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3日发(作者:力帆汽车最新消息)
2022年中央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期末试卷A(有答案)
一、填空题
1、现代汉语语音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没有复辅音、______、
2、有些兼动、名两类的词或形容词,儿化后就固定为______。
3、汉语中的“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在英语中只用uncle这一个词来表示。这说明词义是具有______的。
4、从单纯词的构成方式看,“蜘蛛、葫芦、蝴蝶”是______词,“皑皑、蛐蛐、猩猩”是______词。
5、现代汉语的方言通常分为______大方言区,以上海话为代表的方言称为______。
6、汉语最明显的特征是缺乏形态变化,语言单位的组合注重______。
7、部件的拆分着眼于字形,而偏旁的拆分则是从______的角度出发。
8、现代汉语的五种基本笔画是横、竖、撇、______、______。
9、从表达功能来看,“冷、热、自由、浪漫”是______形容词,“雪白、漆黑、碧绿、飞快”是______形容词。
10、“叫她黑牡丹”中的“黑牡丹”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是______。
二、判断题
11、2“猩猩”是单纯词,“哥哥”是合成词。( )
12、“大学”“船只”“地震”都是偏正型的复合词。( )
13、独体字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 )
14、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金文是西周时期的文字。( )
15、“他盼望我们不断进步”不是双宾语句。( )
16、动词可以修饰名词。( )
17、“这种文章让人实在没有胃口再看下去”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
18、壮语是一种方言。( )
19、音位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
20、某些儿化韵母发音时主要元音带有鼻化色彩。(三、选择题
21、“面包”读为[miam51pau55],是语音的(A.同化
B.异化
C.弱化
D.脱落
22、“双”字音的构成音素有(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23、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兼语句的是( )。
)
)。
A.我希望你去。 B.大卫扶我上楼。
C.我给你牛奶喝。 D.外面有人在打架。
24、“数学系主任问他怎样分配教师和学生”是( )。
A.兼语句 B.双宾语句 C.被动句 D.连谓句
25、从字的结构方式看,属于指事字的是( )。
A.家 B.亦 C.女 D.从
26、“取”是( )。
A.象形字 B.会意字 C.指事字 D.形声字
27、下列各组词中属于纯粹的借词的是( )。
A.电话 咖啡 电视 B.咖喱 可乐 蛇果
C.吉普 坦克 手机 D.沙发 麦克风 拷贝
28、普通话中“笔尖儿”有( )。
A.三个音节三个语素 B.三个音节两个语素
C.两个音节三个语素 D.两个音节两个语素
29、福州话属于哪个方言区?( )
A.闽南
B.闽北
C.闽东
D.闽中
30、安徽话属于( )。
A.赣方言
B.闽方言
C.吴方言
D.北方方言
四、名词解释
31、四呼:
32、语法
33、文字
34、双音化
35、双关
五、简答题
36、有些方言区的人对声母zh、ch、sh和z、c、s分辨不清,下列词语读音相混:战歌——赞歌,木柴——木材,诗人——私人。试简述分辨 zh、ch、sh和z、c、s的方法。
37、试举出yī音的五个同音语素,用每个语素各造三个合成词,同时注明其结构类型。
38、举例说明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六、分析题
39、分析下面两组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1)不、没 (2)能、会
40、多义词“走”至少有下面几个义项,请分析它们的基本义和转义。并说明义项转化的途径。
义项1: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例如,“我快点儿走。” 义项2:移动、挪动。例如,“它(指手表)不走了。” 义项3:离开、去。例如,“他刚走,去图书馆了。”
41、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结构。
(1) 太阳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2)躺着写东西很难受。(3)一种新型炊具电磁炉的发明者李万明
42、砍光了,砍坏了,砍疼了,砍快了,这几个短语有什么异同?
