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13年7座汉兰达二手价格)
管理方法之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
一、 什么是SMART原则
目标管理是使经理的工作变被动为主动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实施目标管理不但是有利于员工更加明确高
效地工作,更是为未来的绩效考核制定了目标和考核标准,使考核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更能保证考核的公
开、公平与公正。毕竟,没有目标你是无法考核员工的。
所谓SMART原则,SMART是5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
S 就是 specific :意思是设定绩效考核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具体——也就是目标的法则。
M 就是 measurable :就是目标要可衡量,要量化。
A 就是 attainable :即设定的目标要高,有挑战性,但是一定要是可达成的。
R 就是 relevant :设定的目标要和该岗位的工作职责相关联。
T 就是 time-based :对设定的目标,要规定什么时间内达成。
二、 详解
■SMART原则一 S(Specific)——明确性
所谓明确就是要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成的行为标准。明确的目标几乎是所有成功团队的一致特
点。很多团队不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因为目标定的模棱两可,或没有将目标有效的传达给相关成员。
示例:目标——“增强客户意识”。这种对目标的描述就很不明确,因为增强客户意识有许多具体做法,
如:减少客户投诉,过去客户投诉率是3%,现在把它减低到1.5%或者1%。提升服务的速度,使用规
范礼貌的用语,采用规范的服务流程,也是客户意识的一个方面。
有这么多增强客户意识的做法,我们所说的“增强客户意识”到底指哪一块?不明确就没有办法评判、
衡量。所以建议这样修改,比方说,我们将在月底前把前台收银的速度提升至正常的标准,这个正常的标准
可能是两分钟,也可能是一分钟,或分时段来确定标准。
实施要求:目标设置要有项目、衡量标准、达成措施、完成期限以及资源要求,使考核人能够很清晰的
看到部门或科室月计划要做哪些那些事情,计划完成到什么样的程度。
■SMART原则二 M(Measurable)——衡量性
衡量性就是指目标应该是明确的,而不是模糊的。应该有一组明确的数据,作为衡量是否达成目标的依
据。
如果制定的目标没有办法衡量,就无法判断这个目标是否实现。比如领导有一天问“这个目标离实现大
概有多远?”团队成员的回答是“我们早实现了”。这就是领导和下属对团队目标所产生的一种分歧。原因
就在于没有给他一个定量的可以衡量的分析数据。但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可以衡量,有时也会有例外,比如说
大方向性质的目标就难以衡量。
比方说,“为所有的老员工安排进一步的管理培训”。进一步是一个既不明确也不容易衡量的概念,到
底指什么?是不是只要安排了这个培训,不管谁讲,也不管效果好坏都叫“进一步”?
改进一下:准确地说,在什么时间完成对所有老员工关于某个主题的培训,并且在这个课程结束后,学
员的评分在85分以上,低于85分就认为效果不理想,高于85分就是所期待的结果。这样目标变得可以
衡量。
实施要求:目标的衡量标准遵循“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质化”。使制定人与考核人有一个统一的、
标准的、清晰的可度量的标尺,杜绝在目标设置中使用形容词等概念模糊、无法衡量的描述。
■SMART原则三 A(Attainable)——可接受性
目标是要能够被执行人所接受的,如果上司利用一些行政手段,利用权利性的影响力一厢情愿地把自己
所制定的目标强压给下属,下属典型的反映是一种心理和行为上的抗拒:我可以接受,但是否完成这个目标,
有没有最终的把握,这个可不好说。一旦有一天这个目标真完成不了的时候,下属有一百个理由可以推卸责
任:你看我早就说了,这个目标肯定完成不了,但你坚持要压给我。
“控制式”的领导喜欢自己定目标,然后交给下属去完成,他们不在乎下属的意见和反映,这种做法越
来越没有市场。今天员工的知识层次、学历、自己本身的素质,以及他们主张的个性张扬的程度都远远超出
从前。因此,领导者应该更多的吸纳下属来参与目标制定的过程,即便是团队整体的目标。
定目标成长,就先不要想达成的困难,不然热情还没点燃就先被畏惧给打消念头了。
实施要求:目标设置要坚持员工参与、上下左右沟通,使拟定的工作目标在组织及个人之间达成一致。
既要使工作内容饱满,也要具有可达性。可以制定出跳起来“摘桃”的目标,不能制定出跳起来“摘星星”
的目标。
■SMART原则四 R(Relevant)——实际性
目标的实际性是指在现实条件下是否可行、可操作。可能有两种情形,一方面领导者乐观地估计了当前
形势,低估了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人力资源、硬件条件、技术条件、系统信息条件、团队
环境因素等,以至于下达了一个高于实际能力的指标。另外,可能花了大量的时间、资源,甚至人力成本,
最后确定的目标根本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示例:一位餐厅的经理定的目标是——早餐时段的销售在上月早餐销售额的基础上提升15%。算一下
知道,这可能是一个几千块钱的概念,如果把它换成利润是一个相当低的数字。但为完成这个目标的投入要
花费多少?这个投入比起利润要更高。
这就是一个不太实际的目标,就在于它花了大量的钱,最后还没有收回所投入的资本,它不是一个好目
标。
有时实际性需要团队领导衡量。因为有时可能领导说投入这么多钱,目的就是打败竞争对手,所以尽管
获得的并不那么高,但打败竞争对手是主要目标。这种情形下的目标就是实际的。
实施要求:部门工作目标要得到各位成员的通力配合,就必须让各位成员参与到部门工作目标的制定中
去,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达成认识一致,目标一致,既要有由上到下的工作目标协调,也要有员工自下而
上的工作目标的参与。
■SMART原则五 T(Time-based)——时限性
目标特性的时限性就是指目标是有时间限制的。例如,我将在2005年5月31日之前完成某事。5
月31日就是一个确定的时间限制。没有时间限制的目标没有办法考核,或带来考核的不公。上下级之间对
目标轻重缓急的认识程度不同,上司着急,但下面不知道。到头来上司可以暴跳如雷,而下属觉得委屈。这
种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定的方式也会带来考核的不公正,伤害工作关系,伤害下属的工作热情。
实施要求:目标设置要具有时间限制,根据工作任务的权重、事情的轻重缓急,拟定出完成目标项目的
时间要求,定期检查项目的完成进度,及时掌握项目进展的变化情况,以方便对下属进行及时的工作指导,
以及根据工作计划的异常情况变化及时地调整工作计划。
★总之,无论是制定团队的工作目标,还是员工的绩效目标,都必须符合上述原则,五个原则缺一不可。
制定的过程也是对部门先期的工作掌控能力提升的过程,完成计划的过程也就是对自己现代化管理能力历练
和实践的过程。
案例
1.关于“量化”
有的工作岗位,其任务很好量化,典型的就是销售人员的销售指标,做到了就是做到了,没有做到就是
没有做到。而有的岗位,工作任务会不太好量化,比如R&D(研发部门),但是,还是要尽量量化,可以有
很多量化的方式。
行政的工作很多都是很琐碎的,很难量化。比如对前台的要求:要接听好电话——这可怎么量化、怎么
具体呢?
那么解决方法是:接听速度是有要求的,通常理解为“三声起接”。就是一个电话打进来,想到第三下
的时候,就要接起来。不可以让他再响下去,以免打电话的人等的太久。
又比如什么叫礼貌?应该规定使用规范的接听用语,不可以在前台用“喂”来接听,早上要报:早上好,
某某公司;下午要报下午好,某某公司;说话速度要不快不慢。
所以,没有量化,是很难衡量前台到底怎么样算接听好电话了,到底接待来访了没有。
