的新驾驶人所占比率达到11.09%。 北京机动车保有量超过470万辆,而天津、上海、广州、 杭州、成都的机动车保有量超过了200万辆。此外,还有23 个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突破了百万辆大关。 对于今年车市将好于去年的观点,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 联席会秘书长饶达也认同,他认为,虽然2012年中国经济继 续处于软着陆进程中,但乘用车市场却提前复苏了。这是由 于乘用车的超前消费能量又积聚起来;国民经济和职工收入 还在增长,构成了新的买车基础;此外,国家信息中心信息 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也表示,由于2011年车市呈现非常 态,2012年中国车市预计增幅在15%左右。由此看来,2012 年车市被业内专家基本看好,增长势成必然,2000万辆是一 个理性且带挑战的目标,今年击破2000万辆的高线应该不是 一个梦。 虽然各种预测见仁见智,但无论今年汽车产销规模能否 突破2000万辆,已经并不重要,少个三五万辆,并不影响中 国汽车市场的含金量,中国依然会是全球第一大市场。从这 个角度看,现在已经不能用增速的快慢,来对车市的好坏进 行简单的定性。在一个全球最大市场中,随着增速趋于稳 定,竞争将越发充分,这或许才是消费者最大的福音。 二问:谁执2012年车市牛耳 龙年新年伊始,绝大多数汽车厂家陆续公布了其2012年 的产销目标,不难看出,随着去年中国车市告别高速增长轨 道,使车企对后市预期少了一些激进。与此同时,去年市场 的深度回调,推动了“强者更强”格局的形成,这种市场的 分化,带来增长目标的差异。如何在新一年中夺取更多的市 18/汽车工业研究/2012.4/ ●上海大众 上海大众2012年的销量目标为128万辆,去年销量为 116.6万辆,同比增幅9.8%。鉴于大众良好的销售势头,上 海大众有望在今年挑战上海通用车坛老大的地位。 ●一汽大众 ’ 在去年顺利进入百万辆俱乐部之后,一汽大众将今年的 目标锁定在120万辆。去年销量为103.5万辆,同比增幅 16.5%。今年一汽大众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受制于产能。 ●上汽通用五菱 今年,上汽通用五菱计划销售车辆135万辆,去年销量 为128.5万辆,同比增幅5.05%。这一目标显得相当谨慎。但 如果微客市场今年仍不能恢复增长,这一目标就较为客观。 上汽通用五菱今年新的增长点是宝骏轿车,希望月销能够过 万辆。2012年1月,宝骏630的销量已经突破9000辆。 ●北京现代 北京现代今年销售目标为80万辆,去年销量为74万辆, 同比增幅8.1%。内部人士称,北京现代今年终极目标是100 万辆,出于保守考虑,对外宣称仅为80万辆。据悉,北京现 代第四工厂的筹划已提上日程。 ●东风本田 2012年东风本田年销量目标为30万辆,去年销量为25.5 万辆,同比增幅17.6%。今年将改变单靠一款CR—V在车市单 打独斗的局面,推出自主研发车型思铭、高端MPV ELYSION、换代CRV等一系列新车。 ●东风悦达起亚 东风悦达起亚公布其2012年的全年销售目标为48万辆, 同比增幅l1.6%,市场占有率达到3.6%以上。2011年销量43 万辆,同比增长了近30%,今年销售目标定为48万辆主要是 受制于产能。 ●东风日产 东风日产2012年将冲击年销售100万辆的目标,增幅近 25%,百万销量目标来自于东风日产花都第二工厂正式竣工 投产。东风日产于去年启动了花都第二工厂的建设项目,今 年总产能最高将达80万辆,产能不再是障碍。
●吉利 退。但谁也无法担保,现在定下的目标不会被突如其来的车 今年,吉利汽车把年度市场销量目标定为46万辆,去年 销量43万辆,同比增长7%。吉利把今年定为“欧洲战略” 市寒流冲击。可以相信的是,今年中国车市还将继续调整, 品牌之争、名次之争、市场占有率之争,必然将愈演愈烈, 最终谁将执中国车市之牛耳?不妨拭目以待。 的始发年,将第一次进入发达国家英国销售汽车。 ●东风雪铁龙 2012年东风雪铁龙销量目标为23.5万辆,去年全年销量 23万辆,仅比去年增加0.5万辆。今年不求速度,将销售网 络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地级城市经销商覆盖率将达N8o%左 三问:车企“并购大戏”能否上演 日前国务院下发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 右。 ●一汽马自达 一汽马自达今年销售目标为15万辆,今年将积极导人 SUV和MPV车型,以契合市场的增长点。 ●一汽丰田 一汽丰田2012年销量目标为60万辆,去年销量为53.8万 辆,同比增幅I1.5%。为实现60万辆销售目标,一汽丰田将 在商品强化和营销力提升方面实施推进。 ●长安福特 长安福特2012年的销量目标为44万辆,去年销量为42万 辆,同比增幅4.8%。今年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重庆新整车厂 将竣工,届时投产的首款产品将为新一代福特福克斯。 ●比亚迪 比亚迪2012年的销量目标为47万辆,去年销量为44.8万 辆,同比增幅4.9%。希望比亚迪在其他新产品开发乏力的情 况下,新一代F3能延续良好的市场表现,帮助比亚迪渡过 一时的困境。 ●神龙 神龙今年销量目标为48万辆,去年销量为4O.4万辆,同 比增幅18.8%。2012年,神龙公司要全力实现一季度销量超 过1 1万辆,为年销48万辆打好基础。 ●广汽本田 广汽本田2012年销量目标为40万辆,去年销量为36万 辆,同比增幅11%。为了增强主力销售车型锋范和雅阁的市 场竞争力,2012款产品增加了不少装备。此外,广本要达到 近4万台的增量,更多是要依靠2.4L歌诗图和自主品牌理念 S1的发力。 ●广汽丰田 2012年,广汽丰田整体的销量目标是突破35万台,其中 全新凯美瑞的销售目标是2O万台。去年销量为27.5万辆,同 比增幅27%。今年广汽丰田将继续致力于打造更为“尊贵、 贴心”的品牌形象和体验,还将进一步拓展渠道建设,重点 推进二三线市场的布局。 2012年,各大车企在市场中赛跑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 年)》 (以下简称 划》),列出了汽车、钢铁、船舶行业 的“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指标。根据 划》 的要求,至2015年,钢铁行业前l0家企业所占行业产业集中 度将从2010年的48.6%提升至60%,船舶业与汽车业的这一 行业集中度指标也将分别从48.9%、82.2%提升至高于70%、 90%。不过笔者留意到,《规划》只对钢铁、汽车和船舶3 个行业提出集中度的要求,但对汽车业的集中度的指标值也 是3个行业中要求最高的。 按照 魄划》的定义,所谓“集中度”是按产品产量计 算的产业集中度。在汽车行业, 《走圯划》明确国内的前lO家 汽车企业的集中度 ̄1J2015年时需要增加到9成以上,2010年 汽车业前10位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为82.2%;而截至2011年底, 国内前10家企业共销售1609.14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 87%,毋庸置疑,生产集中度大幅提高反映出我国汽车业的 进步。 汽车业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可以通过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 的手两方面推进,所谓看得见的手即是国资推动的车企并购 及政策引导,例如节能减排措施、推行新能源汽车发展等鼓 励政策的出台,都有利于提高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的市场占 有率,进而提升产业集中度。而所谓看不见的手即是市场行 为,2011年国内车市的增长放缓的寒冬里,包括金杯、夏利 等品牌都出现了大幅下滑,由于我国汽车业近两年仍在调整 期,某些基本面较差的企业可能被“大鱼吃小鱼”整合(重 组、购并)是市场永恒的话题。世界汽车工业诞生100多年 来,重组浪潮风起云涌,从早期全球成千上万家企业的自由 竞争,到今天只剩下“6+3”少数几家企业的寡头竞争,并 购重组一直是促进世界汽车行业迅猛发展的重大动因之一。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为中国汽车行业的整合提供了相当的经 验借鉴。 诚然,我国目前还有100多家具有整车资质的企业存在, 但后几十家其实已不再生产。然而,对比美国、日本、德国 都只有三大汽车生产企业,中国汽车业生产集中度还是分散 了许多。受制于历史原因,国内汽车制造企业条块分割现象 明显,单一汽车制造企业的产销规模与国际汽车企业相比, /2012.4,汽车工业研究,19
