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3日发(作者:30万左右大型suv排名前十名)
绥滨一中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近,中国某地模仿法国风格建筑的小镇在网上热传。大到埃菲尔铁塔,小到
路灯、雕塑、植被,让人真假难辨。有网友直呼,和巴黎相比,这里就差一条塞
纳河了。
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据统计,中国至少已有6座“凯旋门”,10余座“美国
国会大厦”,3座埃菲尔铁塔……徜徉其中觉得很“洋气”,“摆拍”出来像置身
异域,让人不出国门就能体验世界风情。这些建筑的出现,固然有其出现的土壤,
但“全心全意搞山寨”,总归是附在别人文化表层的一贴“狗皮膏药”。法国的
巴塔兰克剧院作为当代音乐史上的圣地,建筑虽也融合了中国元素,但并没有因
此而丢失自己的文化属性,而恰恰是因为其承载的巴黎文化,使之屹立150余年
仍魅力不减。反观国内的一些高仿建筑群,哪怕是被冠以“中国的巴黎”“东方
佛罗伦萨”,做到极致也不过是赝品,失了本国本土的文化精神,有皮没瓤。
事实上,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兼容并蓄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关键
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比如,北京的前门大街,
就是一个融合了中西风格,呈现出独特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积淀的特色历史街区。
而人们之所以质疑当下的一些西式建筑热,就在于其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
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
与“模西建筑热”同样遭受诟病的,还有“仿古建筑热”。有的地方,本来
并没有什么前朝风土,却乐于以古街古巷为名,雕梁画栋,青砖粉墙,小饰品假
古董齐出,臭豆腐烤肉串并售。如果前者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后者则是复
古思维的畸形生长。“从街区历史找卖点,然后找投资,再找规划设计、施工队”
的仿古建筑公式,对于西式建筑热来说,同样适用。无论是抄袭西方,还是效颦
传统,建筑设计与规划的盲从背后,是对文化根底不自知、对文化传统不自信。
- 1 -
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
史脉络之中。千姿百态的开平碉楼,集防卫、居住功能于一体,体现了中西合璧
的民居风格;马达加斯加首都族群混杂,马来高脚草屋、非洲木板棚与欧式教堂
错落有致,多元才是这里的和谐;而作为中国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第一人,王澍让
每一层的每一户都有自己的小院和植物,“出则繁花似锦,入则清净悠远”。房
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只有立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能找到创新式融
合的思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们的文化与历史,已经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
馈赠。立足文化本体,深挖地域特色,根深方能叶茂。北京如今大力推动中轴线
沿线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和申遗,就是因为那是老城的灵魂,中华民族“内和
外安”的文化基因、“左右对称”的营城理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都集
中体现在这里,在人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缺了非物质文化的滋养,建筑即使再雄
伟也缺少一条脊梁;而有了乡愁和人文的淬火,哪怕穿越千年,安身之所也能成
为精神家园。
(节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建筑要想成为精神家园,需要的是乡愁和人文的淬火,而不仅仅是依靠外观的
雄伟壮丽。
B.建筑如果失去了本土的文化精神,模仿得再好,也只是赝品,只能附在别人的
文化表层。
C.中国的建筑风格大体上是兼容并蓄的,不拒绝“洋建筑”,在借鉴中呈现文化主
体意识。
D.建筑一旦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往往会
引起质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将“模西建筑热”与“仿古建筑热”对比论述,指出建筑设计的盲从会带
来很大的危害。
B.文章先分后总,指出建筑要植根于历史文化,立足于地方特色,才能找到创新
融合的新思路。
- 2 -
C.文章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推进,论述建筑在借鉴西方与古人时,要立足于本土
历史与文化。
D.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手法,表明有了乡愁与人文的植入,建筑才能
成为精神家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是说建筑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不能受西方影响,
才会有生命力。
B.西式建筑热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仿古建筑热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文
章对二者都作了严厉的批评。
