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1日发(作者:东风标致206新车价格)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系部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职称 教授
从事
专业
车辆工程
是否外聘
□是■否
题目名称 大众速腾轿车五档手动变速器设计
一、课题研究现状、选题目的和意义
1.研究现状
汽车问世百余年来,特别是从汽车的大批量生产及汽车工业的大发展以来,汽车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人类进入现代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自从汽车采用内燃机作为动力装置开始变速器就成为了汽车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汽车广泛采用的往复活塞式内燃机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工作可靠和使用方便等优点,但其转矩和转速变化范围较小,而复杂的使用条件则要求汽车的牵引力和车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变化,故其性能与汽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这对矛盾靠现代汽车的内燃机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因此在汽车传动系中设置了变速器和主减速器,以达到减速增矩的目的。变速器对整车的动力性与经济性、操纵的可靠性与轻便性、传动的平稳性与效率都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汽车行驶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即要求汽车变速器的变速必要尽量多,尽管传统的齿轮变速器并不理想但以其结构简单、效率高、功率大三大显著特点依然占领者汽车变速器的主流地位。虽然传统机械师的手动变速器具有换挡冲击大,体积大,操纵麻烦等诸多缺点,但仍以其传动效率高、生产制造工艺成熟以及成本低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现代汽车上。
早在1889年,法国标致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手动机械式4挡齿轮传动汽车变速器。在现在汽车中,变速器的结构对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操纵的可靠性与轻便性、传动的平稳性与效率等都有直接影响。变速器与主减速器及发动机的参数作优化匹配,可得到良好的动力性与经济性;采用自锁及互锁装置,倒档安全装置可使操纵可靠,不跳档、乱档、自动脱档和误挂倒档;采用同步器可使换挡轻便,无冲击及噪声;采用高齿、修形及参数优化等措施可使齿轮传动平稳、噪声低,降低噪声水平已成为提高变速器质量和设计、工艺水平的关键。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增力式同步器,双中间轴变速器,后置常啮合传动齿轮变速器,各种自动、半自动以及电子控制的自动换挡机构等新结构也相继问世。
到目前为止变速器主要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
1)手动变速器
手动变速器(MT:Manual Transmission)主要采用了齿轮传动的降速原理。变速器内多组传动比不同的齿轮副,而汽车行驶的换挡工作,也就是通过操纵机构式变速器内不同的齿轮副工作。如在低速时,让让传动比大的齿轮副工作,而在高速时让传动比小的齿轮副工作。由于每档的齿轮组的齿数是固定的,所以各档的速度比是个定值。手动变速器是最常见的变速器,它的基本构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两轴一中轴,即指输入轴、输出轴和中间轴,它们构成了变速器的主体,当然还有一根倒档轴。手动变速器又称为手动齿轮变速器,含有可以在轴向滑动的齿轮,通过不同齿轮的啮合达到变速变矩的目的。手动变速器的换挡操作可以完全遵从驾驶者的意志,且结构简单、故障相对较低、物美价廉。
手动变速器也有自身的缺点:在当今的大城市中,“堵车”现象愈演愈烈,驾驶员需要频繁地踩离合器换挡,体力消耗大,发动机很难工作在最佳的状态,动力性没有完全发挥,经济性差,排气中有害物质含量高,污染严重。
2)自动变速器
自动变速器(AT:Automatic Transmission)是根据车速和负荷来进行双参数控制,档位根据上面的两个参数来自动升降。AT与MT的共同点,就是二者都是有级式变速器,只不过AT能根据车速的快慢来
自动实现换挡,可以消除手动变速器“顿挫”的换挡感觉。AT的结构与手动变速器相比,液力自动变速器在结构和使用上有很大不同。手动变速器主要由齿轮和轴组成,通过不同的齿轮组合产生变速变矩;而自动变速器是液力变矩器、行星齿轮和液压操纵系统组成,通过液力传递和齿轮组合的方式来达到变速变矩。自动变速器采用液力便举起来代替离合器,因此减少了离合器换挡带来的冲击,档位少变化大,连接平稳,因此容易操作,提高驾驶方便性,减少驾驶员的劳动强度,也提高了驾驶员的舒适性。
自动变速器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对速度变化反应慢,没有手动离合器灵敏,因此许多驾驶员选用手动变速器车;二是费油不经济,液力变矩器的传动效率不高,变矩范围有限,近几年引入电子控制技术对此做了改进;三是机构复杂,维修困难。在液力变矩器内告诉循环流动的液压油会产生高温所以要用指定的耐高温液压油。
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是在传统干式离合器和手动齿轮变速器的基础上改造而成主要改变了手动换挡操纵部分。即在手动变速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改用电子控制来实现自动换挡。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控制单元(简称ECU)的输入信号有驾驶员的意图(加速踏板的位置和党委的选择)和汽车的工作状态(包括发动机转速、节气门开度、车速等)
3)无级变速器
无级变速器(CVT: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又称为连续变速式无级变速器。这种变速器与一般齿轮式自动变速器的最大区别是它省去了复杂而笨重的齿轮组合变速传动。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主要包括主动轮组、从动轮组、金属带和液压泵等基本部件主动和被动工作轮由固定和可动两部分组成,形成V型槽,与金属片构成的金属带啮合。当主动轮和被动轮和被动轮可动部分作轴向移动时,相应改变主动轮与从动轮上传动带的接触半径,从而改变传动比。可动轮的轴向移动通过液压控制系统进行连续的调节可实现无级变速。
