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沃尔沃xc60参数配置表)

中国铜元价格行情参考表

湖南省造铜元

湖南光绪元宝的发行日期是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1902-1905)铜质有红、黄、

白三种;“湘”字大清铜币的发行日期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铜质是红铜;九星铜元的

发行日期是民国元年(1912)铜质是红铜;民国双旗嘉禾铜元的发行日期是民国早年,有

红铜、黄铜两种;洪宪纪念币的发行日期是民国五年(1916)是黄铜;宪成立纪念币是民

国十一年发行,十文是红铜,二十文有红、黄两种;

名 称 形制称 形制 参考价

湖南光绪元宝十文 2元 湖南光绪元宝十文英文“U”U” 15元

湖南光绪元宝当十 2元 湖南光绪元宝当十白铜样币 2000元

湖南光绪元宝当十面“黄铜元” 1200元 湖南光绪元宝当十背英文错版 100

湖南光绪元宝当十背湖北水龙图 100元 湖南光绪元宝当十合面 10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十文中“湘”、大清龙 1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十文中“湘”、乙字龙 3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十文中“湘”、扫帚龙 8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十文中“湘”、驼背龙 5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十文中“湘”、合背 120元

湖南 九星铜元当十 2元 湖南双旗嘉禾铜元当十 1元

湖南双旗嘉禾铜元当十旗上五角星 12元

湖南双旗嘉禾铜元当十面“当拾铜圆”大写 7元

湖南双旗嘉禾铜元当十黄铜、双面英文 100元

湖南双旗嘉禾铜元当十双面英文 150元 湖南双旗嘉禾铜元当十合背、合面

100元

湖南双旗嘉禾铜元二十文 1元 湖南双旗嘉禾铜元二十文菱花 2元

湖南双旗嘉禾铜元二十文星状花 4元湖南双旗嘉禾铜元二十文背“20CASH”

40元

湖南双旗嘉禾铜元二十文合面 200元 湖南洪宪纪念币当十 60元

湖南洪宪纪念币当十英文十文间隔 100元 湖南 洪宪纪念币当廿试铸样币

4500元

湖南省宪成立纪念当十旗上星 20元 湖南省宪成立纪念当十旗上花 25元

湖南省宪成立纪念当十合背 800元

湖南省宪成立纪念当廿民国十一年一月一日 40元

湖南省宪成立纪念当廿民国十一年一月 250元

中央造铜元

铸党徽布图铜币的发行日期:民国二十五年至三十七年,铜质:仅二十九年二分币有

红铜、黄铜;余均为红铜质。注:民国二十五年、二十六年、三十七年版系上海中央铸币

厂铸;民国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年版均属抗战期间内迁重庆之“重庆中

央造币厂”铸。

称 形制 参考价

民国25年党徽古布半分 4元 民国25年党徽古布壹分 1元

民国25年党徽古布壹分白铜样版 200元民国26年党徽古布壹分 1元

民国27年党徽古布壹分 5元民国28年党徽古布半分 600元

民国28年党徽古布壹分 30元 民国29年党徽古布二分厚片 40元

民国29年党徽古布二分 2元 民国29年党徽古布一分 4元

民国30年党徽古布二分 800元民国37年党徽古布一分 20元

民国27年党徽古布壹分 5元 民国28年党徽古布半分 600元

民国28年党徽古布壹分 30元 民国29年党徽古布二分厚片 40元

民国29年党徽古布二分 2元 民国29年党徽古布一分 4元

民国30年党徽古布二分 800元 民国37年党徽古布一分 20元

福建省造铜元

福建官局造光绪元宝的发行日期:光绪二十六年,铜质:二十文,红铜,十文、五文、

有红铜、黄铜、白铜三种;福建官局造,闽关光绪元宝。发行日期:光绪三十一年,铜质:

红铜;丙午户部闽字大清铜币的发行日期: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元年(1906--1909),铜

质:十文、红铜,二文、黄铜;福建铜币厂造中华元宝发行日期:民国二年(1913),铜

质:红铜、黄铜二种。

名称 形制 参考价

福建官局光绪元宝 五文 30元 福建官局光绪元宝 五文 白铜质 1000元

福建官局光绪元宝 五文 合面 100元 福建官局光绪元宝 十文 背英文字误书

12元

福建官局光绪元宝 十文 1元 福建官局光绪元宝 十文 黄铜质 80元

福建官局光绪元宝 十文 白铜质 600元 福建官局光绪元宝 十文 合背、合面

100元

福建官局光绪元宝 二十文 100元 福建官局光绪元宝 十文 大“闽光” 2元

福建官局光绪元宝 十文 小“闽光” 3元

福建官局光绪元宝 十文 “闽光”官局龙 15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 二文 中“闽”2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 十文 中“闽”1元

户部已酉大清铜币 十文 中“闽” 20元

光绪戊申 一文 中“闽” 600元

福建中华元宝 十文 红、黄铜质 7元

安微省铜元

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1902-1905)的铜质是红铜;“皖”字大清铜币的发行日期

是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元年(1906-1909)铜质是红铜;“奖”字币的发行日期是光绪二十

八至三十一年间,铜质是红铜。注:当十文,特用奖赏部属;九星十文开国纪念铜币发行

日期是民国元年,铜质是红铜。注:此系试铸币,未正式铸行;

名 称 形制 参考价

安微光绪元宝五文满文宝安 1200元 安微光绪元宝五文满文宝皖 1600元

安微光绪元宝十文 2元 安微光绪元宝十文水龙图 4元

安微光绪元宝十文英文错版 20元 安微光绪元宝十文小字 5元

安微光绪元宝十文粗龙 7元 安微光绪元宝十文背大清龙 100元

安微光绪元宝十文合面 100元 安微光绪元宝十文满文宝皖飞梅花星 1000

安微光绪元宝十文满文宝皖飞龙米字星 1200元

安微光绪元宝十文中方孔样币 1300元 安微光绪元宝二十文 400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十文中“皖” 1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二十文中“皖” 2000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十文中“皖”错版龙 80元 已酉大清铜币十文中“皖” 10

安微“奖”字币十文 1000元 安微九星纪念铜币当十 无定价

湖北省造铜元

造光绪元宝的发行日期是光绪二十八至三十一年,铜质:一文是红铜,十文是红、黄、

白铜;“鄂”字大清铜币的发行日期是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元年的铜质是除一文者为黄铜外,

它皆红铜;军政府造铜币的发行日期是民国元年至八年,铜质是黄铜,所见多沙版;

