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1日发(作者:高尔夫车型)
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建议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汽车业的第四次转移,中国汽车产
业迅速发展,2010年产销双超1800万辆,居世界第一。不仅国际因素而且国内
也具备汽车业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的有利条件,如2010年中国GDP达397983亿
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看出中国汽车市场潜力强劲。本文力
图探索中国汽车市场的潜力支撑和中国汽车市场未来汽车长久持续发展的战略
选择。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在积极满足现有市场需求的同时,应注意提高市场集中
度,同时在技术方面,要注意在和外资的有效合作和自主研发,同时敏捷把握消
费者的需求变化从而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同时积极和金融机构合作,发展消
费信贷。
[关键词] 市场潜力 战略选择 市场集中度 技术 消费者需求
一、世界汽车产业转移和中国的承接
自1885年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在欧洲发明至今,100多年来国际汽车产
业已出现了4次转移。1913年随着福特率先在生产中使用流水线装配汽车,世
界汽车业发展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20世纪50—60年代随着欧洲将产品差
异化和大批量生产结合起来,世界第二个汽车产业发展中心在欧洲形成;1980
年日本汽车产量达到1100万辆,超过美国,世界汽车产业发展中心转移到日本;
进入21世纪后,以美国、加拿大为首的北美国家汽车生产量明显下降;以德国、
法国、英国、西班牙为代表的欧洲国家除了德国基本保持稳定外,另外三个国家
均在原有的生产比例下继续下降;以日韩为代表的发达亚洲国家汽车生产量稳中
有降;而以中国、印度、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汽车生产量逐年增加,尤其
是中国从2006年超越美国开始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2007年又超越德国,
2009年又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世界汽车产业开始了第四次转
移。其中中国的地位不可忽视,我国从1981年外资开始进入中国汽车领域到现
在,汽车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从2000年——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增加了16
倍,2010年全球汽车销量7230万台,其中,新兴国家销售3800万台,同比增
长24%,占全球53%,首次超过发达国家。新兴国家中,金砖四国销售2650万
台,同比增长三成,4年来销量已翻倍。其中,中国1806万台,增长32%,连
续2年超过美国成为销量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销量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我国
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销售市场。中国较好地承接了世界汽车产业的转
移。
二、发展汽车产业的重要性
汽车产业是国际公认的能够带动整个经济迅速发展、最能代表一个国家工业
水平的少数产业之一, 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就业
容量大、工业波及效果强等行业特征。汽车工业对机械、冶金、电子、橡胶、石
化等行业都有很强的拉动作用,据测算,2003年汽车工业产值与相关产业的直
接关联度是1:2,间接关联度则达到1:5,当前我国汽车产业链的产值已占规
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0%左右,、汽车产业链已成为我国最有增长潜力的产业群。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汽车工业总产值已达11000多亿元,
占全国GDP的比重接近2%;到了2008年,汽车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已超
过8%;2009年汽车工业产值超30000亿元,约占GDP的9%,2010年范围以
上企业完成产业总产值4.34万亿元,占GDP的10.9% 。而汽车行业又是一个具
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的行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汽车工
业是一个1:10的产业,具有巨大的乘数效应,可以带动国民经济更大程度的发
展,考虑对上下游及相关产业的影响,汽车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远远超过
10%。可以看出汽车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如此,汽车产业对一
国的工业也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不断支持汽车产业的发展,如《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及《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
划》等。
三、中国汽车产业的潜力分析
每个产业都有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时期,从产品生命周期
的理论看,目前我国的汽车产业仍处于成长期,在这一时期汽车消费者费者对汽
车新产品有所了解,汽车产品销路打开,销售量迅速增长的阶段。产品定型,开
始大批量生产;分销途径已经疏通,成本降低,利润增长;市场容量逐步扩大,
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中国的市场需求2001年——2009年增加了4.8倍,年均增长率达24.5%。
2010年中国汽车销量达1806万辆,是2006年的2.5倍。进口汽车虽然也在逐渐
增加,但是可以看到增速在明显下降,更多的人倾向于购买国内生产的汽车。
2009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3600,美元,根据凑清之在其论文《亚洲的汽
车普及化》中,根据人均GDP对汽车普及的划分,可以看出我国汽车消费应该
处于人均GDP 3000—5000美元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汽车消费从高收入阶层
向中间阶层的普及有了进展,个人拥有汽车数量开始增加。2010年政府工作会
议称到第12个五年计划结束时,中国的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也就是说
汽车消费将可以进入人均GDP 5000—10000美元的第四阶段,在这一阶段,大
部分中间阶层将拥有汽车。
不仅如此,国家还在政策层面上积极提供条件和保障支持汽车产业的发展,
影响力较大的有1994年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2002年的《国家产业技术政
策》、2004年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2010
年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将做出三大变化等,这些政策的制定对指导我国汽车产业的
发展和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汽车的普及、中国的产业政策可以看出中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
