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4日发(作者:丰田塞纳2021款国产)

正文目录

核心观点:需求恢复,迎接行业更加高质量的增长 .......................................................... 3

需求改善,汽车行业进入上行周期.................................................................................... 4

汽车需求2021-2022年有望重回增长轨道 ................................................................ 4

消费升级,结构提升,乘用车价格逐步上行 ............................................................. 6

市场格局变化:日系品牌2017年以来份额增加,自主品牌向头部集中 ................... 7

新能源汽车迅速成长,关注大众MEB产业链 ................................................................... 9

新能源汽车规划为行业发展定下基调 ........................................................................ 9

大众MEB车型2021年开始国产,建议关注产业链投资机会 ................................. 10

特斯拉Model Y 有望国产化,产业链高增长有望持续 ........................................... 12

优秀的产品力及用户体验推动造车新势力销量快速增长 ......................................... 13

智能驾驶发展提速,国内车企突飞猛进 .......................................................................... 15

L2+高级辅助驾驶功能渗透率迅速提升 .................................................................... 15

智能座舱成为差异化重点,产业链快速发展 ........................................................... 17

自主可控,国内零部件企业积极投入研发 ............................................................... 17

走向全球的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 ..................................................................................... 18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逐步成长为系统集成商,并走向全球 ...................................... 18

部分本土零配件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 ...................................................................... 19

豪华车行业:消费升级,豪华车需求方兴未艾 ............................................................... 23

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带动豪华车渗透率提升 ................................................ 24

重卡行业:需求维持较高景气度,产品与技术持续升级 ................................................. 25

“国六”排放标准实施,推动产品与技术升级 ............................................................. 25

重点推荐标的介绍 ........................................................................................................... 27

1

核心观点:需求恢复,迎接行业更加高质量的增长

我们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在2021-2022年将会迎来以下几个发展机遇,在需求恢复增长的同时,还有更多质的提升,行业进入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阶段。我们的核心观点如下:

汽车需求重回增长轨道,2021-2022将是汽车需求的上行周期

我们预计2020-2022年国内汽车销量分别为2,595、2,765、2,864万辆,同比分别-1.4%、+6.6%、+3.6%。其中,乘用车销量增长较快,预计2020-2022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分别为2,000、2,200、2,310万辆(同比-6.5%、+10.0%、+5.0%)。总体而言,在乘用车销量连续下滑三年(2018-2020)之后,行业有望进入改善周期,企业产能利用率有望企稳改善。消费升级、结构改善,乘用车售价有望延续上升趋势

由于持续的消费升级,以及产品结构的变化(尤其是SUV占比的提升),国内市场乘用车平均售价2015年以来明显上升。展望未来,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以及对高品质产品的追求,在各个细分市场的消费升级的趋势依然会延续,比如豪华车的占比提升,优质的头部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高品质的新能源汽车和更多配置智能网联功能的汽车占比提升。售价的提升,使得汽车整车制造商以金额计算的产能利用率提升。

自主品牌总体市场份额下降,但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

中国自主品牌2017年以来市场份额下滑比较明显,主要原因是部分综合竞争力较弱、规模较小的自主品牌销量下滑并逐步退出市场。尽管如此,几个主要的自主品牌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高品质的新产品的推出、创新性的市场营销等,2017年以来市场份额增长显著。我们认为,头部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增加的趋势未来几年依然会延续,头部自主品牌的综合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新能源汽车:摆脱补贴扰动,高品质产品吸引私人消费者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品力的提升以及政策的持续支持,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在2021-2025年实现较快的增长。据中汽协数据, 2020年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6万台,同比+113%。(1-10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87万台,同比-8%)。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转正主要原因有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推出了智能化程度强、用户体验好的新能源车产品。预计国内新能源汽车2021-2023年销量分别为175、231、320万辆,同比+39%、+33%、+38%。2021年为大众MEB和特斯拉Model Y国产化元年,相关产业链零部件标的有望从中受益。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中国市场加速,头部企业领先

ADAS渗透率在国内市场正迅速提升,未来有着较广阔的发展空间。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指出,在市场应用方面,目标是2020-2025年L2-L3级的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比例超过50%,L4级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进入市场,C-V2X终端新车装配率达到50%,并且在特定场景和限定区域开展L4级车辆商业化应用。

