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长安福特福克斯)
沁
%
重虞轩吟
区县发展
“
碳达峰
、
碳中和
(
背景下两江新区
绿色发展的有关思考与建议
?
黄正成欧阳建明
一
、
推进
\"
碳达峰
、
碳中和
#
的背景
“
碳达峰
”
就是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达到峰
足
。
同时我国在全球分工中又处于
“
世界工厂
”
的
地位
,
过去我们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
把污染和能
值
;“
碳中和
”
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吸收量达
到平衡
,
排放量等于吸收量
。
进入工业化时代
耗都留在了国内
,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
也需要碳
排放这一指标
,
来引导产业
、
督促企业逐步升级
。
二
、
国内外
\"
碳达峰
、
碳中和
#
现状
国际方面
:
欧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由于工业
后
,
由于煤炭
、
石油
、
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大量
使用
,
二氧化碳排放增加
,
温室效应影响明显
,
全球气温快速上升
。
气候变化导致灾害性气候
事件频发
,
冰川
、
积雪加速融化
,
海平面上升
,
耕
化起步比较早
,
高能耗
、
高污染的相关产业已经
迁出
,
清洁能源占比较高
,
已经率先实现了碳达
地减少
,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
不仅关系到科学
和环境
,
更是关系到能源
、
经济和政治
,
推动
“
碳
峰
。
2015
年
12
月
,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近
200
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
(
巴
黎协定
》
,
该协定将长期目标设为全球平均气温
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
2
摄氏度以内
,
达峰
、
碳中和
”
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
—
是有
利于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助推
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
;
二是有利于推动生
并努力限制在
1.5
摄氏度以内
,
逐步实现到本世
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
即
“
碳中和”
目
态文明建设
,
加快建设
“
美丽中国
”
;
三是有利于
减缓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消极影响
,
减少经
济社会的损失
;
四是有利于践行人类命运共同
标
。
欧盟
、
日本
、
韩国等先后承诺在
2050
年实现
碳中和目标
。
美国总统拜登也提出要明确碳中和
的
时
间
表
和
路线
图
。
国内方面
:
我国是目前全球碳排放第一大
体理念
,
在应对全球问题中体现中国担当
。
优化能源结构
、
提高能效
、
调整产业结构
、
国
,
排放量占到全球的
25%
以上
,
是美国的
2
倍
多
、
欧盟的
3
倍多
,
要实现碳中和
,
需实现的碳排
研发应用低碳技术
、
强化低碳消费等举措是减
少碳排放进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
我国
能源结构为
“
多煤少油缺气
”
,
油
、
气大量依赖进
口
,
煤碳又极度污染环境
,
需要以碳排放为抓
放减量远高于其他经济体
。
因此
,
与欧美各国相
比
,
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需付出更多努力
。
2020
年
9
月
,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
大会上指出
:
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
,
手
,
推动清洁能源广泛使用
,
实现能源自给自
童廃轩吟
2021.03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
2030
年前达到峰值
,
努力争
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
提出
,
到
2035
年
,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
,
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
;
2020
年
12
月
,
在气候
雄心峰会上
,
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提出
,
中国不仅
要力争实现碳达峰
、
碳中和目标
,
还要实现
2030
年单位
GDP
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
以上、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
左右的目标
$
三
、
“
碳达峰
、
碳中和
#
的具体路径
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
“
今年单位国
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3%
左右
,
’
十四五
’
期间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
低
13.5%
、
1,%
”
。
同时提出了总体实现路径
:
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
优化产业
结构和能源结构
。
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
大力
发展新能源
,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
展核电
。
扩大环境保护
、
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
优惠目录范围
,
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
、
装备和
产品研发应用
,
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
加快建
设全国用能权
、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
完善能源消
费双控制度
。