七、论述题
43、论述现代汉语名词谓语句的类型和特点。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答案】元音占优势;有声调
【解析】现代汉语语音特点是音节界限分明,乐音(元音)较多,噪音少,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没有复辅音;元音占优势;有声调。
2、【答案】名词
【解析】儿化不是单纯的语音现象,它跟词汇、语法和修辞都有密切的关系,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兼动、名两类的词或形容词,儿化后就固定为名词;有的名词、动词儿化后借用为量词。例如:画(名词、动词)-画儿(名词);尖(形容词)-尖儿(名词)。
3、【答案】民族性
【解析】同类事物,在不同的语言里用什么词、用几个词来表示可以不
同,词义概括的对象范围也可以不同,它体现了词义的民族
性。“uncle”与“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夫”的不同表达就体现了词义这样的特点。
4、【答案】联绵;叠音
【解析】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称为单纯词,单纯词可分为联绵词、叠音词和音译外来词。联绵词指的是两个不同的音节连缀表示一个意义而不能拆开成两个语素的词,如“蜘蛛、
葫芦、蝴蝶”;叠音词是由不成词语素的音节重叠构成,只是一个语素,如“皑皑、蛐蛐、猩猩”。
5、【答案】七;吴方言
【解析】汉语方言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典型的吴方言以上海话为代表,分布在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不包括镇江)、南通的小部分和浙江的大部分。
6、【答案】语序
【解析】现代汉语的特点表现在语法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用语序和虚词,不用形态。例如:“来客人了”和“客人来了”因语序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7、【答案】结构
【解析】偏旁是从造字构形的角度定义的,习惯上有“左偏右旁”的说法,这是采用“两分法”对汉字进行结构分析得出的认识。由于汉字结构
复杂,许多汉字并不是左右结构。所以,不再区分左右,一律称之为“偏旁”。
8、【答案】点;折
【解析】1965年,文化部和文改会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和
1988年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五种基本笔形,即横、竖、撇、点、折,又称“札”字法。其中前四种是单一笔形,后一种是折笔形,又称复合笔形。
9、【答案】性质;状态
【解析】形容词可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二者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性质形容词大都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如“很冷”“很浪漫”等;状态形容词本身已表示特定的状态和程度,不能加“很”或重叠。由此可以看出,“冷、热、自由、浪漫”是性质形容词;“雪白、漆黑、碧绿、飞快”是状态形容词。
10、【答案】宾语
【解析】“叫她黑牡丹”属于双宾语句。其中,“她”是近宾语、间接宾语;“黑牡丹”是远宾语,直接宾语。
二、判断题
11、【答案】正确
【解析】单纯词是指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合成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猩猩”是一个语素,而“哥哥”是两个语素。
12、【答案】错误
【解析】“船只”是补充型的复合词,“地震”是主谓型的复合词。
13、【答案】错误
【解析】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单位。
14、【答案】正确
【解析】甲骨文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金文主要指通行于西周的青铜器上的文字。
15、【答案】正确
【解析】双宾语句的特点是,动词一般要有“取进”“给出”“询问”“称说”等意义,例如“给、借、教、告诉、请教、问、叫、称”等,而“盼望”并没有此类含义。从层次划分角度来看,“我们”和“不断进步”联系紧密,共同构成主谓短语来作“盼望”的宾语;而双宾语句中的两个宾语间结合并不紧密,分别是谓语动词的宾语,划分时属于两层。因此,题目中的句子是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而非双宾语句。
16、【答案】错误
【解析】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不能修饰名词。名词一般由形容词修饰,有时候名词也可以修饰名词,区别词、数量词也可以修饰名词。
17、【答案】错误
