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日发(作者:新别克君威)
描写河畔风景词语
1、水波不兴:指没有涟漪和波纹。形容十分平静。
2、碧波浩渺:形容大片水域壮观景象,通常修饰相对平静的江河湖泊。
3、波澜不惊:微风吹起过,水面上风平浪静。现比喻局面平淡、形势稳定,没什么变化或坎坷。无论碰到什么事都不能应战阵脚,木患不诧,面不改色。
4、碧波荡漾:碧:青绿色。青绿色的波浪起伏不定。
5、一衣带水:一条衣带那样窄小的水。所指虽有江河湖海相距,但距离不远,无法沦为相处的制约。
6、群鸿戏海:鸿:鸿雁;海:指大湖。象许多飞鸿在大湖里游戏一样。形容书法遒劲灵活。
7、千里莼羹:千里湖里莼菜搞的汤,味道鲜美,不必用盐豉搞调味品。泛指存有地方风味的土特产。
8、江东父老:江东:古指长江以南芜湖以下地区;父老:父兄辈人。泛指家乡的父兄长辈。
9、波光粼粼:形容波光透亮。波光:阳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散射过来的光。粼粼:形容水石透亮。
10、轻盈流畅:形容动作轻快,流利通畅。
11、襟江带湖:襟:衣襟。拎:衣带。形容江河湖泊之间相互荡漾交叠,如同衣襟和衣带一样。
12、波光潋滟:形容水波流动;波光鳞鳞的样貌。
13、川泽纳污:以湖泊江河能容纳各种水流的特性。()比喻人存有修养,能够宽容所有的世间。
14、泛起微波:微:细小;粼粼:细小的水波闪闪发光。形容水石等很明净。
15、清澈见底:形容水晶莹剔透,清澈,可以看到水底。
16、湖光山色:湖的风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
17、烟波浩渺:形容烟雾弥漫的江湖水面宽广无边。
18、江洋大盗:在江河湖海抢劫行凶的强盗。
19、水平如镜:形容水面平淡,没一丝波浪,就鹿一面镜子。
20、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择善辨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寻芳:游春,踏青。
3.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东风:春风。
[评析]
人们通常都指出这就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写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代普雷天气。“泗水滨”代普雷地点。“寻芳”,即为就是找寻幸福的春景,代普雷了主题。下面三句都就是写下“寻芳”所见到税金。次句“无边光景一时崭新”,写下观看春景中赢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崭新”,既写下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下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惊讶感觉。第三句“择善辨得东风面”,句中的“辨”字顺首句中的“寻”字。“择善辨得”就是说道春天的面容与特征就是很难辨识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就是说道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系列就是由春光写意而变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重新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内容答疑了为什么能够“择善辨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联结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崭新”。第三、四句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内容写下光景之崭新,寻芳税金。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作者了解〕
朱熹(xī)(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汉族。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就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承继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顺利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指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明确提出“存有天理,攻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存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帅气,并无深红或典故六边形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来都经过推敲斟酌,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严重不足,砌因其著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1.湖光山色[húguāngshānsè]
释义:称有水有山,风景秀丽。
例句:杭州西湖水波如镜,倒映着四周的秀色层峦,泛舟湖上,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2.山清水秀[shānqīngshuǐxiù]
释义:形容风景优美。
例句:我国江南存有许多山清水秀的旅游胜地。
3.碧波荡漾[bìbōdàngyàng]
释义:青绿色的波浪,颇佳。
例句:碧波荡漾,绿水环绕,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刑。
4.波光粼粼[bōguānglínlín]
释义:形容波光明净。
例句:夕阳下的湖面,波光粼粼的,十分漂亮。
5.烟波浩渺[yānbōhàomiǎo]
释义:形容烟雾弥漫的江湖水面宽广无边。
例句:这个玉琴湖比不上洞庭湖那么烟波浩渺,犹如仙境一般。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崭新。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注释]1.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2.寻芳:游春,踏青。
3.泗水:河名,在山东省。4.择善:平时、轻而易举。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5.东风:春风。
[评析]人们通常都指出这就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写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为就是找寻幸福的春景,代普雷了主题。下面三句都就是写下“寻芳”所见到税金。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崭新”,既写下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下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惊讶感觉。第三句“择善辨得东风面”,句中的“辨”字顺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就是说道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系列就是由春光写意而变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重新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内容答疑了为什么能够“择善辨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看,这首诗似的就是写下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就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强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将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出现机、写意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作者介绍〕朱熹(xī)(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
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于江西)人,汉族。
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
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出席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
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专权,排挤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逝世。嘉定二年(1209)诏获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追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指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明确提出“存有天理,攻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存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严重不足,砌因其著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波光粼粼[bōguānglínlín]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形容波光透亮。波光:阳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散射过来的光。粼粼:形容水石透亮。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微波荡漾
反义词
惊涛骇浪水平如镜
百科释义
词语,波光:阳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过来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净。波光明净,指水波被阳光照射到的样子。它并不是成语,只是一般的形容词短语,成语词典上找不到.
只是形容水面在阳光或月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的样子。近义词是微波荡漾,反义词是水平如镜。
更多推荐
形容,存有,泗水,水波,写下,东风,福建,择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