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4日发(作者:道奇酷威论坛汽车之家)
——简述俄罗斯汽车品牌“伏尔加”的故事
说到伏尔加汽车,相信60-90后的人都会有些许印象,建国初期国家领导人乘坐的车型八成都是这个品牌,而到了90年代,随着大众、尼桑、丰田等车型的引入,这个品牌才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在当时配备一辆伏尔加汽车绝对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同时伏尔加汽车也是前苏联工业的象征和骄傲。今天我带大家走进这个品牌,了解一下伏尔加汽车的历史。
伏尔加汽车的标志是一头昂首飞奔的小鹿,所以它进入中国后又多了一个名字——“金鹿”。 伏尔加牌汽车被誉为“苏联汽车工业的骄傲”和“社会主义的高级汽车”,并出口到包括中国在内的75个国家。比利时人称其为“车轮上的坦克”,英国人则称其为“能负重的马”。
● 辉煌(1956年-1992年):
在讲伏尔加汽车历史之前,我们先讲讲高尔基汽车厂的历史,当时伏尔加汽车是由高尔基汽车厂生产的车型,高尔基汽车厂被中国人按照其俄文缩写GAZ发音简称为“嘎斯”。而该厂生产的车型也叫嘎斯车。
该厂建立于1930年,1932年推出了首款嘎斯AA型货车,而在正式挂Volga伏尔加牌的嘎斯21推出之前,高尔基汽车厂已经在大批量的生产各种型号的嘎斯汽车了,车型包括了货车、小客车、轿车、吉普车,甚至还有装甲车等。
1956年10月,第一辆伏尔加牌汽车在前苏联高尔基汽车厂组装成功,从此,伏尔加汽车作为前苏联和俄罗斯汽车工业的象征扬名世界,它是俄罗斯汽车的标志,也是俄罗斯的国车,承载了前苏联和俄罗斯几代人的情感。时至今日,伏尔加汽车已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见证了苏联和俄罗斯社会的风云变幻。
1956年10月10日,第一辆伏尔加牌汽车在前苏联高尔基汽车厂组装成功,名为伏尔加嘎斯21。第一批下线的嘎斯21车型是在福特协助下完成,只有三辆。一经推出就颇受警察与出租车司机的青睐,同时也赢得了当时苏联政府机关的青睐。
1956-1958年生产的嘎斯21这款车型外观上主要设计元素受到了美国车型的影响,而内饰部分也是基于福特更改而来。动力方面,1956年生产的伏尔加嘎斯21搭载的是其前身GAZ-M20 Pobeda改进而来的2.1L直列四缸发动机,最大功率65马力,而到了1957年-1958年,伏尔加嘎斯21则换装了2.445L四
缸发动机,最大功率为70马力,变速箱上使用来自美国福特公司的3速手动变速器。
1958年10月份,伏尔加嘎斯21进行了一次改款,新车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原进气格栅被换成了16条幅的垂直格栅,除此之外,其轮毂及尾灯等也经过了简单的改变。不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基于嘎斯21设计的旅行版嘎斯22,及专门为克格勃机关(前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前苏联的情报和反间谍机构)定制的5.53升V8发动机的嘎斯23开始生产。
同年,配装前苏联国产发动机的伏尔加轿车在布鲁塞尔国际工业展亮相,一举夺得最高奖。当时人们对其评价是车身线条流畅,装饰独特。
到了1960年,虽然嘎斯21依然相当受欢迎,但设计上也逐渐显得落伍。至此高尔基汽车厂也开始着手下一代产品的开发。1967年,伏尔加全新的嘎斯24开始限量生产,首批共生产了24辆,而到了1970年后开始大规模的投产。
嘎斯24的发展基本可以分成3代,第一代车型在1970-1977年生产;第二代车型在1977-1985年生产;第三代车型1982年-1992年生产。其中第一代车型主要更换了钢板弹簧、全新的点火装置、拆除了引擎盖上的后视镜等;而第二代车型则换装了全新的保险杠、伸缩式的安全带、前雾灯及新的仪表台,此外前排座椅也改成了独立可调的座椅形式。
最值一提的还是第三代的嘎斯24,相比于前两代车型它的变化要更加明显,首先动力上由此前的ZMZ-24发动机(85马力)升级成了ZMZ-402发动机,发动机的排量与老款一致为2.445L,不过新发动机引进了全新的化油器及冷却系统,使得新发动机的动力达到了98马力,此外在外观上,采用了全新的格栅、没有了前门的三角窗、更大尺寸的轮毂及全新的门把手等,而内饰上仪表台及座椅上头枕等也进行了全新设计。
嘎斯24也很多衍生版本车型,包括了专门为出租车打造的嘎斯24-01、旅行版的嘎斯24-12、嘎斯24的敞篷车、4驱版的吉普车及专门为克格勃打造的嘎斯24-24 5.53L的V8车型等,其中在专门为克格勃打造的嘎斯24-24车型上,其采用了当时非常多的先进设备,包括了3速自动变速箱、助力转向、加强的底盘及悬架等。
