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8日发(作者:车辆信息查询系统)

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式及布置现状综述

摘要:随着用车族更趋年轻化,长途自驾游成为年轻人的追求生活方式之一,新时代的年轻群体更注重自我体验感,在长途驾乘过程中对乘坐舒适感知也有更高的追求。传统的后排靠背不可调节,长时间乘坐容易疲劳,舒适性不佳。随着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后排座椅角度可调应运而生。本文就后排座椅调节方式及布置现状做了重点调研分析,为汽车行业发展方向带来建议。

关键词:后排座椅;调节方式 ;靠背角度;舒适;

在乘用车座舱中,座椅作为与人体接触最为密切的部件,承担着各种功能角色,比如承载支撑性,安全性,舒适性,娱乐性等。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各大企业对前排座椅的舒适性不断做出改善,功能配置也层出不穷,与此同时用户对后排座椅的舒适性要求也逐渐提高。但后排座椅设计受成本、空间、结构、平台等多种因素限制,不同于前排座椅可以集成较多功能配置,也不同于前排座椅可多向调节,拥有更多自由度的选择。基于此后排座椅更多的是承担着基础的乘坐功能,舒适性的体验更次于前排座椅。后排座椅舒适性应从哪方面提升,如何提升,更面临着挑战。

1.后排座椅布置形式

近几年来,常见的汽车后排座椅一般分为几种形式,整体式固定靠背+一体式座垫,分体式靠背+一体式座垫,座靠一体式座椅。整体式固定靠背+一体式座垫形式,座垫与靠背分别作为一个整体固定在车身,靠背与车身侧围永久固定,不允许用户对靠背折叠;分体式靠背+一体式座垫形式,座垫同样作为一个整体固定于车身,靠背分为40%侧和60%侧,这种形式靠背通常配合靠背锁使用,分别锁止在车身侧围两侧,通过靠背锁可实现靠背自由折叠,折叠后的靠背放置在座垫上方,以扩大行李箱的储物空间。有研究表明,当今市场上流通的汽车座椅中的后排座椅,有80%都采用分体式靠背结构;座靠一体式座椅形式,通常座椅和靠背用螺栓连接,形成独立式座椅,分为40%侧和60%侧固定于车身横梁上,[1]

同样可以拥有靠背折叠功能,同时可扩展滑轨,实现座椅前后调节,当然这种布置形式对于后排的空间有较高的要求,一般在大型SUV中布置应用。一般来说第一种布置形式常应用在轿车上,后两种靠背布置形式在SUV车型中应用比较广泛。

2.后排座椅设计靠背角度

后排座椅靠背角度设计根据人机布置及整车空间确定,根据调研自主、日系、德系车型,整理数据统计分析(详见表一),后排座椅设计角度更多集中在25°。当前设计角度处于行业平均水平,根据95%假人进行校核定义,可满足绝大部分人群的乘坐需求。但由于部分传统车型靠背角度不可调节,后排乘客长期保持一种坐姿,影响颈椎动脉的供血,容易引起四肢酸胀麻木,人体正常生理弯曲被破坏,甚至引起驼背及骨质增生病变。用户更希望这种状态被改善,后排座椅也可以同前排座椅具有角度调节功能,在长时间乘坐时改变人体乘坐姿态,缓解长时间乘坐疲劳感。

正如同济大学何华珍在其论文研究中对驾驶员座椅提出,驾驶座椅不应该只提供给乘坐者某种特定的坐姿,因为无论是休息还是工作,坐姿的变换对延迟和减少肌肉的疲劳是很有效的。好的座椅应能在不干扰驾驶员工作的条件下,提供给驾驶员尽可能多的坐姿,因此座椅必须能够灵活调节,以适应不同人体尺寸的驾驶员 。笔者认为此处能够灵活可调,适应不同人体及坐姿的座椅理念,对于后排座椅同样适用。 无独有偶,马佳、范智声等人的研究中提出,根据人机工程学原理,为保证良好的舒适性,针对静态舒适性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座椅尺寸应与人体测量尺寸相适宜;

(2) 座椅应可调节,能使乘坐者变换姿势,并大范围满足各类人体的乘坐要求;

(3) 座椅应能使乘坐者保持舒适坐姿,靠背结构和尺寸应给腰部充分的支撑,使脊柱接近于正常弯曲状态。第二点中明确提出通过座椅设计可调,改变人体乘坐姿态可提升乘坐的舒适性。由此可以看出,提升后排座椅乘坐的舒适体验感,可以从改变后排座椅靠背角度,适应乘客多种乘坐姿态来实现,同时为座椅行业发展提供了方向。