2.关于“具体”
前台的电话系统维护商告诉她,保证优质服务。什么是优质服务?很模糊。要具体点,比如保证对紧急
情况,正常工作时间内4小时响应。那么什么算紧急情况,又要具体定义:比如四分之一的内线分机瘫痪等。
如果不规定清楚这些,到时候大家就会吵架了。
3.关于“可达成”
你让一个没有什么英语程度的初中毕业生,在一年内达到英语四级水平,这个就不太现实了,这样的目
标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你让他在一年内把新概念一册拿下,就有达成的可能性,他努力地跳起来后能够到的
果子,才是意义所在。
4.关于“相关性”
毕竟是工作目标的设定,要和岗位职责相关联,不要跑题。比如一个前台,你让她学点英语以便接电话
的时候用得上,就很好,你让她去学习六四格码,就比较跑题了。
5.关于时间限制
比如你和你的下属都同意,他应该让自己的英语达到四级。你平时问他,有没有在学呀?他说一直在学。
然后到年底,发现他还在二级三级上徘徊,就没有意思了。一定要规定好,比如他必须在今年的第三季度通
过四级考试。要给目标设定一个大家都同意的合理的完成期限。
三、总结
基本上,做到这5点,人们就能知道怎么样做得好,怎么样是没有做好,怎么样算超过目标了,从而考
核者和被考核者能考核者能有认同的清晰的考核标准,可以避免很多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与争执。
管理定律:
1.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
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
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
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这取决于三个因素。
1、价值观。关于价值观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
2、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如一个好交往
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3、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
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杂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认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经理,
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总结一下,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如果
你的工作不具备这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
因此,对个人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而奋斗。\"选择你所爱
的,爱你所选择的\",才可能激发我们的奋斗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而对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说,则要很好
地分析员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让成就欲较强的职工单独或牵头来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
作,并在其完成时给予定时的肯定和赞扬;让依附欲较强的职工更多地参加到某个团体中共同工作;让权力
欲较强的职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主管。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
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的热情。
2.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
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
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
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
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
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要建立科
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不要把岗
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
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
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与其在一个
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3.零和游戏原理
当你看到两位对弈者时,你就可以说他们正在玩\"零和游戏\"。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总会有一个赢,一
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得1分,而输棋为-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和就是:1+(-1)=0.这正是\"
零和游戏\"的基本内容: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是零。
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
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从个人到国家,从政治到经济,似乎无不验证了世
界正是一个巨大的\"零和游戏\"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
个别人、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对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掠夺,这是一个\"邪恶进化
论\"式的弱肉强食的世界。
但20世纪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之后,\"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
通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出现的。但从\"零和游戏\"走向\"双赢\",要求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
和勇气,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宜,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可能
出现,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更多推荐
目标,工作,没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