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发(作者:奔驰slc敞篷跑车报价)
66环球动态 轻型汽车技术2012(7/8),6-275/276 圆啦圃 辱 李永钧 2012,一向备受在中国发展缓慢质疑的本田 汽车,终于要发力了。 4月10日,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执行董事 兼中国本部长仓石诚司在北京发布了中期战略计 划——到2015年,本田将在中国市场投放10款 以上新车型,并在产能提升、本地研发及本地采购 方面加大力度。并宣布了新的品牌口号“我动未 来动”。 “我动”,字面上看似一次积极主动的转变, 背后却隐藏了本田“不得不动”的危机,这个品牌 终于为过去几年的战略失败付出了代价,而本田 也的确需要一次复兴。 本田求变 近年来,关于本田在中国的窘境,业内有目共 睹。与丰田、通用、大众等以众多车型“广撒网式” 的思路不同,本田一直都是奉行“少而精”的精品 战略。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少数几款车型的运作 中,既有优势又有风险。市场对车型认可则能获得 较好的回馈,反之,则会因产品太少而面临市场困 境。 遥想10年前,本田在中国市场是何等的风 光——辆雅阁车,人们不惜加价20%一30%,只 求拥有;之后,4s店模式的引入,又让本田继续火 了一把。那时,人们似乎更加推崇本田的“精品” 战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市场发生了巨大 变化。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市场更加广袤了, 购车需求也就更加多样化了。这样的市场环境,让 同属日系的丰田、日产欣喜不已,丰富的产品线, 能够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而本田呢?照样 是“一招鲜,吃遍天”,继续用“精品”战略应对变 化的市场,且此时的“精品”寓意着少之又少的产 品。其结果是,丰田、日产日益壮大,本田却还停留 在原地。 从2009年开始,本田汽车在华国产车销量的 增速开始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在这之前却是 基本上高于中国汽车市场平均增速的。据权威统 计数据显示,2009年、2010年、2011年,中国市场 整体增幅分别为46%、32%和2.5%,但本田中国销 售增幅分别为22%、12%和一4.5%。2011年,本田 在中国市场的整体销量为62.4万辆。而同期,通用 在华销量为255万辆,大众在华销量也达到226 万辆,就连同为Et系伙伴的“后来者”日产一雷诺 联盟在华销量都达到了128万辆,今年前三月,本 田在华销量同比减少10%以上。 在过去的6年时间中,本田在华只导入了歌 诗图和思铂睿两款车型,由于各自较高的定价及 本身较窄的定位,使这两款产品毫无悬念地遭受 到了市场的冷遇。据中汽协的统计数据显示,201 1 年歌诗图销量仅为1914辆,同期思铂睿销量仅为 1.7万辆。而事实上,正是由于本田在中国市场的 战略过于保守,自2009年起,本田中国就已经开 始显现出“颓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寥寥几款 叫好不叫座的产品,又怎能与竞争对手抗衡? 在本田一直认为最重要的美国市场,3月份美 国汽车市场的销量创下近年最好,主流汽车厂商 也实现了较高的销量,但本田汽车却表现欠佳,成 为主流汽车厂商中唯一销量同比减少的汽车厂 商,销量排名已经由之前的第4名下降到了第6 名。 由此可见,本田的问题不仅出现在中国,在其 他市场也出现了跟中国一样的结果,本田日本总 部脱不了干系。本田在现地改变的同时,必须同时 在总部施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封闭的零部件供应 体系、臃肿而反应迟钝的管理机构、权力过于集中 在总部而不愿下放到现地等一直被外界诟病的问
