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5日发(作者:瑞虎7 2022款价格多少)

第3课《百合花》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单项选择题(此题共计4小题,每题3分,共计12分)1.以下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雪峰”“太阳” “蜘蛛”等意象,营造出凝重而又壮美的 气氛。

B.《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所描绘的力的形象,可以看作是“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 时代精神,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C.《百合花》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D.《哦,香雪》写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火车的开通给遥远山村带来的新鲜事。小说通过 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情节,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折射出山 村生活的新变化。

2.以下各句中,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判溪。谢公宿处今尚在, 深水荡漾清猿啼。

B.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的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与的快慰。

C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 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D.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 小的浪花。

3.依次填入以下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1)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 我并没有

地下结论。

(2)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 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我的一生。

(3)他 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A.标明轻易遏止安闲B.标明轻率遏止安详

实,谈谈你对“风雨百合花”的理解。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 D

2. B

3. C

4. A

二、填空题

青春是清晨露珠,虽晶莹剔透,但瞬间蒸发,青春是海上怒潮,虽波涛滚滚,但顷刻即

退,青春是月夜昙花,虽幽微素雅,但瞬时凋谢

铁凝老师出身文艺世家,从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今已发表作品150余万字。

她的作品屡次获得国家大奖,2006年起任中国作协主席。

5.

不满贫寒家庭的穷困和限制,孙少平的梦想是外面的世界和人生的价值,追求理想生 活和自我,藐视封建等级制度及礼教,觉慧的梦想是自由、民主,追求光明和幸福的新 生活

6.

(1)茹志鹃,静静的产院,王安忆

(2)以小见大,温馨秀美

(3)铁凝,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大浴女

(4)乡土小说,沈从文,汪曾祺三、现代文阅读

7.

(1)第一次出现:小通讯员借被子。当时新媳妇有些不舍。

(2)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她义无反顾地奉献出来,

象征了军民之间百合花一般纯洁的深情。

(3)新媳妇本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

骨肉情深。当她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便控制不了自己的悲哀心情。

(4)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的壮烈牺牲而感情不能自控,流着泪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

里,表达她深切的哀悼和崇敬之情。

(5)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口子是在新媳妇家抱被子时刚破的;新媳妇缝那个破洞,表

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与痛惜。

8.

(1) D

(2)①爱喝酒,懂品酒。张三爷每天都要喝酒,从日出到日落,他品的酒得到人们的

广泛认可。②英勇无畏,有民族气节。面对日本侵略者毫无惧色,以喝酒的方式让美 津智朗放人,面对日寇的谩骂予以还击。③文武双全。从张三爷反驳美津智朗可以看 出他饱读诗书;从他逃脱和到酒厂品酒后不知去向可见他有过人功夫。

(3)小说采用顺序和插叙的表达方式。顺序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张三爷喝酒救柴掌

柜一家保护酿酒方子的全过程,和建国后到酒厂品酒的过程,符合人们阅读心理,条 理清晰;运用插叙介绍张三爷的背景、爱好和他品柴家酒铺的酒的过程,为下文救人 保护方子作铺垫,突出张三爷的形象特点,充实文章内容,使行文错落有致。

9.

(1) D

(2) C

(3)①“百合花”可理解为茹志鹃的代表作《百合花》,“风雨”是指小说的发表过程

曲折,后来作品又备受批判。②“百合花”象征茹志鹃的命运,茹志鹃一生经历坎坷, 风风雨雨几十年。③“百合花”外表高雅纯洁,“风雨百合花”象征茹志鹃在风雨中坚 守的高尚人格。④痛苦和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这是对人的磨炼,也是一个人在成 长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人生在世就必须能够承受并战胜这些“风雨”,生命才能闪耀出 夺目的光芒。

C.说明 轻率 遏制

D.说明 轻易 遏制 安闲

安详

4.以下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在广场的东面,这个坏家伙明目张胆地走动,每闯一次祸,受害的人总有几十个。 但是,在这些错综复杂、苔碎遍地、狭窄的“巷子”里,他的脚步却放慢了。

B.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饷,她转 身进去抱被子了。

C.笔法闲熟,感情真挚。/文章如流水账,缺乏细腻的描写。/融感情于琐碎的细节中, 不作直接抒情,情却自然溢出。(摘自作文评语)D.杭州至黄山的高铁线经过众多游览圣地,是一条穿梭于山水画廊间的黄金旅游线。

二、填空题(此题共计4小题,每题3分,共计12分).仿照加点的句子,以“青春”为对象,在空格上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修辞, 想象合理,与整体语意和谐一致。