名 称 形制 参考价

湖北光绪元宝一文 25元 湖北光绪元宝当十背珠圈水龙 40元

湖北光绪元宝当十 1元

湖北光绪元宝当十黄铜、立龙样币 300元

湖北光绪元宝当十白铜、立龙样币 1000元

湖北光绪元宝当十中金钱 3元 湖北光绪元宝当十背珠圈蟠龙 5元

湖北光绪元宝当十黄铜、坐龙样币 200元

湖北光绪元宝当十背大清龙图 80元

湖北光绪元宝当十浙江龙 300元

湖北光绪元宝当十特大龙 2元

湖北光绪元宝当十背清江水龙图 300元

湖北光绪元宝当十黄铜、珠圈飞龙图 50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一文中“鄂”小字 2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一文中“鄂”大字 25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二文中“鄂” 4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五文中“鄂” 3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十文中“鄂” 1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十文中“鄂”、“宣统年造” 4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二十文中“鄂” 60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十文中“鄂” 1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十文中“鄂”、“光绪年造” 4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十文中“鄂”、异版叠压 30元

军政府湖北铜币五十文民国元年 500元

军政府湖北铜币五十文民国三年 700元

军政府湖北铜币五十文民国七年 220元

军政府湖北铜币五十文民国七年、沙版 150元

军政府湖北铜币五十文民国民国八年 500元

江苏省造铜元

1、江苏省造光绪元宝,的发行日期,光绪二十七年(1901)。铜质:二十文、五文,

有红、黄铜两种,十文,有红、白、铜两种,二文,有黄铜、白铜。2、江苏省造币壬寅光

绪元宝的发行日期:光绪二十八年(1902),铜质:红铜。3、江苏省造币癸卯光绪元宝。

发行日期:光绪二十九年(1903),铜质:红铜。4、江苏省造币已巳光绪元宝的发行日期:

光绪三十一年,铜质:红铜。5、清江铜元局铸,清江光绪元宝的发行日期:光绪三十年,

铜质:红铜及少量黄铜者。

名 称 形制 参考价

江苏光绪元宝 二文 350元

江苏光绪元宝 二文 白铜、合面(打样) 600元

江苏光绪元宝 五文 飞龙 800元 江苏光绪元宝 五文 坐龙 60元

江苏光绪元宝 十文 1元

江苏光绪元宝 十文 光绪小字(齿边) 150元

江苏光绪元宝 十文 白铜样板 1200元 江苏光绪元宝 十文 合背、合面

100元

江苏光绪元宝 十文 白铜、合面 600元 江苏光绪元宝 二十文 300元

江苏光绪元宝 二十文 黄铜质 200元

江苏壬寅光绪元宝 十文 3元 江苏癸卯光绪元宝 十文

江苏乙巳光绪元宝十文有大、小字英文版 1元

江苏乙巳光绪元宝十文英文误书COO 15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二文中“苏” 3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二文白铜样币中“苏” 100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五文中“苏” 4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十文中“苏” 1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十文中阳文“苏” 5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十文合背中“苏” 15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二十文中“苏” 500元

元 1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二十文黄铜、中“苏” 120元

清江光绪元宝十文清江铜元局开铸 500元 清江光绪元宝十文 2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十文中小“淮” 3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十文中大“淮” 7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十文中“淮”、合背 15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十文中“淮”、错版飞龙 15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二十文中“淮”、试铸币 15000元

江南省造铜元

江南无纪年光绪元宝发行日期:光绪二十七年(1901)铜质是红、白铜两种;壬寅光

绪元宝的发行日期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铜质是红铜;癸卯光绪元宝的发行日期是光绪

二十九年(1903)是红铜;甲辰光绪元宝的发行日期是光绪三十年(1904)红铜;乙巳

光绪元宝的发行日期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红铜;丙午“宁”字大清铜币的发行日期是

光绪三十二年(1906)铜质:十文是红铜,二十文、五文、是红、黄铜,二文是黄铜;丁

末“宁”字大清铜币的发行日期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铜质:红铜;戊申“宁”字大清

铜币的发行日期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铜质:十文是红铜,一文是黄、红铜;

名 称 形制

称 形制 参考价

江南光绪元宝十文 1元 江南光绪元宝十文白铜样币 1000元

江南光绪元宝十文背江苏版 40元 江南壬寅光绪元宝十文 1元

江南壬寅光绪元宝十文背江苏版 40元 江南壬寅光绪元宝十文合背 150元

江南癸卯光绪元宝十文 1元 江南癸卯光绪元宝十文背江苏版SOO 35元

江南甲辰光绪元宝十文 1元

江南甲辰光绪元宝二十文 40000元 江南乙巳光绪元宝十文 1元

江南乙巳光绪元宝十文合背 150元 江南乙巳光绪元宝十文合面 100元

江南乙巳光绪元宝十文立龙 2元 江南乙巳光绪元宝当十合背“当十铜元”

120元

江南乙巳光绪元宝当十背大清龙图 8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二文中“宁” 700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五文中阳文“宁” 100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五文黄铜、中阳文“宁”

650元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五文中阳文“宁” 150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五文黄铜、中阳文“宁” 100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十文中阳文“宁” 1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十文中阳文“宁”、错版立龙 7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十文中阴文“宁” 1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十文中阴文“宁”、错版立龙 2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二十文中“宁” 200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二十文黄铜、中“宁” 120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一文中“宁” 3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一文中宽“宁” 4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十文中“宁” 1元

参考价

户部光绪元宝 五文150元 户部光绪元宝 十文 中央有星点 20元

户部光绪元宝 十文 10元 户部光绪元宝 二十文 1元

户部光绪元宝 二十文中央有星点 10元 户部光绪元宝 二十文背20后有点 25元

户部光绪元宝 二十文背有珠圈 45元 户部乙巳大清铜币二文 50元

户部乙巳大清铜币五文 50元 户部乙巳大清铜币十文 1元

户部乙巳大清铜币二十文 7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二文 5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五文 试铸币 1700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十文 1元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二十文 试铸币 150元 丁未大清铜币 二文 黄铜质 130元