差距甚远;在市场化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国内 汽车制造企业之间并购重组的空间十分广阔。 乘用车企业的主营业务则处于总体亏损状态。 2009年起实施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到 去年底已经到期。这个规划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就 事实已经证明,汽车行业是规模经济行业,只 有规模足够大才能发挥规模效应,才能使中国汽车 是提出了对1.6L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实施车辆购置 企业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所以,我们不仅要与国 外企业兼并合作,善于利用国外企业各种技术、生 产、管理的长处发展自己,更应该注重鼓励中国自 己的汽车企业实行“强强联合”,资产重组,扩大企 业规模,通过大企业间的联合和重组,使格局更理 想,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业内分析人士指出, 产业集中度5年由82. 提升至90%,完全可以做到而 且可以更快。如果有行政力量介入汽车行业整合, 只要前l5大汽车企业中的任何两家合并的话,都很 有机会完成这个任务,因此不排除将再度发生汽车 业“并购大戏”。 眼下国内各车企为了增强自己的行业地位,高 层次的跨国并购将更加频繁。而在完成了“海外修 炼”这一课后,国内车企的并购可能会更加激烈; 除却小规模的车企并购,眼下国内尚有可能性与看 点的并购重组仅包括广汽在完成A股整体上市后,对 华晨的整合;在左延安身退后,奇瑞对江淮汽车的 整合。可以判断,相对于国际汽车市场竞争格局的 相对稳定,国内汽车制造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则处 于逐渐加剧的进程中,而市场集中度在之后相当一 段时间里将会稳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国汽 车行业将拥有年产500万辆级别的大型汽车企业。 四问:自主品牌向何处去 回望2011年,这是让自主品牌“受伤”的一年, 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自主品牌全年累计实现销量 6l1.22万辆,同比下降2.56%。此外,中汽协有关人 士近日披露了一个重要的数据:目前合资品牌轿车 已占1.6L以下市场的65%。这样一个数据,凸显了当 前自主品牌汽车面临的深刻危机。此前,乘联会秘 书长饶达表示,2011年,内资乘用车企业产品的市 场占有率下降了2%以上,再去掉出口的增量,国内 市场销量是下滑的。如果严格按会计法计算,内资 20/汽车工业研究/2012.4/ 税减半的措施,一时间促使潜在需求大爆发。在政 策设计者的意图中,相信这原本是一个有利于自主 品牌发展的措施,因为小排量车市场一直是自主品 牌的传统阵地。但上述的数据显示事与愿违,合资 品牌的下探更为迅猛,已攻破了自主品牌的城门。 这就是当前汽车业的一个宏观图景。在开放合 资多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之后,国内 市场也已全面为国际汽车品牌所占领。而自主品牌 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有部电影叫 雹情时刻》,对国内自主品牌乘用 车来说,现在不能不说已到了“危情时刻”。对于自 主品牌的集体下滑,业内早有分析。合资品牌的下 压、鼓励小排量消费政策取消、北京摇号限购的示 范效应、合资自主品牌的横空出世等皆是影响因素, 而企业内部也有着各自的原因。 2011年已经成为历史,自主品牌2012年的前景 备受关注。笔者从多家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及行业分 析人士处了解到,业内并不看好自主品牌的前景。 包括吉利、比亚迪、长城在内的多位自主品牌企业 相关人士认为,2012年汽车市场整体将延续201 1年 的平缓增长,而自主品牌或将继续延续201 1年低迷 的发展态势。 痛定思痛之下,2012年自主品牌向何处去? 以笔者之见,汽车界一定要反思,自主品牌汽 车发展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由于我国自主品牌汽车 企业重视规模扩张,疏忽了品质的管理;二是汽车 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第三,产业组织化程度比较 低,内资企业协调不够,产生了相互扼杀的恶性循 环。可以预见,如果2012年没有改善的内外部因素, 自主品牌的日子将会越来越难熬,自主品牌应该换 个活法了。 自主品牌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静下心来钻研技 术,不能一味追求销量与速度。政府的鼓励政策能 帮其一时,却不能帮其一世。因此,归根到底,自
