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1日发(作者:二手车行情)

三 待贾而沽

孔子想不想做官?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孔子饱读诗书,博闻强志,才堪大任,一心想通过为官来推行其政治主张。在孔子壮年时期,这种愿望是很强烈的。孔子自己也说“天下有道则见”。鲁定公九年,孔子终于有了机会,先是为中都宰,后来又做到小司空、大司寇,政绩斐然。鲁定公十年,鲁国与齐国的夹谷之会,孔子大大出彩,智勇兼备,不仅为鲁国争得了面子,还赢得了不少实际利益。这是孔子从政生涯最为出色的一笔。

孔子周游列国,也是想找一个能任用他的诸侯国君,通过政权的力量来推行孔子所认可的道。只是怀道不仕,周游数年,竟无一人肯行孔子之道于一二。道之不行,孔子自然感慨万千:“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孔子非不想从政,而是不想违背自己的意愿、政治主张而从政。所以“待贾而沽”,而不是是非不分的“求而为仕”。我们现在所说的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可能也就在这里。

一、字音

不得与(yù) 桓魋(tuí) 木铎(duó) 期月(jī)

....韫椟(yùn) 求善贾(ɡǔ) 佛肸(bì xī) 匏瓜(páo)

.....二、通假字

1.求善贾而沽诸 贾,通“价”,价钱

.2.公山弗扰以费畔 畔,通“叛”,反叛

.3.子路不说 说,通“悦”,高兴

.4.宁武子,邦有道,则知 知,通“智”,聪明

.5.归孔子豚 归,通“馈”,赠

.6.遇诸涂 涂,通“途”,道路

.7.孔子时其亡也 时,通“伺”,伺察

.三、一词多义

①天下有道则见 动词,出仕?.?1.见?②阳货欲见孔子 动词,使……拜见

.?相如 动词,召见,接见?③秦王坐章台见.

①天之将丧斯文也 连词,如果?.?2.将?②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副词,将要

.?出换美酒 动词,拿出?③呼儿将.①求善贾而沽诸 好的,识货的?.?3.善?②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使……完美

.?留侯张良 友好,交好?③素善.①吾其为东周乎 副词,难道?.?4.其?②亲于其身为不善者 代词,自己

.?亡也 代词,他?③孔子时其.①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动词,参与?.?5.与?②予与尔言 介词,跟

.? 动词,等待

?③岁不我与.四、词类活用

1.怀其宝而迷其邦 形容词作动词,任其混乱

.2.从者见之 使动用法,使……得以进见

.3.阳货欲见孔子 使动用法,使……拜见

.4.天之将丧斯文也 使动用法,使……丧失

.5.守死善道 使动用法,使……完美

.6.吾将仕矣 名词作动词,做官

.五、古今异义

1.天之将丧斯文也

..古义:这种文化。

今义:文雅。

2.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古义:各位。

今义:二三个孩子。

六、特殊句式

1.子畏于匡 被动句

2.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判断句

3.有美玉于斯 状语后置句

4.岁不我与 宾语前置句

1.如何理解“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句话的含意?

[点拨] 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在学生的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这表明孔子的自信。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现了其无奈的一面。

2.孔子的“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的话语,表达了怎样的用意?

[点拨] 孔子的选择,显示了他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按现代人的眼光看,古董热,藏与沽都各有道理,都不错。这只是从字面上作解释。子贡是用美玉作比,跟老师探讨人生问题。我们从孔子的答话中,能看出孔子的处世态度。“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斩钉截铁,卖,一定要卖!好的东西被埋没也就不能称其好了,好的东西是一定要让别人感受到它的好,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人才如果不为社会所用,他的人生价值也就非常有限,对社会的贡献也要大打折扣。

3.孔子两次受围攻,他都提到“天”,这是不是太讲宿命论?

[点拨] 殷周时代以“天”为核心是宗教信仰的一个内容,是天子受天之“大令”而统治天下,这是宗教神学意义上的天命观的一个重要含义。可是在孔子这里,已经剥夺了天子受命的特权。读《论语》,时刻都能感受到孔子的“天命在我”的一种自信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孔子围困于匡,生命受到威胁,他说,周文王死后,“斯文”不再。若天欲丧“斯文”,那么后来之人就不能享有“斯文”之制;若天不欲丧“斯文”,匡人是不能把“我”怎样的。文王是周天子,受天命而有天下,孔子自承受天命而担荷“斯文”。这里,天命的内容与意义都发生了变化,天命的内容不再是有天下,而是行“斯文”之道,天命的意义也不再是宗教神学意义上的天发布命令,而是儒者的神圣的使命感。

4.公山弗扰和佛肸是叛贼,却都想让孔子去,而孔子两次都“欲往”,你如何理解孔子的行为?