丁未大清铜币 二文 40元 丁未大清铜币 五文 40元

丁未大清铜币 十文背“宣统年造”错版 60元

丁未大清铜币十文“江南”,背、错版 40元

丁未大清铜币 十文 1元 丁未大清铜币 二十文 3元

已酉大清铜币 五文 2000元 已酉大清铜币 十文背“光绪年造”错版 50元

已酉大清铜币 十文 鸡脚龙 40元 已酉大清铜币 十文 1元

已酉大清铜币 二十文 鸡脚龙 30元 已酉大清铜币 二十文 3元

宣统年造大清铜币一厘 1200元 宣统年造大清铜币五厘 1700元

宣统年造大清铜币一分 1500元 宣统年造大清铜币二分 2200元

宣统三年大清铜币一文黄铜中孔 10元 宣统三年大清铜币二文满穿中孔 500元

宣统三年大清铜币二文无花中孔 2000元

宣统三年大清铜币二文黄铜双枝花中孔 2500元

宣统三年大清铜币二文双枝花、中孔 2500元

宣统三年大清铜币二文双枝花、满穿孔 5000元

宣统三年大清铜币二文白铜、双花满穿孔 10000元

宣统三年大清铜币五文 1200元 宣统三年大清铜币五文 15元

宣统三年大清铜币十文 白铜样币 4000元 宣统三年大清铜币二十 2000元

宣统三年大清铜币二十文白铜样币 10000元

光绪通宝铜币 一文 中方孔 8000元

光绪通宝铜币 一文 中方孔、背龙 1500元

光绪戊申“总”字一文 200元

光绪戊申“总”字一文 黄铜质 40元

宣统已酉“总”字一文 100元

铜 元 十 珍

我国的铜元史,一般认为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两广总督李鸿章奏准在广东创铸始,

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止,历时五十年。五十年中生

产的铜元数量极其巨大,版式极为复杂,其中不乏珍贵的品种。

过去的钱币界对于中国铜元中享有盛名的大珍品,曾有“十大金刚”的说法,它们分

别为:“安徽方孔十文”、“江南甲辰二十文”、“吉林辛丑二十个(币中的“个”字为繁体)”、

“奉天中花十文”、“四川光绪当三十”、“广西光绪十文”、“江西辛亥大汉”、“安徽九星十

文”、“袁像大面型十文”、“哈尔滨兵舰壹分”。其实,“十大金刚”的说法,是有欠妥当的。

且不论上列十枚铜元是否能构成中国铜元的前十名,即将有同等稀见度的其它铜元再搞它

几个“十大金刚”也难以囊括。不过,上述十种铜元毕竟是著名的珍品,本文兹简要介绍

如下:

一、安徽方孔十文铜元

安徽方孔十文铜元,仅见红铜质。币面中央凿一方孔,孔外铸“光绪元宝”及珠圈,

上缘铸“安徽省造”,下缘铸“每元当制钱十文”,左右两侧铸满文“宝皖”;背面方孔外为

龙图(俗称“立龙”),上缘铸英文纪地“安徽”,下缘铸英文纪值“十文”,左右两侧各铸

一花星,俗称“梅花星”。

安徽省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安庆银元局内开铸铜元。安徽方孔十文铜元系安

徽铜元中的初铸品。这枚铜元的铸造情况,在现存档案中尚未见到明确记载。不过,根据

它存世极稀及制作精美的特点,人们便将其定为试铸样币。它之所以未被发行,很可能是

因为中间凿有方孔,制造时容易损坏机器和颇费工时的缘故。这一点,在直隶总督李鸿章

《机铸制钱亏损工本无法筹补》的奏折中,可以获得间接证明。其奏略云:“查阅造成制钱,

字画轮廓均尚清楚,惟机器时有损坏,极费工力。缘西洋造钱,系属平面,中无方孔,压

成较易。今以西洋机器造中国钱式,须另添打眼挺杆,由钱模正中穿透,始能撞出钱孔。

地位殊窄,撞力过大,挺杆上下与钱模互相磨触,最易伤损。每日每座机器,模撞修换数

次及十数次不等。人工既费,成数亦少”(《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下册,567页)。

安徽方孔十文铜元的存世数量共约十枚左右。这种稀少程度,虽不能说是名列榜首,

但由于它形制特殊,令人瞩目。

二、江南甲辰二十文铜元

江南甲辰二十文铜元,黄铜质。正面中央铸满文“宝宁”,外环铸“光绪元宝”及珠

圈,上缘铸“江南省造”及干支纪年“甲辰”,下缘铸“每元当制钱二十文”;背面中间为

龙图,俗称“飞龙”,外环铸珠圈,上缘铸英文纪地“江南”,下缘铸英文纪值“二十文”,

左右两侧各铸一“梅花星”。

据资料记载,江南省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西厂开铸铜

元。翌年,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东厂也开始铸造。光绪二十九年(1903)又建一厂,名

为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中厂,增铸铜元。次年七月,复于扬州设一分局,鼓铸铜元。同

时,还就上海制造局内附铸铜元。光绪三十一年(1905),归并扬州、上海两局,将机器

移至江宁(今南京市)另建一厂,于第二年竣工,名为江宁户部造币厂。上列各厂所铸造

的铜元,币面上缘均铸“江南省造”。因此很难准确断定江南甲辰二十文为何厂所铸。不过

此币干支纪年文字为“甲辰”,表明它是光绪三十年(1904)所铸。这样就排除了甲辰年

以后建立的造币厂铸造此币的可能性。

江南甲辰二十文铜元,存世仅见两枚。其中一枚藏于上海博物馆,由钱币收藏家孙鼎

先生捐赠。另一枚为中国铜元专家邬德华先生(法国人)收藏,归国时携往巴黎。

三、吉林辛丑二十个铜元

吉林辛丑二十个铜元,仅见红铜质。正面中央为一盆栽万年青图案,外环铸“光绪元

宝”及珠圈,上缘铸“吉林省造”,下缘铸“制钱二十个”,左右两侧铸干支纪年“辛丑”;

背面中间为龙图,俗称“坐龙”,上缘铸英文纪地“吉林”,下缘铸纪值文字,分别为阿拉

伯数字“20”及英文货币单位“文”(纪地、纪值文字外均有装饰性线框及花星),左右两

侧铸满文“清国”,意即“大清国”。

此币面背图案设计,基本仿照吉林光绪银币。在中国铜元中,吉林辛丑二十个铜元是

别开生面的名品之一。首先,在图案设计上,此币可谓是标新立异之作。中国铜元的图案,

从没有在正面铸万年青图案的,更没有在英文字外饰以线框的。其次,此币面值为二十文,

但它的直径和重量仅与五文铜元相等。按常例,二十文铜元的直径为3.2厘米,而此枚铜

元的直径仅有2.3厘米。

这枚铜元的铸造情况,由于没有直接有关的史料,所以人们只能依据它的特点,推测

它为试铸小样币。

据记载,吉林省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将原吉林机器官局改建为银元局,铸造光

绪元宝银元。光绪二十八年(1902),又于银元局内开铸铜元。此币币面干支纪年为“辛

丑”,即光绪二十七年(1901)。这也许说明了它是吉林省在正式铸发铜元的前一年所铸造

的试样。

吉林辛丑二十个铜元,据知仅有两枚存世。其中,一枚曾为已故钱币收藏家陈仁涛先

生所有,据悉后由陈氏转给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另一枚为已故钱币专家骆泽民先生所有,