【解析】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却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格。要特别注意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比喻的区别。修辞上的比喻是临时打比方,而词的比喻义虽然大都是通过修辞的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是它已经成为词义中的一部分了,属于由辞格词汇化固定下来的词语。这些词语的使用已经不属于一般修辞格的运用了,因为其使用的是该词经社会成员约定俗称的固定义项。题中的“胃口”一词本身即具有
“比喻对事物的兴趣或欲望”的意思,在这里使用的是其比喻义,并不是比喻修辞格的运用。
18、【答案】错误
【解析】汉藏语系包括汉傣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以及壮侗语族。汉语属于汉傣语族,壮语属于壮侗语族,两者分属不同的语族,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方言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的社会变体。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
19、【答案】错误
【解析】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语素和语素组成更大单位是形式和意义结合的语言符号,属于语言的语法层面;而音位和音位组合成的更大的单位只能构成语言符号的形式,它们都属于语言的音系层。两者分属语言的不同层面,不能混为一谈。
20、【答案】正确
【解析】“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儿化时由于舌头上翘,致使舌位又高又前的韵尾(-i、-n)发不成而丢失,同时使韵腹元音也受影响而“央化”,还使后鼻音韵尾(nɡ)丢失而使韵腹元音“鼻音化”(使元音带鼻音色彩)。
三、选择题
21、【答案】A
【解析】“面”字后的“包”的声母是双唇不送气清塞音b。“面”的-n韵尾紧接下字的唇音声母,由于同化作用改变了发音部位,变成了-m韵尾。
22、【答案】B
【解析】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双”的音节拼写为“shuānɡ”,其中有声母“sh”、韵头“u”、韵母“ɑ”、韵尾“nɡ”四个音素。普通话中一个音节最多可以用四个音素符号来拼写。
23、【答案】A
【解析】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称为兼语句。常见的兼语句有这样几种:使令式;爱恨式;选定式;“有”字式。还有一种兼语连谓兼用句。B项,属于兼语连谓兼用句。C项,属于双兼语句。D项,属于“有”字式,都是兼语句。A项,不是兼语句,“你”与动词“希望”没有关系,它和后面的“去”构成主谓结构,作“希望”的宾语。
24、【答案】B
【解析】双宾句是有指人和指事物双层宾语的句子。两个宾语意义上前一个一般指人,可称为指人宾语或近宾语;后一个宾语一般指物或事情,可称为指物宾语或远宾语。题中句子“问”是谓语中心语,“他怎样分配教师和学生”是“问”的宾语,其中“他”是指人宾语,“怎样分配教师和学生”是指物宾语。
25、【答案】B
【解析】指事是指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是指事字。A项,“家”是会意字;C 项,“女”是象形字;D项,“从”是会意字。
26、【答案】B
【解析】会意是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说文解字》:“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又”是“右”的本字,作部件用当手讲,“取”是手拿一只耳朵,古代战争中对敌方的战死者割左耳用以记功。本义为割下左耳,以示战功。
27、【答案】D
【解析】借词是指音和义都借自外族语言的词。借词根据吸收和改造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音译、半音译半意译、音译前后加注汉语语素、借形词几类。纯粹的借词就是指其中的音译词。A项,“咖啡”是音译词,“电话”和“电视”是意译词,不属于借词。B项,“咖喱”和“可乐”是音译词,“蛇果”是半音译半意译。C项,“吉普”和“坦克”是纯音译的借词,“手机”是意译词。D项,都是音译,是纯粹的借词。
28、【答案】C
【解析】一般来说,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但是,用作后缀的“儿”字,只表示韵母的卷舌动作,并不表示一个独立的音节,因此“笔尖儿”有两个音节。语素是最小的有音又有义的语言单位,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两类。“笔尖”是两个词根语素,“儿”是词缀,是一个不成词语素,因此共有三个语素。
29、
30、【答案】D
【解析】安徽话属于北方方言中的江淮方言。江淮方言主要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和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四、名词解释
31、答:四呼是以韵母开头的元音口型分的类。“四呼”这一名称首见于明末无名氏《韵法直图》,完备于清人潘耒《类音》,一直沿用至今。四呼把韵母开头的发音按唇形和舌位的不同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韵母不是i、u、ü和不以i、u、ü起头的韵母属于开口呼;韵母是i或以i起头的韵母属于齐齿呼;韵母是u或以u起头的韵母属于合口呼;韵母是ü或以ü起头的韵母属于撮口呼。