同时在1982年嘎斯3102作为第三代嘎斯24的升级版车型在俄罗斯小幅生产。外观上其被赋予一个全新的前脸,而内部换装了全新的仪表盘及三幅方向盘。动力方面搭载了一个ZMZ-4022的直列4缸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05马力(78千瓦),这款车型被一直生产到了2010年,其中1997年经过了一次中期升级,变化包括了全新的5速手动变速箱,加装助力转向系统,四轮盘式制动器、15寸轮毂等,动力上也由此前的105马力升级到了130马力,当然专门为
警察和克格勃打造的5.53L的嘎斯3012 V8车型同样有生产,这款车型一直生产到了1996年。
嘎斯24的生产一直到1992年才停止,在出口市场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它是高尔基汽车厂历史上销售的最多的一款车型,总数达600000台。伏尔加在国内最常见的车型也就是嘎斯24。即便是改革开放后,我们仍能见到这个经典的面孔。
● 在中国(1958年-1992年):
对于中国人,特别是中年人来说,“伏尔加”绝对能勾起他们对于逝去岁月的回忆。上世纪50年代,领导干部用车中,“伏尔加”称得上主打车型。它的乘客名单里包括周恩来、邓小平、各大军区司令等,当年伏尔加车型在中国地位堪比现在的奥迪A6L、A8L。
其实从嘎斯69开始,中国就已经引进了高尔基汽车制造厂生产的车型,当时第一批进口到国内的嘎斯69车型一共有10辆,其中一辆成为了彭德怀的座驾,目前该车仍保存完好。
1958年伏尔加嘎斯21推出以后,中国同样也少部分进口到了国内,当然也只是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座驾,而当时陈毅也成了伏尔加嘎斯21的车主,目前此款车型国内收藏的已不超过3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1958年9月18日,也就是国产第一辆小轿车“红旗”(基于伏尔加汽车的图纸打造而来)试车成功的4个月后,邓小平便视察了长春一汽。在详细询问了红旗车的生产开发情况后,饶有兴致的询问时任第一任一汽厂长饶斌:“红旗比伏尔加怎么样?”在听到饶斌说“比伏尔加高级”后,邓小平同志非常高兴。
而到了嘎斯24,当时嘎斯24在出口市场上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嘎斯24那两个圆圆的前大灯是我们最熟知的标志。在当时的中国高端公务轿车领域,除了红旗、上海以外,嘎斯24成为最普遍应用的轿车,而这款车当时也几乎成为伏尔加品牌的代名词,只有局级干部才能享受到的待遇。进入80年代后期,它的地位逐渐被桑塔纳所取代。而基本到1992年嘎斯24停产以后,伏尔加的车型也就也没有再进入过中国了。
● 衰落(1992年-2005年):
到了1992年以后,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的汽车工业变得惨淡,在90年代,伏尔加也曾经陆续推出了几款车型,不过它们的生存周期都不长,包括了1992年推出的嘎斯31029、1994年推出的3110和1996年推出的嘎斯3110,而到了2000年时伏尔加的年产量只剩下了56000辆。
1992年在嘎斯24停产以后,嘎斯31029正式上市,该款车型的设计借鉴了嘎斯24和嘎斯3102两款车型,算是这款车型的综合产物,并且这款车型在车身设计上更富空气动力学设计,而尾部基本保持了嘎斯24的设计,在动力方面嘎斯31029与嘎斯3102一致,不过不再推出5.53L的V8车型。嘎斯31029于1997年正式停产。
除了在嘎斯24基础上衍生的车款,高尔基汽车厂还在90年代推出了其他两款全新车型,包括了在1994年至1997年间试生产的嘎斯3105,其采用了四轮驱动、OHC V8引擎,但仅仅生产了几百部后就停产了。继3105之后,其换代产品后轮驱动的嘎斯3111在1998年至2003年间进行了生产。旨在进军俄国以外的西方车消费市场。由于生产成本过高,其8800美元的起价使之毫无市场竞争优势,不久后退出生产。
到了21世纪为了面对合资车型逐步占领俄罗斯豪华轿车市场的局势,嘎斯汽车仍在做最后的努力,积极的推出了更加现代化的伏尔加汽车。
● 停产(2005年至今):
2005年年底俄罗斯高尔基汽车厂宣布,高尔基汽车厂将逐步停止生产“伏尔加”牌轿车,到2007年全部结束。而应俄罗斯广大“伏尔加”牌轿车拥有者的要求,在停产之后,高尔基汽车厂将继续生产该轿车的零部件,期限为10至15年。其实早在2000年,杰里帕斯卡收购高尔基汽车厂后,该厂的小型汽车生产线就开始经常放假。当时,市场已无法消化“伏尔加”牌轿车的全部生产能力了。
不过到了2006年嘎斯车厂推翻了此前的决定,宣布将进一步投资生产伏尔加汽车,2008年,高尔基公司投资2亿美元准备推出新伏尔加,计划年产10万辆车,最大产能可达到16万辆车,公司本来准备5-6年内,每年推出45000辆,不过一场金融危机袭来彻底打乱高尔基车厂的计划。