现由其长子骆骏生先生珍藏。

四、奉天中花十文铜元

奉天中花十文铜元,正面中央铸一花星,俗称“六瓣星”,外环铸“光绪元宝”及

珠圈,上缘铸“奉天省造”,下缘铸“当制钱十文”,左右两侧铸满文“宝奉”;背面中间为

龙图,上缘铸英文纪地“奉天省”,下缘铸英文纪值“十文”,左右两侧各铸一花星,俗称

“长花星”。根据背面龙纹不同,可分“立龙”(图1)和“坐龙”(图2)两种版别,均为

红铜质。

此币的铸造详情,尚未发现直接的记载。笔者认为,它很可能是一枚初期试铸币。首

先,此类铜元存世极为稀罕,这是试铸币的共性。其次,从传世实物来看,奉天省所铸的

铜元,均铸有干支纪年,这可以认为是奉天省铸造铜元的一种定式。而这枚“中花铜元”

却未铸干支纪年文字,也许可以解释为它是定式尚未形成之前的铸品。

据史料记载,奉天省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建立造币厂,铸造光绪元宝铜元。另

据传世实物来看,在奉天省铜元中,干支纪年最早的是癸卯。这一年是奉天造币厂落成的

一年。如果前面把奉天中花十文铜元定为初期试铸币的推断是合理的话,那么,它的铸年

应与奉天癸卯纪年铜元相同,而试铸时间当更早些。换句话说,它是奉天省最早铸造的铜

元。

奉天中花十文银元,无论是“立龙”版还是“坐龙”版,存世均极稀见。以所见而言,

传世各为两枚。上海博物馆和已故钱币专家张璜先生分别藏有一枚“立龙”。马定祥先生和

法国籍人邬德华先生各藏有一枚“坐龙”。

五、四川光绪当三十铜元

四川光绪当三十铜元,按背面龙图不同,可分“立龙”(1)版和“飞龙”(2)

版两种。“立龙”版者,正面中央铸一花星,外环铸“光绪元宝”及珠圈,上缘铸“四川省

造”,下缘铸“当三十”,左右两侧铸满文“宝源”;背面中间为龙图,俗称“立龙”,上缘

铸英文纪地“四川”,下缘铸纪值文字,分别为阿拉伯数字“3 0”及英文货币单位“文”,

左右两侧各铸一花星,俗称“十字星”。“飞龙”版者,正面与“立龙”版同;背面中间铸

龙图,俗称“飞龙”,外环珠圈一道,上缘铸英文纪地“四川”,下缘铸纪值文字,分别为

阿拉伯数字“30”及英文货币单位“文”,左右两侧各铸一“梅花星”。

四川省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在省城(成都)机器局附设成都银元局内开铸

铜元。次年,又兴建铜币厂,专铸铜元。四川省铸造的铜元,按币面上缘所铸的纪地文字,

可分“四川官局造”和“四川省造”两大体系。四川当三十铜元属于后者。由于四川省的

造币机构有增设和归并的情况,且缺乏记载较详的文献资料,所以,题名为“四川省造”

的这类铜元铸于何厂、何时,目前尚难判定。按照传统的先后排列法,此类币历来被置于

“四川官局造”铜元之后。虽然前人对此种排列没有作过什么说明,但看来这还是合理的。

因此笔者认为这枚当三十铜元,其具体的铸造年代当在光绪三十年(1904)。

四川当三十铜元,是未被获准发行的试铸币。未被获准铸发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当

三十的币值不符合户部关于铜元铸造的规定。中国的铜元,在初创阶段,各省是各自为政

的,成色、图案参差繁杂,币制十分紊乱。清政府曾不断对币制进行整顿,力图划一。虽

然收效不大,但还是显现了渐趋统一的趋势。四川当三十铜元铸于光绪三十年间,已处于

“光绪元宝”铜元的后期阶段。根据户部的要求,当时各省铸造铜元,须援引广东成法,

成色、图案及面值以广东省铜元为标准。广东省铜元的币值分别为二十文、十文、五文三

等。显然,四川当三十铜元的铸造是不符合这一标准的。此外,在清代的铜元铸造中,面

值当三十者,唯有四川一家。看来,在铜元面值问题上,其它省份的造币厂都是循规蹈矩

的。 四川当三十铜元“立龙”版和“飞龙”版各有红铜和黄铜两种,均极稀贵。红铜“立

龙”版者仅见两枚,红铜“飞龙”版者共见四枚,黄铜“立龙”和“飞龙”版者各见两枚

存世。据悉,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全套,系已故钱币收藏家罗伯昭先生捐献。上海博物馆

藏有红铜“立龙”和“飞龙”版各一枚,前者为已故钱币收藏家李伟先先生捐赠;后者为

罗伯昭先生捐献。

六、广西光绪十文铜元

广西光绪十文铜元,红铜质。正面中央铸满文“宝桂”,外环铸“光绪元宝”及珠圈,

上缘铸“广西省造”下缘铸“每元当制钱十文”,左右两侧各铸一“梅花星”;背面中间为

龙图,俗称“飞龙”,外环珠圈,上缘铸英文纪地“广西”,下缘铸英文纪值“十文”,左右

两侧各铸造一“梅花星”。

据史料记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广西巡抚李经羲奏准在广西筹建铜元局。但是,

由于当时正值铜元泛滥,民间折价使用,十文铜元减至八折、七折不等。各省为维护本省

利益,往往禁止它省铜元流通,致使一国之币不能畅行一国之内。且各省铜元,成色参差,

形制各异,币制紊乱。为整顿币制,清政府颁布“整顿圜法章程”,限制各省铸额,确定铜

元成色、形制,令天津户部造币总厂铸造名为“大清铜币”的新式铜元,并由户部将新币

祖模颁发各省,仿效铸造。原有旧币一律停铸,以期划一。接着,又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

对全国的造币厂进行裁撤归并。其中,广西并归广东为一厂。因而,广西铜元局未及开机

铸造便被裁撤。传世的广西光绪十文铜元,并非广西省所铸。旧传其为广东造币厂代铸试

样,因无史料,尚待考证。

广西光绪十文铜元的存世数量,估计约有五枚左右。其中流传有序的共四枚。中国铜

元专家邬德华先生藏有一枚。侨居上海的德国籍铜币收藏家汉南先生藏有一枚,第二次世

界大战德国战败,德侨迁返,汉南先生将其中国铜元藏品悉数转归张璜先生,其中包括这

枚广西光绪十文铜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枚,据传系已故钱币收藏家陈仁涛先生转让。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枚,系上海某机关单位移交。

