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买车去哪个平台比较好)

问题研究

新冠疫情下

基层社会治理问题与优化路径研究

——以宁波、上海为例

■ 尚凯丽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新

情感需求以及专业化服务上则较欠缺。对老年人、婴幼儿以

冠疫情防控中,基层社会治理暴露出来较多问题。本文总结

及弱势群体的关爱没有形成一个常态化帮扶机制,对于一些

了疫情防控中智慧化建设运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柔性治

因灾因病致贫、服刑释放就业困难的特殊群体,较多地停留

理短板亟待补齐、专业化水平不足、物业与居委会的联动性

在金钱与物质慰问。在因人施策、分类指引、激发动力上做

不足等问题,并借鉴宁波和上海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

得不到位,未能在思想引导,就业培训等拔穷根、治未病的

提出了强化大党建引领作用、完善顶层设计、加强队伍建设、

治本之策上开展行之有效的积极探索。在工作方式方法上,

创新治理方式和建设智慧社区等五个推进我国基层社会治理

命令、指令与规定性动作较多,汇集民意、征求意见、集中

现代化的路径。

民智的社会共治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基层治理作为社会治

理的神经末端,最容易采集和捕捉居民所系、所思、所想,

一、疫情防控中基层社会治理暴露的问题

而目前基层治理柔性治理的短板较为明显,满足居民生活与

情感需求的柔性治理与上情下达的刚性治理之间未能形成较

(一)智慧化建设运维能力有待提升

好的良性互动。

此次新冠疫情应对中,智慧平安小区建设的成果以及大

(三)社区治理专业化水平不足

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确实给疫情防控带来了诸多便

伴随着社会治理专业化和精细化程度的需求,各地加大

利,但也暴露出多地普遍存在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和运维管

了大学生社工招录比例,尤其是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中,社

理跟不上的通病。老旧小区智能化建设水平较低,开放式小

区工作者成为守护社区的中坚力量,重要性愈加凸显。但目

区入口未安装电子控制系统,仅设置物理围栏,容易出现闯

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在社会治理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上都面临

卡现象。智能化运维水平受资金、技术、机制、人才制约,

着类似的困境:社区工作者持证上岗率不高,基层社会治理

在前期规划与顶层设计中的需求与地位考虑不足,后期运行

专业化服务不足,缺少专业化人才,尤其缺少心理咨询服务、

效果大打折扣,比如有的小区虽已实现监控摄像头全覆盖,

法律咨询服务、行政复议、仲裁等居民诉求多、可替代性差

但监控设备无法正常使用。

的专业性社会治理人才。此外,社工、辅警等非行政事业编

(二)柔性治理短板亟待补齐

制社会治理工作人员晋升渠道不畅,尚未建立稳定社会治理

社区工作者围绕上情下达抓落实,在贯彻落实上级防

工作人员的职称晋升与工资增长机制,经费保障跟不上,待

控精神指示和推进上级疫情防控部署工作上普遍做得比较到

遇水平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专业型社会治理人才面临流失

位,确保疫情防控政策真正落到了实处,但在基层群众心理、

困境。

2021-5

19

问题研究

(四)物业与居委会的联动性不足

等基层社会治理的“痛点”“难点”问题,其主要做法有:

居民小区是居民生产、生活和活动的基本单元,也是基

一是“一个核心”,即强化基层党组织的轴心地位,使社区

层社会治理的最基础单元。小区物业管理具有“扎根基层、

党支部在多元社区利益中,成为协调社区矛盾、处理各类问

贴近业主、覆盖广泛”等特点,在社区日常管理中发挥了重

题的强有力领导核心。二是“两个覆盖”,即做实业委会、

要作用。新冠疫情期间,物业工作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

物业服务企业党建全覆盖,按照应建尽建原则,推进符合

时,参与健康码查看、体温检测等门岗值守工作,为社区封

条件业委会党支部或党工作小组组建工作,使组建率达到

闭化管理贡献了宝贵力量,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共性问题:物

100%。同时建立社区“两委”和业委会双向任职机制、社

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社会化物业与居委会、街道之间联动

区党组织对业委会成员“人选把关机制”,提高优秀党员、“三

机制尚不健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体系中物业管理参与基层

长”“两委”成员业委会成员占比。还要以物业项目管理处

治理的体制机制尚未理顺,矛盾预防化解和市场化运作机制

为重点,单独组建党支部或联合党支部,打造“六有”阵地

以及政府协同监管不够完善。这些问题与物业工作人员素质、

(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在

责任心、物业管理水平、物业工作者的年龄结构等因素密切

不具备条件的物业管理处,社区党组织通过交叉任职、选派

相关。

专职党建指导员,确保党的工作覆盖到位、落到实处。

二、先进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经验

(一)宁波:“分类治理、集群发展”

的海曙实践

海曙区探索“分类治理、集群发展”模

式,打造精细化社会治理的“海曙样本”:一

是精准分类,将社区从房屋建筑形态、居民

群体特征、社会发展资源三个维度分为11类,

精准全面体现社区特色。二是抱团形成“社

区群”,将“产业集群”概念应用于社区治理,

社区之间根据区位条件、和发展特色,抱团

结成联片发展的“社区群”,打造基层治理、

民生服务、公益组织等党建特色群和党建示

范片,服务半径500至1000米。三是清单式

治理,梳理各类社区三张“社区治理清单”(包

括问题需求清单、社区资源清单和治理任务

清单),各小区形成“个性清单”,因地制宜、

分类施策、靶向治理。四是“五协”“六联”