[点拨] 孔子是理想主义者,他非常渴望自己的理想愿望能在一方土地上加以实施并成功,以光扬“东周乎”来昭示其实现远古周公理想社会的拳拳之心。然而孔子并没有去,即使去,他所要实行的以“德”“仁”为主的管理国家的主张,也不会被那些不“仁”不

“义”无“德”的当政者所采纳。公山弗扰、佛肸之流也只不过想借助孔子的声望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已。客观地说,孔子所希冀建立理想社会的理论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是相悖离的。现实的无奈使孔子也只有忿忿无奈而感伤“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5.“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反映了孔子什么思想?

[点拨] 孔子说:“君子忧虑死后名声不传扬于后世。”即君子总希望死后能给这个社会留下点什么,不愿意一生碌碌无为,死后默默无闻。儒家强调把个人置于社会群体之中,超越个人,为群体谋福利。中国的传统重视“青史留名”,也反映了孔子对这种个人价值的重视。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思想与老庄出世思想是否一致?

[各抒己见]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信仰坚定,不去危险的国家,不居留在动乱的国家,政治清明就出来做事,政治昏乱就应该隐居起来。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这些做法显然与老庄的出世思想不同。

?儒家讲“隐”讲“藏”,是在“天子无道”之时,是为了韬光养晦,以便将来“达则兼善天下”,在基调上仍是进取的。而在道家看来,“有道”与“无道”对于道家已无意义,所以不管政治好坏与否都应“避逃”。

?道家认为天下不可能有好的政治、国家,所以只有借超然世外以求解脱,具有消极的思想表现,这一点正好与儒家相反。

孔子的价值观

春秋鲁国有这么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付赎金把他赎回,回国后到政府报账。有次孔子的一位学生在国外赎回一名奴隶却没报账,人们纷纷褒扬他。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因为一是假如他垫钱不报账,他就会蒙受损失;二是别人就会说自己的品格没有孔子的学生高,于是望而止步,不愿挺身而出去赎奴隶,而更乐于让那些垫钱不报账的人去“表现”,因而妨碍更多的奴隶被赎回。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道德观”“多角度看问题”“正确的价值取向”等有关话题作文写作中。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公山弗扰以费畔

B.宁武子,邦有道,则知

C.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D.归孔子豚

解析:选C。A.“畔”通“叛”,反叛。B.“知”通“智”,聪明。D.“归”通“馈”,赠。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之将丧斯文也(将要)

.天生德于予(道德传统)

.B.仪封人请见(边界)

.从者见之(拜见)

.C.韫椟而藏诸(藏)

.涅而不缁(染黑)

.D.孔子时其亡也(时常)

.好从事而亟失时(屡次)

.解析:选C。A.将:如果。B.见:xiàn,使得以进见。D.时:通“伺”,伺察。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守死善道

.B.从者见之

.C.天之将丧斯文也

.D.好从事而亟失时

.解析:选D。A、B、C均属于使动用法,D项属于形容词作动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焉能系而不食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B.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岁不我与

.C.遇诸涂

.韫椟而藏诸

D.天之将丧斯文也

.君子之至于斯也

.解析:选D。D.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语气助词,表反问/陈述句末语气助词,不译;B.动词,参与,介入/动词,等待;C.兼词,之于/兼词,之乎。

5.给下列句子中的“以”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公山弗扰以费畔

.②佛肸以中牟畔

.③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④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⑤使民以时

.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⑦以勇气闻于诸侯

.⑧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A.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B.①②⑦/③/④/⑤/⑥/⑧

C.①②⑤/③/④⑥/⑦⑧

D.①②⑦/③/④⑤⑥/⑧

解析:选B。①②⑦中的“以”为动词“凭借”;③中的“以”为介词“用”;④中的“以”为连词“并且”;⑤中的“以”为介词“按照”;⑥中的“以”为连词“来”;⑧中的“以”表示原因,相当于“因为”。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9.5)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7.23)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3.24)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13.10)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子畏于匡 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不在兹乎 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拘囚 (2)指示代词,这里 (3)参与,介入 (4)忧虑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

(2)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译文:

答案:(1)天如果不想消灭这种文化,匡人将能把我怎么样呢?

(2)凡是来到此地的君子,我从来没有不得谒见的。

8.从孔子“其如予何”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胸怀和抱负?