C.因为中国的文化与历史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所以北京大力推动中轴线沿
线综合整治保护。
D.建筑在考虑文化基因、保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仿效古人、借鉴西方,才能有
发展有创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三次网瘾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
网瘾青少年约占14.1%,人数约为2404.2万;在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约有12.7%
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人数约为1858.5万。网游成瘾者显示出种种被网游加害的
人生。重者,导致青少年自杀、他杀、自残、严重损害健康甚至毁掉生命(过度
游戏导致多动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脑卒中死亡);轻者,导致青少年走向暴
力化、失能化、不能应对现实世界,从而被边缘化。
如何应对游戏成瘾问题?一方面,我国卫生部门需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游戏
成瘾这一新疾病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内情况进行更多的研究,包括生活研究和临
床研究,以推进国民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认识;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
矫正游戏成瘾,包括心理、教育、亲情和行为方式,毕竟游戏成瘾是一种非常复
杂和顽固的社会心理问题,不是只有医学一种方式才能治愈。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二:
- 3 -
从游戏本身的设计来看,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有关专家指出,游戏中正面反馈
的周期较短,而现实中正面反馈的周期较长。人之所以会重复一个行为,是因为
在这一行为之下,内心会有一种获得感,也就是“阳性强化”。在游戏中,每隔
一段时间就会给一个奖励,游戏者很容易在这种一个接一个的奖励体验下沉浸其
中。
以前段时间最为流行的一款手机游戏为例,游戏者每击杀对方控制的角色一
次,都会获得大量金钱和经验值,这些金钱和经验值可以用来购买装备提升等级,
从而让自己控制的角色更为强大,通过不断击杀对方角色,自己的角色也就像滚
雪球一样越来越强大,当双方实力差距越来越大的时候,就可以轻易地摧毁敌方
基地,从而取得胜利。
在这个过程中,击杀敌方角色获得经验、金钱,可以视为第一次正面反馈;通
过购买装备提升等级,可以视为第二次正面反馈;装备和等级的提升,又可以为
下一次击杀对方角色奠定基础,这样很容易形成正面反馈的循环,最终在摧毁敌
方主基地的时候,正面反馈臻至最大化,带来最大程度的心理满足。
即使是一局游戏结束之后,反馈机制仍然存在,赢了,会提升段位;进一步巩
固游戏者的心理满足感;输了,会跌落段位,通过游戏者不服输的心态让其再开
始一局游戏,以弥补自己对正面反馈的需求。
(摘编自赵丰、李轶群《记者调查游戏成瘾问题,虚拟空间诱生“虚拟人格”》,
《大众日报》2018年6月)
材料三:
世界卫生组织(WHO)18日发布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游戏障碍”(即通
常所说的游戏成瘾)被列为疾病。消息甫出,就引发广泛关注。
在此之前,有些家长为了强制孩子戒除“网瘾”,不惜将孩子送去接受杨永信
的“网瘾电击疗法”,或者送去豫章学院接受暴力体罚,很多孩子因此留下挥之
不去的心理阴影。可见,将游戏成瘾列为疾病,将进一步引发诸多家长对孩子沉
迷游戏的焦虑,从而诱发更多不科学惩戒机构的盛行。
当“网瘾”还未被正式列入精神类疾病的时候,仅仅因为一些家长的焦虑和恐
慌,以及一些不负责任的培训机构的宣传,许多儿童就被强制剥夺人身自由,甚
至被虐待。事后,许多相关责任人并未受到法律处罚,那些期望通过强制惩戒改
- 4 -
变儿童行为的家长也未能调整自己的认知。英国心理学会发言人钱德拉·萨克塞
纳认为,玩游戏的人中,仅少数会发展到“游戏障碍”所定义的程度,把它列入
《国际疾病分类》可能会引发家长不必要的忧虑。
如今,最值得警惕的,就是这些不必要的忧虑。他们忽略世卫组织对于精神疾
病的定义和初衷,忽视对精神疾病患者权利的尊重,而更加迫切地去拥抱那些错
误的戒除办法。如果真的希望孩子们有一个健康的人生,正确做法是引导他们追
求积极向上的生活,培养更全面健康的生活兴趣,而不是一味地迷信暴力可以改
变一切。越是不健康的引导方式,越是会强化儿童通过游戏来逃避现实,从而变
成恶性循环。将游戏障碍列为疾病,需要全社会关注精神卫生,而不是变成杨永
信和豫章学院们敛财的由头。
(摘编自姚遥《游戏成瘾列为疾病:警惕杨永信们重新抬头》,《新京报》2018
年6月21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有网瘾和有网瘾倾向的占1/4以上,其中,程度较重的
会导致青少年自杀、他杀、自残、严重损害健康甚至毁掉生命;轻者也有很多不
良影响。
B. 前段时间最为流行的手机游戏中,游戏者每击杀对方控制角色一次,会获得大
量金钱和经验值,这些金钱和经验值成为提升等级的条件,也是游戏者的动力源。
C.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把“游戏障碍”列为疾病,因此有
些家长为了强制孩子戒除“网瘾”,不惜让孩子接受“网瘾电击疗法”或暴力体
罚。
D. 钱德拉·萨克塞纳认为把“游戏障碍”列入《国际疾病分类》可能会引发家长
忧虑,其实不必过分忧虑,因为玩游戏的人中,仅少数会发展到游戏障碍所定义
的程度。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矫正游戏成瘾可以尝试多种方式,因为游戏成瘾是一种非常复杂和顽固的社会
心理问题,不是只有医学一种方式才能治愈,心理、教育、亲情等也可参与治疗。