32、答: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即说话所遵守的词句排列组合的规则。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二是指语法学,即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语法具有抽象性、生成性、层次性、递归性、系统性和稳固性等特征,一般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法是指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句法是指词或词组组成句子的规则。
33、答: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发展早期是图画形式,后来逐渐发展完善而分成各小类。从文字最小单位(字符)与所记录的语言的关系角度来看,可以把文字分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从既表音又表义的这一级文字与所记录的语言的关系角度来看,可以把文字分为语素-音节文字、表词文字。从起源可以分为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文字在人类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拓展了语言的功能,突破了语言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局限,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传播,书面语也因此得以产生,从而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34、答:双音化是指词汇的一种演变现象,代表着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汉语词汇在音节方面从古到今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是单音节词汇比重日趋下降,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节)词汇日渐上升,最终取得绝对的优势地位。例如:“谢”就可构成“谢忱、谢绝、
谢礼、谢幕;“辞”就可以构成“告辞、辞谢、辞别、辞退”等等。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汉语词汇双音节化与社会发展和语言本身的发展密不可分,二是汉语词汇双音节化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习惯爱好有密切关系。
35、答:双关是指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手法。其基本类型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谐音双关,又称谐声双关、字音双关,是指利用词语的同音、近音、音似的条件构成双关;语义双关,又称意义双关、借义双关,是指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构成表里两层意思。
五、简答题
36、答:这两组声母中的zh、ch、z、c都是清塞擦音,其中zh、z不送气, ch、c送气;sh、s都是清擦音。有些汉语方言区的人对zh、ch、sh和z、 c、s的发音感到难以分辨,主要是分不清前一组是舌尖后音声母,后一组是舌尖前音声母。
根据它们的主要差别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就能较快地掌握它们的发音。发舌尖后音时,舌尖要翘起来,对准(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发舌尖前音时,舌尖不翘,要对准(抵住或接近)上齿背。
37、答:(1)一:一定(偏正);一律(偏正);统一(补充)。
(2)
(3)
(4)
(5)
衣:衣服(联合);大衣(偏正);衣领(偏正)。
依:依靠(联合);依赖(联合);依然(附加)。
医:医院(偏正);医术(偏正);医疗(联合)。
揖:揖让(联合);作揖(动宾);拜揖(联合)。
38、答:有时疑问代词在句中并不表示疑问,而是表示反问、任指(泛指)或者虚指。
(1)
疑问代词表示反问
反问的形式与疑问句的形式一样,但作用不同。反问句中虽有疑问代词,但并不要求对方回答。句中如有否定词,一般表示肯定的意思;如无否定词,一般表示否定的意思。如:“谁不认识他呀?”意思是“谁都认识他。”
(2)
疑问代词的任指(泛指)用法
疑问代词代表所说的范围无一例外,即任何人或事物全部如此。
如:“谁都认识他。”意思是任何人都认识他;“哪个班人少就让他进哪个班。”中“哪个班”可以指任何一个班。
(3)
疑问代词的虚指用法
疑问代词指代不必说、不想说或者说不出来的人或事物。不必要求回答。如:“他一定是有什么事瞒着我们。”中“什么事”就是指说不出来的某件事。
六、分析题
(1)
39、答:(1)不、没
①语法上的区别
不”是副词,“没”兼属副词和动词。当“没”跟动词组合时是副词,具体表现是:
