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4日发(作者:五菱荣光小卡图片)

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

摘要: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无论是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离不开人际交往。在家要和家人交流,出去要和朋友交往,工作要和同事上司沟通,还要和客户谈判。可以说交际已经贯通与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此我将讨论一下有关人际交往,所得出的结论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示。

人际交往的原则

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原则,反映了人际交往普遍的心理规律,是进行友好交往的实践准则。只有把握和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在交往中产生良好的心理反应,引发积极的交往行为。

一、尊重原则

尊重包括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两个方面。尊重自己就是尊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自重自爱。尊重他人就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工作,尊重他人的感情、愿望、习惯和爱好。每一个军人的能力有大小,贡献也可能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如果自恃职务、权力、能力或其他某种条件的优势,自以为是、自命清高而轻视他人,结果必然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得到的回报只有疏远和气愤。\"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交往中尊重他人,就能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双方才能进行友好交往。

二、真诚原则

常言道:\"心诚则灵。\"真诚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实践证明,官兵在交往中最喜欢的人格品质是真诚。官兵之所以高度看重真诚,是因为人都有安全的需要。真诚会使人在交往时有明确的可知性和预见性,而不真诚或欺骗,则意味着与之交往的人有受到蒙蔽和侵害的可能,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和恐惧感。只有真诚,才能使别人放心,赢得别人的信任,别人也才会与你推心置腹,披肝沥胆。真诚是人最可贵的品质,真才是美,真才可爱。虚假永远令人生厌。在交往中贯彻真诚原则,就要正直无私,表里如一,襟怀坦白,言行一致,这样才能相互理解、接纳、信任,在感情上引起共鸣,使交往关系巩固和发展。

三、宽容原则

宽容就是与人交往时在非原则问题上不斤斤计较,对人宽厚悦纳。人出于确认和维护自我价值的需要,在与人交往中都有一种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许的心理倾向,即使自己在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过错,也希望能得到对方的宽容和谅解。否则,就可能会对交往产生反感。青年官兵由于出身不同、经历各异、文化程度有高有低、气质性格存在差别,在交往中难免出现错误,产生误会、矛盾,发生磕磕碰碰的事情。这就需要遵循宽容的原则。宽容是我军官兵进行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可以减少交往中不必要的摩擦和纷争。讲究宽容,要待人以宽,充分理解人,尊重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不苛求、不挑剔;要大度,容得下别人的过失,甚至是对自己的无礼;要严于律己,当交往发生矛盾时,要多想想自己的不足,主动承担责任,诚恳进行自我批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其胸怀必然是宽广的。只要从个人私利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心里经常装着集体、想着别人,就会有宽广的胸怀,就能与更多的战友建立真挚深厚的情谊。

四、对应原则

人际交往中的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等等都是相互对应的。喜爱别人的人会被人所喜爱,乐于助人的人会被人所帮助,尊重别人的人会被人所尊重,疏远、厌恶别人的人也会被人所疏远和厌恶。人际交往行为倾向的这种相互对应性,源于人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这种倾向使人要求自我同他人的关系保持适当性、合理性,并据此使自己的行为及与他人的关系得到解释。比如,士兵与军官在路上相逢,士兵向军官问好时,军官就感到\"应该\"对士兵也作出相应的微笑或问好作为回报。另一方面,士兵对军官作出友好举动,也会产生一种要求军官作出相应回答的期望。如果军官的反应是冷漠的,就会偏离士兵的期望,士兵就会认为军官不通情理,从而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甚至产生排斥情绪。可见,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于同自己发生交往的人,应首先接纳、喜爱他们,保持在人际关系上的主动地位。否则,不理不睬,在交往时就会出现障碍,甚至为对方所拒绝。

五、互利原则

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们在交往时都希望得到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交往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不值得的交往就不愿意去实施,不值得去维持。如果交往的一方只索取,不给予,一味等待他人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从来不去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就难以与对方进行正常的交往,交往的双方关系就会疏远和中断。每个官兵都要刻苦学习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军事技能,树立平等待人、团结同志、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等观念。通过交往,在学习上互相切磋,在品德上互相砥砺,在工作上互相支持,使大家都有收益,在德、识、才、学等方面都有长进。只有这样,才能彼此情相通、心相连,产生战友情、同志爱,使这种友好的交往得以建立、保持和发展。

社交中的七种病态心理

人生活在世上,就必然要参与社会交往,社交的范围与每个人的职业、爱好、生活方式及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但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些人在社交中总交不上朋友,或者是交了朋友没多久,朋友又离他而去,且平时和同事的关系也不融洽。究其原因,是这种人在社交中心理状态不佳,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而这种心理状态,实际上就是社交中的病态心理,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理如不克服,会磨损人的独特个性。