七、江西辛亥大汉铜元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全国革命党人闻风响应。江西的革命党

人于10月下旬分别在九江和南昌发动起义。江西辛亥大汉铜币便是在这场暴风骤雨般的

大革命中诞生的。

此币质为红铜,正面中央铸一阴文“赣”字,外环铸“大汉铜币”及珠圈,上缘铸“江

西省造”,下缘铸“当制钱十文”,左右两侧铸干支纪年“辛亥”;背面的基本图案为十八星

图,在十八星图的正中,铸有一极小的太极图,外饰以珠圈一道,在十八星图外的地张上,

衬以细密的网纹。这是全国最早体现革命政权建立的铸币。

江西辛亥大汉铜币为南昌造币厂铸发。由于此币铸时甚短,铸额有限,故传世极少。

至今所见不过五枚。按发现的先后时序,它们的收藏情况为;第一枚为邬德华先生收藏;

第二枚为张璜先生收藏,现在香港;第三枚为已故钱币收藏家张叔驯先生收藏,今归何处

不详;第四枚为已故钱币商王守谦先生收藏,现归何处亦已不明;第五枚曾由马定祥先生

珍藏多年,后转让给他人,几经周转,终为著名钱币收藏家李伟先先生收藏,六十年代初,

李伟先先生将其藏品悉数捐献给上海博物馆,其中包括这枚江西辛亥大汉铜币。

八、安徽九星十文铜元

在对安徽九星十文铜元作介绍之前,首先应说明,此币在命名上有所欠妥。所谓“九

星”实为“十八星”之误。十八星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军的军旗图案,由于“安徽九星十

文铜元”之名已经约定俗成,故本文沿用该名。

此币正面中央铸一花星,俗称“六瓣星”,外环铸“安徽铜币”及珠圈,上缘铸“中

华民国”,下缘铸“开国纪念”,左右两侧铸纪值文字“当十”;背面中间为十八星图,外环

珠圈,上缘铸英文纪地“安徽”,下缘铸英文纪值“十文”,左右两侧各铸一花星,俗称“六

角星”。

安徽九星十文铜元的铸造情况,史料失载,但是,从一些间接线索和资料上,还是能

够找出一些相关信息来的。首先,根据币面所铸的“开国纪念’四字来看,此币当为民国

元年(1912)铸造。其次,它的铸地并不是安徽省。据史料记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

清政府对全国的造币厂进行裁撤归并。其中,安徽省造币厂归并于江宁(今南京)户部造

币分厂。民国期间,安徽省也未重建造币厂。因此,安徽省铸造此币的可能性是可以排除

的。另外,根据实物资料来看,使用类似图案设计的尚有江西和湖南两省。按地理分布来

看,湖南省与安徽省距离较远,而江西省与安徽省接壤,所属南昌造币厂和九江造币厂与

安徽省非常接近,且此类图案设计又是江西省首创。因此,将安徽九星铜元定为江西省代

铸,也许是较为合理的。当然,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安徽九星十文铜元至今仅见一枚,素有“孤品”之称。其发现的时间为三十年代初。

最早得到此币的是浙江金华的宋兆松先生。不久,宋氏转让给钱币收藏家蒋伯埙先生。接

着,钱币商平玉麟先生和德国籍钱币收藏家汉南先生先后成为此币的得主。约在四十年代

中期,汉南先生回国,此币转归张璜先生收藏。

九、袁像大面型十文铜元

1912年3月,封建军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当上了中华民国临

时大总统。同年,天津造币厂根据财政部关于铸造纪念币的规定,铸造了袁像共和纪念十

文铜元。按实物,此纪念币可分小面型和大面型两种版别。其中,前者较少,后者极稀。

本文介绍的为后者,即袁像大面型十文铜元。

此币正面为穿元帅服的袁世凯半身像,背面中间铸纪值文字“十文”,外饰以嘉禾图

案,上缘铸“中华民国”,下缘铸“共和纪念”。

由于此币袁像与小面型相比,显得大而粗糙,故前人定之为初铸之品,名为“初版”,

并有根据上述特征而产生的俗称——“大面孔”。此币的质料,以传世实物而言,有红铜质

和铅质两种,均为试铸样币,它们的传世数量,据估计,红铜质的有五枚左右,其中,流

传有序的有四枚,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法籍钱币收藏家邬德华和中国钱币专家

张璜先生各藏有一枚;铅质的仅见两枚,一枚为上海博物馆收藏,一枚为马定祥先生收藏。

十、哈尔滨兵舰壹分铜元

哈尔滨兵舰一分铜元,红铜质。正面中央铸国民党党徽图案,外环铸双线连弧形纹饰,

上缘铸纪年文字“中华民国十九年”,下缘铸纪值文字“壹分”及两颗五角星;背面铸一兵

舰图案及纪地文字“哈尔滨”。

中国钱币以兵舰为图案的,仅见此例。可惜关于这枚铜元的铸造背景,至今未能找到

确实的材料。我们只能在现存的实物资料中寻找一点可供印证的线索。民国十八年东三省

一分铜元的正面图案,与这枚哈尔滨兵舰一分铜元十分相似。我们推断这两枚铜元很可能

出自同一造币厂。据前人考证,民国十八年东三省一分铜元系辽宁省沈阳造币厂所铸。如

果前面的推断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哈尔滨兵舰一分铜元便是民国十九年(1930)沈阳造

币厂的出品。至于当时为何以兵舰作为铸币的图案,只能留待今后探索。

哈尔滨兵舰一分铜元,据今所知,仅有两枚存世。一枚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据传系

征集于钱币收藏家陈仁涛先生;一枚藏于上海博物馆,由钱币收藏家李伟先先生捐献。

大十珍:安徽省造九星十文开国纪念铜币、江南省造甲辰光绪元宝二十文、吉林省

造光绪通宝辛丑制钱二十文、哈尔滨壹分军舰图红铜币(1930年)、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五

文、广西省造光绪元宝十文、奉天省造光绪元宝中花十文红铜元、天津造袁世凯像大面型

共和纪念十文、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当三十文(1904年)、江西省造辛亥大汉铜币当制钱十

