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买马自达的都是什么人)
龙源期刊网
试析日本近世国学者的主情主义思想
作者:赵三文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1期
摘 要: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主情主义”这一个概念,对日本近世国学者的思想进行梳理和
把握,试图将国学者的思维归入主情主义的范畴内来思考日本的近代性。然而,他们的那一系
列思想是否体现出了“主情主义”呢?首先本文从哲学伦理学的角度来理解主情主义这一概念,
从此处入手结合日本近世国学思想的特征,来深入探讨日本近代性的问题。
关键词:主情主义;近世;国学;近代性
作者简介:赵三文,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生于1984年4月1日。湖南女子学院外语
系助教,学士、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1-0-02
一、主情主义
哲学伦理学范畴的主情主义,又称情感主义、感情主义。由近代霍布斯1所挑起的伦理学
大论战,最终形成了三种伦理学立场(感觉主义,情感主义,直觉主义)的对立。在霍布斯看
来,道德价值标准归结于人的利害感觉,突出人的自保本能和本性。霍布斯和洛克2都认为人
自身才是道德的根据和基础。道德是怎样,取决于人本身是什么样的。而休谟 3的情感主义重
心是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将道德价值评判的根据从理性上挪开,把它移向人的内心情感。按照
上述情感主义的立场,我们会得出结论:规范和道德都不是制定出来的,而是由情感自然而
成。休谟还认为,道德总是蕴含着某种具体地情感(Sentiment)规定,道德决定是由情趣
(Taste)做出的,情感构成了道德行为的动因。其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催生了主情主义作为一个学派的产生、成熟。那么接下来我们着眼分析日本近世国学者的思
想。
二、日本国学者的主情主义
1、 国学:
日本在进入近世之后,对古典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和歌成为人们基本教养的核心内容。近
世中期,更多的学者开始主张和歌应自由地咏唱人的心情,尝试从日本的古典中去探究日本人
的“本心”,确立其文化同一性。这便是近世中期兴起的复古主义文化运动——国学。国学以日
本古典(如《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为研究对象,以批判传统儒佛观点和
龙源期刊网
注释魏主要方法途径,主张恢复日本民族固有的精神,构建起适应日本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
寻求日本文化及民族的同一性。
18世纪初契冲4和荷田春满5是研究日本古典的先驱者。契冲接受德川光国委托著《万叶
代匠记》,奠定了国学的基础。荷田春满对和歌和古典著作展开研究,确立了语言学-文献学
的研究方法。其代表文献《启文》通过该方法,力图掌握古典所体现出的日本人的本来面目。
此后的代表人物贺茂真渊6以摆脱中国儒佛思想,探索古言而著称于世。他认为儒佛思想对于
理解日本古典有所曲解,对儒佛思想加以排斥,大力歌颂万叶精神,将封建君主政权和尚武精
神理想化,极力主张复古、回归古道。后期复古国学的集大成者当属本居宣长,最终的完成者
则以平田笃胤、半信友等为代表。
在本文中主要所讲述的是国学产生确立过程中的契冲、荷田春满和贺茂真渊的理论,并以
此来略谈其中所体现的主情主义色彩。
2、契冲、荷田春满到贺茂真渊:
近世国学可分为文学运动的国学和政治运动的国学的两个方面,文学方面又可分为:“主
情主义的人间像的形成”和“学问的性格”7两个内容。日本国学的主情主义主要着眼点是人的情
感·欲望是事物的基准,这与休谟的道德价值评判的标准是人的情感这一理论不谋而合。笔者
认为国学者的主情主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所研究的对象——日本古典,尤其是和歌
这种古代文学体裁本身的主情色彩浓厚;二是其对国学研究的方法偏向于元伦理学方法论。元
伦理学是道德哲学分析理论之一,主要是以语言学的方法来分析道德伦理的性质和意义。前者
所说的“古代文学体裁”中以和歌的主情主义色彩更为浓厚;后者的这一评判标准笔者觉得同样
适用于荻生徂来等近世古学者的研究方法。
首先,从研究对象来看,近世国学主要是对日本古典、和歌等的研究,试图通过对古典的
研究寻求出本源的日本精神,确立起规范日本国民的独特的道德行为标准。具体来说,契冲的
研究中心是《万叶集》,其代表作《万叶代匠记》是集合了契冲对《万叶集》的出典、注释、
语义、语法等各方面详细研究的歌论著作。他致力于与宗教性的、提倡惩恶扬善道德观的诗歌
论的对抗,强调文学不应附加任何伦理价值的判断和宗教的教养,认为和歌应是咏唱人的真性
情,而非倡扬道德。这种将和歌从道德观脱离的尝试,开创了主情主义文学研究的先河。荷田
春满则排斥佛儒、试图探究日本固有精神。春满出身于京都神社祠官家庭,自幼受神道与诗歌
的熏陶,成人后曾应幕府之召参与了古书真伪的鉴定,研究国史、律令、古文和古歌等,晚年
更是热心于国学学校的建立,可以说他穷极一生在追求日本精神、提倡复古。然而,春满的宗
教观致使其未能完全超出劝惩扬善的道德范围,他依然认为背人伦的内容不能以和歌表达,强
调和歌的道德教化作用。其弟子贺茂真渊则试图完全脱离佛儒道德礼教的限制,专注于《万叶
集》、《纪记》、《伊势物语》等上代、中世经典的研究,参与“国歌八论”8论争,提出了以
新古今集为作歌典范的观点。他较为全面地研究了日本上代的政治、文学和伦理生活,美化上