B. 反馈机制在游戏过程中和游戏结束后都存在,这种机制给游戏者带来最大的心
理满足或激发他们不服输的心态,从这个角度来看,就解释了玩游戏会上瘾的原
- 5 -
因。
C. 那些期望通过强制惩戒改变儿童行为的做法其实并不可取,因为越是不健康的
引导方式,越是会强化儿童通过游戏来逃避现实,从而变成恶性循环,适得其反。
D. 游戏中正面反馈的周期较短,但现实中正面反馈的周期较长,因此很多人对游
戏上瘾,这也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正面反馈多一些,反馈周期短一些。
6. 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幅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
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①灯,下巴颤儿一塔山
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
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
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么回事,
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
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
来,一准是鞠大功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各色②。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
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绝不搭理。这叫嘛规矩?
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作“苏
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
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
手拖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了胳膊,疼
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他先欠着苏大
夫,过后准还,说话时哼呦哼呦叫疼。谁料苏大夫听都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
- 6 -
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
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门后,绕到
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
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了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
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
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
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架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
止疼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
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
去。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
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
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选自《俗世奇人》)
【注】①赛:天津地方土语,有“好像”或“似”之意。②各色:方言,意思是
特殊,与众不同。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小说情节曲折,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
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B. 小说主人公苏七块职业是医生,在医术上可谓是“正骨神医”,但“人家骂他
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说明他的医德遭人质疑。
C. 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结局颇有点出人意料,读者在对苏七块的个性、
人品感到惊疑、怪异之际,又会对他油然萌生敬佩之情。
D. 小说的故事性和传奇性很强,语言典雅优美。让人粗读故事会大呼奇妙,咀嚼
文字又觉得精妙无比。
- 7 -
8. 小说是如何塑造苏七块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 请探究小说为什么以苏七块还钱赠药为结尾。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四道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宾,许州许田人。小心谨愿。年十余,事宣祖左右,及长,善骑射。太宗
领兖海节制,太祖以署府中右职,太平兴国初,补东头供奉官、亳州监军。宾妻
妒悍,宾不能制,时监军不许挈家至住所,妻擅至亳,宾县白上。太宗召其妻,
卫士揪之,杖百。迁宾仪鸾副使,领内酒坊。
.