文。

小十珍:中心“粤”字大清铜币二十文、中心“淮”字大清铜币二十文、安徽方孔光

绪元宝十文、大中华民国云南铜元一仙、中心“津”字嘉禾拾枚(1936年)、大清铜币中

国孔双花二文、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五文、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山西)、中华民国双旗嘉

禾伍佰文(河南)、中心“汴”字大清铜币二文。

一、以铸造地不同为区别,进行收藏。 清代机制铜圆的铸造由广东伊始,1900年(光

绪二十六年),两广总督德寿与前总督李鸿章奏准仿香港铜仙铸造机制铜圆。机制铜圆较之

方孔铜钱铸造精良,市商乐用,流通顺畅。次年,清政府即谕令沿江沿海各省准许仿铸。

尔后,全国各地纷纷开机铸造铜圆。故当十铜圆的铸造地各异,这是区分不同当十铜圆的

最明显特征。初入门的铜圆收藏爱好者,首先便可以从此处着手,按照当十铜圆的不同铸

造地,进行收藏。

清代当十铜圆主要分为两大类:1、“光绪元宝”;2、“大清铜币”。“光绪元宝”当十

铜圆共有十九个省局铸造。除中央户部铸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铸铜圆,皆在其正面上缘镌

写省名。计有:1、中央户部;2、北洋;3、吉林;4、奉天;5、清江;6、浙江;7、江

南;8、广东;9、山东;10、福建;11、湖南;12、湖北;13、四川;14、江西;15、

河南;16、江苏;17、安徽;18、广西;19、新疆。其中,广西“光绪元宝”当十铜圆,

现今存世仅数枚而已,自然无法收集。“新省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圆,存世极少,极不易得。

所以,现在收藏清代当十铜圆,一般以集齐十七省局为准。广西“光绪元宝”当十铜圆,

则根本不去奢望。在余下的十七省局中,吉林,奉天两省所铸铜圆,现存世相对较少,余

皆多见。

“大清铜币”当十铜圆共有二十个省局铸造。除中央户部铸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铸铜

圆,皆在其正面中央镌刻阴文或阳文省名简称。计有:1、中央户部;2、直;3、吉;4、

奉;5、汴;6、鄂;7、湘;8、川;9、云;10、滇;11、川滇;12、赣;13、闽;14、

粤;15、浙;16、苏;17、淮;18、皖;19、东;20、宁。其中,吉字最少;川滇、云

字次之;滇、赣、苏、浙、东字再次之;余皆多见。

初入门的铜圆收藏者在集全上述三十七枚不同地区当十铜圆之后,则可在此基础上注

意各地省局名书写镌刻的不同之处,进行大版式的分门别类收藏。在“光绪元宝”当十铜

圆中,福建省造铜圆有仅在其上缘书写“福建官局造”者,亦有在左右加镌“闽关”二字

者。山东省造铜圆有将省名书写在上缘者,俗称“上山东”;亦有将省名分列于左右者,俗

称“横山东”。四川省造铜圆有在其上缘书写“四川省造”者,亦有书写“四川官局造”者。

四川省造铜圆上的省名,还有大字“四川”、小字“四川”之分;江西省造铜圆亦有大字“江

西”、小字“江西”之分。“大清铜币”中,苏字、宁字有阴文、阳文之分。吉字、淮字、

云字、皖字亦有大小之分。这种差别非常明显,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容易区分,可以逐一

进行收藏。

二、以铸造年代不同为区别,进行收藏。 清代铸造机制铜圆讫1900年(光绪二十六

年)始,至1911年(宣统三年)止,历时十余年。1900年广东开铸铜圆之后,清政府谕

令沿江沿海各省仿铸时,并未规定统一的格式。全国各地皆自行开模铸造,各行其是。因

此,大多未曾镌刻纪年,仅江南、江苏、奉天三省,除铸造无纪年当十铜圆之外,另铸造

了数种干支纪年铜圆。其中,江南铸有壬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癸卯(光绪二十

九年,1903年)、甲辰(光绪三十年,1904年)、乙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四种

年号当十铜圆;江苏铸有壬寅、癸卯两种年号当十铜圆;奉天铸有癸卯、甲辰、乙巳、丙

午(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种年号当十铜圆。 1906年,清政府下令停铸“光绪元

宝”,改铸“大清铜币”,并颁布统一的祖模,命各地仿铸。故全国共二十个省局铸造的“大

清铜币”,尽皆镌铸干支年号,无一例外。现存世的清代“大清铜币”当十,共发现乙巳、

丙午、丁未(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戊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己酉(宣统元

年,1909年)、辛丑(宣统三年,1911年)六种年号。各省局铸造不同年号“大清铜币”