CVT具有良好的性能: (1)经济性良好(2)动力性优良(3)排放少(4)整车质量小(5)生产成本低(6)平顺性好。
但CVT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就是传动带很容易损坏,不能承受较大的载荷,只能先用于中、小排量低功率和转矩的汽车,因此在自动变速器中它约占4%以下,近年来经过各大汽车公司的大力研究,情况有所改善,CVT将是自动变速器的发展方向。
4)无限变速式机械无级变速器
无限变速式机械无级变速器(IVT:Infinitely Variable Transmission)由英国Torotrak公司研发出来,只是业界一直将他视为CVT,直至2003年3月在美国底特律举行的SAE(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年会上才将他单独分类。IVT采用的是一种摩擦板式变速原理。早在1905年就出现过这种无级变速器,它由圆盘和滚轮构成,结构简单,但由于摩擦本身带来的能量损耗大,发热量高,传递转矩小和材料不耐用等缺点,没有进行批量生产。这种变速器原理便是今天的IVT的基础。
IVT与其它自动变速器之一是不使用变矩器,Torotrak 公司开发的IVT使用了2套离合器,驱动力由一套称为Variato的装置传递,通过锁止离合器和行星齿轮机构将动力传递至传动轴。IVT的核心部分由输入传动盘、输出传动盘分别位于两端,输出传动盘只有1个位于中间位置,Variato传动盘则夹于输入传动盘和输出传动盘中间,他们之间的接触点以润滑油作介质,金金属间不接触,通过改变Variato装置的角度变化而实现传动比的连续而无限的变化。
回顾变速器的技术的发展可以清楚的知道,变速器作为汽车传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技术的发展是衡量汽车技术水平的一项主要依据。21世纪能源与环境、先进的制造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信息与控制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这些领域的科技进步推动了变速器的发展。并且向着节能与环境保护;应用新型材料;高性能、成本低、微型化;智能化、集成化发展。
2.选题目的和意义
通过毕业设计可以强化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收集材料和调查研究的能力,
方案比较、论证能力,理论分析和设计运算能力并且进一步提高应用计算机绘图的能力。而且通过变速器的设计可以使我们综合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变速器设计的设计过程掌握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相关规范的选择和运用。掌握变速器设计方案,各档齿轮以及传动轴的设计及校核方法以及相关箱体和同步器的选用。对于即将毕业走出学校的我们本次的毕业设计可以运用四年来所学的相关知识来完成也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设计(论文)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设计的基本内容
1)以大众速腾轿车及发动机参数为依据,进行五档手动变速器设计方案确定;
2)各档齿轮以及传动轴的设计及校核;和轴承的选择及校核;
3)同步器和操纵机构的设计选用;
4)变速器箱体设计;
5)CAD绘制装配图、零件图。
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确定变速器设计方案;
2)变速器主要参数的选择;
3)各档齿轮的选择以及校核;
4)利用CAD计算机辅助技术完成装配图与零件图。
三、技术路线(研究方法)
调研和查阅资料
确定五档手动变速器设计方案
确定各档传动比等参数
设计及校核各档齿轮
设计传动轴及校核 选择轴承与校核
同步器和操纵机构的设计选用
变速器箱体的设计选用
CAD绘制装配图、零件图
完成设计图纸,说明书
四、进度安排
1.第1-2周(3月1~3月14)知识准备、收集材料、完成开题报告
2.第3-4周(3月15 ~3月28)整理材料确定手动变速器设计方案
3.第5-8周(3月29 ~4月25)确定各档传动比等参数各档齿轮的设计及校核;传动轴的设计及校核;轴承的选择及校核绘制部分草图
4.第9-10周(4月26~5月9)同步器和操纵机构的设计选用;变速器箱体初步设计
5.第11-12周(5月10~5月16)完善草图
6.第13-14周(5月17~5月30)撰写说明书完善图纸设计提交指导老师审核
7.第15-16周(5月31~6月13)毕业设计修改
8.第17周(6月14~20)毕业设计答辩
五、参考文献
1.吴宗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臧杰,阎岩.汽车构造:下册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马秋生.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韩英淳.汽车制造工艺学[M].第4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陈秀宁,施高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6.王望予.汽车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毛平淮.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8.余志生.汽车理论[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9.李爱琴.浅谈汽车变速器的发展[J].科技咨询导报,2007.05
10.郝京顺.汽车变速器的发展[J]. 北京汽车,2005.04
11.胡朝峰,过学迅.汪斌汽车变速器的发展与展望[J].汽车研究与开发,2005.05
12.石允国.汽车变速器的现状与前景[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7.04
13.王铭.汽车变速器全解析[J].汽车维修,2010.05
14.周同磊.汽车变速器同步器[J].现代零部件,2009
15.唐琛.微型汽车手动变速器设计与优化[D].武汉理工大学,2010
16.郑国明.汽车机械式变速器现代设计方法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
六、备注
指导教师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更多推荐
变速器,汽车,手动,设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