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车不用摇号可以直接购车-紧凑型suv口碑前十名
2023年11月21日发(作者:微型车床)
聚焦企业
Company
中国品牌汽车的挑战与变局
——长安汽车:十年布局之自主创新与国际化战略
本刊记者 刘丽鸣
中国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十三五”战略规划的时代背景下,正在发生深
刻而急剧的变革。而在诸多新变革来临之际,“创新”已成为中国品牌汽车是否具有可持续
性增长与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词。放眼中国品牌汽车近年来的发展,各企业都在技术研发上大
量投入,在细分市场与商业运作模式中不断创新。其中,以发展迅猛的长安汽车为例,从
2009年至2015年连续四届八年蝉联中国汽车行业科技研发实力第一,其背后变革的深化与
实力的角逐值得人们认真思考与探究。
2015中国年度最佳雇主100强
AUTO REVIEW
「」
纵观长安汽车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从2005年
至2015年,汽车总销量从63万辆增长到277万辆,
年平均增长率17.44%;销售收入从282亿元增长到
244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25.95%;利润总额从7亿
元增长到23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59.64%。自2006
年开始,长安汽车将第一款中国品牌乘用车投入市
场,十年的战略布局,其中国品牌汽车的发展实现
了巨大突破,而今长安产销的中国品牌乘用车在行
业中居于领先地位。2009年被国家列入中国汽车行
业第一阵营企业,2015年其中国品牌销量为154万
辆,居行业第一。
未来十年,长安汽车制定了2025十年规划,共
分三个阶段目标:第一步,到2017年实现产销规模
333万辆,其中中国品牌179万辆,中国品牌要进入
全球排名前13位;第二步,到2020年实现产销440
万辆,其中中国品牌233万辆,中国品牌进入全球
排名前12位;第三步,到2025年实现产销规模600
万辆,其中中国品牌340万辆,中国品牌进入全球
排名前10位,由此努力实现向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
迈进。
虽然近年来长安汽车一路领跑中国品牌的发展,
但在2016中国汽车论坛上,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在
谈及中国品牌汽车的挑战与未来目标定位时理性地
指出中国品牌的隐忧:“中国品牌轿车的市场占有
率持续下滑,现在真正占有的细分市场是在10万元
以下的领域,且集中在8万、9万元的市场,真正到
达10万元的不到10%。这说明,中国品牌没有进入
到主流市场,一旦行业出现低速增长,或在某一时
段竞争激烈的时候,中国品牌的竞争力就迅速下降。”
那么,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针对中国品牌汽车如
何通过自主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长安汽车的中国
品牌优势,及其新商业模式下引发的思考与行动等
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长安汽车品牌公关总经理杨
大勇先生。
汽车纵横:
目前,长安集团拥有长安、哈飞、
陆风等中国品牌汽车,2009年,长安中国品牌排名
世界第13位、连续8年位居中国第一,也是唯一一
家向合资企业输入产品的中国品牌汽车企业,成为
中国汽车行业最具价值的品牌之一。长安取得这样
的成就,您能否谈谈,其中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杨大勇:
第一是坚持技术创新。作为中国品牌
中的“技术派”,长安汽车一直坚持自主创新和正
向研发。长安汽车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发,
至“十二五”已累计投入490亿元。长安汽车在重庆、
上海、北京、意大利都灵、日本横滨、英国伯明翰、
美国底特律建立起全球研发格局,根据国家发改委
公布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15年评价结果,长
安汽车已经连续4届8年位居中国汽车行业第一的
研发实力。
第二是坚持打造经典产品。长安汽车一直坚持
以质取胜,打造经典产品,长安汽车产品质量完全
达到合资水平,部分超过合资平均水平。2015年,
长安汽车的逸动、CS35、CS75、悦翔等核心产品已
占据中国品牌细分市场领先位置,助力长安汽车在
2015年实现了中国品牌首次乘用车年产销过百万的
里程碑式突破。
「」
45
AUTO REVIEW
聚焦企业
Company
第三是坚持以客户为导向,打造极致体验。经
过多年的发展,长安汽车用户已突破1200万,拥有
中国品牌最大的用户群,这一数字背后是长安一直
以“客户为尊”的坚持。长安汽车每年要进行400场、杨大勇:
涉及12万人次以上的用户调研,洞悉消费需求,并
让客户和潜客从咨询、购车、交车到售后整个过程,
享受“愉悦体验”。此外,长安汽车还建立客户关
系管理(CRM)系统,开通20多个APP、微信、
微博,提供24小时服务,保证投诉关闭率100%。
根据长安汽车规划,未来长安汽车将大力投入与客
户相关的各个环节,从产品、技术、服务等各方面
为用户带来“极致”的体验。
对此最有力的证明就是长安汽车的销量,不仅
是去年长安汽车年产销双双突破百万,今年第一季
长安集团销量106.2万辆,销量排名汽车行业第三。
长安品牌汽车销售61.9万辆,销量居中国品牌第一,
长安品牌乘用车销售43.6万辆,同比增长10%,销
量居中国品牌第一,在乘用车品牌销量排名中(含
合资企业),长安汽车是唯一进入前五的中国品牌
乘用车企业。
长安汽车美国
研发中心
追溯十年,其不断研发的新产品已在国内市场上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十年,长安可否有新产
品研发升级的战略规划?