的情况如下:1、乙巳,铸此年号者,仅中央户部(无铭文)及奉(奉天)两局;2、丙午,

铸此年号者达十八局之多,计有中央、粤(广东)、闽(福建)、直(直隶)、湘(湖南)、

鄂(湖北)、川(四川)、川滇(康藏)、滇(云南)、云(云南)、赣(江西)、汴(河南)、

苏(江苏)、浙(浙江)、皖(安徽)、东(山东)、宁(江南)、淮(清江)等;3、丁未,

铸此年号者五局,为中央、粤、宁、奉、汴等;4、戊申,铸此年号者仅粤、宁两局;5、

己酉,铸此年号者较多,计有中央、粤、闽、鄂、皖、川、汴、吉、奉等九局;6、辛丑,

它局皆未铸造,独汴(河南)一局铸此年号。

初入门的铜圆收藏爱好者在按局名集齐十七省二十局当十铜圆之后,则可以按年号收

藏每一局所铸造的铜圆。这是清代当十铜圆收藏必须首先进行的最基本的两个步骤,只有

完成了按局名按年号的收藏,才能进一步进行较细区别的版别收藏。

三、以铸造工艺及铸币材质不同为区别,进行收藏。 当十铜圆的铸造工艺的不同,型

制大小厚薄的不同,也是区别当十铜圆版别的重要之处。清代当十铜圆一般为光边,但是 也

有少数省局铸有齿边当十铜圆 。亦有极个别的省局铸造了大于常品,或厚于常品的当十铜

圆。初入门的铜圆收藏爱好者,在拣选铜圆时,应当注意其是否齿边,是否超厚、超大。

如有厚度,直径超过普通常品者,以及齿边者,则应视为不同版别而入藏。

清代末期中央政府尽管明文规定铸造铜圆的材质为“铜九五铅四锡一”的红铜,而且,

大多省局铸造的当十铜圆是合乎规定的红铜圆,但是,仍有部分省局铸造了含铜量仅占七

成的黄铜圆。现已在存世的当十铜圆中发现,四川、奉天、湖南、湖北、浙江、江西、北

洋、山东、河南、福建等省局铸造的黄铜圆。其中,奉天造当十铜圆绝大部分是黄铜质,

红铜者极少。四川、湖南、浙江三省造黄铜圆,现存世相对较多,尚不难觅。其余省局铸

造的黄铜质当十铜圆,存世极其罕少,现今已可遇而不可求。

四、以币背龙型图案不同为区别,进行收藏。 清代当十铜圆铸造之初,清政府并没有

对铜圆的纹饰图案,作严格的规定。因此,各省局所铸铜圆尽管其币背皆采用龙型图案,

但龙型各异,种类繁多。初入门的铜圆收藏爱好者,在按铸地省局名,按年号,按材质分

门别类收藏当十铜圆时,尚容易分辨,而按龙图区分,则相对比较困难。所以,首先必须

从币背龙图明显区别之处着手。现存于世的清代当十铜圆,其币背龙图有多种,形状差别

较大,即使是初入门的铜圆收藏爱好者,亦能明显区别。但是,必须注意,以币背龙图不

同为区别收藏当十铜圆,应当是在同一铸地的基础上进行收藏。即按同一省局在不同时期

铸造的当十铜圆,所具有的不同背龙图案,进行收藏。

清代末期,不少的省局分别铸造了多种背龙图案的当十铜圆,尤其是在“光绪元宝”

当十铜圆中,这种现象相当突出。如湖北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圆,即有大蟠龙、小蟠龙、

特大龙、水龙、坐龙、珠圈水龙、珠圈坐龙等多种背龙图案。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清政府为整顿圜法,下令停铸“光绪元宝”,改铸“大清铜币”,并由中央统一颁发祖模。

故“大清铜币”的背龙图案相对比较统一,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区别。如“鄂”铭“大清铜

币”当十铜圆,则有“部颁大清龙”与“湖北大清龙”之分;“湘”铭“大清铜币”,也有

“部颁大清龙”、“乙字龙”、“驼背龙”、“扫帚龙”之分。初入门的铜圆收藏爱好者的收藏

活动,当进入到按背龙图案收藏当十铜圆时,最好手里有一本铜圆类收藏图谱。在对版式

繁多的清代当十铜圆,不是非常熟悉的情况下,按图索骥,仍然是必须的。

当初入门的铜圆收藏者,已经完全熟悉清代各省局的各类龙型图案之后,便可以进行

下一步的收藏,更仔细地区分同一省局铸造,同一类型龙图当十铜圆的较小版式。一般来

说对当十铜圆背龙图案小版式的区分,主要是看龙头(大头龙、小头龙、葫芦头)、龙尾(大

尾龙、细尾龙、七尾龙、八尾龙)、龙角(角内弯、角外弯)、龙爪(四爪、五爪、龙爪下

单宝、龙爪上下双宝)、龙珠(大龙珠、小龙珠、龙珠三火焰、龙珠五火焰)、龙刺(龙刺

朝上、龙刺朝下),以及龙身周围祥云(大祥云、小祥云、云团多寡)等等细微处的不同。

由于现今铜圆图谱拓制及印刷的关系,铜圆的细小差别不容易看清楚。所以,此时更重要

的是必须进行铜圆与铜圆的比较。以最普通,最常见的版式为基础,通过比较,拣选出与

其不同的版式入藏。

五、以中花,边花,珠圈及字体差异等为区别,进行收藏。 清代末期各省局铸造铜圆

时,由于模具损毁的原因,往往频繁修模换模,因此,不少省局铸造的铜圆,即使是同一

省局,同一类型的铜圆,也存在着差异。如中花,即有五瓣花、六瓣花、芙蓉花之分,还

有中圆环、中金钱、中满文等等;边花,即有十字花、五瓣花、五点星、五角星、米字星

等等;珠圈有大小之分,满文、英文也有大小之分;字体亦有书写及笔划不同等等。铜圆

收藏爱好者对当十铜圆的收藏到了这种程度,则已经不是初入门的,而是具有了相当的铜

圆收藏经验。随着对清代当十铜圆各种大版式熟悉程度的增加,对小版式的区别亦会相应

的逐渐熟练。以文饰,字体及龙纹细微处等差别,划分出的当十铜圆小版式,相当繁多。

铜圆收藏爱好者对当十铜圆细小版式的拣选收藏,最好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收藏当

十铜圆的大小版式,多看多比较是必须的。收藏铜圆最大的乐趣就是发现,搜寻自己所没

有的版式。有兴趣收藏铜圆的初入门的爱好者,最好不要一开始就去刻意收集较稀少的错

版,合背,合面等等,而是从普通版式开始收藏。这无论是从经济的角度,还是从收藏的

角度来看,都是可取的。

铜元收藏

近年来,纪念流通币、人民币纸钞等价格与日俱增,折射出钱币市场的火爆。而过去

长时间被人忽视的铜元,也开始在这几年中悄然走俏。初集铜元者可从六个方面入手,通

过去伪存真来厘定收藏或投资的品种。

铜元历史并不长 铜元,也称铜板,是中国清末民初以来所铸各种新式铜币的通称,

与历代的方孔铜钱不同,中间无孔,系我国近代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00年开

始流通,到20世纪30年代逐步被纸制角分票和镍质硬币所取代,铜元在中国流通的历史

仅30多年。但就是这30年间,由于中国发生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清王朝的覆灭、

军阀混战的出现,使得中国货币发行陷入了混乱,形成了铜元数量浩繁、种类庞杂、版别

众多等现象,令人叹为观止。据估算,仅从1900年到1917年间,全国各省铸造的当十

文铜元就有320亿枚之巨,而清末铜元背面的蟠龙图案版别就超过400种。这无疑记录了

当时的历史,成为了现在了解历史变迁的“活教材”和“活文物”。

从铜元的发行看,除了清政府发行的铜元外,也有各地铸造的铜元,且发行量年甚一

年。据梁启超所记各年份铜元铸额,光绪30年为1741167千枚,光绪31年是4696920

千枚,光绪32年达1709384千枚,到了光绪33年已臻至2851200千枚,光绪34年回

落到1428000千枚。如此一发而不可收的滥铸之风,自然令铜元日趋贬值。

清王朝的覆灭,使得中国进入了民国时期,但初期各地军阀割据势力相互混战,继而

又纷纷设厂制造铜元,用以筹措军费。但其中竞相滥造、营私分肥、毫无章法的现象屡见

不鲜,遂使铜元质地

恶劣,价格更是暴跌。北洋政府时期的做法更坏,各省不仅没有停造,反而纷纷增设

新厂,所造铜元铜质低劣,面值增大,以牟取暴利。北伐以后,铜元逐渐被镍币所取代,

逐步退出流通。

收藏注重六要素 铜元已成为目前钱币收藏的一个重要门类,但由于铜元的种类繁多,

数量也特别的巨大,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对铜元收藏敬而远之,是因为其收藏难度高,要搞