青春之于人,缘于唯一,方显弥足珍贵。不管你卑微如小草,还是巍峨如高山,你的 青春也难以永驻,更难以二度。所以,聪明的你,请珍惜青春吧。青春是雨后彩虹, 虽艳丽夺目,但转瞬即逝;①;②;③;如果你能珍视青 春,尊重你的竞争对手,善待你身边所有的人,正视人生路途上的坎坎坷坷,挖掘你 的智慧和毅力,精心设计你的人生远景,无愧于你的当下。我相信,你的青春已经被 延长了,虽然在你,并无知觉。

5 .学校拟请著名作家铁凝来学校作报告,下面是对铁凝老师的简介,请根据这一简 介,把下面一段主持人的开场白补充完整,补充的内容不超过70字。

铁凝,女,当代作家。原姓屈,1957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父亲是著名画 家铁扬,母亲是声乐教授。铁凝为长女。1975年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

1979年起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 今已发表文学作品150余万字。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一个农村少女 香雪在火车站用一篮鸡蛋向一个女大学生换来一只渴望已久的铅笔盒,表现了农村少 女的纯朴可亲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作品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中篇小 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它真实描写一个少女复杂矛盾的内 心世界和纯真美好的品格。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麦秸垛》 获1986?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1984年铁凝调入河北省文联任专业 作家。1996起任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06年中选中国作家协 会主席O主持人: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一个名叫“我的文学梦” 的报告会,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著名作家铁凝老师。请先允许我为大家简要地介绍 一下铁凝老师

下面,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铁凝老师!

6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生活经历、时代背景不同,梦想的内容也因人而异。

请在所给人物中任选两位,仿照横线前的语句续写两句话,与原句构成一组整句。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家》中的觉慧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痛恨种族歧视的镣铐和枷锁,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自由和正义,渴盼黑人和白人平 等友好相处:;

O

7 .填空。

(1)《百合花》的作者是当代作家,她还有代表作《》等。她的女 儿 也是当代著名作家。

(2)《百合花》运用 的写作方法,从生活侧面去反映时代风云,作品整体呈现出 的美学风格。

(3)《哦,香雪》的作者是,她是当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还有代表作《》和《》等。

(4)现当代文坛上,有一种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

说,人们称之为

o代表作家有 和 等。

三、现代文阅读(此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以下各题。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 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 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 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 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 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 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 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 了,低声地说:

“不要缝了

J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 这沉重的气氛,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 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 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 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一一”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 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 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被子在小说中两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在哪里?当时新媳妇 的态度怎样?

(2)作者以“百合花”为标题的用意何在?

(3)写出新媳妇心理情感的转变。

(4)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是我的一一”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试分析句子中新媳妇“劈手”“狠狠”“气汹汹”的原因。

(5)课文中屡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口子,这口子是怎么回事?新媳妇在他死后顾劝说继续补缀说明了什么?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醉拳张三楸立

我是张三。

张三语气中荡漾着蔑视,平淡而又坚定。日本少佐美津智朗,上下打量了面容清

棱角清楚的张三。

哟西,有胆量。

斟得满登登的四十大碗酒,排满了两张条案,正宗鲁北烧刀子。

美津智朗伸手道“请二你的,一碗酒放一个,四十碗我放四十人。张三爷点了点

走了过去。

张三德州武城人,几十年来,人们记忆中的张三总是身着长衫,袖口高挽,手端

老酒,泰然自假设,在柴家酒铺门旁的长椅上,有滋有味地品着。

不瘦却头,鲁北

所有老人的记忆中,没人清楚张三爷以什么为生,有无子嗣,有人说他在辛亥革 命去过东洋,有人说他参加过义和拳,还有人说他在马家作坊教过私塾。

酒是张三爷的全部生活,酒持得稳,喝得淡,放得轻,一天没酒日子就不是张三 爷的日子,日头从东方初升,张三爷的酒碗端起,日头落西,最后一滴酒也淌入肚子。 张三爷微抖长衫,轻抬阔步的样子,反复在人们的记忆里。

民国二十五年的冬天冷得早,可张三爷一身单布长衫早早坐到了柴家酒铺门口, 右手高擎海口酒碗,口称,武城张三烦请柴掌柜赐酒。

早有伙计从坛子里舀出一提,斟到三爷的碗里,三爷泯了一口,扬手将酒泼在青 石砖道上。掺水了。伙计赶忙又开一坛,十里香。苦,又泼。伙计热汗直流,柴掌柜 闻听颠颠地跑上来,连开隔壁好、四季青、一杯醉三坛老酒。张三泼了三碗,腥,涩, 嫩……,一时酒气冲满了整条青石街。柴掌柜面红耳赤,哭丧着老脸无计可施。张三 爷喝谁的酒是给谁家捧场子,是看得起你,你想请都轻易请不来。何家的“小米香”、 胡家的“杂粮酒”、马家的“地瓜烧”和孙家的“状元红”,那都是张三爷给品出来, 叫出来的。

