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车不用摇号可以直接购车-紧凑型suv口碑前十名


2023年11月21日发(作者:微型车床)

聚焦企业

Company

中国品牌汽车的挑战与变局

——长安汽车十年布局之自主创新与国际化战略

本刊记者 刘丽鸣

中国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十三五”战略规划的时代背景下,正在发生深

刻而急剧的变革。而在诸多新变革来临之际,“创新”已成为中国品牌汽车是否具有可持续

性增长与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词。放眼中国品牌汽车近年来的发展,各企业都在技术研发上大

量投入,在细分市场与商业运作模式中不断创新。其中,以发展迅猛的长安汽车为例,从

2009年至2015年连续四届八年蝉联中国汽车行业科技研发实力第一,其背后变革的深化与

实力的角逐值得人们认真思考与探究。

2015中国年度最佳雇主100强

AUTO REVIEW

纵观长安汽车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从2005

2015年,汽车总销量从63万辆增长到277万辆,

年平均增长率17.44%;销售收入从282亿元增长到

244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25.95%;利润总额从7亿

元增长到23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59.64%。自2006

年开始,长安汽车将第一款中国品牌乘用车投入市

场,十年的战略布局,其中国品牌汽车的发展实现

了巨大突破,而今长安产销的中国品牌乘用车在行

业中居于领先地位。2009年被国家列入中国汽车行

业第一阵营企业,2015年其中国品牌销量为154

辆,居行业第一。

未来十年,长安汽车制定了2025十年规划,共

分三个阶段目标:第一步,到2017年实现产销规模

333万辆,其中中国品牌179万辆,中国品牌要进入

全球排名前13位;第二步,到2020年实现产销440

万辆,其中中国品牌233万辆,中国品牌进入全球

排名前12位;第三步,到2025年实现产销规模600

万辆,其中中国品牌340万辆,中国品牌进入全球

排名前10位,由此努力实现向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

迈进。

虽然近年来长安汽车一路领跑中国品牌的发展,

但在2016中国汽车论坛上,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在

谈及中国品牌汽车的挑战与未来目标定位时理性地

指出中国品牌的隐忧:“中国品牌轿车的市场占有

率持续下滑,现在真正占有的细分市场是在10万元

以下的领域,且集中在8万、9万元的市场,真正到

10万元的不到10%。这说明,中国品牌没有进入

到主流市场,一旦行业出现低速增长,或在某一时

段竞争激烈的时候,中国品牌的竞争力就迅速下降。

那么,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针对中国品牌汽车如

何通过自主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长安汽车的中国

品牌优势,及其新商业模式下引发的思考与行动等

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长安汽车品牌公关总经理杨

大勇先生。

汽车纵横:

目前,长安集团拥有长安、哈飞、

陆风等中国品牌汽车,2009年,长安中国品牌排名

世界第13位、连续8年位居中国第一,也是唯一一

家向合资企业输入产品的中国品牌汽车企业,成为

中国汽车行业最具价值的品牌之一。长安取得这样

的成就,您能否谈谈,其中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杨大勇:

第一是坚持技术创新。作为中国品牌

中的“技术派”,长安汽车一直坚持自主创新和正

向研发。长安汽车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发,

“十二五”已累计投入490亿元。长安汽车在重庆、

上海、北京、意大利都灵、日本横滨、英国伯明翰、

美国底特律建立起全球研发格局,根据国家发改委

公布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15年评价结果,长

安汽车已经连续48年位居中国汽车行业第一的

研发实力。

第二是坚持打造经典产品。长安汽车一直坚持

以质取胜,打造经典产品,长安汽车产品质量完全

达到合资水平,部分超过合资平均水平。2015年,

长安汽车的逸动、CS35、CS75、悦翔等核心产品已

占据中国品牌细分市场领先位置,助力长安汽车在

2015年实现了中国品牌首次乘用车年产销过百万的

里程碑式突破。

45

AUTO REVIEW

聚焦企业

Company

第三是坚持以客户为导向,打造极致体验。经

过多年的发展,长安汽车用户已突破1200万,拥有

中国品牌最大的用户群,这一数字背后是长安一直

“客户为尊”的坚持。长安汽车每年要进行400场、杨大勇:

涉及12万人次以上的用户调研,洞悉消费需求,并

让客户和潜客从咨询、购车、交车到售后整个过程,

享受“愉悦体验”。此外,长安汽车还建立客户关

系管理(CRM)系统,开通20多个APP、微信、

微博,提供24小时服务,保证投诉关闭率100%。

根据长安汽车规划,未来长安汽车将大力投入与客

户相关的各个环节,从产品、技术、服务等各方面

为用户带来“极致”的体验。

对此最有力的证明就是长安汽车的销量,不仅

是去年长安汽车年产销双双突破百万,今年第一季

长安集团销量106.2万辆,销量排名汽车行业第三。

长安品牌汽车销售61.9万辆,销量居中国品牌第一,

长安品牌乘用车销售43.6万辆,同比增长10%,销

量居中国品牌第一,在乘用车品牌销量排名中(含

合资企业),长安汽车是唯一进入前五的中国品牌

乘用车企业。

研发中心

追溯十年,其不断研发的新产品已在国内市场上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十年,长安可否有新产

品研发升级的战略规划?