[3][2]

表一 各品牌后排座椅靠背设计角度统计

区域

品车型

设计角度

区品牌

车型

设计角度

VV5

25°

雷克萨斯

RX200T

25°

VV6

25°

NX300

25°

VV7

自主

H8

长25°

日系

27°

丰田

RAVA4

25°

埃尔法

25°

H9

25°

霸道

25°

H6(三代)

27°

马自达

CX5

25°

领克

25°

昂克赛拉

25°

几何A

吉利

嘉际

27°

途观L

25°

27°

大众

探岳

25°

帝豪GS

28°

探歌

24°

瑞虎5X

25°

德系

奔驰

ML350

25°

瑞虎7

奇瑞

瑞虎7PLUS

25°

GLC

27°

25°

宝马

X1

25°

瑞虎8

25°

X5

25°

瑞虎PLUS

25°

奥迪

Q5

25°

3.后排座椅调节方式现状

现针对不同品牌的五座二排SUV主流车型的后排调节方式做了调研统计,调研对象有哈弗、奇瑞、大众、比亚迪、长安、吉利、路虎、奥迪、宝马、奔驰共九个品牌,每个品牌选取五个车型,共50款车型。调研结果显示靠背无调节占42%,可调节占58%;其中手动调节占83%,电动调节占17%。由此看出,后排座椅从无调节到可调节逐渐过渡,且可调节占据市场主流,可调节中包含手动调节和电动调节两种方式,电动调节主要集中在高端车型,走在市场前沿。

经过对标市场主流车型,后排座椅调节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方式,靠背锁固定,二档靠背锁调节,电动无极调节,靠背角调器调节。第一种靠背锁固定,一般应用在轿车的整体式靠背与SUV 4/6靠背上,靠背锁布置在座椅靠背骨架上,与靠背匹配的靠背锁钩布置在车身侧围上,利用靠背上的解锁装置实现两者的开闭锁止。此种靠背锁固定的结构的优势在于,对成本及周边布置相对友好。第二种二档靠背锁调节,同靠背锁固定布置方式相同,不同点在于二档锁机构存在两个档位,可实现靠背角度调节,满足用户两种乘坐姿态。当然成本较固定式略高,同时周边要预留一定的调节空间。第三种电动无极调节,是一种新型结构,同样与靠背锁固定布置的方式相同,不同点在于固定在车身侧围的锁钩是由电机驱动,由锁钩做圆弧转动,带动靠背在行程范围内的角度调整,为乘客提供多种乘坐姿态。第四种靠背角调器调节,与上述的几种调节方式不同,但与前排座椅调节相似,角调器布置在座靠连接处的靠背骨架上,电动调角器利用电机驱动,手动的利用调节手柄驱动,齿轮带动同步杆实现靠背角度调节,同样为乘客提供多种乘坐姿态。与此同时这种调角器的调节结构可扩展座垫四连杆机构,实现靠背折叠零度放平,增大后排行李箱的储物空间。第三种与第四种调节方式成本相对较高,可变性强,满足多种乘坐姿态,舒适性体验较好。

综上,后排电动调节靠背可满足多种乘坐姿态,满足用户需求,能够解决用户痛点,得到更多用户的青睐。由此可预测后排座椅发展趋势,二排靠背多角度可调座椅在未来汽车发展中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结语:

笔者作为一名座椅行业从业者,对后排座椅调节方式及布置现状进行粗浅研究,希望基于这些研究能给国内座椅相关企业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加大市场调研力度,细分市场人群,了解用户真实需求及期望,分析现有座椅布置方式的痛点及不足,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工程设计,提供更可靠舒适的座椅产品,同时给座椅企业的技术开发提供方向。

第二,改变传统观念,吸收多领域知识,整合应用,注重人体工程学、脊柱外科、神经外科等跨学科专业知识与车辆座椅研发设计相结合,改进座椅系统,打造健康科学的座椅解决方案,更好的为驾乘者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第三,加大对座椅新技术的研发与储备,目前现有的传统的座椅后排结构不足以支撑未来座椅发展趋势,为更好的提升后排座椅舒适性应积极在工艺、材料、结构等方面深耕研究,做好新技术的储备工作,以应对未来座椅发展的竞争。

[1] 郭晶帆,某汽车后排座椅的舒适性改进设计与研究,中北大学

[2] 何华珍,汽车驾驶座椅舒适性综述,同济大学汽车工程系;

[3] 马佳,范智声,阮莹等,汽车座椅舒适性研究综述

更多推荐

座椅,靠背,调节,后排,乘坐,方式,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