轻型汽车技术 2012(7/8)总275/276 题,依然在本田总部存在。 “最近两三年来相对中国市场的迅速发展, 本田的步伐略显迟缓,在新产品、新技术的投放方 面相对滞后,我听到了本田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过 于保守等意见。”在4月10日中期战略计划发布 会上,仓石诚司一语道出了本田在华现状。这_也是 本田中国求变的重要原因。 “我们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给我们一点时 间,一定会给你们惊喜。”不久前,本田全球社长 伊东孝绅如是反思,他们承认本田之前的战略过 于保守,同时他还强调,对于中国消费市场的变 化,本田已经进行了反省,并制定了一系列未来实 施计划,中国已经成为本田最重要的市场。“我们 会加快研发的脚步,考虑中国开发人员的聘用,打 造真正由中国人研发的中国市场车型,从而改变 目前在中国市场的被动格局。” 不过,留给本田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近两年 来,国内多数合资企业都抓住国内汽车市场井喷 的行情一路高歌猛进,而本田在中国的市场占有 率和影响力却在下滑。现在,本田到了必须“加 挡”的时候了。 反攻号角 目前本田上下已经对此有了清醒的认识,承 认本田在中国发展速度确实慢了。在4月10日本 田发布中国战略计划的现场,仓石诚司毫不掩饰 地表示:从2013年到2015年,本田将连续投放 1O款以上新车型和全新改款车型。到2015年,本 田品牌车型的销量将比2011年翻一番。同时,本 田将改变产品研发思路,增加专门针对中国市场 研发的新产品,并推进本土采购和本地研发。而在 具体车型方面,他则表示:未来本田在中国将以小 型车为中心,加强新能源领域的布局。 显然,这是本田加快其在华战略调整的一个 信号。从仓石诚司这番陈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未 来,本田对于中国市场的战略非常清晰:一是增加 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投放,强化本土化。其实,单 就“未来3年内投放10款以上车型”的产品导入 思路,仓石诚司就已经给出了一个积极的信号。从 1998年进人中国市场(1998年广汽本田成立, 2003年东风本田成立)到2006年,本田一共在中 国市场导人了6款车型(广汽本田雅阁、奥德赛、 飞度和思迪,东风本田CR—V、思域);而从2006 环球动态67 年至今的6年间,本田在中国仅导人了两款车型 (东风本田思铂睿和广汽本田歌诗图)。如今,本 田计划在3年内投放1O款以上的车型,本田的动 作显然将比此前有明显的加快。 二是发力新能源,特别是对于小型环保车的 推广。而从广汽本田透露的北京车展信息看,本田 确实在依照这个节奏前行,本次北京车展,它将展 出两款专门针对中国市场设计的全球首发概念车 型,并将带来在日本国内已经获得市场与口碑的 多款新能源车型:CR—Z、Insight和飞度混合动力 版。综合来看,如果本田规划能够如期执行,未来, 它在中国的产品本土化、产品链完善以及新能源 领域都会有一个提升,那么仓石诚司的销量预期 也自然会如愿以偿。 为了配合新车型投放计划,本田已经开始着 手在产能及渠道方面提前进行准备。今年7月,东 风本田第二工厂将正式投产,新工厂将导入全球 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并成为具备优良环保性能的 人性化先进工厂。而在过去的6年时间里,本田在 华产能几乎没有提升(东风本田26万辆产能、广 汽本田36万辆产能)。随着本田在华产能的逐步 提升,本田同时还将以内陆城市为中心进一步扩 大销售网络。 与本田加速布局同期的是:其合作伙伴一广 汽本田的“二次腾飞”。对此,广汽本田执行副总 经理姚一鸣在接受采访时曾反复表示:2012年是 广汽本田积淀实力、酝酿二次腾飞的重要一年。而 近期,在歌诗图上市现场,广汽本田副总经理郁俊 也透露:广本今年将有6款全新车型推出,同时, 第三条生产线的建设也将在增城工厂启动,并表 示:201 3年广汽本田将正式迈人高速发展期。 一方面是本田对于中国市场的积极部署,一 方面是广本多次强调的“二次腾飞”,两者之所以 在市场整体疲软的当下表现出积极态度,根源在 于中国市场蕴含的客观潜在潜力,当然也是源于 其对于几款新车品质的信心及其对于中国消费者 需求的准确把握,而这也是两者在车型数量并不 占优势的前提下保持良好市场地位,以及每款车 型都能在细分市场畅销的深层次原因。 对于未来本田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仓石诚石 信心十足:“经过全面反省的本田已经针对中国市 场制定了一系列计划,而且将 以技术为原点,吹响