答:

答案:(1)孔子具有相当高的自信力,尽管身处困厄中,也淡定从容,毫无畏惧与悲观。

(2)凭借着对周代道德文化的掌握,孔子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有力图天下政治清明的胸怀和抱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

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固有诬人也

.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

.C.是以舜无佚民

.D.岂足多哉

.固:原来

巧:灵巧

是:此;这

多:称赞

解析:选B。B项中的“巧”是“高妙”“擅长”的意思。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勾践说于国人曰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善则善矣

.此则国人之罪也

.D. 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以撞

.解析:选C。A.都是介词,可译为“对”。B.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前面的“则”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后面的“则”是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D.都是代词,指代前面的人物。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C.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解析:选B。A项中“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转述有误,应该是听了掌管畜牧的官员的回报,证实颜回判断的正确后,通过深入的对话明白了。C项中的错误在于“他同造父一样”,这里是说他不能像造父那样“不穷其马力”。D项的错误在于“孔子分析了颜回之

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意思应该是孔子分析了颜回有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译文: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文:

(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

解析: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文言文翻译应对关键词语提出较高的要求,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

答案:(1)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坐席站起来,派人把颜回招回来。

(2)不知道先生凭什么能够知道这件事呢?

(3)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

鲁定公问颜回说:“先生您也听说东野毕擅长驭马吗?”颜回回答说:“擅长是擅长。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定公面色不高兴,对左右随从说:“君子也会有陷害别人的。”颜回退回。

过了三天,饲马人来陈述说:“东野毕的马逃走了,两匹骖马拉着两匹服马进了马厩。”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坐席站起来,派人把颜回招回来。颜回到了,定公说:“前两天我向先生您询问东野毕驭马,先生你说‘擅长是擅长。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不知道先生凭什么能够知道这件事呢?”颜回回答说:“凭治理国家可以知道。从前帝舜擅长管理百姓,造父擅长驭马。舜不穷尽百姓的力,造父不穷尽马力。因此舜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现在东野毕驭马,登车执辔,正体端坐;急速驾驶,用尽朝礼;经历危险的地方到达远方,马力用尽了,然而还不停地苛求马。我凭这知道。” 定公说:“对,的确像先生您所说的那样。先生的话,意义很大啊,希望你再说一些?”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就会乱啄,兽急了就会乱抓,人急了就会叛乱,马急了就会逃跑。从古到今,没有听

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 定公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回答说:“他之所以是颜回,就是这样。不值得去夸奖!”

三、语言表达

13.阅读下面的文字,请简要概括微博小说的优缺点。(不超过25个字)

微博小说方兴未艾。由于微博小说要在140字内完成起承转合,因此被誉为“以小搏大”的文学。与传统网络小说相比,它具有短、平、快的特性。微博小说的写手必须锤炼语言,去掉那些常常被滥用的形容词、副词,多用动词,文字因此简洁、有力。所以,有论者感叹,以前是千言万语的“灌水”,现在是惜字如金的“蒸馏”。但也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微博小说可能会因为形式与概念上的新鲜而引起一时注意,但终归避免不了成为一种“短命文体”。因为情节的延续性是小说的魅力所在,但微博小说多以语录体为主,这无疑是对小说情节延续性的巨大破坏。此外,微博小说的碎片式结构,也会使其失去生存根本。

答:

答案:(1)优点:①简洁有力;②短、平、快。(2)缺点:①情节断裂;②多碎片。

14.下面是某校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字。

答:

解析:由图可知,暑期社会实践可以分“考察”“游览”两部分内容,其中“考察”包括“气象公园”“湿地公园”“科技馆”三部分内容,“游览”包括“美丽乡村”“名人故居”两部分内容。此外还应当明确,考察“气象公园”“湿地公园”后要写“调查报告”,参观“科技馆”后应谈“地震感受”,游览“美丽乡村”“名人故居”后应当写下“游览日记”。

答案: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考察与游览:考察气象公园、湿地公园后撰写调查报告,考察科技馆后交流体验到的地震感受;游览美丽乡村、名人故居后用日记记录游览

的感受、心得。

四、高考突破

(一)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有关题目。

【《论语》选段】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名家评点】

朱子曰:“子贡以孔子有道不仕,故设此二端以问也。孔子言固当卖之,但当待贾,而不当求之耳。”

范氏曰:“君子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士之待礼,犹玉之待贾也。若伊尹之耕于野,伯夷、太公之居于海滨,世无成汤文王,则终焉而已,必不枉道以从人,衔玉而求售也。”

15.请结合名家评点,联系现实,谈谈孔子的为官之道。

答:

答案:孔子热衷于仕途,渴望获得一官半职,但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不“求”只“待”。一个“待”字,极其巧妙地点出了孔子的为官之道。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治国方略和“仁政”思想,为的是让统治者接受他的思想主张,进而真诚地聘用他,礼遇他,从而推行“仁政”。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即使极度困窘,也决不低下高贵的头颅去“求”人。如伊尹、伯夷、太公等,若得不到赏识,宁可终老林泉。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链接材料】

①佛肸之畔(叛),畔赵简子也,简子挟晋侯以攻范、中行,佛肸为范、中行家邑宰,因简致伐,距(拒)之。于晋为畔,于范、中行犹为义也。(翟灏《四书考异》)

②盖圣人视斯人之徒,莫非吾与(我的同胞),而思有以治之,故于公山、佛肸,皆有欲往之意。且其时天下失政久矣,诸侯畔天子,大夫畔诸侯,少加长,下凌上,相沿成习,恬不为怪。若必欲弃之而不与易(改变),则滔滔皆是,天下安得复治?