重卡市场:销量有望维持在较高水平,产品与技术持续升级

2020年重卡销量有望再创新高,1-10月中国重卡销量136万辆,同比+39%(中汽协数据,下同)。我们预计2020-2022年的重卡销量为150/120/130万辆,总体而言,我们预计2021年重卡销量将在2020年的基础上出现回落,但2021-2022年重卡销量仍然维持在高位,行业销量中枢抬升,总体维持较高的景气度。于此同时,2019-2021年“国六”排放标准全国逐步推广,也带动重卡行业产品与技术的持续升级。

国产替代加速、走向全球的中国零配件企业

中国零部件企业从国产替代到走向全球,证明了制造能力、产品质量、性价比等已处于世界前列,先在汽车玻璃、遮阳板等部分细分行业突破,我们认为未来中国零部件企业在全球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2

需求改善,汽车行业进入上行周期

汽车需求2021-2022年有望重回增长轨道

汽车需求逐步进入上行周期。我们预计2020-2022年国内汽车销量分别为2,595、2,765、2,864万辆,同比分别-1.4%、+6.6%、+3.6%。从中周期来讲,我们认为汽车需求经过了2018-2020连续三年的下跌之后,2021-2022年有望迎来上升周期。看细分产品,乘用车的需求改善和销量增长是汽车整体销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商用车销量在经历了2020年的较高增长之后,重卡等商用车需求可能出现下滑,导致商用车增速可能在高基数的基础上回落。

图表1: 国内汽车销量预测:2021-2022年汽车需求有望重回增长轨道

353(5)(10)18.53

19.30

21.99

23.49

24.56

汽车总销量(百万辆)同比增速(右轴,%)27.65

28.64

15105027.94

28.94

28.35

26.32

25.95

2020E2021E2022E图表2: 国内汽车销量预测,乘用车需求销量2021-2022年有望正增长,商用车销量同期可能下滑

2011

销量(百万辆)

乘用车

商用车

合计

同比增速(%)

乘用车

商用车

合计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E 2021E 2022E 2023E 2024E 2025E

14.50 15.49 17.93 19.70 21.11 24.29 24.74 23.67 21.40 20.00 22.00 23.10 23.80 24.51 25.25

4.04 3.81 4.07 3.79 3.45 3.65 4.20 4.68 4.92 5.94 5.65 5.53 5.53 5.53 5.81

18.53 19.30 21.99 23.49 24.56 27.94 28.94 28.35 26.32 25.95 27.65 28.64 29.33 30.04 31.06

5.4

-4.1

3.2

6.9

-5.6

4.2

15.7

6.7

13.9

9.9

-6.8

6.8

7.2

-8.8

4.6

15.1

5.6

13.7

1.9

15.1

3.6

-4.3

11.4

-2.1

-9.6

5.1

-7.2

-6.5

20.9

-1.4

10.0

-5.0

6.6

5.0

-2.0

3.6

3.0

0.0

2.4

3.0

0.0

2.4

3.0

5.0

3.4

宏观层面因素以及刺激政策退出造成2018-2019年乘用车销量同比下滑。汽车作为典型的大件可选消费品,其销量直接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在经济景气度较高的情况下,消费者消费信心和购买意愿较强;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部分消费者可能会取消或推迟购车计划,从而造成新车销量下降。此外,部分汽车行业的政策(比如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等)也影响了短期的汽车销量。2018年开始,宏观经济去杠杆、中美贸易摩擦以及2020年上半年的疫情影响等,对消费者消费信心和实际的汽车销量增长造成了比较的负面冲击。此外,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2017年12月31日到期,造成部分消费者提前购买,透支了部分未来的汽车需求,并且造成2017年同比基数较高,也是造成2018-2019年汽车需求下滑的原因之一。

