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4日发(作者:北京bj20参数配置)
2014·建筑热工与节能
单体车辆的热源特征研究
曹爱思,李琼, 陈哲超, 黄奕锴, 孟庆林
(华南理工大学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摘 要: 本文选取静止单体车辆进行多工况下热源特征的实测,分析车体颜色、排量,空调开启与否,发动机开启与否对周边热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实测结果的分析,发现:(1)车体颜色深浅对汽车散热有影响。颜色越深,汽车散热对周边热环境的影响越大;(2)空调的开启会影响汽车的散热。空调开启后,车体表面温度增长相对比较平缓;(3)对于静止汽车,车顶温度最高,车底温度最低,银白色车顶温度与车底温度最大相差21.1℃, 黑灰色车顶温度与车底温度最大相差31.8℃;(4)发动机与空调开启后,由于发动机发热,车底温度明显上升,银白色车底温度上升约12.6℃,黑灰色车底温度上升约11.7℃。
关键词:车辆; 热环境; 热源
0 引言
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化飞速发展、下垫面结构的改变、以及交通排热和建筑排热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热环境逐渐恶化,“热岛效应”及其负面作用日渐凸显,人为热是导致热岛效应的重要因素。人为热包括城市车辆排热,工业生产耗热以及建筑物耗能等,根据日本环境省的一项研究表明车辆排热占据了人为热的28%[1],可见,车辆排热是引起热岛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城市中,尤其是上下班时段的高峰期间,街谷中的交通和人流都十分拥挤,行车和行人移动均较为缓慢,加上交通和行人长期的停滞聚集,机动车产生的巨大热量对街谷热环境的影响将最为明显。因此本文以单体静止汽车为研究对象,模拟车辆热启动但静止的状况,研究分析街谷中交通拥挤时或者交通红灯时刻,车辆滞留、停止行进的情况,探讨单体静止汽车的热源特征以及其对周围热环境的影响。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方法的确定
采用实测的方法,对静止单体车辆进行多工况下热源特征的实测,研究车辆对周围热环境的影响。
1.2 实测现场
作者简介: 曹爱思(女,研究生,从事建筑热工学研究,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917239763@)
李琼(女,博士,副研究员,从事建筑热工学研究,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arliqiong@)
孟庆林(男,博士,教授,从事建筑热工学研究,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arqlmeng@)
1
2014·建筑热工与节能
积约1000m2左右,下垫面材质为浅色混凝土砖。
实验地点选在华南理工大学励吾楼广场,图1为广场图片。该广场长约50m,宽约25m,总面
图1 励吾楼实测图片
1.3 测试内容
本次测试在车辆四周1m及3m,离地0.5m和1.5m处各布置32个HOBO温湿度自记仪,在车身上贴附T型热电偶,数据样本自动采集的时间间隔均为1min。
1.4 测点布置情况
车辆周围共布置HOBO测点32个,测量汽车周围离地0.5m及1.5m处空气温度。T型热电偶沿车身布置,左右车身各布置12个,车头布置6个,车顶布置9个,车尾布置3个,车底布置10个,总计52个,测量汽车表面温度,具体布置见图2。
a)测点位置 b)左车身 c)右车身 d)车头、车顶、车尾 e)车底
图2 测点布置图
1.5 测试仪器
本次测试的气象要素有:车表面温度,车辆周边空气温度,实验光学图像,车体周边风速,太阳辐射照度。测试所使用的仪器及其参数如表所示:
表1 仪器参数表
仪器精度 采集频率
——
1小时
-200~300℃
——
T型热电偶 车表面温度 1分钟
±0.10℃
-30~50℃
H08-032-08
HOBO温湿度自记仪 车周边空气温度 1分钟
±0.3℃
分辨率:0.1m/s
热线风速仪 路昌YK-2005AH型 车周边风速 1分钟
精度:±5%
AL-TB
总辐射计 太阳辐射照度 精度:±5% 1分钟
仪器名称
单反数码相机