从征太原,又从征范阳,与彰信节度刘遇攻城东面。五年,车驾北巡,副王仁
..
赡为大内都部署。七年,改洛苑使。会汴漕壅滞,军食不给,诏别置水陆发运两
司。以宾有心计会,领演州刺史,与儒州刺史许昌裔同掌其事。凡四年,储积增
羡,号为称职,俄改右神武将军。
黎阳当舟车交会,禁兵常屯万余,以度支使张逊荐,命宾护黎阳军,兼领黄、
御两河发运事,俄领本州团练使。以宾请黎阳建通利军,命就知军事。宾规起公
署,邮馆,供帐之器成具。加本军大将军,岁别给钱二百万,俄兼河北水陆路转
运使。
贝州兵屯无壁垒,分寓邸肆,宾选隙地筑舍千二百余以处这,优诏褒美,召为
右羽林大将军、判左金吾兼六军诸卫仪仗司事。淳化四年,出知扬州兼淮南发运
使,徙为通许镇都监。至道元年,卒,年七十三,赙赠加等。
..
宾事宣祖、太祖、太宗殆六十年,最为勤旧,故恩宠尤异,前后赐眷数千万,
俱奉释氏。在黎阳按见古寺基即以奉钱修之掘地丈余得数石佛及石碣有宾姓名宾
..
异其事以闻诏名寺为淳化赐新印经一藏钱三百万以助之。
(选自《宋史?王宾传》,有删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黎阳/日按见古寺基/即以奉钱修之/掘地丈余/得数石佛/及石碣有宾姓名/
- 8 -
宾异其事/以闻诏名寺为淳化/赐新印经一藏/钱三百万以助之
B. 在黎阳日/按见古寺/基即以奉钱修之/掘地丈余/得数石佛及石碣/有宾姓名/
宾异其事以闻诏/名寺为淳化/赐新印经/一藏钱三百万以助之
C. 在黎阳日/按见古寺基/即以奉钱修之/掘地丈余/得数石佛及石碣/有宾姓名/
宾异其事以闻/诏名寺为淳化/赐新印经一藏/钱三百万以助之
D. 在黎阳/日按见古寺/基即以奉钱修之/掘地丈余/得数石佛及石碣/有宾姓名/
宾异其事以闻/诏名寺为淳化/赐新印经/一藏钱三百万以助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在古代指官职升迁,与“拜”“除”“擢”“拔”等词语同义。
B. 车驾,原指马驾的车。文中指帝王所乘的马车,也可以借指帝王。
C. 赙赠,指赠送财物给办丧事的人家。文中指皇帝送给王宾家人办丧事的财物。
D. 释氏,释迦的略称。也反映佛或佛教。文中指佛寺、寺庙。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宾小心诚实,不徇私情。王宾任亳州监军时,监军不能带家属到任职的地方,
王宾的妻子擅自到亳州,王宾把此事详细地禀告给皇上。
B. 王宾善于征战,为官称职。他曾经与彰信节度刘遇攻打范阳城的东面,立下了
赫赫战功;掌管汴河漕运河时,积蓄增多令人羡慕,十分称职。
C. 王宾爱护士兵,深得赏识。王宾曾选空地建房舍一千二百多间给士兵们住,解
决了贝州屯兵没有营垒的问题,皇帝特地下诏褒扬他。
D. 王宾侍奉帝王,不慕钱财。王宾侍奉宣祖、太祖、太宗差不多六十年,恩宠不
同寻常,得到赏赐的财物有几千万,全部捐献了出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召其妻,俾卫士揪之,杖百。
(2)会汴漕壅滞,军食不给,诏别置水陆发运两司。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两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早夏寄元校书 司空曙
独游野径送芳菲,高竹林居接翠微。
- 9 -
更多推荐
游戏,文化,建筑,大夫,疾病,中国,反馈,成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