四、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建议
1.提高市场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
中国汽车产业虽然发展速度快,产销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但却厂商众多,规
模小,规模不经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截止到2010年2月中国汽车零部件规
模以上企业数量上升至10788家,2010年中国汽车整车企业数量达361家,可
以看出中国汽车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
2010年,销量排名前十位的汽车生产企业依次是:上汽、东风、一汽、长
安、北汽、广汽、奇瑞、比亚迪、华晨和江淮,分别销售355.84万辆、272.48
万辆、255.82万辆、237.88万辆、148.99万辆、72.42万辆、68.21万辆、51.98
万辆、50.14万辆和45.85万辆,分别占市场销售量的19.7%、15.09%、14.16%、
13.17%、8.25%、4.01%、3.8%、2.88%、2.78%和2.54%。 2010年,上述十家企
业共销售汽车1559.61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6%。2010年17家重点企业团
体完成产业总产值1.92万亿元,占范围以上汽车产业总值的44%。虽然市场集
中度较以前有所提升,但相较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日德也是为数不多的几家如
丰田、本田、日产,奔驰、宝马、大众而言,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
而且市场集中度很大程度得益于来自行政方面的政策性壁垒。从世界汽车工业发
展状况来看,汽车产业企业的盈亏平衡点是年产量20万辆,对于一种车型来说,
只有年产量达到30万辆以上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而我国5万辆以
下的企业就占据了汽车企业数量85%以上。汽车产业是技术密集、高投入、规模
经济显著的垄断行业,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汽车产业基本都是高度垄断的市场结
构,而中国的汽车产业却接近垄断竞争市场,很多汽车企业达不到有效的经济规
模。为此,2009年国家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提出“通过兼并重
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 ,“4~5 家产销
规模超过100 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
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 家减少到10 家以内”,“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
并重组扩大规模,提高国内外汽车配套市场份额”。而根据哈佛学派的S—C—P
理论,我们知道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定市场绩效。在中国,同类汽
车的市场价格较国外往往高出很多,这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
面就是因为汽车进口关税仍然较高。汽车虽然中国汽车产业现在有较高的进入和
退出壁垒,但这种壁垒却不是充分竞争之后形成的,而是源于汽车产业保护。根
据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保护理论,保护幼稚工业是为了给有极大发展潜力和对
一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目前又不具备和国外抗衡的的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稳定
的发展条件,而不是为了保护落后,它是阶段性的,待产业发展起来以后便要放
开保护。随着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履行加入WTO的世界承诺,国外汽车进
入国内将变得更加容易,对国内企业的价格影响将加大。因此政府除了支持汽车
企业的合并重组之外,还应努力降低汽车产业的行政壁垒包括对地方政府保护的
破除。
2.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
中国的汽车企业大多是合资企业或者合作企业,虽然有国外的先进技术进
入,但是技术溢出效应却不是很理想,因为中方往往没能掌握技术研发的主动权,
中外双方往往是中方出资,而技术主要由外方提供,而且国外在技术进口方面实
施严格控制,而且中方在股权比例方面也缺乏明显优势,常常导致国外厂商借中
国企业之名和中国企业的低成本制造来中国发展自己的汽车产业。要想实现汽车
产业从量到质的变化,在吸引外资进入中国时,加强对其技术合作,鼓励他们在
中国建立大型汽车研发中心。必须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可以建议产学研一体
化,聚集全国乃至世界的智力资源投入研发,同时政府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对
汽车产业加大投入,以解决小企业资金缺乏、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
3.发展汽车配套服务
汽车产业是一个具有高度产业关联性的产业,国外的汽车产业背后往往有发
达的汽车服务业,如汽车金融,中国也不应忽视,从而激发和实现更多的消费需
求。
4.注意市场需求变化
随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向绿色低碳环保、品牌、小排量汽车变化,汽
车企业应该敏锐地捕捉这一趋势,适时的满足消费者变化了的需求。加大对新能
源汽车的研发,2009年国家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支持新能源汽
车的发展,2010年汽车产业政策也对新能源汽车做出了政策倾斜,如各种税率
调整。同时关注农村的潜大市场,建议产业可与政府合作,加快对农村的基础设
施如道路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黄文馨:产品生命周期的研究.商业研究.2003(17)
[2]赵月岚:我国汽车产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与政策——汽车工业研
究.2009(6)
[3]张曼茵:当前影响世界汽车产业发展因素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9(1)
[4]凑清之:亚洲的汽车普及化[J].日本.JARI调查,2000(7)
[5]贺跻,钟坛坛:汽车产业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必然性——基于产品生命周
期理论视角. 知识经济.2010(2)
[6]姚贤镐,漆长华:国际贸易学说[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7]李晓洲:世界汽车产业转移与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上海汽车.2006(7)
[8]国研数据中心:各国汽车保有量普及率列表.2001
[9]中国统计局:私人汽车拥有量.2009
[10]晏敬东:我国汽车工业与三次产业关联性的实证分析.北京汽车.2002(2)
[11]中国统计局: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3
更多推荐
汽车,汽车产业,中国,发展,市场,企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