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起亚k9新车报价2021款图片)
从地方两会看经济工作重点
2023年1月地方两会陆续召开,截至2023年1月19日,全国31省市(不含港澳台)已经全部发布政府工作报告或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地方两会是关键窗口,“条块结合”理解,有助于把握全年政策重点。有观察人士分析指,在3月全国两会召开前,把握政策方向的关键在于部委会议和地方两会的增量信息。观察前者重点在于识别政策抓手,观察后者则侧重于评估政策整体力度大小。
经济增长目标或下调,失业率与物价目标持平
5%或是今年全国经济增速的底线。
据梳理,2023年各省市GDP增速目标分布在4%-9.5%之间,按各省市GDP加权的全国目标为5.6%,相较2022年下调0.5个百分点。若以2022年全国GDP增速目标“5.5%左右”为基准等量下调,则2023年全国GDP增速目标将落在5%左右。
具体来看,增速目标最低的为天津市,为增长4%左右;最高的是海南省,预计增长9.5%以上。31个省市中,有20个省市下调增速目标,降幅较大的为天津、河南、贵州、云南、浙江,下调1个百分点,其余大部分省市下调0.5个百分点。新疆、海南、黑龙江、重庆4省市上调目标,其中新疆上调1个百分点至7%,其余6省市目标与2022年持平。
值得关注的是,从历史来看上海与全国目标几乎一致、北京次之。今年上海调整为5.5%以上,北京调整至4.5%以上。而作为经济压舱石的4个经济大省广东、江苏、山东、浙江都将目标定在5%,较去年下调了0.5至1个百分点。有经济界人士认为,4个大省的经济目标有基石意义,应是今年全国经济增速的底线所在。
当然,也不排除3月全国两会制定增长目标及其政策基调随宏观环境变化而进一步进行调整。
失业率与物价:扩大就业、稳定物价。
大多数省市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可见稳增长、扩大就业、稳定物价是各地核心
工作目标。从目标制定来看,2023年失业率和物价目标增速基本与2022年目标持平,失业率略微有所上调。
失业率:2022年失业率冲高回落,2023年多数省市目标上调。城镇调查失业率方面,2023年各省市目标在5%以内-6%左右,约有1/3省市将失业率目标由5.5%以内上调至5.5%左右。2022年,受疫情冲击,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大幅上升,达到疫情以来最高水平。城镇调查失业率最高升至6.1%,12月份回落至5.5%,并未完全达成2022年初大多省市制定的5.5%以内的目标。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波动更大,2022年12月定格在6.1%。体现疫情对大城市就业形势造成更严重影响。2023年,各省市表示将积极落实稳就业工作,但部分省市给予失业率目标一定上浮空间。
物价:2023年各省市CPI增速目标与2022年大体持平。2022年,公布数据的省份CPI水平基本维持在3%以内,大多处于1.9%-3%之间。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大部分省份CPI增速目标与2022年目标基本持平,维持在3%左右。仅在具体表述上(如“以内”、“左右”)有所差异,例如,浙江省由3%左右下调至3%以内。主流观点预计,全国两会所提出的通胀目标,也将与地方两会目标一致,目标涨幅在3%左右。
首要工作任务:稳增长+高质量发展
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经济工作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实现“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一方面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另一方面也要将扩大内需与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均衡。尽管当前经济依然面临三重压力,但相比经济同样承压的年份(如2019、2020、2022年),较主流的观点预计2023年全国两会的工作目标,将更注重把握量与质的辩证关系,为更长时间维度的经济高质量增长开好局起好步。
从地方两会来看,2023年各地经济工作的首要目标多数落在“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之上,相比2022年表述,“稳增长”仍是各地重点任务,而“提质”的重要性则进一步提升,体现在提及“高质量发展”、“提质”等方面的省份显著增加。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则多以“区域协调发展”为核心目标,意在通过以点带面、优势互补,带动更大范围的经济增长。
基建:传统与新基建齐发力,推进上万重大项目
公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的24个省份中,2023年投资增速目标的平均值约为8%,有16个省市目标定为8%以上。其中最高为西藏、海南,分别为13%、12%左右。天津、广西、黑龙江投资增速目标降幅较大;重庆、海南目标增幅较高,均上调4个百分点。
(1)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推进“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根据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统计,公布数据的省市共计规划超1.1万重大项目,投资金额超10万亿元。从各地的部署来看,传统基建项目主要着力发展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交通方面,除传统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工程建设外,部分省市提到加强交通枢纽、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等。关注国家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山东、新疆)。水利、能源方面,积极推动建设重点水网工程、新能源电力项目、风电光伏基地等。此外,多省市计划深入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如浙江省提出城镇化千亿资金支持“推动政策性银行设立以支持县城城镇化建设为主体的千亿级信贷资金”。
(2)新基建方面,多个省市提出2023年新基建领域重点工作,主要围绕智能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具体领域包括布局5G基站建设、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集群、超算中心、充电设施建设等。北京、天津、内蒙古、云南、广西、山东等省市均规划完成上万个5G基站建设目标,根据各省公布数据,全国5G基站建设目标合计约为35.5万个。
(3)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和放大效应,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创新建立多元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此外,部分省市注重区域性产业协同。
消费: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三个抓手
2022年,消费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随着四季度防疫优化,消费迎来复苏起点。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各省市强调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部分省份公布社零增速目标,范围在4.5%-12%之间,湖北、福建、甘肃、云南、海南、新疆等省份目标增速超过10%。各地提出的主要任务围绕改善消费条件,创新和优化消费场景,积极推动消费扩容提质。相比于2022年,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加大对服务消费的
重视,北京、上海等省市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从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等领域入手。具体行业方面,各地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餐饮、零售、文旅、养老托育、绿色智能家电等消费场景。
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多数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目标是以各地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加快科研服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例如内蒙古自治区提出,能源产业为其当家特色产业,要做大做强,推进能源经济多元化、高端化、低碳化转型。加快新兴产业创新突破。培育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研发,建设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据各省公布的数据统计,各省市预计建设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共超过63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超1.4万亿个。
1、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高端化方面,重点发展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动力装备等领域;智能化转型包括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5G、千兆光网、数据中心等建设;绿色方面,关注氢燃料电池、整合锂电、动力系统等新能源汽车领域。