主还是要靠自己。现在可喜的是,经过一年沉淀, 自主品牌企业寻找到不同生存路径。2012年,自主 品牌企业开始发力,在这一轮“淘汰赛”中,大型 汽车企业集团的雄厚资源或有助于推进自主品牌的 市场拓展。处于整体上市关键时期的一汽集团,在 推出“欧朗”子品牌后,一汽轿车形成红旗、奔腾 和欧朗共同发展,占领各个细分市场的格局。作为 上市重要一环,发力自主品牌成为不二的选择。 除此之外,东风“大自主”战略发布。广汽乘 用车传祺日前在“爱我中国车”的评选中也表示, 将在2012年全面发力。此外,北汽、长安、上汽等 企业集团在自主品牌领域的布局基本完成。在自主 品牌面临全面洗牌的2012年,集团合资企业为自主 品牌输血,保证了自主品牌持续研发与发展的资金 链。 同时,没有“背靠大树”的自主品牌企业也纷 纷寻找全新的发力点。奇瑞、比亚迪、吉利、长城 汽车等实力较强的自主品牌厂家均展开了向上提升 的艰苦进程。但是,这无疑将是一个“破茧”的痛 苦过程。 尽管今年自主品牌处境会十分艰难,但依然有 很多机会存在,一级市场还有很大的可开发空间, 二、三级市场也正在迅速成长。另外,自主品牌依 然是众多第一次购车者的理想选择,除了销量外, 自主品牌可以加强对售后市场的开发,通过增值服 务来提高盈利能力;因此自主品牌不可能陷入全军 覆没的境地。对此,我们务必要有信心。 五问:出口能否延续良好势头 中国汽车2011年虽然遭遇到原材料价格上涨、 劳动力成本增长、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影响,但 汽车出口却创出历史新高。与同期国内汽车销售增 速放缓相比,汽车出口仍延续了上年的增长态势, 零部件出口保持200亿美元的顺差;整车出口超过80 万辆,大大超过了历史出口量最大的年份——20O8 年。2012年,中国汽车出口能否延续2011年的良好 势头?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理由有五: 一是从2011年统计数据看,我国汽车出口已经 度过了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正朝着良性和可持续 的方向推进,我国汽车走向国际将成为未来汽车产 业发展的大趋势。汽车企业整车出口量每月都保持 了30%以上的同比增速,汽车出口已经成为拉动国 产汽车市场销售的主要力量。 二是随着国外对中国制造的汽车需求恢复,特 别是新兴国家对中国汽车的需求呈急剧增长的态势, 这都为今年我国汽车企业的出口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机遇。再加上一些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的合资企业, 利用海外渠道销售国产汽车,出口呈上升态势。 三是2012年国内车市进入盘整期,在竞争日趋 激烈的形势下,堤内损失堤外补。出口海外、扩大 网络等方式已成为国内自主品牌谋发展、求突破的 新方式。再基于“产能将过剩”的预期,扩大出口 成了车企的必然选择,大量出口后,产能过剩的压 力就消除了,从某种程度上看,出口将成为解决产 能过剩的重要途径。 四是公开数据显示,德国汽车出口量占整个产 量的75%,日本是65%,韩国是50%,中国2011年汽 车出口比例从3%提升至4%,但仍在很大程度上落后 于其他国家。同时,这也说明自主品牌车企“走出 去”的空间还很大。 五是今年国家或将出台具体政策鼓励汽车出口, 规范出口秩序,这无疑对汽车出口是个重大利好。 预计2012年中国汽车出口将在上年的基础上,会有 一个大的增长,全年出口量有望突破100万辆,再创 历史新高。 虽然目前国内汽车出口的表象看似一片大好, 但实际上仍存在诸多弊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出 口企业超过100家,各企业的出口量非常零散,奇瑞 以1万辆左右的月度出口量便可名列第一,可见国内 企业出口的不景气,所有企业的出口数据还比不上 日韩一家大型企业在海外的销量。此外,世界性经 济衰退风险加剧,贸易保护压力急剧扩大,中国威 胁论进一步抬头。随着中国对美的轿车产品征收 “双反”税,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即将在美国遭受反补 /2012.4/汽车工业研究/21
I热点聚焦 贴调查。另外一些出口目的国的法律条文非常严格,对中国 人士表示。此前的以旧换新政策全名为 车以旧换新实施 进口车存在贸易壁垒现象,再加上受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 上扬等因素影响,出口车企的利润受到明显挤压,使得一些 车企的出口业务徘徊在亏损的边缘。2012年中国汽车行业出 办法》,由财政部和商务部等十部委印发,于2009年6月1日 至2010年12月31日实施(该政策在2012年1月1日退出)。具 体内容显示,政策的初衷主要就是两条:一是提高资源利用 率,减少环境污染;二是促进节能减排,推动循环经济发 展。 口将面临复杂艰难走势特征,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年末出 口势头已经有所衰减。 