二、怯懦心理

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言词的人,由于怯懦,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却不敢表达出来。这种心理别人也能观察出来,结果对自己产生看法,不愿成为好朋友。

三、猜疑心理

有些人在社交中或是托朋友办事,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目光审视对方,无端猜疑,捕风捉影,说三道四,如有些人托朋友办事,却又向其他人打听朋友办事时说了些什么。结果影响了朋友之间的关系。

四、逆反心理

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说明自己标新立异,对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我就认为坏;你说对,我就说它错,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反感。

五、作戏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逢场作戏,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处处应付,爱吹牛,爱说漂亮话,与某人见过一面,就会说与某人交往有多深。这种人与人交往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没有感情深厚的朋友。

六、贪财心理

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见到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朋友才交往,而且常是“过河拆桥”。这种贪图财利,沾光别人的不良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七、冷漠心理

有些人对各种事情只要与己无关,就冷漠看待,不闻不问,或者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人格”,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一些朋友

与朋友交往需注意的十个问题

朋友,是人际关系中甚为重要的交际对象,有的人与朋友交际有始无终、半途而废;有的甚至反目成仇、相互暗算、攻讦。其实,说到底这都是没有掌握与朋友成功交际的技巧。那么,如何与朋友成功交际嘴:笔者以为,除了真诚和宽容外,还应该注意下面10个问题: 1.倾听朋友的诉说。

作为朋友,你要学会倾听。当你的朋友遇到挫折、碰上烦恼,他便要找一个发泄情感的对象,而你作为朋友,能够真诚、耐心地倾听对方的诉说,就是为朋友开了一个情感的发泄口。朋友在向你诉说的过程中,你不仅耐心地倾听,而且时不时地插上一两句富有情感的安慰话,抑或为朋友出出点子想想法子,朋友的情感就会因衡而步出沼泽,他会觉得有你这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依靠。这样,朋友的情感公加深,友谊更会与日俱增。有一个女士因婚娈心情极端苦闷,于是,她向女友打电话意欲倾吐烦恼;然而,那些天,正赶上这个女友工作繁忙,没能抽暇倾听那位朋友的倾拆:结果,那个女干终因一时难以承受情感的压抑而愤然轻生。如果当时能忙里偷闲听听那个朋友的诉说并稍稍作些安慰,朋友就不会走上绝路。

2.朋友也要分亲疏

朋友,虽然都交际圈中最为友好或可靠的交际对象,但是,人性复杂,与朋友交际,也要深思慎交,分出亲疏。根据常情,大凡成为朋友者,有的是趣味、性格相投,有的是抱负所质相仿,有的是文化层次相近,有的是人格清高、心灵相通等等。从交际的原因而言,有刎颈之交、莫逆之交、患难之交、君子交、忘年之交、一面之交、市道之交、世交、故交等等。无论你是什么原因的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你应有所选择,应该有亲有疏。比如,有的朋友情感诚挚、冰清玉洁,自然可以真诚深交;但也有的是出于某种功利目的而投向你的,一量利益达不至或者当你穷困潦倒对他已无利用价值时,他便离你而去像章这样的朋友是不可深交的。更有甚者,更应该抑或保持一定的距离为好。

3.求人情要适可而止

人们交朋友,自然离不开人情往来。然而,人还必须不可多求。你求人一次,人家帮了你,倘若你不太知趣,一而再、再而三,得寸进尺,那么,朋友对你这样的人便会生厌、生怨,如此,朋友之间的关系就难以为继了。还有的人,不考虑对方的承受能力,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搞友情强制,这也是使朋友反感的行为。小刘的收入不多,每月的工资除正常开销外,便所剩无几,因此积蓄有限。然而朋友小张欲买房,非让小刘借给他三万元钱不可,小刘无能为力,不但未满足小张的要求,还因小张搞友情强制而产生反感。

4.在朋友最需要时到场

面对鱼龙混杂的社会、变化多端的自然,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万事周全不求人,谁也不夸口自己终身无危难,因此,人们遇到难处总渴望得到别人帮忙。所以,作为朋友,在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到场并真诚地伸出手去帮朋友一把,使朋友渡过难关。只要偿把握好这一交际原则,朋友与你的友谊将会日益加深。

5.交际住来要有“度”