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
政策
,
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
。
重庆市
“
十四五
”
规划提出
,
探索建立碳排
放总量控制制度
,
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
,
推动实
现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目标
。
开展低碳城市
、
低碳园区
、
低碳社区试点示范
,
推动低碳发展国
际合作
,
建设一批零碳示范园区
。
四
、
推进
\"
碳达峰
、
碳中和
#
的影响
一是重构能源产业格局
。
要实现
2060
年碳
中和的目标
,
就要大幅发展可再生能源
,
降低化
石能源的比重
。
预计到
2060
年
,
核能
、
风能
、
太
阳能的装机容量将是现在的
5
倍
、
12
倍和
70
倍左右
,
新能源领域将迎来巨大发展空间
,光
伏
、
风能聚集的中西部地区将会成为最主要的
能源输出地
。
区县发展
二是重构制造业格局
。
在
“
碳中和
”
约束下
,
产线
、
设施更为先进的龙头企业有望占据竞争优
势
。
制造业产业链将进行新的分工合作
,
形成新
的产业格局
,
新能源汽车
、
节能环保等产业也将
加快发展
。
碳交易成为企业增收新支点
,
例如特
斯拉
2020
年出售碳排放额度收入达到
14
亿美
元
,
成为其利润的重要来源
。
三是重构金融业格局
。《
巴黎协定
》
签订后
,
资金更多流向绿色发展
,
全球绿色债券规模在
2019
年跃升至
2500
亿美元
,
约占发行总债券的
3.5%
,
而五年前这一数字还不到
1%
。
信贷业务
将进一步加大对低碳产业
、
绿色产业的支持
,
气
候投融资将日益成为银行绿色金融重要领域
。
四是重构地缘政治格局
。
中国逐步实现碳中
和
,
摆脱对外部能源进口的依赖
,
有利于我国第
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
石油地缘政治时代
”
将被完全打破
,
传统石油出口国将面临利益全面
丧失
,
国际竞争的焦点也将聚焦到低碳技术价值
链的控制上
。
五
、对两江新区加快绿色发展的建议
要深刻理解
“
碳达峰
、
碳中和
”
是我国经济进
入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
是党中
央
、
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
抓手
,
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
革
,
要把
“
碳达峰
、
碳中和
”
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
体布局
。
因此
,
结合两江新区乃至重庆实际
,
我们
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
一是推进
“
绿色产业
”
倍增计划
。
积极鼓励长
安福特
、
长安股份
、
上汽红岩
、
小康股份
、
北京现
代
、
上通五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
,
加
快推进吉利高端新能源整车项目
,
大力提升新能
源汽车占比
,
加快培育壮大整车
、
电池
、
电机
、电
控
、
基础材料
、
基础零件等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
,
加快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
,
提高公共交通电
动化的水平
。
加快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
以海装风
电
、
康达环保
、
海润节能等企业为龙头
,
加快培育
区县发展
壮大节能环保
、
新能源
、
再制造等产业
。
二是推进
“
绿色生产
”
改造计划
。
加快实施
工业绿色改造升级
,
加大企业设备环保更新和
技术改造力度
,
推广工业节能减排技术装备
,
实
施工业节能诊断和节能监察
,
降低化石能源使
用比例
,
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
提升产品和服
务的
“
含绿量
”
。
加强标准的引领作用
,
结合新区
实际出台
“
绿色工厂
”
标准
,
普及
“
绿色制造
”
等
清洁生产过程
,
对规上企业全面开展
“
绿色工
厂
”
星级管理
。
完善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
,
健全
绿色制造
、
绿色采购
、
绿色税收等正向激励机
制
,
对成功创建
“
绿色工厂
”
的企业
,
给予一定的
政策和资金支持
。
三是推进
“
绿色金融
”
助力计划
。
积极探索
在新区建设用能权
、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
加快推
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
,
建立绿色金融体系
。
支
持银行
、
证券
、
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和以马上消
费金融
、
蚂蚁金融
、
瀚华金融等为代表的新型金
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
、
绿色债券等新金融产品
,
引导金融机构提前布局净零碳经济
。
强化绿色
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
设立绿色项目贷
、
绿色工厂提升贷等金融产品
,
对优质企业
(
项
沁
%
重虞轩吟
目
)
予以倾斜
。
四是推进
“
绿色科技
”
赋能计划
。
抓紧部署低
碳前沿技术研究
,
推动绿色低碳技术
实
现重大
突
破
。
两江协同创新区
、
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功
能平台
,
要坚持创新赋能和试点示范同推进
,
瞄
准关键核心技术
,
集中企业主体
、
科研院所
、
行业
协会等优势创新力量
,
重点突破一批绿色发展领
域的
“
卡脖子
”
技术
,
为低碳发展赋能
。
推进能源
领域重大技术创新
,
支持氢能等新能源发展
,
加
快国家氢能动力质检中心
、
明天氢能等项目建
设
。
五是推进
“
绿色生活
”
推广计划
。
切实加大宣
传教育力度
,
提高广大群众对环保
、
绿色消费与
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
鼓励绿色出行
,
推动智能家
居
、
智慧交通
、
绿色建筑等领域加快发展
,
引导群
众倡导绿色消费
,
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
强
化
“
绿色社区
”
试点示范
,
加快推进有条件的社区
建设低碳社区
。
(
作者:黄正成-两江新区社调中心
欧阳建明-两江新区经济运行局
)
责任编辑:唐亮
61
更多推荐
绿色,发展,能源,两江,节能,企业,排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