忽听一声银铃之声,请三哥品小女子的手艺。柴家掌柜大女儿双手捧着一碗高粱 酒,轻迈金莲来到张三近前。酒未沾唇早闻酒香,张三脖子一扬滴酒不剩。好一碗女 儿红,抬足离去。自那次后,柴家红高粱酒坊叫响了鲁北一带。

美津智朗是想夺柴掌柜的酿酒方子的,柴掌柜就是不吐个口话,美津智朗恼羞成 怒。一个破坏大东亚共荣,就捆了柴家四十来口。

张三爷端起一碗酒,咕咚一口,那边绳子头就松一个,张三爷连干二十碗。烧刀 子常人一碗就会放倒在地,美津智朗不住点头。

张三爷喝到三十来碗时候,身子晃动了一下,柴掌柜吓得体如筛糠。张三爷淡然 地看了柴掌柜一眼,又一碗酒入口,柴掌柜那头绳子一松,人瘫倒在地上。

张三两碗咕咚咕咚吞了下去,四十碗喝完,在场所有人都惊得目瞪口呆。美津智 朗拍了拍军刀,放人。

张三爷迈着八仙步,拨开日本兵的刺刀就向院外走,美津智朗屋里哇啦地说一通 日本话。

张三爷止住了脚步,回头问美津智朗,你说中国人酒痞野蛮无酒德?

告诉你,酒德两字,最早见于我中华民族《尚书》《诗经》,儒家有“饮惟祀”、

“无彝酒”、“执群饮”、“禁沉湎”。晋代《断酒戒》,唐代《酒箴》,宋代《酒赋》,元 之《饮膳正要》,明之《本草纲目》,清之《日知录》,无不是酒德之说。小小番邦岛国 无端侵略,竟敢陈述礼法,只如蝶赢螟蛉如侍侧在焉也。

张三爷滔滔不绝,不觉兴起,身子晃动,嘴里兀自振振有词:

铁拐李提腿把神起,回头观望汉钟离,韩湘子口中吹玉笛,李纯阳拔剑把头

低……,一套八仙拳使出来,如风如影飘逸出神,少顷收势站定,张三爷气不长出面 不改色,更增神采。美津智朗没想到张三精通日语身怀武功,狞叫:八嘎,把人留下。

张三爷一鹑子翻身飘上了高墙,晃动几下就没了影子,从那以后,武城再也没有 人见到过张三。

张三爷后来的故事发生在建国后的五二年,武城县政府联合何胡柴马孙五家,各 取其祖传酿酒秘方之精华,组建新国营酿酒厂。酿出新酒的第一天,大门口外,直直 走进一位清瘦矍铢的七旬老者,说是来尝新酒的。门卫见来人仪表非凡,不敢阻拦, 又恐是敌特分子,赶忙向厂民兵连报告,民兵连紧急集合赶到,那老人早不知去向。 众人听到贮酒仓库有轻微声响,民兵们进去搜查,见一坛高粱酒封泥翻开,一口空瓷 碗放在当场,墙上用干树枝划得一行草字笔走龙蛇:

好酒。故人张三到此。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以下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小说以“我是张三”作开头,开门见山,将张三爷的形象简洁清晰地展现出来,引 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通过对柴家酒铺伙计和柴掌柜的神态与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们极度 看重张三爷的评价。

C.美津智朗最后“狞叫”想把张三扣下,是因为张三的反驳让他愤怒,而且他发现张 三不是一般人。

D.这篇小说语言特色鲜明,通过场景描写展现人物,读者从表达和议论中可以看到作 者的情感倾向。

(2)张三爷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概括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从表达的先后顺序看,小说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

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 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这 --给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

茹志鹃因《百合花》而成名,在荣誉面前,她考虑的是更艰苦的攀登。她以茅盾 的鼓

励为动力,在创作园地里开始了更加辛勤的耕耘。茅盾文章发表的第二年,是她 创作丰收的一年。

六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文艺界的风浪也一阵紧似一阵。对茹志鹃作 品的评价分歧愈来愈大,否认意见在逐步升级,甚至要求她放弃自己的风格,去攀登 重大题材的高峰,去描写“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在众说纷纭面前,她有点拿不准, 感到无所措。1960至1961两年,茹志鹃已离开编辑岗位,从事专业创作,却只写了 四篇小说《三走严庄》《同志之间》《阿舒》《第二步》。

1963 - 1964年,文艺界更加充满火药味,束缚乃至扼杀文学创作的清规戒律越来

越多。许多长于写重大题材的作家都遭到了批判,何况茹志鹃? “在这风风雨雨中, 我惶惶然,茫茫然了,不知怎么奋斗才好了。”她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两年间,只写 了《月牙初上》和《回头卒》。《回头卒》是她前写的最后一篇小说,写得艰苦极 了。一篇作品不是发自作家心灵深处,还有什么生命力呢?