2020年下半年乘用车需求改善趋势明显。2020年一季度,部分汽车企业生产和销售受到了疫情的较大冲击。但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乘用车销量从5月份开始恢复同比正增长。随着经济活动的正常化,汽车需求逐步企稳改善,乘用车销量在今年5月至10月实现了连续6个月的同比正增长。由于每年四季度通常为汽车销售的旺季,我们认为乘用车销量有望延续同比正增长的趋势。分季度来看,1Q20国内乘用车销量同比下滑45%,2Q20同比增长2%,3Q20同比增长8%,我们估计4Q20销量同比增长8%。总体而言,乘用车需求逐季改善的趋势较为明显。考虑到1H20基数较低,2021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销量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3UDAwMDE3MDY3NTIwMjAxMTE3MTg1NzEz

宏观景气度改善有利于乘用车需求在2021-2022年实现较快增长。我们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发现,乘用车的需求增长跟宏观经济景气度指标有较强的相关度,具体指标包括GDP增长、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以及流动性指标M1等。2020年5-10月,国内M1同比增速分别为6.8%、6.5%、6.9%、8.0%、8.1%、9.1%,较2019年全年的4.4%增长有明显改善,总体而言有利于汽车消费。此外,中美贸易冲突2018年以来持续了两年多,对普通消费者消费信心方面的冲击正逐步淡化。因此,我们认为2021-2022年乘用车需求将有较大的恢复和改善。我们认为汽车需求有望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进入逐步改善的上行周期,预计2020-2022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分别为2,000、2,200、2,310万辆(同比-6.5%、+10.0%、+5.0%)。图表3: 汽车销量增速与M1相关性较强

汽车销量增速(%)150100500(50)(100)M1同比(右轴,%)5(10)(20)(30)(40)150100500(50)(100)图表4: 汽车销量增速与PMI相关性较强

汽车销量增速(%)PMI(右轴)65-012006-012007-012008-012009-012010-012011-012012-012013-012014-012016-012017-012018-012019-012020-012007-012008-012009-012010-012011-012012-012013-012014-012015-012016-012017-012018-012019-01图表5: 乘用车销量预测:2021-2022年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34.5

15.5

17.9

乘用车销量(百万辆)24.3

19.7

21.1

24.7

同比增速(右轴,%)23.7

21.4

20.0

2020-012006-012023.1

151050(5)(10)(15)22.0

2020E2021E2022E4UDAwMDE3MDY3NTIwMjAxMTE3MTg1NzEz

图表6: 2020年4月以来国内乘用车月度销量恢复情况较好

(百万辆)3.02.52.01.51.00.5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速(右轴)(%)20%0%-20%-40%-60%-80%0.02020-092018-032018-052018-072018-092018-112019-012019-032019-052019-072019-092019-112020-012020-032020-052020-072018-01-100%消费升级,结构提升,乘用车价格逐步上行

国内市场乘用车平均售价逐步提升,有利于汽车制造商提升利润率。国内乘用车的平均售价,在 2007 年至 2012 年总体呈下降趋势,但 2012 年之后,汽车平均售价在 2012 年的较低基础上呈缓慢上升趋势,2015 年以来更加明显。展望未来,在消费升级、产品结构改善的驱动下,我们认为汽车售价依然会延续逐步上升的趋势。售价的提升,使得汽车整车制造商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速高于销量增速,单位产能的产出金额增加,以金额计算的产能利用率提升,从而提升汽车制造商的毛利率。

结构变化是车价逐步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2007 年至 2012 年,国内乘用车平均售价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产品结构的下移以及成本的下降。2007 年之前,外资品牌占据国内汽车市场大部分份额,总体价格较高。2007 年之后,国内自主品牌发展较快,市场份额占比提升。由于自主品牌主要生产中低价格的汽车,总体价格比合资品牌低,自主品牌销量的增长以及市场份额的增加,导致汽车市场平均售价逐步下降。2009-2010 年,政府出台了1.6L 以下乘用车购置税优惠的政策,较大促进了售价较低的小排量汽车的销售。

2012 年,汽车市场在购置税优惠退出之后逐步正常化,消费升级、SUV 占比提升,逐步驱动乘用车价格上涨。通常情况下,车型大小接近的 SUV 与轿车相比售价更高。SUV 在2020 年(前 9 个月数据)的 47%。此乘用车中的渗透率从 2012 年的 13%,稳步提升至