从2011年全年看,我国汽车企业整车出口从第三季度开 _从这个角度看,以旧换新政策重点针对的是“黄标车” (指污染物排放达不到国I标准的汽油车和达不到国Ⅲ标准 始已出现缓慢回落态势。7月、8月、9月、10月、11H的汽 车出口量分别为8.87万辆,8.82万辆、7.92万辆、7.82万辆和 7.83万辆,除11月环比微增外,上述各月环比均为负增长; 而在12月,我汽车企业整车出口量不仅环比下滑,同比也出 现年内首次负增长,单月出口量为2011年年内第二低。2011 年年末我国汽车出口势头有所衰减。所以,今年我国自主品 牌出口压力巨大,汽车出口企业应保持警惕。 六问-车市能否再次迎来政策利好 近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指出,商务部将总结近两年家 电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的经验,及时研究制定接续政策,以 废弃电子和老旧汽车等回收利用为重点,提高废旧商品回收 和再利用水平。对此,商务部原部长助理、商务部经贸政策 咨询委员会成员黄海也表示,老旧汽车回收举措对应的就是 汽车以旧换新, “具体政策名称和补贴方案仍在讨论和制定 过程中”。 也许是因为201 1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颓势压得太多人喘不 过气来,骨子里迫切希望新的奇迹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生, 于是,陈德铭此言一出,有诸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车市将 在2012年再次迎来政策利好,201 1年的萎缩态势或将因此而 发生巨大反弹。 不得不说的是,这样的论调有些过于乐观了。 诚然,2011年中国车市的萎缩,跟此前一些鼓励政策集 体退出不无关系。2011年,刺激汽车消费的多项政策,如汽 车下乡、以旧换新、购置税减免等等政策相继退出,这对于 高速增长的汽车市场影响极大。201 1年车市增幅下滑,全年 最终以只有2.45%的增幅收场(2010年的增幅超过36%),自 主品牌车企遭遇了严峻考验。于是,许多汽车企业纷纷呼吁 国家层面再度出台相关汽车扶持政策。 但如今,可能会出现的新的以旧换新政策,却无法满足 大多数人的愿望。 “无论是以前的以旧换新政策,还是未来有可能出台的 新的以旧换新政策,政策的重点都将在于解决老旧汽车的排 放污染问题,而不是解决汽车销量问题。”商务部一位内部 22/汽车工业研究/2012.4/ 的柴油车)和“超期服役”的老旧汽车。这部分车型在此前 政策的刺激下已经出现了集体置换,经过一年的时间后,新 的置换群体显然不可能太多。 实际上,从此前的以旧换新政策看,其本身也不会对车 市带来太大的拉动作用。来自搜狐汽车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因汽车下乡、以旧换新和购置税减免政策而直接拉 动的汽车销量,大约为330万辆,占全年汽车销售总量的 18%左右;而据商务部发布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在以旧换新政策的带动下,全国共办理汽车以旧换新补 贴车辆32万辆左右,这一数字仅占全年汽车销售总量的 1.7%。 不难发现,如果没有其他更具刺激性政策出台的话,新 的以旧换新政策改变不了中国车市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总体走 势。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饶达日前也表示,2012年一季 度汽车库存量还会继续增加,因此企业和业界不应太乐观。 他预测,2012年中国汽车销量增幅不会超过5%,理由是: “2011年车市的不景气为2012年的小幅增长提供了基础,但 是显然没有任何驱动因素能使2012年的汽车市场出现反弹。” 的确,目前国家对整车制造领域已经开始持越来越收紧 的态度。例如,乘用车准人“门槛儿”的提高;外商投资整 车条目从 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Ol 1年修订)》中鼓励 投资的类别中删除等等,都已经表明政府对中国汽车企业数 量和规模趋紧的控制势头。 种种迹象表明,2012年不会有奇迹出现,对企业而言, 抓住市场调整的机遇,完善解决此前因市场突飞猛进而被忽 视的管理模式、渠道布局、产品架构、研发方向等方面的问 题,才是更为现实的方案。■ 【责任编辑石 荣l
更多推荐
汽车,企业,品牌,自主,市场,中国,政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