针对国家出台的“十三五”战略决策,

长安汽车制定了2025十年规划。其中,将新能源汽

车的发展作为长安汽车未来十年至关重要的战略举

措:预计2020年,新能源汽车会占到长安汽车总体

目标的10%左右;2025年达到20%左右,这个目标

既满足国家法规的要求,同时实现了我们未来可持

续、有竞争力的指标,这是关于稳步推进新能源我

们的战略举措。

当前,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汽车市场用户

的需求和人群也在不断变化。长安在打造经典产品

之余,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也将以拥抱变化的

态度去面对。除了近期推出的改款车型新款逸动、

新款CS75、新款睿骋、新款CS35、纯电动新奔奔

EV等车型。未来SUV领域还将推出CS95、CS55

等车型,轿车领域也将推出一款介于逸动和锐骋之

间的全新车型。

汽车纵横:

当前在全球经济变革与产业结构的

汽车纵横:

在汽车细分市场的竞争中,新款车

型的不断研发、升级和上市无疑是推动销量增长的

必不可少的手段。对长安汽车而言,立足当下向前

AUTO REVIEW

调整速度规模空前的发展趋势下,业界将之视为提

升中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绝佳机遇。而对于如

何提升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是所有国内

46

汽车企业面对的一大课题。在此,您认为国内汽车

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杨大勇:

站在国际汽车市场上看中国汽车企业

的发展,我国汽车企业在提升国际竞争力所面临的

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构不均衡,比如

中国品牌汽车大部分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尤其是中

低端的SUVMPV市场。二是竞争偏弱,中国品

牌汽车抵抗风险的能力太差,市场一有风吹草动首

先受伤的就是中国品牌。三是中国品牌汽车溢价能

力偏弱,同一个级别的车型,中国品牌比合资品牌

价格要差40%左右。

毫无疑问,中国品牌与合资企业的竞争是每家

中国汽车企业的目标,长安汽车作为连续四届八年

蝉联中国汽车行业科技研发实力第一的中国品牌,

已经取得了相当不菲的成绩。从1984年初涉汽车

产业到2016年,长安汽车率先成为累计产销突破

一千万的企业,年产销超过百万的中国品牌汽车,

产品已经遍布全球60个国家,不仅销量增速超越众

多合资品牌,部分量产技术也已超过同级别合资汽

车。

汽车纵横:

长安汽车在2016中国汽车论坛上,

在汽车企业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及:要积极探索

新的商业模式,进行互联网企业加速与传统车企的

融合。能否分享一下,长安汽车的产品布局会发生

怎样的变化?

杨大勇:

事实上,国内汽车产业对新商业模式

的探索,正是顺应了当前“互联网+”全球性商业模

式的大趋势下的战略思考。对此,长安汽车制定了“智

能化战略与无人驾驶”的战略决策。

长安汽车智能化战略:长安加快传统汽车向智

能汽车的转型,制定“654”智能化战略,打造六大

体系平台、五大核心技术,分四个阶段逐步实现汽

车从单一智能到全自动驾驶。长安汽车还作为唯一

中国品牌加入代表国际最高水准的美国智能汽车联

盟—MTC。当前,长安汽车已掌握智能互联、智能

交互、智能驾驶三大类60余项智能化技术,特别是

结构化道路无人驾驶技术已通过实车性技术验证,

为长安在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

步。

长安汽车无人驾驶:2016412日,长安无

2012年7月17日

人驾驶汽车从重庆研究总院出发,途经西安、郑州、

石家庄,417日驶抵北京,历时6天,总里程超

2000公里,创造中国整车企业首次行程最长的无

人驾驶测试记录。不仅代表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在

无人驾驶汽车研发领域的最新进展,也代表着中国

汽车人追赶国外其他同行的志向。

在智能化汽车领域的投入和研发,长安汽车最

终要实现在量产上。从目前看,除了在自动驾驶方

面超前完成技术研发,长安汽车还已经实现在睿骋

以及CS75等量产车型上搭载全景辅助系统、并线辅

助、车道偏离预警等科技配置。其中,并线辅助与

全景辅助系统还做到了中国品牌首发;全速自适应

巡航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前防撞预警系统、

自动泊车辅助系统将于2016年在睿骋、 CS75、逸动、

CS35等车型正式量产,并达到智能化一级水平。

汽车纵横:

面临当下环保问题日益突显的挑战

下,长安汽车未来的新商业模式有哪些应对措施?