外,较高售价的豪华车占比逐步提升,也是平均价格上涨的驱动因素之一,我们在本文的豪华车章节也有详细分析。

图表7: 乘用车价格变化趋势:2018 年以来消费升级驱动价格逐步上行

乘用车平均售价(万元)11.4

11.2

10.9

10.8

10.5

10.6

10.5

10.4

10.4

10.6

10.6

10.3

12.011.511.4

11.4

11.010.510.09.59.08.58.05UDAwMDE3MDY3NTIwMjAxMTE3MTg1NzEz1-9M292019

图表8: 乘用车市场车型结构变化:SUV占比持续提升

(%)10016

8011

3

15

13

3

9

17

7

轿车7

21

10

10

10

8

7

6

5

MPV5

29

SUV3

37

微面2

2

2

2

41

42

44

47

60

69

67

63

55

50

48

49

48

47

201820199M20市场格局变化:日系品牌2017 年以来份额增加,自主品牌向头部集中

日系品牌在国内市场的份额逐步上升。总体来说,日系品牌汽车在全球范围都有较强的竞争力,主要原因包括品牌知名度高、产品质量可靠、油耗低经济性好、消费者口碑较好等。在中国市场,受中日关系波动的影响,日系品牌总的市场份额 2012 年下降比较明显,2013年至 2016 年总体保持在 16%左右。但 2017 年开始,日系品牌市场份额增加明显,尤其是在汽车市场总销量下滑的 2018-9M2020 更加明显。2017 年以来,日本主要品牌丰田、本田加大了新产品的引进力度,并加快了在国内的产能扩张。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的市场份额自 2017 年以来逐步下降,从 2017 年的高点 44%下降到 9M20 的 37%,主要原因是部分竞争力较弱的自主品牌车企销量持续跑输市场,少数规模较小的自主品牌车企迫于市场竞争加剧而退出市场。虽然自主品牌总体市场份额下降,我们认为自主品牌的综合竞争力在提升,规模、品牌、研发能力较强的头部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以长城、吉利、比亚迪和长安自主品牌为例,四个企业加起来在中国自主品牌中的市场份额从 2015 年的 36%,逐步提升到 9M20 的 52%,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中的市场份额从 2015 年的 15%逐步提升到 9M20 的19%。总体而言,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较为明显,也符合汽车行业总体的发展规律,即市场份额逐步向少数大汽车集团集中。

6UDAwMDE3MDY3NTIwMjAxMTE3MTg1NzEz

图表9: 乘用车品牌分国别销量占比:2016年以来日系、德系品牌份额提升明显

(%)自主德系日系美系7121619韩系512其他5934239372-9M20图表10: 头部自主品牌占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的份额

(%)60图表11: 头部自主品牌占整个乘用车市场的份额

(%)20184052

1644

141215

16

16

17

19

2036

36

37

40

17

7201820191-9M2-9M20注:此处头部自主品牌包括长城、吉利、比亚迪和长安自主品牌 注:此处头部自主品牌包括长城、吉利、比亚迪和长安自主品牌

7UDAwMDE3MDY3NTIwMjAxMTE3MTg1NzEz

新能源汽车迅速成长,关注大众MEB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规划为行业发展定下基调

从国家战略层面,发展新能源汽车有减少石油消耗,减少汽车排量,实现汽车产业弯道超车三大意义。我们认为国家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扶持是可持续性的,从早期的财政补贴扶持产业发展,培养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到中期双积分政策接力鼓励企业推出更多新能源乘用车车型,最后逐步实现产业市场化。从国家战略层面,发展新能源汽车有三大意义:1、发展新能源汽车可以减少石油消耗,我国能源消费强度较高,需求增长较快,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2、发展新能源汽车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我国环保形势严峻,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自主车企在传统内燃机方面积淀不够,在新能源汽车上面或能实现弯道超车。

随着补贴政策逐步退坡,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平稳过渡到需求驱动。2017年9月28日,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双积分”),于2018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能源汽车发展告别单纯靠补贴的第一阶段,进入奖惩结合的第二阶段;随着技术进步,产业链成本下降,未来将进入市场化产品驱动发展的第三阶段。