型号
佳能EOS450D
测试内容
光学图像
1.6 测试时间
测试时间为2011年9月24号10:30-17:00,东风风行菱智,银白色,2.0L和2011年9月28
2
2014·建筑热工与节能
号11:00-17:15,一汽大众宝莱,黑灰色,1.8L。
2 测试结果与分析
2.1车辆表面温度
2.1.1银白色车辆
图3 各时刻辐射照度
时段一
时段二 时段三
图4 银白色车辆实测温度
图3是车顶的各时刻辐射照度,可以发现车顶、车尾、左车身以及未开发动机前车头表面温度曲线和辐射照度的趋势一致。可以得出车体表面受太阳直接辐射,温度会有很大升高。
图4是汽车表面温度实测,时段一10:30~14:15为汽车发动机与空调都关闭,可以看出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车顶温度最高,最高时达到50℃以上,其次是车尾,最高温度接近50℃。车头温度仅次于车尾达到了45℃。左车身,温度趋势线和车顶一样,最高时达到40℃多。右车身和车底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少,
3
2014·建筑热工与节能
时段二14:15~16:00为汽车发动机开,空调关闭,可以看出随着发动机的开启,车头温度明显快速上升,在15:30达到峰值,55.1℃,可以得出发动机的开启会散发大量的热,导致车体表面温度骤升。车底温度在逐渐上升,约在15:34时达到峰值,约为38.6℃。太阳辐射方向的转变,右车身温度逐渐上升,左车身温度逐渐下降。
温度较低,但比周围空气温度高,在中午11:27时,车顶温度与车底温度达到最大温差,最大温差21.1℃。
时段三16:00~17:00为汽车发动机和空调都开启,可以看出由于发动机发热,车头温度仍保持高温,且温度趋于平稳。车底温度明显上升,车底温度上升约12.6℃,最高可接近40℃,这段时间太阳辐射逐渐削弱,车身的温度都不断下降。
周边空气,离汽车越近,温度越高,1m处与3m处最高温差约0.52℃。
2.1.2黑灰色车辆
图5各时刻辐射照度
时段三
图6 黑灰色车辆实测温度
4
2014·建筑热工与节能
图5是车顶的各时刻辐射照度,可以发现车顶、车尾、左车身以及未开发动机前车头表面温度曲线和辐射照度的趋势一致。可以得出车体表面受太阳直接辐射,温度会有很大升高。
图6是汽车表面温度实测,时段一11:06~14:30为汽车发动机与空调都关闭,可以看出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车顶和车头温度最高,最高时达到70℃以上,其次是车尾,最高温度约63℃。左车身,温度趋势线和车顶一样,最高时达到59℃多。右车身和车底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但比周围空气温度高,在下午13:17时,车顶温度与车底温度达到最大温差,最大温差31.8℃。
时段二14:30~16:00为汽车发动机开,空调关闭,可以看出随着发动机的开启,车头温度明显快速上升,在15:20达到峰值,63.4℃,可以得出发动机的开启会散发大量的热,导致车体表面温度骤升。车底温度在逐渐上升,约在15:26时达到峰值,约为43.7℃。太阳辐射方向的转变,右车身温度逐渐上升,左车身温度逐渐下降。
时段三16:00~17:10为汽车发动机和空调都开启,可以看出由于发动机发热,车头温度仍保持高温,但由于太阳辐射的减少,温度有下降趋势。车底温度明显上升,车底温度上升约11.7℃,最高可接近44℃,这段时间太阳辐射逐渐削弱,车身的温度都不断下降。
周边空气,离汽车越近,温度越高,1m处与3m处最高温差约0.54℃。
3 结论
通过对实测结果的分析,发现:(1)车体颜色深浅对汽车散热有影响。黑灰色车辆的辐射率约为0.86,银白色车辆的辐射率约为0.69,辐射率越大,汽车车顶和车底的温度差越大;(2)空调的开启会影响汽车的散热。空调开启后,车体表面温度增长相对比较平缓;(3)对于静止汽车,车顶温度最高,车底温度最低;(4)发动机与空调开启后,由于发动机发热,车底温度明显上升,对比两种颜色汽车,发现车底上升温度与颜色无关,都约上升12℃左右,最高都接近40℃左右。
参考文献:
[1] 林荫超, 李琳译. 都市环境学教材编辑委员会编. 城市环境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5
更多推荐
温度,车辆,车底,汽车,研究,发动机,建筑,车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