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7日发(作者:别克新君越的最大缺点)
﹃
福
特
制
﹄
的
案
例
分
析
福特制的案例分析
案例呈现:
1912年秋天,在高地的福特汽车公司的办公室里,福特召集有关人员开了一个意义重
大的会议,会议讨论的核心议题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会议结
束后,生产流水线的提议被广泛肯定。
1913年春天,世界上第一个生产流水线在高地工厂的发电机车间建成,工作效率和产
品质量显著提高。到这一年夏天工厂的所有车间全部安装了自动生产流水线。产品的生产工
序被分割成为一个个的环节,工人之间的分工更细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大幅度提高了。
川流不息的传送带,把整个工厂联系在一起,更多地榨取工人血汗的“福特制”正式诞生了。
它对于福特汽车公司,对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仅以福特汽车公司为例:
1913-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再次实现了翻番,可是在此期间工人的数量不仅没有增
加,反而从14336人减少为12880人。
然而,与成倍增长的产量和滚滚流入福特等人腰包的钞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人劳动
强度的加大和收入的降低。据统计,由于新的生产方法的实施,福特汽车公司工人的劳动强
度,视工种的不同是其他工厂工人的0.5倍或数倍,他们手中的半机械的动作每过4个小时
才得片刻休息,神经更是高度紧张,然而工资水平却仅相当于整个底特律的平均水平——每
天2.34美元。另外,在1913年夏天公司实行流水线作业后,还相应取消了“多劳有奖”的
分级工资制度,代之以最原始的计时工资制。这样一来更打击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于是大
批工人在干了一段时间后,就纷纷离开福特汽车公司,而去其他工厂从事报酬不低且劳动强
度低的工作。
面对如此困境,1914年1月5日,福特汽车公司董事会通过决议,郑重宣布:“本公司
将实现5美元工作日!任何合格的福特汽车厂的工人不论年纪,不分工种都能领到他自己的
一份。”亨利当然也留了个心眼,他把这种加薪称作“利润分享”,以便在未来如果有了麻烦,
可以堂而皇之的借口停止这一制度。同时,公司废除了每天工作9小时的制度,而代之以每
天8小时的三班倒制度。
1月6日凌晨2点起,就有上万名求职者聚集在工厂的大门口,等待得到新的工作,包
括来自全国各地的职员、工人、水手、农民和矿工,而且每天还有大批的求职者乘货车来到
底特律。“福特汽车公司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人口大迁移。”
1914-1916年,福特公司的税后纯利分别为3000万、4400万和6000万美元。仅以1914
年为例,按照福特宣布的“利润共享原则”,这一年工人应当得到总共1120万美元的工资,
而福特只支付了不到1000万美元。
高工资产生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来自全国各地(应该说是世界各地,因为据
1914年11月福特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仅有29%的福特工人出生在美国,其他71%的工人
来自22个不同的国家)成千上万的劳动者中最优秀的分子被吸收进厂;其次,这些进厂的
工人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无条件地服从,拼命跟上传送带的转动速度以挣到诱人的
5美元工资,要么被淘汰,由云集在厂门口跃跃欲试的其他人来代替自己;最后,诱人的5
美元并不是为每一位福特工人准备的,例如公司规定,新工人只有在干满6个月的试工期合
格后,才能得到5美元的工资,而那些女工、22岁以下的未婚男工、不赡养家眷独立生活
的已婚男工、涉及离婚诉讼的男工以及其他“生活方式有问题”的工人都拿不到5美元。根
据公司1916年的统计,当年中有 1.4万名工人(即全体工人的1/3)的日工资达不到5美
元。而从1914-1919年的5年中,总共约有5%~10%的工人没能得到他们向往的5美元工
资。难怪亨利·福特得意地说:“5美元工作日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最好方法。”
尽管劳动强度极大,可是工人们还是愿意到福特的工厂工作,劳动力的变更率降低了
90%,每天无故旷工的工人比重从原先的10%下降到3 %。根据当时一些学者的分析,按照“福
特制”实行后的生产和工作效率,亨利·福特当时甚至能为每个福特工人支付每个工作日
20美元的工资,那么其他的钱哪里去了,大家都很明白。“挣5美元的工资,就要有5美元
工资的纪律。”这是福特的口头禅。
1914年1月,一名工人的妻子写信给亨利·福特说:“上帝呀,我丈夫下班后回家连饭
都顾不上吃就瘫倒在床上……福特先生,别再这样下去了,一天5美元的工资虽然诱人,可
我们实在挣不起呀!你的传送带比奴隶主的皮鞭还厉害!!”