(刘宝楠《论语正义》)

③张敬夫曰:“子路昔者之所闻,君子守身之常法。夫子今日之所言,圣人体道之大权也。然夫子于公山、佛肸之召皆欲往者,以天下无不可变之人,无不可为之事也。其卒不往者,知其人之终不可变而事之终不可为耳。一则生物之仁,一则知人之智也。”

(朱子《论语集注》)

④阳虎(即阳货)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孟子·滕文公篇》)

⑤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

(赵翼《注》)

⑥鲁国政权把持在季氏手中,季氏又受制于家臣阳货。孔子觉得这是“陪臣执国命”,有悖天道。

16.《论语》中提到:公山弗扰、佛肸和阳货都曾邀请孔子出来做官,孔子对公山弗扰、佛肸的邀请爽快答应,而对阳货则假意敷衍。这是为什么?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你对《论语》的领悟,谈谈原因。

答:

答案:孔子曾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阳货“陪臣执国命”,有悖天道;为富不仁,有违人道;倨傲无礼,有背礼仪。故孔子对他不予理睬。而公山弗扰、佛肸虽参与叛乱,但不是邪恶之徒;再说在天下无道的情况下,君子不应只顾清高自守,对于那些还有希望能够改变的人和事,不应该坐视旁观,而要有挽救之心,还要尽心尽力使周围的人更多地成为君子,使污浊的现实变得清新,使混乱的社会变得安宁。所以孔子十分爽快地答应了公山弗扰、佛肸的邀请。

(三)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17.孔子认为周礼集夏商两代之大成,从上述选段中,你能看出他为推行恢复周礼做出了怎样的努力?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孔子将自己直接系于文王之后,以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自居,将之视为是受命于天的一种责任,并终其一生都在为此努力,在他晚年的哀叹中,虽然饱含了理想不得以实现而年老体衰的悲凉,却鲜明反映了他对周礼的无限思慕与尊崇。

(四)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8.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19.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2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沐浴在孔子的光辉里

王前峰

您将天才大智融化成笔端流淌的华彩。

您用命途多舛凝练成理念沸腾的思想。

您把练达至情挥舞成汗青飘洒的旋律。

我低头沉思,遨游在您清澈却不见底的思想海洋,总想摸透您深深的渊底。我闭目吟咏,沉湎于您唯美的华章,总想洞悉您那梦中的缱绻。我仰头膜拜,从心底响亮地呼唤着您的名字:孔子!

孔子是一杯清茶,苦涩中掩不住的茗香,溢出翠天般的碧壶,沁满你的心脾。他“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法宝,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求学精神,他“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为学精髓,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创新睿智,似一把金钥匙帮我们开启探索真理格物致知的宝藏。

孔子是一轮红日,凛冽中的暖流,令人热血沸腾,豁达满怀。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准绳,他“君子喻于义”“见贤思齐”的道德应答,他“成人之美”“怀德怀刑”的处世至宝,他“居之无倦”“子帅以正”的为政哲学,令人忘却周游的无奈,扫除满天的阴

霾,在常戚戚坦荡荡的悬殊比较下,让做人为政的理念瞬间喷发,至此齐家治国的光芒普照大地。

孔子是我百听不厌的经典天籁。雄略载着遥远的梦想,乘着歌声的巨型金翅,徜徉在精神的乌托邦。他“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是对音乐的非凡理解;他“人歌而善”“而后和之”的演唱道德,是对音乐的神往;他“立于礼,成于乐”是对音乐的真诚赞美。试问:在浩瀚历史的长河里划有痕迹的,又有谁不是音乐天幕上炫目的明星,又有谁不说音乐是人生豪迈的有力臂膀?

历尽沧桑,周游列国的孔子于困顿中留下了与日月同辉的《论语》,于是就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华。

千年的风吹雨打,不朽的巨著越发熠熠生辉。孔子——可敬的精神领袖指引着人们打造生活蔚蓝的晴空,孔子——可亲的历史巨人引领着人们从悠悠远古坚定地走向未来,一步步取得胜利、赢得辉煌!

[赏评]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这篇文章,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深厚的人文素养,富于思辨的理性目光,不可遏抑的赞美之情,挥洒自如的语言表达,让人为之侧目。在感受孔子圣洁光辉的同时,我们也不由得为作者的才情倾倒。

更多推荐

政治,动词,思想,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