根据国家规划,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应该达到20%。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kwh/百公里,新能源汽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据我们测算,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638万台,2020-2025年复合增速约为38%。在技术创新方面,继续坚持“三横三纵”的布局,以纯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子电力、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三横”构建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

加大动力电池、智能网联、基础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在动力电池领域,短板技术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加快固态电池的研发。在智能网联领域,关键技术为复杂环境融合感知、智能网联决策与控制、信息物理系统架构设计,核心技术与产品是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车辆与车外其他设备间的无线通信(V2X)、线控执行系统。基础技术包括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新兴电子电器架构、高效高密度电驱动电机系统,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氢能储运、加氢站、车载储氢等。

产品力提升,政策推动,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0月同比高增长。据中汽协数据, 2020年M1-M10,新能源汽车销量为87万台,同比-8%,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6万台,同比+113%。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销量恢复高增长的主要原因有:1、上海、北京等地区推出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2、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推出了智能化程度强、用户体验好的新能源车产品;3、以五菱宏光为代表的车企推出了五菱宏光Mini EV等针对低线级城市的代步需求的A00级电动车。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保持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是:1、双积分政策接棒补贴,继续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2、车企继续降低新能源汽车成本,有望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3、企业推出产品吸引力更强的新产品。

8

图表12: 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

单位:万辆

新能源乘用车总计

同比增长

新能源客车

同比增长

新能源专用车

同比增长

新能源汽车总销量

同比增长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2016 2017

34 58

62% 72%

12 9

55% -26%

5 11

10% 111%

51 78

53% 53%

1.8% 2.7%

2018

105

82%

9

5%

11

-3%125

61%

4.5%

2019 2020E 2021E 2022E 2023E 2024E 2025E

106 115 161 217 304 426 618

1% 8% 40% 35% 40% 40% 45%

10 7 9 9 10 11 12

6% -26% 29% 0% 11% 10% 10%

8 4 5 5 6 7 8

-27% 10% 15% 10% 15% 15% 15%

121 126 175 231 320 444 638

-3%4% 39% 33% 38% 39% 44%

4.7% 4.9% 6.3% 8.1% 10.9% 14.8% 20.5%

(假设 202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国家规划的 20%渗透率)

大众MEB 车型2021 年开始国产,建议关注产业链投资机会

根据大众集团规划,大众集团计划到2029 年将推出75 款纯电动车,近60 款混合动力车,在2029 年之前售出2,600 万辆纯电动汽车,以及600 万辆混动汽车。其中有近2,000 万辆的电动汽车在大众电动车模块化平台MEB 的基础上生产,近600 万辆电动汽车则使用大众的PPE 平台。大众集团计划新能源汽车2025 年销量将达到300 万辆,占比超过20%,其中欧洲、中国和北美将是主要的市场,其中中国市场有望占比50%,贡献150 万台销量。

图表13: 大众MEB平台结构示意图 图表14: 大众汽车基于MEB平台的新能源汽车ID 3

图表15: 大众销量新能源汽车目标

9UDAwMDE3MDY3NTIwMjAxMTE3MTg1NzEz

根据大众2025规划,大众的电动车发展将分为三个阶段:1)BEV Wave1,从2019年开始,在MEB平台上构建小型车辆为主的纯电动汽车平台;2)BEV Wave2,从2021年开始,在豪华平台上构建PPE平台;3)BEV Wave3,在2025年左右,构建运动特性的纯电动平台SPE来完成跑车的电气化转型。2020年以来,大众在欧洲量产了ID 3和ID 4两款新车。根据Marklines数据,2020年10月,ID 3在欧洲的单月销量已经攀升至8612台。

图表16: 大众车型发布情况

图表17: ID 3月度销量情况

10,000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ID 3月度销量(台)2扩建 MEB 产能,欧洲和中国市场是重点。根据大众集团规划,到 2022 年年底,大众集团将在全球 18 个工厂生产电动车,包括北美 1 座、欧洲 13 座和中国 4 座工厂,其中 MEB工厂共 9 座,包括北美 1 座、欧洲 6 座和中国 2 座。

图表18: 大众MEB 全球产能分布图

10UDAwMDE3MDY3NTIwMjAxMTE3MTg1NzEz

更多推荐

汽车,新能源,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