针对国家出台的“十三五”战略决策,
长安汽车制定了2025十年规划。其中,将新能源汽
车的发展作为长安汽车未来十年至关重要的战略举
措:预计2020年,新能源汽车会占到长安汽车总体
目标的10%左右;2025年达到20%左右,这个目标
既满足国家法规的要求,同时实现了我们未来可持
续、有竞争力的指标,这是关于稳步推进新能源我
们的战略举措。
当前,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汽车市场用户
的需求和人群也在不断变化。长安在打造经典产品
之余,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也将以拥抱变化的
态度去面对。除了近期推出的改款车型新款逸动、
新款CS75、新款睿骋、新款CS35、纯电动新奔奔
EV等车型。未来SUV领域还将推出CS95、CS55
等车型,轿车领域也将推出一款介于逸动和锐骋之
间的全新车型。
汽车纵横:
当前在全球经济变革与产业结构的
汽车纵横:
在汽车细分市场的竞争中,新款车
型的不断研发、升级和上市无疑是推动销量增长的
必不可少的手段。对长安汽车而言,立足当下向前
AUTO REVIEW
调整速度规模空前的发展趋势下,业界将之视为提
升中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绝佳机遇。而对于如
何提升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是所有国内
「」
46
汽车企业面对的一大课题。在此,您认为国内汽车
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杨大勇:
站在国际汽车市场上看中国汽车企业
的发展,我国汽车企业在提升国际竞争力所面临的
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构不均衡,比如
中国品牌汽车大部分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尤其是中
低端的SUV和MPV市场。二是竞争偏弱,中国品
牌汽车抵抗风险的能力太差,市场一有风吹草动首
先受伤的就是中国品牌。三是中国品牌汽车溢价能
力偏弱,同一个级别的车型,中国品牌比合资品牌
价格要差40%左右。
毫无疑问,中国品牌与合资企业的竞争是每家
中国汽车企业的目标,长安汽车作为连续四届八年
蝉联中国汽车行业科技研发实力第一的中国品牌,
已经取得了相当不菲的成绩。从1984年初涉汽车
产业到2016年,长安汽车率先成为累计产销突破
一千万的企业,年产销超过百万的中国品牌汽车,
产品已经遍布全球60个国家,不仅销量增速超越众
多合资品牌,部分量产技术也已超过同级别合资汽
车。
汽车纵横:
长安汽车在2016中国汽车论坛上,
在汽车企业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及:要积极探索
新的商业模式,进行互联网企业加速与传统车企的
融合。能否分享一下,长安汽车的产品布局会发生
怎样的变化?
杨大勇:
事实上,国内汽车产业对新商业模式
的探索,正是顺应了当前“互联网+”全球性商业模
式的大趋势下的战略思考。对此,长安汽车制定了“智
能化战略与无人驾驶”的战略决策。
长安汽车智能化战略:长安加快传统汽车向智
能汽车的转型,制定“654”智能化战略,打造六大
体系平台、五大核心技术,分四个阶段逐步实现汽
车从单一智能到全自动驾驶。长安汽车还作为唯一
中国品牌加入代表国际最高水准的美国智能汽车联
盟—MTC。当前,长安汽车已掌握智能互联、智能
交互、智能驾驶三大类60余项智能化技术,特别是
结构化道路无人驾驶技术已通过实车性技术验证,
为长安在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
步。
长安汽车无人驾驶:2016年4月12日,长安无
2012年7月17日
人驾驶汽车从重庆研究总院出发,途经西安、郑州、
逸动新五星碰
撞
石家庄,4月17日驶抵北京,历时6天,总里程超
过2000公里,创造中国整车企业首次行程最长的无
人驾驶测试记录。不仅代表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在
无人驾驶汽车研发领域的最新进展,也代表着中国
汽车人追赶国外其他同行的志向。
在智能化汽车领域的投入和研发,长安汽车最
终要实现在量产上。从目前看,除了在自动驾驶方
面超前完成技术研发,长安汽车还已经实现在睿骋
以及CS75等量产车型上搭载全景辅助系统、并线辅
助、车道偏离预警等科技配置。其中,并线辅助与
全景辅助系统还做到了中国品牌首发;全速自适应
巡航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前防撞预警系统、
自动泊车辅助系统将于2016年在睿骋、 CS75、逸动、
CS35等车型正式量产,并达到智能化一级水平。
汽车纵横:
面临当下环保问题日益突显的挑战
下,长安汽车未来的新商业模式有哪些应对措施?