代,确立了一种尊崇古代生活的自然主义世界观。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和歌都是国学者的研究
重点内容,而日本的和歌多为歌颂美、抒发爱恋、悲伤等感情的内容,倾向于个人情感的直观
龙源期刊网
表现,体现出主情主义文学色彩。如柿本人麻吕9的歌就重在表现生离死别,表达对生的无限
憧憬,对死的无限悲哀,抒发朴素而自然纤细的感情世界。
其次,从研究方法来看,近世国学者对于日本古典的研究方法与元伦理学的逻辑、语言学
方法类似。尤其是荷田春满提出通过古语阐明古义,以恢复古道的方法。春满认为《万叶集》
是日本国风最为纯粹的表现,要想试图理解《万叶集》的古道精神,首先就必须学习古语。因
此,国学者们几乎都同时展开了对日语的深入研究,以相关语言学的研究基础,去理解古语、
读解古典、了解古意,从而获得作为“日本人”的认知。真渊认为和歌保留了古语并体现了古代
日本人的本心,所以通过古典的研究,就可以发现纯粹的“日本精神”。因此,为追求语言乃至
文化的纯粹性,只有读体现日本精神精髓的古典为最佳途径。
日本主情主义的开创和奠基者的国学者们,得出了一套以古道为道德价值规范的体系,得
出的文化同一性结论便是:说古语、遵从古道乃大和民族也。古道的具体内涵和意义便在于打
破伦理道德观的束缚,直接抒发情感。
三、对日本近代性形成的影响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这种主情主义文学思潮对日本近代性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具体来说,
国学者积极宣扬“大和心”、“真情实意”,将处于封建道德学约束下的日本人的感性,从儒学精
神和佛教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一定程度上释放了日本人的本性,并促使了日本自我认同的
觉醒。他们认识到儒学里的三纲五常等既定的、严格的道德规范已然束缚了本性,只有追求古
典中所倡扬的真情真意,才能打破这种约束,才能实现自我和获得个性的确认。在明治维新时
期,国学思潮成为了维新志士们的思想武器和实践行动的指导思想之一,某种程度上推进了日
本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转折。这样的理念为处于历史转折点的日本人创建出了一个共同寻求
的方向和目标:探求区分于中国文化的文化个性,也影响了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确立。
但是,它又有着相对的局限性,其研究内容中将古代神化天皇的《古事记》、《日本书
纪》等文献作为对象,并以此演化出的思想体系不免隐含有专制主义、排外主义思想,复古神
道也成为其突出的特点和重要的内容。这些思想都是站在极力排除中华文化思想的前提下建构
而来,容易引发极端的国粹主义、国家神道等偏激思潮,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近代日本的大
众共同思维。一味主张恢复“天地自然”的人性,解放人欲,便容易走上否定合理的危险道路,
而逐渐形成了一种轻理性、重感性的思维模式。
注释:
[1]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英国政治家、哲学家。他创立了机械唯
物主义的完整体系,认为宇宙是所有机械地运动着的广延物体的总和。
[2]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开创人,同时也是第一个
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
龙源期刊网
[3]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苏格兰哲学家。主要著作有《人性论》、《人类
理解研究》、《道德原则研究》等。与洛克及贝克莱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
[4]1640-1701,真言宗僧人,国学者,歌人。从事佛典与《万叶集》的研究,著书有《万
叶代匠记》。
[5]1669-1736,江户中期的国学家。和贺茂真渊、本居宣长、平田笃胤并称国学四大名人
之一。致力于对《万叶集》、《古事记》、《日本书纪》的研究。
[6]1695-1769,江户国学者,歌人。其致力于以《万叶集》为中心的日本古典研究,主张
和歌应以“万叶调”为根本,确立了和歌发展的主流。著有《万叶考》、《歌意考》、《国意
考》。
[7]《国学与近世日本人的文化认同》,向卿,发表于2006年第2期《文化研究 日本研
究》。
[8]近世著名歌人荷田在满在著作《国歌八论》中提出:和歌意义在于玩乐,这一论断引
发的相关争论。
[9]660年-720年,日本飞鸟时代诗人。与山部赤人并称问“歌圣”。
参考文献:
[1]叶渭渠.日本文明 修订插图本. [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
[2]程梅花.内圣外王:儒家的社会哲学. [M]. 泰山出版社.1998年8月.
[3]唐爱民.道德主情主义的合理性及限度. [A]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4月.
[4]向卿.国学与近世日本人的文化认同.[J].《文化研究》.2006年第2期.
[5](英)大卫·休谟著.石碧球译.人性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6]靳明全.日本文论史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
更多推荐
日本,主义,研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