案例分析目的
通过福特制的案例分析,总结出资本家是一直在不断提高对工人阶级的基本方法,理解资本
主义发展到在一定时期后采用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和资本主义的“ 血汗
工资制度”的实质。
相关知识点:
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2、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a)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b)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重要部分)
i.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ii.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此案例的重点之重点)
3、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案例分析过程:
首先,我们探讨“福特制”里流水线制和5美元工作日实施的原因。福特制的诞生源于
资本家要提高生产效率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福特公司这种通过5美元的工作日制度调动
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而且缓解了高强度的劳动与原始计件工资之间的矛盾,从而进一步最
大限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从而榨取更高的剩余价值。这些都充分的影响着福特公司和
它的工人的基本生活。
其次,我们进而讨论了福特制的采用对福特公司和工人的影响。毫无置疑的是,流水线
和5美元工作日给工人和公司带来比较的大影响。这种制度提高了工人的工资,增加了工人
的休闲时间。但是高工资的背后是高强度的体力、脑力劳动的付出。同时增加的工人们之间
的相互竞争,整体提高了工人的综合素质,调动看工人的积极性。这些都让福特公司获取的
剩余价值大量增加,可是工人的工资与之相比仅仅是相对少量的提高。正如列宁所说的“福
特制的实行意味着榨取血汗的艺术的进步”。这样的方式在工人看来是每个人的工作时间的
减少、工资的提高,但是对资本家来说是整体的可以获得剩余价值在大大增加。这样的剩余
价值是一种相对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赚取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再次,我们分析比较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
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条件下,工作日
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就越
高。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
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由于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
劳动时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
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几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
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取超额剩余价
值。福特公司就是采用了“流水线“的先进技术和“5美元工作日”工资制度,这样使用先
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制度,都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
再次,资本家提高了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但是始终都不能改变资本家想榨更多剩余价
值的企图。同时这也深刻反映了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再次,工人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正如列宁一针见血的说的那样,福特制的实行
“意味着榨取血汗的艺术的进步”。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
劳动过程的复杂化和脑力劳动作用的加强,工人的实际工资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与其
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增幅相比,实际工资的提高幅度还是很小的。只要资本雇佣劳动的基本经
济关系不变,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就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最后,关于福特制的科学管理的先进技术或称为理念。这是显示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
管理是推动公司乃至社会的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所以我们也不能完全的否认福特制的实
行。这是马克思教给我们的要科学的辩证对待每一个问题。但是这不是我们的重点。此次案
例还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为主要内容。
案例分析总结:
通过本案例,我们理解了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特别是采用的相对剩余价
值生产的方法;理解了资本主义的“血汗工资制度”的实质。深刻认识到“生产剩余价值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小组人员名单及分工:
姓名
姜凯丽
孙甫超
赵源
许皓天
赵盟盟
邓容焱
杨竣宇
学号
2902301020
2902301021
2902301022
2902301023
2902301024
2902301025
2902301026
工作内容
案例讨论
负责人、报告撰写
案例要点整理
案例分析、整理
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
案例分析
孙茂森
徐孝益
朱方启
王阳
徐坪
蒋首顺
讨论时间:2012/5/10
报告撰写:2012/5/11
2902301027
2902301028
2902301029
2902301030
2902301031
2902101011
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
资料整理,思路概括
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
更多推荐
工人,福特,提高,生产,时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