杨大勇:

长安汽车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战略:

以纯电驱动为主线,同步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及纯

电动两大技术平台,打造“节能环保、科技智能”

的新能源汽车,力争通过十年,累计投入180亿元,

推出34款产品,累积销量达到200万辆,并确保到

2025年实现新能源“518”性能目标。其中“5”是指,

47

聚焦企业

Company

2025年,纯电动产品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百公

焊接车间

里加速都达到5秒;“1”是指,到2025年,插电

式混合动力产品百公里综合油耗为1升;“8”是指:

2025年,纯电动产品单位质量每吨百公里耗电为

8度,从而打造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企

业。

汽车纵横:

有业界人士称,SUV预计有五年的

高增长期,随着中国品牌价格下降、生存空间的压缩,

SUV的高增长期已接近峰值。对此,您如何看?

杨大勇:

2015SUV市场的火爆说明汽车企

业对市场的需求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我们预判,

未来几年内SUV仍将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但随着时

间的推移,SUV市场也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当

SUV市场进入饱和状态,也就会像轿车一样进入一

个平衡点。将进入微增长或涨跌交替的新常态。

对于长安汽车而言,也将进一步加强在SUV

域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SUV细分市场覆盖面广。长安汽车已经

形成了以CS15、CS35、CS75为核心的SUV阵容,

未来还将推出更多SUV产品覆盖更加细分的领域。

AUTO REVIEW

48

第二,SUV不断向高端突破。在北京车展亮相

CS95是长安汽车一个重要的战略产品,对长安汽

车品牌有非常大的提升作用。通过北京车展的亮相,

我们发现CS95拥有非常高的关注度。我们相信凭借

长安CS95强大的产品力、品牌力,可以成为大型旗

SUV市场的明星产品,细分领域的又一个领导者。

汽车纵横:

在国内各行各业中,通过价格战来

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往往是一个企业最常采用的

生存之道。那么中国品牌汽车的价格战,对于中国

整个汽车行业竞争而言会带来哪些影响,对长安而

言,您会做哪些利弊权衡?

杨大勇:

首先,中国品牌的溢价能力相对较弱,

并不提倡打价格战。第二,随着长安汽车品牌力的

逐步提升,长安汽车也有能力打价格战。根据统计,

长安汽车产品平均售价从2006年至2015年的八年

间,单车均价累计增长87%,年均增长接近10%,

在汽车行业整体均价下降的情况下,长安的单车均

价呈现逆势增长。第三,长安汽车通过平台化战略,

不断提高品质、降低成本。按照长安汽车的规划,

长安汽车在模块化、平台化方面将逐步落地,其中

将打造两个大平台集群,主要是A/B级平台集群和

C/D级平台集群。

未来几年,长安将进入新一轮产品换代周期。

CS35、逸动、睿骋等车型都有望基于全新平台打造。

长安换代的产品都将基于全新两大平台打造。用更

少的钱、更快的时间,更高的效率打造出市场所需

要的产品,这是全面平台化的一大优势。

汽车纵横:

对于未来中国品牌汽车的发展方向,

您有什么建议?

杨大勇:

首先,要坚定信心。无论是我们的市

场刚需,还是中国品牌的成长,尤其是近两年一大

批中国品牌企业在产品开发与能力把握方面都取得

很大进步,这是个非常好的现象,所以要坚定信心。

而未来十年仍将是汽车行业的黄金时间,但也将是

洗牌的时代。第二,要持之以恒,持续做好产品和

服务。如果从传统产业角度来说,一定要与世界一

流品牌的产品性价比、性能、造型,以及用户体验

政府、企业、行业齐心合力。因为中国品牌之间不

是真正的竞争对手,它是同行,是合作,是同行的

伴侣。因此,拥有持续增长力与竞争优势的中国品

牌,需要国内企业经验者共同打造平台、建立研发,

实现共同发展,第四,让用户放心,中国汽车用户

应相信中国品牌。它有足够的能力和水平,以及产

品质量,为人们创造更多价值。

汽车纵横:

在中国品牌汽车与合资企业之间,

该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其中存在哪些优势互补的

作用力?

杨大勇:

无论是中国品牌,还是合资企业,首

先,他们都是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

立足于中国汽车市场长期未定增长的潜力和不断发

展的个性化需求,为合资品牌与中国品牌共存共荣、

互补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中国品牌和合资品牌应该是一种互补,跨国公

司合资企业能够通过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成

熟的管理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等优势资源,为国内

汽车企业扩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本土

化的中国品牌因更具有地缘优势,从而能够为合资

企业提供更加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和营销策略。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Column

新能源汽车产销数据月度追踪

纯电动汽车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中汽协

生产销售

据中汽协会统计,4月新能源汽车生产31266辆,销售31772辆,同比分别增长178.3%

190.6%。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918辆和23908辆,同比分别增长227.9%243.8%;插电

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348辆和7864辆,同比分别增长86.5%97.6%。

增长227.9%23918

23908增长243.8%

增长86.5%

7348

7864

增长97.6%

1-4月新能源汽车生产94442辆,销售90529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26.8%131.1%。其中纯电

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52辆和66444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65.3%171.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产销分别完成23890辆和24085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8.8%64.1%。

1-4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构成

AUTO REVIEW

50

雪佛兰上海通用多少钱-东风皮卡全部车型大全图片


更多推荐

40万左右的su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