1964年以后,她除写小量 散文外,就近乎搁笔了。这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作家来说,是多么痛心疾首的事啊: “我内心是着急、焦虑的,但是无计可施。因为当时形势要求的,正是我所不能的。

我不会处理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善于写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也极少写过反面人物等 等,我愿意克服这些弱点,来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当时称作时代的要求),可是秉性 是难移的J

实际上茹志鹃创作上的荒芜,早在前三年就已经开始了。在动乱的年代,像她这样以写“儿女情”“家务事”著称的女作家当然不能幸免,她被戴上“文艺黑线的 尖子”“文艺黑线的金字招牌”等帽子,遭到了无情的批判。

乌云散去,晴空朗朗,茹志鹃终于迎来了百花争妍的春天。她从上海人民出版社 调到《上海文学》,任编委,同年被选为上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出 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创作上空白,生活却在延续,感情是延续的。”一个在艺术海洋里顽强探求的人,

是不会徒劳的。茹志鹃的追求,果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丰收的硕果。

茹志鹃作品中的鞭挞,有其深度和力度,在同类作品中也是高出一筹的。从中, 我们看到了她的心在流血,眼中充满了泪水。作家的鞭挞依然是属于她自己的。她说: “我不知不觉地在作品中也使用起批判这一武器。……我发现歌颂固然需要洋溢的热 情,而鞭挞需要的热情那么十倍于歌颂。而且这种热忱,不是洋溢的、轻松的,它灼灼 于内,到了使人心痛的程度,然后才流于笔端J

从歌颂到鞭挞,这一变化说明,一个作家的思想观点,观察社会的方式、角度不 是一成不变的,它适应着社会的开展变化,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个人生的里程中 不能为

人们所强求。

茹志鹃“”后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除保存原来的精粹之外,也进行了一些可贵 的尝试,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茅盾在逝世前几年,虽然已剩下不多的力气,却仍然关心茹志鹃的创作。以其微 弱的余光读了她的许多近作,称为由《百合花》般的清新、俊逸“演变为耐咀嚼有回 味的静夜的箫声”。

茹志鹃沿着前辈作家为她指明的路,走过了荆棘丛生的沟沟壑壑;又带着无限的 思念之情,走向新的生活。

(摘编自孙瑞珍《茹志鹃传》)

材料二

1977年,《上海文艺》复刊在即。我调回编辑部时,茹志鹃早已参加了复刊的筹 备工作。她那时非常忙,亲自组稿、审稿、改稿、发稿。巴老劫后复出的第一篇短篇 小说《杨林同志》就是由茹志鹃一手编发的。邓友梅的获奖小说《我们的军长》更是 在她启发、催逼、帮助下写出来的。当时还在工厂劳动的宗福先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 送给茹志鹃看的。

一位作协老同事的儿子也经常送稿请茹志鹃指点,而当时那位同事被错划为“反 革命”还在农场服刑。十几年后,这位同事的儿子以优异成绩出国深造,他一说起在自己被打入另册时,是茹志鹃伸出温暖的手,就激动不已……

我总感到,茹志鹃身上有一股正气,不骄不娇,无私真诚,对上从不媚颜,对下 从不施压,她表里如一,严于律己,宽厚待人。

(选自《风雨百合花- -怀念茹志鹃》)

材料三

茹志鹃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极其贫困。由于两岁丧母,父亲离家出走,她只得随 祖母辗转沪杭两地,靠手工劳作勉强糊口。11岁才上小学。祖母去世后,被孤儿院收 养。后进上海妇女文化班学习。

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更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 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开展。

(选自百度百科)

(1)以下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在茅盾的推荐 下,起死回生,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

B.因为要写重大题材,表现“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1960至1961年间,茹志鹃特 意离开编辑岗位,去从事专业创作。

C.十年浩劫无法浇灭茹志鹃的创作激情,其间她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 \"结束后, 茹志鹃的处境有所改变,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D.从心灵的微笑到深沉的思索,茹志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文章记录了时代的变异和 创作上的迂回曲折,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向往和追求。

(2)以下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六十年代初,文艺界对茹志鹃作品评价的分歧,令她感到苦闷,找不到写作方向。

B. 1963 - 1964年,文艺界对茹志鹃的批判,使她极度痛苦,无法发自内心写作。

C.茹志鹃坚守自己的创作秉性,不改变自己以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1964年前后,就 近乎搁笔了。

D.茹志鹃的作品加大了对现实鞭挞的深度和力度,作品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邃,她 在艺术手法上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创作风格有所开展。

(3)材料二选文的标题是“风雨百合花- -怀念茹志鹃”,请结合三那么材料并联系现

更多推荐

百合花,作品,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