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发(作者:polo汽车报价大全)
控制线图
1 外造型控制线图
1.1 外造型控制线图的各视图要素等
视图 序号 内容
要求
图样 线宽
控制目标
线粗1mm为宜,确保打印后线条清晰,便于胶带粘贴人员使用。
1)在X、Z方向上,确保与前、后保险杠有合理的位置关系;
2)初步确定散热模块的固定方式。
体现侧视布置位置
1)散热模块与发动机罩相对位置关系;
2)散热模块不应对接近角产生影响。
在Z方向上,确保与发动机罩有合理的间隙,发动机下护板能够将其覆盖。
控制整车通过性参数(最小离地间隙、纵向通过角等)。
控制下视野线不与其相交。
加油口盖在左侧时用实线表示,在右侧时用虚线表示,便于油泥人员区分其位置。
1)人体坐姿用于控制乘客舱内部X向空间,为整车长度的确定提供参考;头部包络用于控制顶盖的走向;
2)上视野线用于控制玻璃上边界;
3)下视野线控制玻璃下边界及发动机罩走向。
1)空载地面线侧重控制整车高度,半载地面线侧重控制整车姿态,满载地面线侧重控制通过性参数;
2)各状态轮胎位置用于控制与轮眉之间的Z向间隙;
3)半载地面线加粗,便于油泥人员使用。
控制保险杠Z向位置,确保碰撞器能够撞击到前、后保险杠。
1
居于百格线中造型特征图线 间,视图清晰简粗线
明,特征齐全。
前、后防撞梁 2
3
4
5
6
7
侧视图
8
散热模块
动力总成
排气系统
转向管柱
转向盘
加油口盖
采用中心线代替
体现设计位置与极限位置
细线/细点划线
9
人体、头部包络及眼椭圆(视野线)
体现侧视布置位置
10
前、后车轮及地面线(空、半、满载)
细线/粗线
11
碰撞器(GB
17354)
体现正前、正后布置位置
细线
1
居于百格线中造型特征图线 间,视图清晰简粗线
明,特征齐全。
前、后防撞梁
线粗1mm为宜,确保打印后线条清晰,便于胶带粘贴人员使用。
确保前、后保险杠在X、Y方向上尽量与其随形,并控制存在合理的间隙,满足行人保护下腿型试验。
2
3
俯视图
4
散热模块
体现侧视布置位置
细线
控制与前防撞梁和动力总成有合理的位置关系。
1)在X方向上,确保与散热模块有合理的位置关系;
2)在Y方向上,确保动力总成宽度在机舱内有合理的布置间隙,为整车宽度的确定提供参考。
初步体现与外造型的位置关系,不进行具体的参数标注。
俯视投影,用于控制乘客舱内部Y向空间,为整车宽度的确定提供参考。
线粗1mm为宜,确保打印后线条清晰,便于胶带粘贴人员使用。
体现与前保险杠和格栅的位置关系,保证足够的有效通风面积。
动力总成
5
6
7
转向管柱
转向盘
人体、头部包络及眼椭圆
采用中心线代替
体现设计位置与极限位置
体现侧视布置位置
1
2
3
前视图
4
5
6
7
居于百格线中造型特征图线 间,视图清晰简粗线
明,特征齐全。
前防撞梁
散热模块
前拖车钩
前排人体及头部包络
前车轮及地面线(半载)
碰撞器(GB
17354)
体现正前、车角处布置位置
体现前视布置关系
控制前拖车钩盖或孔的位置,避免位于造型尖棱上。
细线
前视投影,用于控制乘客舱内部Y向空间,为整车宽度的确定提供参考。
控制轮眉Y向延伸的宽度,为整车宽度的确定提供参考。
控制保险杠Z向位置,车角处尽量避开照明和信号装置的造型特征。
线粗1mm为宜,确保打印后线条清晰,便于胶带粘贴人员使用。
体现与后保险杠的位置关系
确保后保险杠造型与排气尾管的协调统一
1
2
后视图
3
4
5
6
居于百格线中造型特征图线 间,视图清晰简粗线
明,特征齐全。
后防撞梁
排气尾管
后排人体及头部包络
后车轮及地面线(半载)
碰撞器(GB
17354)
体现正后、车角处布置位置
体现后视布置关系
细线
后视投影,用于控制乘客舱内部Y向空间,为整车宽度的确定提供参考。
控制轮眉Y向延伸的宽度,为整车宽度的确定提供参考。
控制保险杠Z向位置,车角处尽量避开照明和信号装置的造型特征。
1.2 外造型控制线图的尺寸、设计硬点标注
视图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侧视图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1
俯视图 2
3
1
前视图 2
3
后视图
1
2
W102
尺寸代码
H100
H101
H113
H114
H117
H118
H136
H137
H147
H157
L101
L103