a.“不”没有时态的限制,可以用于过去、现在、将来。如:我以前不会,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
没”不能用于将来时。如:我以前没说过,现在没说过。 b.“不”可以和任何助动词组合。如:不喜欢、不想要、不应该、不可能。
没”和部分助动词组合。如:没可能、没能、没敢。
c.“不”可以修饰形容词和动词。如:不喜欢、不漂亮。
没”原则上只修饰动词。如:没想到。
②意义上的区别不”表示主观意愿。如:他不想去英国,他想去法国。没”则表示客观情状。如:他没去英国,他去了法国。
(2)能、会
①初次学会某种动作或技术,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但以用“会”为常。恢复某种能力,只能用“能”,不能用“会”。如:以前他不会游泳,经过练习,现在会(能)游了。但是“我病好了,能劳动了”不能说成“我病好了,会劳动了”。
②表示具备某种能力,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表示达到某种效率,只能用“能”,不能用“会”。如:小李能(会)刻钢板,一小时能刻一千多字。后半句的“能”不能改为“会”。
③表示有可能,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如:下这么大雨,他能(会)来吗?这类句子,北方口语多用“能”,别的方言多用“会”。
40、答:(1)“走”的基本义和转义多义词“走”的几个义项中,义项1是基本义,义项2和义项3是转义。
义项1是“走”在现代最常用的词义,它是基本义;义项2是义项1的引申义,义项3是义项2的引申义。
(2)义项转化的途径
有的词有几个义项,几个义项之间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其中至少有一个义项是基本的、常用的;其他的义项一般是由这个义项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前者称为基本义,后者称为转义。词的转义主要是通过引申和比喻两种方法产生的。
①引申义
引申义即在基本义的基础上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题中“走”的基本义是“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由“人或鸟兽”向前移动,进而将其他物体移动引申为“走”;继而推演出“离开了应该在的位置”的意思。
②比喻义
比喻义即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产生的新意义。例如“帽子”的基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光等或做装饰的用品”,后来用它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
41、答:
42、答:(1)砍光了:“光”的语义指向是砍的对象,如“砍光了树”,则“光”的语义指向是树。
(2)
砍坏了:“坏”可以指向砍的对象,如“砍坏了树”;也可以指向砍的工具,如“砍坏了刀”。
(3)
(4)
砍疼了:“疼”指向发出砍这一动作行为的身体器官,如“砍疼了手”。
砍快了:“快”指向砍这一动作,即砍的速度快。
七、论述题
43、答:名词谓语句是指在句子中,谓语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的句式。比如“今天星期三”这个句子中,谓语部分就是由名词短语“星期三”充当。名词谓语句的类型和特点分析如下:
(1)
名词谓语句的类型
①名词谓语句,是指由名词(一般是时间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例如:“今天阴天。”
②数量谓语句,是指由数量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例如:“新来的厂长四十来岁。”
③定中谓语句,是指由定语和中心语构成的定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例如:“这人好大的架子!”
(2)
名词谓语句的特点
①从形式上看,名词谓语句的句子一般比较短小,而且带有浓重的口语色彩。比如“这什么呀?”这类句子一共就四个词,而且带有浓重的口语色彩,一般在日常口语对话中出现。
②从作谓语的名词上看,语音上一般都是双音节以上,语义上大多表示时间、天气、籍贯、年龄、职务、职称等,具有等级或阶段性意义。比如“他33”“他总经理”。
③从使用范围上看,有些名词谓语句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强。比如“他33”,这个33或许是33元,或许是33件,又或许是33岁,因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极易引起歧义。
④从词语搭配上看,如果单音节数词要充当谓语成分,那么必须带上相应的量词,形成双音节,这也符合现代汉语双音节化的趋势。此外,为了避免带上量词后依然会引起歧义,量词后常常加上相关的名词,比如“小男孩9岁”“他三份礼物”等。
⑤从口语化色彩上看,名词谓语句中一般可以在作谓语的名词前添加“都、又、刚、才、已经、真、太”等副词,表示说话人的态度,主观色彩较浓,同时句末加“了、啊”等起成句煞尾作用的语气词,使得句子的主观色彩和口语色彩更浓,说话人的语气和态度更清晰。比如“他教授。——他才教授。——他都教授了。——他都教授了啊!”
更多推荐
语言,表示,名词
发布评论