2、现代服务业。培育提质现代服务业,多地强调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提升作用。例如上海市提出,加快现代服务业扩投资、提产能、增效益,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3、数字经济。从地方两会部署来看,数字经济仍然是各地所关注的焦点,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协同推进是第一要务,主要抓手是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以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实际应用场景。此外,随着数据要素价值被不断发掘创造,各地已开始重视数据交易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和与之相配套的交易制度发展。据各省市政府工作报告,各地提出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共计520个。广东省提出,新推动5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江苏省提出,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5万亿元。
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引擎
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引擎,仍然是2023年地方政府工作任务的重点。北京、辽宁、福建等19个省份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排在前三位,27
个省份将其排在2023年重要任务的前五。各省市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等。北京、河南、黑龙江等地支持产学研联合,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和共性技术平台;天津、四川、浙江等省市致力于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构建。
各地注重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据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数据合计,2023年各省市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6.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不低于5.5万家;部分省市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新疆省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30%以上,内蒙古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科技专项资金增长20%。
房地产:化解风险,向新发展模式过渡
(1)各省市在坚持“房住不炒”基础上,全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企业风险。部分省市提出推进房地产开发项目逾期交房专项治理。(2)供需两端发力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需求侧,因城施策,着力改善预期,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供给端,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已公布的省市共计划建设保障性租赁套房超43万套。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3)激活房地产市场、推进新发展模式。部分省市提出,多措并举激活房地产市场,落实首套房贷款支持政策,优化二套房认定标准。山东、广西、广东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两会召开期间,天津市人大代表、北京市银保监局等也提出将推动本地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指向2023年房地产将有进一步增量政策推动新发展模式的落地。
绿色低碳: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各省份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多数省份提出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发展高质量煤电,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云南、海南等地提出推进碳汇项目开发,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方面,重点关注海上风电、风光基地、太阳能发电、源网荷储、风光制氢等领域,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氢能、新型储能等产业。
对外开放: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在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面对2023年外需回落的实际压力,各地将稳外贸稳外资作为核心任务。各地计划在2023年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推动外贸稳规
模、优结构。首先,千方百计加强招商引资。各地纷纷提出举办招商峰会、组织企业常态化出海、产业链集群招商、龙头企业招商等,加强中外经贸交流合作,聚焦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帮助外贸企业拓市场、拿订单。多省市明确吸引外资规模增长目标,广西省表示“力争到位资金增长15%以上”、内蒙古自治区提出“力争引进到位资金3800亿元以上”。其次,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建设跨境电商新模式。上海市提出将“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广东省提出,“培育引进一批贸易总部型企业、跨境电商龙头企业、现代商贸流通领军企业,新打造一批千亿元级、万亿元级出口产业集群”。此外,部分省份充分发挥各地方与海外部分地区合作优势,河南省表示“实施对欧招商引资专项行动”、天津市表示将“统筹用好友城资源,加强与美国、欧盟、东盟、东北亚等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与产业合作”。
国企改革:新一轮国企改革将开启
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2023年新一轮国企改革将开启。各省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国企改革的方向上,主要围绕加强国有企业专业化重组和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进一步的,改革还有关于完善国企市场化机制运营;加大国有资本在新基建、新兴产业等领域布局;强化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广东省提出“推进省属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此外,部分省份表示要加强央企和地方战略合作,例如天津市提出“积极探索央企与地方联合设立创新发展基金”,推动改革释放活力。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各地表示将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制度环境;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等。
防风险:化解金融、房地产、债务风险
关于防风险的表述,主要分为金融与房地产风险防范、安全生产两个部分。
(1)金融风险方面,各地围绕化解和预防金融、政府债务、房地产风险进行讨论,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安徽、河南、青海等省市提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村镇银行风险等银行风险防范;辽宁、吉林、山西等12个省市提出重点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包括严禁地方通过国有企事业单位违规举债、政府债务风险监测、推动政府隐性债务化解等。房地产风险方面,安徽、辽宁、内蒙古、广东等省份提出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主要针对存量房企风险,继续落实“保交楼”等重要任务。广东省提出“稳妥处置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内蒙古自治区表示
“落实行业融资支持政策,帮助优质房企渡过难关”。
(2)安全生产方面,相较于2022年,更多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聚焦危化品、燃气、自建房、消防、交通、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严守食品、药品安全底线。
更多推荐
目标,建设,提出,省市,推动,工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