清各个时期发行的铜元所费功夫不小,更何况其中还有不少的版别和变体等,因此初学者

往往会望而却步。此外,铜元在社会上的流存量也不小,其中大部分的投资价值并不高,

多年来价格上涨缓慢。笔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集邮时,看到市场上的铜元堆积如山,

目前一些低档货依然乏人问津。

但是,这并不是说铜元就没有投资价值,相反由于发行时的特殊历史原因,有收藏价

值的品种仍不少,何况近年来绝大多数人没有正视铜元的价值,使得不少品种的价格处于

明显偏低状况,其投资潜力不容忽视,初集铜元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通过去伪存真

来厘定收藏或投资的品种。

一、品相为上 品相是“收藏品的生命”,这一点对于任何收藏铜元的人而言,都是一

个座右铭。由于铜元的数量极大,且迄今不少品种的存世量仍然不菲,所以品相对铜元收

藏意义更加重要。毕竟品相的好坏,不仅影响到铜元价格的差异,而且还关系到其是否容

易变现问题,因此铜元上任何缺陷都会影响到价格,且在交易中的价格落差极大。通常上

好品相的机制铜元图案文字清晰、无磨损,表面平整光洁,边缘无明显撞击痕迹等,这类

好品相的铜元值得收藏,但在挑选时需严格要求。

二、注重材质 铜元材质自然为铜,在市面上的各种铜元中以红铜元最常见,黄铜元

少见。有些省份为降低成本多得利润,大铸含铜成色较低的黄铜元,如“大清铜币”中心

宁字二十文、奉天光绪铜元等黄铜质居多,红铜元反而少见。此外,民间私铸的铜元也多

为黄铜质。铸造整齐精美、色泽润白如银的白铜币以及铅质铜元则多属于样币性质,难得

一见。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白铜币伪品,一般采用在普通铜元表面镀镍的方法伪造,但

不甚光洁,砂眼气泡较多,边缘无齿,币身较薄,不具样币特征,不难辨识。

三、铸币工艺 铜元一般采用机器铸造,故称“机制铜元”。但也有民间土法私铸的非

机制铜元,如采用传统翻砂法铸造的“砂版铜元”,人力手摇机械铸造的半机械币以及手工

打制铜元等。这些非机器铸造的铜元,多是过渡时期的产物,铸造数量不多,具有一定的

收藏价值。另外,铜元一般中间无孔,因此发现中间有孔,特别是方孔铜元需格外留意。

其中“光绪元宝”安徽方孔十文铜元最为 罕见,估计存世量不会超过10枚,被誉为“一

级大珍”。

四、面值大小 铜元面值很多,以当十文铜元最常见,而当一文、二文、五文、二十

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等面值铜元都值得留意。“光绪元宝”四川当三十文

铜元因面值不符合民间习惯,旋铸旋废,存世仅有十余枚,非常罕见。“大清铜币”宣统二

十文、“光绪元宝”广东五文、江南甲辰“光绪元宝”二十文、河南省造民国双旗五百文等

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不过民国时期四川铸造的“四川铜币”当二十、当五十、当百者却

属常见品种,市场价格并不高。

五、留意错版

铜元因铸造原因而出现错版的情况不少,通常铜元上的错版如下情况:英文错误,主

要有字母写错、单词拼错等,如单词\"PROVINCE\'’(省)错拼为“PROVINEC”;满文错误,

如四川官局造“光绪元宝”铜元,上缘纪地“四川官局造”,中心满文却为“宝福”(福建

铸钱局);正背面图案错配,如“光绪元宝”湖北造背错配广东飞龙图;阴文图案,铜元币

面文字大多为凸出阳文,也有极少数会有单面阴文图案出现,这是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合背、合面铜元等。当然,不少不法之徒也借助藏友猎奇心理,臆造伪品谋取不义之财,

这需要藏家结合历史情况分析甄别。

六、观察齿边 一般情况下,铜元侧面是没有任何纹饰的光边,轧有齿边的铜元绡

大多数属于样币性质值得收藏。

以上是选择铜元的一些标准,可作为初集者入门的参考。从多年来的整理发现,铜元

的存世量很大,迄今已发现种类约1000种左右,所以收藏者应该挑选那些档次高的品种,

这一点对铜元投资者尤为重要。目前公认的铜元珍品分为“十大珍”和“十小珍”,其中“十

大珍”分别为安徽九星十文开国纪念铜币、江南甲辰光绪元宝二十文、四川省造光绪元宝

当三十文、广西省造光绪元宝十文、吉林光绪通宝辛丑二十文、安徽方孔光绪元宝十文、

“粤”字大清铜币二十文、奉天光绪元宝中花十文红铜元、袁像大面型共和纪念十文和江

西辛亥大汉铜币,价格在8万~30万元之间。而“十小珍”分别指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五文

(半仙)、“淮”字大清铜币二十文、民国十九年哈尔滨军舰壹分、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五十

文(天津)、大中华民国云南铜元一仙、民国廿五年制中心“津”字嘉禾拾文、“汴”字大清

铜币二十文、大清铜币中圆孔双花二文、民国廿二年山东贰拾文铜元、中华民国双旗嘉禾

伍佰文(河南),市价在3―7元之间。

目前国内收集和投资铜元的人还不多,系统研究者更是凤毛麟角,这使得铜元的价格

依然处于低位。更有甚者,尽管国际铜价近年来飞涨,但铜元的价格却并没有很大变化,

这与近两年来随着银价上扬,同时代的银元价格走高相背,令人遗憾。不过,从中也折射

出铜元的市场价值比明显低估,如现在藏市中一枚普通的“广宝”铜元仅值1~2元,比

近年来发行的纪念流通币还要便宜,估计这枚钱币本身铜材也值这个价了。

事实上,由于铜元少人问津,因此一些稀有版别往往鲜为人知,只要仔细甄别,在庞

大的数量中会发现不少珍稀品种。如果能以较低的价格买进,应该说是非常好的投资选择,

至少目前铜元中“拣漏”的机会不小,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留意,通过对照目录遴选,去伪

取精,若干年后则会有丰厚的回报。

更多推荐

铜元,光绪,铸造,铜币,铜圆,收藏,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