68环球动态 在中国市场的反攻号角。”从产品导入、产能扩充 到采购体系等各个层面进行一系列快速变革,本 田似乎要在未来3年时间内,把过去6年时间没 干的事全干了。 拭目以待 尽管本田高层对于未来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信 心十足,但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本田要想彻底 改变在华处境,仅仅凭借在产品导人层面的转变 似乎并不够。这一次,本田要以“电动车”作为变 革的实验品。日前,有消息称,本田在广州完成对 飞度电动车的验证实验之后,将根据此次实验的 结果,开始飞度电动车的本地化生产。不过,尽管 本田在华的两个合资公司广汽本田、东风本田均 有不同的新能源车型规划,但对于国内目前并不 成熟的电动车消费环境,本田的电动化救赎能否 实现依旧是一个未知数。本田未来推广和普及的 混合动力及纯电动车型似乎很难在短期内快速获 得收益;特别在市场层面,本田电动车也依旧需要 看政策的“脸色”。 “除加快产品导入速度之外,本田接下来还 应该对其在华的零部件供应体系进行系统的改 变。”知名汽车评论员钟师表示,这将更利于本田 在中国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 据了解,在过去的6年时间里,本田在华的供 应商体系几乎没有变化。有统计数据显示,眼下本 田在华合资企业70%的零部件仍然由本田体系内 供应商供应,而非实施真正的本土化采购,这不利 于本田降低生产成本。对此,仓石诚司做出了“本 田将进一步强化零部件的本地化采购,积极扩大 与中国本土零部件供应商的合作范围”的承诺, 但其并未公布具体的实施计划。 态度决定一切,很遗憾本田总部依然没有充 分认识到中国市场对本田的重要性。在本田根深 蒂固的意识里,美国市场依然是最重要的,广汽本 田总经理神子柴寿昭先生就在上周的歌诗图发布 会上表示,中国已经成为本田继美国市场后最重 要的战略市场。而反观其他品牌,早就将中国市场 放在了全球的最高位置。只有最高决策层认识到 轻型汽车技术2012(7/8)总275/276 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各级管理机构才可能为同一 个目标努力。 另外,本田在中国的问题不仅仅限于产品、采 购等环节。在本田中期战略计划里,我们很遗憾地 没有看到人才和管理层的本地化。日企一向以管 理层封闭而著称,在本田中国的组织架构里,中国 籍员工最高的职位只到科长,部长以上的职位全 部由日籍员工担任。可是,日籍员工无论如何也不 会比本土长大的中国人更了解中国市场和中国消 费者的需求。与之相对比的是,丰田从去年开始就 已经大量采用中国籍高管了,连执行副总经理这 样高的职位都由中国人担任。但本田仍旧不愿意 让更了解中国的本土人才担任更重要的职务。 这是否是本田不信任本土人才,不得而知,但 至少在4月10日本田中期战略计划发布会上,本 田旗下的两大合资企业——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 的代表却无一人到场,这在外界看来是无法理解 的事情,让刚刚被“规划”振奋起来的人们,对本 田的未来多少又增添了一丝隐陇。有报道称,合资 公司此前并不清楚本田中国要发布这样一个中期 战略计划。早有传说,本田与两家合资公司的关系 梳理得并不顺畅。但是,不管过去怎样,现在都应 形成合力,全力以赴。握紧的拳头打出去才会更有 力,相信本田和两大合作方都明白这个道理。 此外,还有业内人士对本田在华突然加速的 前景表示了担忧。“从1962年才开始造车的本 田,发展到现在成为国际著名车企,秘诀之一就是 其始终坚持稳扎稳打的策略,从不盲目扩张,也从 不为了追求销量而密集投放车型。这也是本田能 成为日系车企中从未出现过年度亏损的企业的主 要原因。”贾新光表示,现在,为了尽快改变在华处 境并谋求更大成功,本田选择加速跑,“这个转变 是积极的,同时,也会给本田未来在华的管理和风 险控制能力提出考验。” 尽管本田在下坡路上做出了“被动”的改变, 但这种改变的力度依然不够。显然,本田的步子应 该迈得再大点儿,对于本田汽车在中国的未来,不 妨拭目以待。
更多推荐
中国,市场,战略,车型,产品,汽车,销量,计划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