中国有句极富哲理的话叫“物极必反”。生活中,任何过头的东西都会,走向它的反面。朋友之间的交际也是如此,过往甚密,反容易出现裂痕:而把握适中的度,才能使朋友间的友谊间的友谊成为永恒。这是因为,每个人无论在文化、道德、性格、处世态度、做事潜能,及至家庭情况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大小,有时会与朋友间的交际频率成正比,即交际越频繁、越过密,拉得也就越大。所以,朋友间的交往,无论是相处的时间次数、距离等等,都要保持逢到分离,才能达到“意犹未尽、情犹未了”的意境,才会因朋友的到来而欣喜,因朋友的离去而思念。

6.不要将朋友理想化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尽管朋友跟你气质相仿、兴趣相近、性恪相投、但朋友毕竟是个活生生的人,跟你总会有些不同之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总会有自己不愿人知的秘密。所以,跟朋友交际,不要过于将朋友理想化,不可把朋友的一切言行都以“我”为参照物。首先,要容忍朋友的缺点,所以,你一旦发现朋友的缺点,要抱着“将军额上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宏气度,容忍朋友的缺点,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法善意地帮助他克服缺点。其次,要让朋友保留“自我”。你与朋友交际,不可强求朋友必须是你的“翻版”。要让朋友拥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个性。如果你主观武断、独断专行地要求朋友的爱好,跟你一样,那么,朋友将会离你而去。再次,要尊重朋友的隐私。不要让朋友事事都该禹你报告,似乎朋友有事不跟你通气,就是对你不忠,就不够朋友。你若如此专横,用如此理想化地标准去要求朋友,朋友也会对你怨而生恨的。

7.正确把握友情与爱情

男女之间之间除了爱情,应该有友情的一席之地。男女之间存在着性别的差异,但是,只要注意把握好尺寸,是可以建立健康、高雅、纯洁的友情关系的存在。这就要求男女同事之间,男女同学之间等等,都有友情关系的存在。这就要求男女之间要把握好友情与爱情关系;一是男人不中冒犯女人的尊严,应尊重女人的人格;二是男女双方都有应该认清友情与爱情的区别,友情只是男女之间的一种友好往来,而爱情却要向对方负有某些责任,比如,家庭婚姻等等,它有一定的专一性约束性。因此,友情与爱情之间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8.朋友之间也要说“不”

朋友之间常常有事相托相求,这是政党的。但也有的人相托相求的事常常超出原则范围和客观现实。比如:有的朋友托你办的事超出了你的主承爱能力,是你无能为力的;还有的朋友托办的事是违资助你的主观意愿的等等。如果遇到此类情况,作为朋友,你应该果断地说一声“不”。因为,首先,违反原则的事,你若干了,一旦东窗事发,你与朋友都将沦为阶下囚或违纪者;其次,超越你承爱能力的事,你无能为力,如果不说明情况予以拒绝,反而会因为事不办成而伤害彼此友谊;再次,有违你意愿的事你不拒绝,会影响你与其交住的情绪,也会妨碍你与朋友之托应该讲究方式方法,不可态度生硬,冒冒失失。常用的方法;一是可耐心劝阻,言明利害关系;二是可扎实说明情况,让朋友理解你的难处;三是迂回发婉转处置,巧借其它方法帮助完成朋友委托之事。

9.不要单纯追求功利性交往

交友互利,是人之常情。但是,切勿把与朋友往来单纯作为工利交往,因为,朋友之间的交往。除了有事相互帮助之外,还有思想交流、知识互补、情感抚慰、怡情悦性等方面的作用,如果朋友之间一味地追求功利性闪往,那么,这样的朋友是不会长久的。

10.给朋友留有自由的时空

人们跟朋友交际,是为了幸友谊,但朋友除你这外还可能另有交际圈。因此,你首先要允许朋友跟与你意见不合的人交际。当你发现朋友另外所交的人正是跟你曾有磨擦的人时,你应该宽宏倘若你对此眼里容不得沙子,去责怪朋友,那么,朋友将左右为难。其次,不可将朋友的交际半径仅仅局限在你的空间里。如果你不管别人乐意不乐意,客观上允许不允许,都把朋友“缚”在你的身边,只能适得其反。因为,你即使“缚”住了朋友的身,却“缚”不住朋友的心,朋友多半会由此怨而生恨,离你而去。

总之,交友得法,友谊长久,反之,朋友之间的友谊会如同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但愿人都能掌握科学的交友方法,进而使你我与朋友的友谊地久天长、永葆青春。

人际交往的小技巧

注意人际交往的四种有趣效应: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明,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

设防心理

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不时地会有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这是怕别人夺走你的秘密。为了这些,你要设防。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