集群机制,社区群内社区之间形成就近协同、

自愿协议、轮值协商、同步协作、服务协办、

问题联解、信息联通、资源联结、项目联动、

队伍联建、成果联享的发展协同与工作联动

机制。

(二)上海:“党建领航、红色物业”

的闵行经验

上海闵行区推进社区党组织、业委会和

物业服务企业融合发展、协同治理,有效破

解业委会不尽责、运作不透明、管理不规范

20

三、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探究

(一)以提升组织力为核心,强化大党建引领作用

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以基层党建

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纵向构建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社会治

理联动工作机制。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

点,优化街镇党政机构和事业站所职能编制设置。落实基层

党建工作责任制,统筹推进街镇、社区党建、机关单位与社

区党组织结对共建,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轴心作用、领导

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横向构建多方

联动同心圆,凝聚多方力量,汇聚基层社会治理的磅礴力量。

加强基层党组织对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业委会、物业公司

等其他组织的引领性、联动性与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基层党

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动性与示范性,

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二)完善顶层设计,为基层治理减负赋能

以街镇为重点,向上向下优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理顺

基层社会治理的权、责、利。不断推动城市社会治理重心向

基层下移,建立健全“街镇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落

实街镇对区级机关的考核评价权、人事建议权。加大编制资

源向街镇一级倾斜,建立完善区级机关与街镇干部双向交流

机制。优化社区服务中心功能,简化街镇、社区考核程序,

杜绝高频次、多名目、重复性、重留痕、轻实效的考核,让

街镇和居委会从繁重的材料准备、检查考核应对中解放出来,

回归自治与服务本位。进一步增强社区自治的主动性与能动

性,鼓励居委会在便民服务、弱势群体与特殊群体帮扶、民

意汇集等方面因势利导、分类施测、柔性探索、精准治理,

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

(三)强化队伍建设,增强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城乡社区

工作者合法权益,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吸引力,建设一

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过硬、群众基础好的基层社会治理

人才队伍,夯实社会治理的根基。一是提升社区工作者职业

水平。定期开展社工实务培训计划,引导社工参加社会工作

师考试,逐步实现社工持证上岗。制定支持政策,吸引具有

心理咨询服务、法律咨询服务、行政复议、仲裁等居民需求

量较大的专业人员加入社工队伍。搭建校社合作平台,与高

校、职业院所合作,建立社区后备人才资源库。二是扩展社

工成长空间。完善政府保障、社会力量支持的多元经费保障

机制,逐步提高社工、网格员待遇。健全完善“高级社工师”

职称评价制度,创新人员编制管理,在社工职业发展、薪酬

保障上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建立基层公务员、事业单位定向

问题研究

招录社工绿色通道,吸引更多高素质、高学历、专业化的基

层社会治理人才。

(四)创新治理方式,夯实基层治理社会化基础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培育多元治理主体,进一步激发

群众自治内生动力。一是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打造居

民参与社会治理开放空间,让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治理,完

成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的角色转变,真正实现

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二是发挥乡贤示范带动

作用。强化立德见贤,创新乡贤参与社区治理机制,在乡贤

组织网络、动态管理、乡贤回引等方面积极探索,进一步

发挥德高望重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社区能人在社区

公共事务中的作用。三是支持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做

实机关干部下沉社区工作,发挥机关干部学历层次高、专

业素养强、信息化应用水平高的优势,在社区轮值工作中

多发声、多献智、多出力,扎实做好基层社区治理工作。

建立红色物业联盟,创新物业管理长效机制,强化物业参

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自觉性。树立“大物业”理念,探

索街镇、社区购买公共服务,在推进公共服务、公共资源

集约化、高效化、共享化上更好的发挥物业作用。引导社

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借助社会组织专业化、柔性化、特

色化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治理专项资金设置等

多种方式,引导更多社会组织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

范行为方面发挥作用,更好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志

愿者、社区乡贤等“多社联动”。

(五)建设智慧社区,提升基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一是提升智慧化运维能力。将建设与运维放在同等重要

位置,在前期规划与顶层设计中充分考虑运维的需求与地位。

加强后期运营咨询、设备维护、产品升级换代等服务,建设好、

维护好、运营好智慧化设施设备,让智慧社区建设既有“面

子”,又有“里子”。二是提升整合智能化建设成果。按照政

府引导、市场思维、共同运营模式,整合政务数据资源,满

足社区治理、城市综合管理与物业智慧化管理相结合的需求。

加快社区技防设施改造,实施“雪亮工程”提升计划,整合

公共区域视频图像资源,探索民生服务、灾害分析研判、环

境保护等新应用。完善区级、街镇网格化管理平台,整合民政、

人社、综治等部分现有网格,探索“网格+”新模式,实现

便民服务“一张网”全覆盖。加强基础信息动态采集,实现

重点人群、特殊人群、高危人群分析研判、矛盾排查化解功

能,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作者单位: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

2021-5

21

更多推荐

治理,社区,社会,基层,工作,服务,物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