L104
L105
L122
W103
W117
W101
W122
内容说明
车高
车高
车高
支撑面上方的发动机罩高度
接近角
离去角
前轴位置上Z基准平面相对于支承平面的高度
后轴位置上Z基准平面相对于支承平面的高度
纵向通过角
(最小)离地间隙
轴距
车长
前悬
后悬
(前/后)风窗玻璃倾角
上视角
下视角
前保险杠离地高度
后保险杠离地高度
前裙边离地高度
后裙边离地高度
碰撞器离地高度
前R点坐标
后R点坐标
前排踵点坐标
后排踵点坐标
车宽
前R点处的车身宽
外后视镜展开时车宽
前轮距
车门玻璃内倾角
(前)轮胎型号
后轮距
(后)轮胎型号
说明
空载
半载
满载
满载
满载
半载
半载
满载
满载
半载
半载
半载
半载
空、满载
2 内造型控制线图
2.1 内造型控制线图的各视图要素等
视图 序号
1
2
3
内容
仪表板、副仪表板边界线
扶手箱位置
体现侧视布置位组合仪表帽檐位置
置
粗线
标注组合仪表帽檐X向最后点坐标,初步确保组合仪表视野得到有效控制。
确保中心眼点至组合仪表表盘的夹角和视距得到有效控制
体现设计位置和极限位置,极限位置用细双点划线表示。
体现扶手箱、变速操纵手柄和驻车制动手柄布置区域。
粗线/细双点划线
标注转向盘直径、倾角和中心点坐标,确保搭建油泥模型骨架时,准确的安装转向盘。
要求
图样 线宽
控制目标
为新造型提供位置参考
4
侧视图
组合仪表
5
6
7
8
9
转向盘
变速操纵手柄
驻车制动手柄
扶手箱布置区域
变速操纵手柄布置区域
驻车制动手柄布置区域
仪表板、副仪表板边界线
风口位置
转向盘
变速操纵手柄
驻车制动手柄
仪表板、副仪表板边界线
风口位置
细线
确保新造型的变速操纵手柄、驻车制动手柄和扶手箱处于合适的位置,与周边零部件具有合理的间隙。
仪表板、副仪表板
俯视图
10
1 为新造型提供位置参考
体现俯视布置位置
粗线
体现俯视布置位置
标注前、侧除霜出风口面积和中心点坐标,确保新造型的风口位置、面积得到有效控制。
为新造型提供位置参考
2
3
4
5
1 为新造型提供位置参考
标注全身、上身出风口面积和中心点坐标,确保新造型的风口位置、面积得到有效控制。
标注三踏板上表面中心点坐标,确保搭建油泥模型骨架时,准确的安装三踏板。
确保新造型的组合仪表处于转向盘的可视区域内
2
后视图
体现后视布置位置
粗线
3
4
5
三踏板
组合仪表
体现组合仪表可组合仪表可视区域
视区域
细线
视图 序号
1
2
3
4
5
6
7
8
1
内容
门护板边界线
扣手位置
拉手位置
扶手位置
地图袋
扬声器位置
手操作舒适区域
扶手高度范围
门护板边界线
要求
图样 线宽
控制目标
侧视图
门护板
体现手操作舒适区域和扶手高度范围
粗线
为新造型提供位置参考,手操作舒适区域用于控制新造型扣手位置、玻璃升降器开关位置,扶手高度范围用于控制扶手位置及Z向变化趋势。
细线
为新造型提供位置参考,拉手操作舒适区域用于控制新造型拉手位置在车门处于一级开度和二级开度状态下均处于操作舒适区域内。
俯视图
2
3
4
5
体现拉手操作舒拉手位置
适区域,若上述特扶手位置 征被遮挡,则在扶手处增加一个Z玻璃升降器开关
拉手操作舒适区域
向断面。
粗线
细线
2.2 内造型控制线图的尺寸、设计硬点标注
视图 序号
1
2
3
侧视图
4
5
6
7
8
1
仪表板、副仪表板
2
俯视图 3
4
5
1
2
3
后视图 4
5
6
7
尺寸代码
D9
L25
内容说明
转向盘直径
转向盘倾角
转向盘(角度、轴向)调节行程
仪表板下边界到地毯的垂直高度
转向盘中心点坐标
变速操纵手柄球头中心点坐标
组合仪表帽檐X向最后点坐标
驻车制动手柄X向最前点坐标
前除霜出风口中心点坐标
前除霜出风口面积
侧除霜出风口中心点坐标
侧除霜出风口面积
转向管柱轴线与Y平面夹角(如有)
全身出风口中心点坐标
全身出风口面积
上身出风口中心点坐标
上身出风口面积
加速踏板上表面中心
制动踏板上表面中心
离合踏板上表面中心
说明
视图 序号
1
2
3
4
5
6
1
2
3
4
尺寸代码
内容说明
前舱肩部空间边界点坐标
前舱肘部空间边界点坐标
前舱臀部空间边界点坐标
后舱肩部空间边界点坐标
后舱肘部空间边界点坐标
后舱臀部空间边界点坐标
前车门一级开度
前车门二级开度
后车门一级开度
后车门二级开度
说明
侧视图
门护板
俯视图
更多推荐
位置,控制,确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