人际(语言)交往训练

人际交往实际上是信息相互传递的过程,要实现这个过程,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信息载体――各种符号系统,符号系统是人类交往的工具。人们通常将交往符号划归为两类: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运用语言符号系统进行的交往,被称为言语交往;利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进行的交往,被称为非言语交往,又称体势语交往。在交往中,我们不仅要正确地使用符号载体,准确地传情达意,同时,还需要讲究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技能、技巧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警察使用最多的交往方式。虽然人人都会讲话,但讲话的质量和效果却各不相同。要想达到理想的交往效果,就需要懂得交往中谈话的艺术。

1、人际称呼要适当

人际称呼反映了交往双方之间的关系及感情的亲密程度。称呼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交往的过程和交往的效果。就一般而言,称呼适当能够为进一步的交往创造积极的心理氛围,有利于交往的展开。在交往中称呼长辈时,一定要表示出尊敬的感情;称呼同辈时要表示出亲切、友好的感情;称呼晚辈时,不能高傲自大,要尽量体现出对晚辈的关心和爱护。称呼语应该体现出彼此之间关系的亲疏。对多年的同事、好友或非常熟悉的人,可以省去姓,直呼其名;对于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是陌生人,则应该使用全称或尊称。这样称呼的目的是避免称呼含混不清,或是由于不恰当的称呼让交往对象产生过分亲热的错觉,导致尴尬局面出现,影响交往的进行。

2、问候要主动

问候是交往的开端。交往双方彼此问候,表现出对对方的亲切和友好。寒暄和问候的内容没有特定的限制,只要与交往的特点和情境相符合即可。一般来说,年轻人应主动向长辈问候;下级主动向上级问候;男同志主动向女同志问候。问候时,目光要正视对方,面带微笑,语音语调清晰温和,切忌表现出一幅漫不经心、无可奈何的样子。要想获得对方好感,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就是能在见面时叫出对方的名字。

3、谈话态度要诚恳

要想让交往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下进行下去,诚恳的谈话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夸夸其谈或者是假、大、空话连篇,将对方根本不放在眼里,都会给人留下华而不实的感觉。如果谈话时态度过于谦恭,又容易使人觉得虚情假意,高傲瞧不起人。因此,在交往中只有态度坦诚,才能使交往气氛和谐,交往双方心理相容,才能达到预想的交往结果。

4、说话的语音语调要适中

交往中语音语调的强弱高低、语速的快慢都直接反映出谈话者的感情变化。谈话者可以根据交谈的内容,采用与之相匹配的语音语调,来帮助交往对方理解谈话者的情感。语音语调的使用要自然,与谈话内容协调一致,切记矫揉造作、故弄玄虚。

5、说话多少要适度。

在交往的过程中,尤其是初次见面,我们要先请对方说话,以示礼貌和谦虚。根据对方谈话的需要,适当做出回应。交往中要听说结合,切忌把自己当成交往的“主角”,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垄断整个交往过程,根本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同时也不能只听不说,使交往很难进行。

6、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

交往对方在讲述或评价某个事件或问题时,我们尽量不打断对方的谈话,应该等他说完之后再提问或表述自己的看法。如果中间有必要插上一两句话,一定要预先打招呼:“对不起,我插一句。”当表述完自己的意思后,请谈话者继续讲下去。这样,既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又表示出对谈话者的尊敬,能够使交往顺利进行下去。

7、说话用词要准确通俗。

交往中双方使用的语言一定要准确,通俗易懂,不使人费解。尤其是在和一般老百姓交往的时候,尽量不使用公安业务专业术语,除非交往对象学过相关知识。语言通俗,老百姓一听就懂,有助于交往的进行。语言贴近交往对象的实际,使之感到朴实真诚,愿意交往。切忌咬文嚼字,滥用辞藻,使老百姓产生烦厌。

8、说笑话要掌握分寸

由于职业的性质,许多人都认为警察是副冷面孔,与之交往紧张呆板,很难与之心理相容。要想改变人们的这种印象,在交往中警察就应该在适当的场合,适当地说一些幽默笑话,让人觉得警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与警察交往同样轻松愉快。当然,说笑话要有一定的分寸,如果不注意时间场合,甚至开玩笑过头,都会适得其反,既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又使双方关系变得紧张,不利于人际交往。

9、告辞要谦逊诚挚

在结束或有事提前退出交往时,双方彼此要告辞。这样做,一方面是出于礼貌,另一方面是表示交往双方以后还有相见的愿望,有利于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再见”、“对不起,我先走一步”、“感谢您的支持,再见!”等等,告辞时态度要谦逊真挚。切忌趾高气扬,满不在乎或者不辞而别。

总之,无论在什么场合,谈话都要有分寸,不可绝对,要进退有度,这是谈话的准则。

更多推荐

交往,朋友,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