杨大勇:
长安汽车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战略:
以纯电驱动为主线,同步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及纯
电动两大技术平台,打造“节能环保、科技智能”
的新能源汽车,力争通过十年,累计投入180亿元,
推出34款产品,累积销量达到200万辆,并确保到
2025年实现新能源“518”性能目标。其中“5”是指,
「」
47
聚焦企业
Company
到2025年,纯电动产品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百公
焊接车间
里加速都达到5秒;“1”是指,到2025年,插电
式混合动力产品百公里综合油耗为1升;“8”是指:
到2025年,纯电动产品单位质量每吨百公里耗电为
8度,从而打造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企
业。
汽车纵横:
有业界人士称,SUV预计有五年的
高增长期,随着中国品牌价格下降、生存空间的压缩,
SUV的高增长期已接近峰值。对此,您如何看?
杨大勇:
2015年SUV市场的火爆说明汽车企
业对市场的需求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我们预判,
未来几年内SUV仍将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但随着时
间的推移,SUV市场也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当
SUV市场进入饱和状态,也就会像轿车一样进入一
个平衡点。将进入微增长或涨跌交替的新常态。
对于长安汽车而言,也将进一步加强在SUV领
域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SUV细分市场覆盖面广。长安汽车已经
形成了以CS15、CS35、CS75为核心的SUV阵容,
未来还将推出更多SUV产品覆盖更加细分的领域。
AUTO REVIEW
「」
48
第二,SUV不断向高端突破。在北京车展亮相
的CS95是长安汽车一个重要的战略产品,对长安汽
车品牌有非常大的提升作用。通过北京车展的亮相,
我们发现CS95拥有非常高的关注度。我们相信凭借
长安CS95强大的产品力、品牌力,可以成为大型旗
舰SUV市场的明星产品,细分领域的又一个领导者。
汽车纵横:
在国内各行各业中,通过价格战来
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往往是一个企业最常采用的
生存之道。那么中国品牌汽车的价格战,对于中国
整个汽车行业竞争而言会带来哪些影响,对长安而
言,您会做哪些利弊权衡?
杨大勇:
首先,中国品牌的溢价能力相对较弱,
并不提倡打价格战。第二,随着长安汽车品牌力的
逐步提升,长安汽车也有能力打价格战。根据统计,
长安汽车产品平均售价从2006年至2015年的八年
间,单车均价累计增长87%,年均增长接近10%,
在汽车行业整体均价下降的情况下,长安的单车均
价呈现逆势增长。第三,长安汽车通过平台化战略,
不断提高品质、降低成本。按照长安汽车的规划,
长安汽车在模块化、平台化方面将逐步落地,其中
将打造两个大平台集群,主要是A/B级平台集群和
C/D级平台集群。
未来几年,长安将进入新一轮产品换代周期。
CS35、逸动、睿骋等车型都有望基于全新平台打造。
长安换代的产品都将基于全新两大平台打造。用更
少的钱、更快的时间,更高的效率打造出市场所需
要的产品,这是全面平台化的一大优势。
汽车纵横:
对于未来中国品牌汽车的发展方向,
您有什么建议?
杨大勇:
首先,要坚定信心。无论是我们的市
场刚需,还是中国品牌的成长,尤其是近两年一大
批中国品牌企业在产品开发与能力把握方面都取得
很大进步,这是个非常好的现象,所以要坚定信心。
而未来十年仍将是汽车行业的黄金时间,但也将是
洗牌的时代。第二,要持之以恒,持续做好产品和
服务。如果从传统产业角度来说,一定要与世界一
流品牌的产品性价比、性能、造型,以及用户体验
政府、企业、行业齐心合力。因为中国品牌之间不
是真正的竞争对手,它是同行,是合作,是同行的
伴侣。因此,拥有持续增长力与竞争优势的中国品
牌,需要国内企业经验者共同打造平台、建立研发,
实现共同发展,第四,让用户放心,中国汽车用户
应相信中国品牌。它有足够的能力和水平,以及产
品质量,为人们创造更多价值。
汽车纵横:
在中国品牌汽车与合资企业之间,
该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其中存在哪些优势互补的
作用力?
杨大勇:
无论是中国品牌,还是合资企业,首
先,他们都是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
立足于中国汽车市场长期未定增长的潜力和不断发
展的个性化需求,为合资品牌与中国品牌共存共荣、
互补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中国品牌和合资品牌应该是一种互补,跨国公
司合资企业能够通过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成
熟的管理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等优势资源,为国内
汽车企业扩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本土
化的中国品牌因更具有地缘优势,从而能够为合资
企业提供更加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和营销策略。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Column
新能源汽车产销数据月度追踪
纯电动汽车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中汽协
生产销售
据中汽协会统计,4月新能源汽车生产31266辆,销售31772辆,同比分别增长178.3% 和
190.6%。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918辆和23908辆,同比分别增长227.9%和243.8%;插电
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348辆和7864辆,同比分别增长86.5%和97.6%。
增长227.9%23918辆
23908辆增长243.8%
增长86.5%
7348辆
7864辆
增长97.6%
1-4月新能源汽车生产94442辆,销售90529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26.8%和131.1%。其中纯电
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52辆和66444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65.3%和171.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产销分别完成23890辆和24085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8.8%和64.1%。
1-4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构成
AUTO REVIEW
「」
50
雪佛兰上海通用多少钱-东风皮卡全部车型大全图片
更多推荐
40万左右的suv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