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4日发(作者:林肯越野)
以专利信息为基础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性研究
摘要:专利作为连接科技研发与市场开发的纽带,对推动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很强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本文以专利信息为视角,从发展趋势、创新主体、专利技术领域等维度,剖析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现状。以比亚迪为个案,剖析企业创新生态演进历程与专利技术特征,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专利技术;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比亚迪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受到了政府部门、相关企业的大力关注,而通过基于专利信息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可以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依据。因此,对基于专利信息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系统进行适当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基于专利信息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领域
以国际专利分类号IPC号为依据,选择2015~2019近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技术,得出近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专利主要集中于电控、电机、电池三个方面,且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电控技术发展速度较快,专利数量较多。
2基于专利信息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一级指标
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可得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领域主要集中于电控等基础领域,相关研究学者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已经达到了相对成熟阶段。因此,可以采用典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基本框架,
设定基于专利信息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一级指标为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支撑能力、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
2.2新能源汽车创新系统的演进——以比亚迪汽车为例
“2020汽车专利创新指数”显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利量442项,分值253分,专利平均分0.57,位列第二,仅次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8年位列全国第一,2020年实现179054辆,占整个集团销量的43%。比亚迪自2000年起绘制创新蓝图,致力于全面打造零排放的新能源生态系统,沿着“点—面—网”的路径动态演进,依次经历小生境、开放式平台、全面拓展3个阶段。
2.2.1比亚迪启动渐进性小生境(2000-2006)
比亚迪创立于1995年,以二次锂离子业务起家,多年积蓄动力电池技术创新能力优势。2002年收购北京吉驰,获得轿车模具制造技术;2003年收购秦川实现整车制造与销售管理;同年依托上海汽车工业园,成立比亚迪(上海)汽车研发中心与整车检测中心。比亚迪有效集成动力电池技术,通过传统动力汽车整车制造技术的积累与嫁接,以低耗能载体为目标,2006年研制首款电动汽车F3e,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雏形。直观地反映比亚迪专利技术发展趋势,2000-2006年间专利数量呈复合式增长,累计发明专利1533项,实用新型专利937项。显示在小生境阶段比亚迪新能源专利授权集中于H01M(锂电池)类别,与企业前期优势吻合。
2.3比亚迪搭建新能源创新开放平台(2007-2012)
随着2007年《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细则》出台,比亚迪不断巩固“三电”优势,搭建新能源创新开放平台,在充电领域和动力电池材料的专利布局上表现优异。2005年起加大插电混动研发投入,2008年基于IGBT技术推出搭载DM1.0系统首款混动汽车F3DM。比亚迪抓住契机新建磷酸锂电池生产基地,入股多家锂业巨头,强化锂电池的产业链的控制权,打造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平台;为优化电控系统平台,进一步提升分布式电池管理技术、电机控制技术、动力总成控制技术先后收购中纬等多家本土半导体企业,提升永磁同步驱动技术。
比亚迪针对新能源汽车产品平台快速构建与持续升级,有效吸引配套企业参与创新,实现系列化开发,推出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纯电动客车等一系列产品组合,专利的技术结构布局也更加全面。
2.4比亚迪搭建新能源全方位创新拓展(2013-至今)
比亚迪把市场深度与广度、创新主体技术与配套技术深度融合,完善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2013年DM2.0系列王朝系列开山之作“秦”问世,大大提升了动力电池能量回馈效率,客户满意度也逐渐提升。2014年发布以新能源车的性能为核心目标的“5-4-2”战略,2015推出“7+4”市场战略,加速汽车从“用油”到“用电”的转变。2018年进阶之作DM3.0问世,高电压BSG方面的研发突破实现智能发电、辅助换挡、急加速助力和怠速启停等功能,大幅改善比亚迪DM车型的性能。DM4.0(2020年)实现动力性与经济性的双覆盖。DM-i(2021年)刀片电池开创插电混动电池新纪元,延伸比亚迪新能源高端车模块架构及相关配套部件的研发。比亚迪新能源领域深耕不辍,在技术、性能、品质等方面都有了突破与完善,建立以“e系列”和“王朝家族”为核心的品牌构架。发明专利在2018年达到一个顶峰,IPC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中、高附加值专利大幅攀升,实现三电系统的到整车生产一体化供应链布局,奠定新能源汽车引领者的地位。
3专利技术支撑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启示
3.1构建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头部车企,进一步实施创新开放战略。首先,业务布局涵盖电池、汽车、新能源、轨道交通、物流等领域,从能源获取、开发、应用,全方位构建零排放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其次企业在新技术、新设计、新应用布局产业创新链,加快新能源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合作,提高资金运作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创新风险,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3.2推动创新高投入、高产出
为提升创新竞争力,比亚迪每年以营业收入4-6%用于研发创新。2020年研发投入超60亿,研发人员储备多达3万人以上。比亚迪在全球设立30多个产业
园,开拓境内外市场。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在香港、巴西、荷兰等地区部署国际研发中心,在创新资源高密度聚集的美国建立海外创新中心;国内重点投资深圳全球研发中心、常州新能源乘用车研发中心,实现全球不间断的研发。比亚迪注重高质量的专利附加值,多年保持发明专利申请占公司年度专利申请60%以上,形成“专利评议常规化,知识产权基础型、业务型运营并行发展”的业务模式。知识产权转让使用费在本土新能源汽车中排名第一,累计超过2500万元。
3.3重塑产业融合,提升协同创新效率
新的产业链环节是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所在,也是未来成为汽车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的特性让许多非汽车领域的企业跨界进入汽车产业或其供应链,如ICT企业、电力企业等,通过合作共赢,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比亚迪积极招揽产业融合领域各技术方向的人才、同时与电池、电力等上下游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重视核心领域的技术夸张与技术积累,提升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凭借“BNA+e平台+DM4.0+DiLink技术多元化成就新能源汽车引领者。目前比亚迪秉持“建立标准、合作共享”为原则,以“33111”架构为核心打造e平台,,推进自主品牌行业共享之旅,推动技术及标准的对接。
4总结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技术复杂程度较高,涉及的专业学科较多。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方向,研究人员可以国际专利分类号为基础,选取特定年份数据,了解基于专利信息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领域。从技术创新支撑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三个方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分析,以便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充足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汪守霞,汪张林.基于专利信息的新能源汽车及驱动电机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6(4):63-69.
更多推荐
新能源,技术,汽车,专利,创新,汽车产业,领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