2008年9月Siber上市,新车在设计上,该车的技术支持来自克莱斯勒。动力方面也采用了克莱斯勒的2.0L和2.4L发动机,功率分别为141马力和143马力,扭矩分别为188牛米和210nm牛米,与发动机匹配的是5挡手动和4挡自动变速器。
新车推出以后9-11月发往经销商处共计1000辆车,其中35%由国家机构、银行、海关订购,销量十分惨淡,几乎沦为了金融危机下的牺牲品,而到了12月份伏尔加Siber推出了大幅优惠,从原来的2万美元左右,优惠到了1.6万美元左右,从而带来了一定量的销量上升。到了2010年第一季度,伏尔加Siber汽车的销售仅为200辆左右,然而由于一段时间前配套产品不足,伏尔加Siber的生产线不得不停产。此外,2010年上半年伏尔加品牌汽车的总产量也仅为2500辆左右。
同时在2008年,雷诺曾经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伏尔加25%的股份,到了2011年,雷诺日产联盟再次与高尔基汽车厂洽谈,雷诺希望再收购伏尔加汽车10%的股份,而日产也将于近日决定是否以同样价格购入伏尔加25%的股份。此外,2011年7月份高尔基汽车公司也表示,从2012年开始高尔基汽车厂将主要开始组装生产合资品牌的轿车,伏尔加牌的汽车停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产“伏尔加”品牌的消失。
● 结语(俄罗斯民族品牌的悲剧):
虽然苏联与当今俄罗斯的领导人都对它寄与厚爱,不过,随着苏联解体等一系列历史因素的原因,国力相对衰落的俄罗斯没有再带给伏尔加更好的发展。如今的伏尔加在世界上的影响已大不如前了,它的发展陷入窘境。2008年的金融危机则给了伏尔加更加深重的打击,险遭破产。这背后的大背景则是俄罗斯汽车工业的整体衰落。《环球时报》2010年3月15日有一篇报道《俄汽车产量跌回四十年前》,报道指出,据俄罗斯欧洲工商协会的数据,2009年俄汽车销量仅有146.6万辆,比上一年下降49%,产量更是锐减六成。俄国产汽车产量锐减,主要是由于伏尔加汽车公司产量的减少,该公司在俄所有本国品牌轿车中的份额超过90%。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伏尔加一度面临破产,俄罗斯政府被迫投入巨资拯救。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旁观伏尔加汽车衰败的原因使我们值得反思,其中:
技术落伍且固步自封;耗油量大并质量下降不如从前;脱离民众的实际需求;性价比完全被日系车踩在脚下;完全依靠国外汽车品牌的协助而没有自己的风格;企业销售和发展模式没有跟上时代脚步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直逼伏尔加汽车的命脉。在2005年,伏尔加曾短暂的告别过车坛,伤心的是整个俄罗斯民族。没有自己的民族品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而作为颇受前苏联文化影响的爷爷辈那一代人,和还有些对伏尔加模糊印象的我们,也希望伏尔加不仅仅只留存在记忆中,更希望他能在不久的将来重新回到世界车坛的大舞台,找回那些属于自己的辉煌。
●感言(中国汽车与中国梦想):
在我写下这篇论文的同时,我也在思索着,梦想着??希望社会主义中国的汽车工业不走前苏联伏尔加的老路,在如今全球资本主义经济被欧系,美系,日系等列强汽车公司称霸的汽车市场下,未来会走出一条属于中华民族汽车工业自己的道路。
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技术也相对落后,并且依靠和国外企业的合作来支撑。但是让我兴奋和宽慰的是,目前在我党中央正确的领导下,我们国家的民族汽车品牌总体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由于中国汽车品牌在国内外奉行着薄利多销这一销售理念,同时积极开发新能源汽车,正在悄然进军国外市场。反观在金融危机的大潮中,一些耳熟能详的国外大品牌纷纷破产被收购:通用悍马,庞蒂克,萨博,奥兹莫比尔,韩国大宇,克莱斯勒普利矛斯,福特水星等等。
更重要的是,我国近年来重视汽车人才培养,每年有大批优秀青年来到与汽车相关的工作岗位,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
中国汽车振兴的梦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梦想的实现,任重而道远。“有梦就有蓝天,相信就能看见。”我们这一代人汽车人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努力作为,为实现我们振兴中华的中国梦和我们中国几代工人的汽车梦而努力奋斗!
梦想在未来终将实现,一定会实现!
更多推荐
汽车,车型,俄罗斯,生产,苏联,中国,汽车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